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當中,你是否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
父母帶著孩子出去玩兒,在途中遇到一個相熟的人,家長就拉著孩子的手,讓孩子跟別人打招呼。可是孩子扭扭捏捏的,老往你背後躲,或者老是低著頭,就是半天開不了口,跟在家裡完全是兩個模樣。這個時候你是否會不自覺地給這個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兒?
一個美國的教育學家曾做過一個試驗,他隨機抽取了100個平均年齡在8歲的孩子,讓他們去和陌生人打招呼。結果發現有80%的孩子會有意無意地往後退,也就是說孩子見到陌生人不愛打招呼,表現出膽怯,這是天性使然。因為他們還沒有準備好,就好比要你上臺發言,你沒有任何準備,你也不敢上臺。
內向只是心理學上氣質中指向性的一種,人的言語,思維,情感指向於內。內向並不是一種缺陷,缺點。但是實際生活中,是由於父母的不當引導,導致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因此變成了不愛說話就是內向,就是毛病,需要改。其實不愛說話只是內向的一個表現而已。
當代社會有一個詞叫做「高冷」,我覺得這個詞就是內向的高級別表現。他不愛說話,但是因為外貌以及本身的才華和能力,給人們一