歐萊雅、妮維雅、玫琳凱、露華濃、漢高等國際一線公司都是它的忠實粉絲。
在中國化妝品代工廠領域,一家年產值22億的代工廠是什麼概念?
全球最大化妝品代工企業科絲美詩2016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16.33億元;與科絲美詩一爭高下的韓國科瑪,2016年中國市場的銷售額是3億元;而一直號稱「中國本土化妝品代工企業No.1」的諾斯貝爾,2016年銷售額達12.13億。
這也意味著,一家年產值22億的代工廠可能就是中國化妝品代工廠「最大的巨頭」。
它的名字叫做博克集團。從1996年和聯合利華合作開始,博克已相繼吸引了歐萊雅、妮維雅、玫琳凱、露華濃、漢高等國際一線公司成為自己的忠實粉絲。
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博克定下「只接國際優質品牌訂單」的規矩,而這或許是博克集團董事長李君圖打造出一家化妝品代工巨頭的「秘密」。
從聯合利華身上賺到第一桶金
時至今日,博克不僅年產值達到22億,同時還是中國洗化No.1代工廠,而這些成績都要基於和聯合利華的合作。
1992年,在距上海虹橋60公裡左右的蘇州的一片荒涼土地上,一位臺灣的美籍華人在此建起一家工廠,這家工廠便是博克的前身「蘇州博克精細化學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博克」),而因為投資人的 「美籍華人身份」,蘇州博克擁有了「中美合資」的公司屬性,這在後來和聯合利華合作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蘇州博克初建廠時,博克如今的董事長李君圖,彼時在經歷鄉鎮藥廠廠長、政府公職人員後,正計劃隨大流「下海經商」;不過,他最後還是被投資人返聘到蘇州博克擔任廠長,負責生產事務。
1994年,蘇州博克建廠兩年,在研發生產方面總計投入了20萬美元,但收效甚微;與此同時,原投資人由於身體原因萌生退意,李君圖便在政府和投資人的鼓勵下收購了工廠,正式接手蘇州博克。
「我也給了自己兩年時間,看兩年之後結果如何。」李君圖接手後,蘇州博克與上海幾家國營企業達成化妝品代工合作,但由於遭遇合作企業拖欠帳期,李君圖感到「心灰意冷」。
機緣巧合下,蘇州博克進入了正在尋找新供應商的聯合利華的視線。「1986年聯合利華在上海成立第一家合資公司,但那時候是中方掌控,供應商也是中方找的;1996年上海公司股權調整為由外資掌控,他們希望更換供應商,尋找有外資屬性的代工廠。」
事實上,聯合利華考察蘇州博克時,後者在生產管理、技術團隊建設方面也是剛剛起步,生產產能更只有聯合利華原來代工廠的一半。「但是聯合利華當時並不在乎,覺得我這個人可靠就願意合作,聯合利華代表指定三個中國業務員,說『你們要幫他把這個工廠做起來』,甚至還幫我借了100萬購買生產設備。」李君圖回憶道。
1996年,蘇州博克正式和聯合利華合作,聯合利華幫助其打造工廠、培訓人員、建立生產體系……蘇州博克不僅賺到了「第一桶金」,還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逐步發展壯大。
靠露華濃/漢高煉成國際化製造平臺
或許是在聯合利華的幫助下打造了高起點,抑或是嘗到了和國際大品牌合作的「甜頭」,此後蘇州博克相繼與歐萊雅、妮維雅、玫琳凱、露華濃、漢高等跨國企業和品牌合作,其中無一家是本土品牌,這些合作也助推博克進入第二、三發展階段。
「做好一個產品是需要成本的。國內化妝品牌過分重視品牌營銷,對生產、研發卻不夠重視,對代工廠更是想方設法壓低價格;而國際品牌更在乎產品的『安全』以及企業的信譽和服務。」李君圖表示,「雖然跟外資企業合作門檻很高,但是一旦合作達成,他們都會按照規章做事,不會輕易拖欠帳期。」
「而如果認為成本太高,也可以和品牌進行談判的。」李君圖提到,「近幾年中國人力成本、原料成本都在上漲,利潤空間支撐不了企業的需求,我們提出調整價格,外資品牌也都同意,因為他們的理念是『你賺到錢了才會幫他們用心做產品,他的產品才安全』。」
和聯合利華合作了6年後,由於聯合利華將生產遷移至合肥,蘇州博克與聯合利華的合作無奈中止,開始了其第二階段的發展歷程——「露華濃時期」。
「我們和露華濃的合作從彩妝品牌開始,2000年露華濃開始做護膚產品,我們也生產護膚, 2012年露華濃退出中國市場,但我們仍然負責其中國以外的亞太市場的產品生產。」
在和露華濃合作期間,李君圖更加感受到和外資品牌合作的「好處」,「露華濃每年在中國市場虧損500萬—600萬美元,但是它對供應商永遠是三四天的帳期,不會拖欠。」
幸運的是,在露華濃退出中國市場前,蘇州博克於2006年和漢高達成了合作。也是在這一年,李君圖成立博克集團,並將全部業務注入新公司。和漢高的合作被李君圖視為博克的第三發展階段,2010年博克成為漢高全球唯一戰略合作夥伴,並持續至今。
在和漢高的合作中,博克主要負責施華蔻、絲蘊等洗護產品,以及孩兒面等護膚產品的生產,這也成就了博克「中國洗護No.1代工廠」的地位。據了解,目前洗髮產品佔博克80%的業務份額,每天可以生產300噸,在國內無人能出其右。
「博克的發展主要是得益於聯合利華、露華濃、漢高三個企業,這三個企業既是第一大客戶,也是博克的三個發展階段。」李君圖感嘆說。
彩妝是第四階段發展方向
能成為一家年產值22億的化妝品代工巨頭,固然有聯合利華等國際知名企業 「背書」的作用,但不可否認,博克自己對未來趨勢的把握決定了它到底能走多遠。
在和大品牌合作時,博克不僅僅局限在OEM業務上,「博克針對國際產品的『配方改造』和『工藝轉換』進行了本土化研發,一是要將歐洲的產品配方轉換成適合亞洲消費者,二是不同的產品有配套的工藝設備、工藝流程,過去我們一直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今天這些國際品牌離開我們的配方和工藝,在中國市場就玩不轉。」李君圖自信地說。
發展至今,李君圖認為「彩妝是博克的第四階段」。此前,博克早在與露華濃合作時就啟動了彩妝生產,但後來也因露華濃退出中國而中斷;而今重啟彩妝研發源於李君圖對趨勢的研究判斷。
「這兩年中國化妝品市場群雄爭霸,外退民起,聯合利華、寶潔的大日化業務明顯衰退,立白、納愛斯在洗衣粉市場獨佔鰲頭就是佐證,而洗髮水市場中雖然外資企業目前仍然佔大部分市場份額,但是未來其市場份額勢必會逐步下降。」李君圖認為。
而通過與凱度諮詢公司的合作,李君圖發現,年輕人對化妝品第一注重包裝,第二注重顏色,隨著90後的化妝需求越來越多,消費需求正變得更細分化、更個性化。「彩妝比洗護的技術壁壘高,還有10—20年的發展空間。」因此,李君圖決定要加大彩妝的研發投入。
事實上,李君圖對彩妝的布局早已開始。2012年博克在太倉買下一塊地皮,並規劃建立50000平米的新廠房,其中25000平米用於漢高產品生產,另外25000平米將引進另外一家外資公司合作。
而博克位於蘇州的35000平米的舊廠房將被打造成以研發為中心的彩妝基地。「2017年9月太倉工廠投產後,在蘇州工廠16條生產線基礎上新增了太倉6條生產線,我們將蘇州工廠原來30%的產能轉移到太倉,騰出來的30%的產能用於彩妝生產,未來蘇州工廠生產的70%為彩妝,20%為護膚,10%為洗化;太倉工廠則主要生產洗護、護膚。」
不僅如此,博克還投資2000萬更新彩妝生產設備、改造車間;並於今年重組了彩妝研發團隊,從知名代工企業義大利瑩特麗挖來了銷售、市場、研發人員,組建彩妝團隊。在今年5月的上海美博會上,博克的彩妝業務正式發布。
在彩妝品牌合作上,博克也表示傾向於選擇大公司、國際品牌,「越是高端的越是競爭少,先建立平臺再談賺錢,你是什麼樣的平臺你就可以找到什麼樣的客戶,所以要養好的團隊做好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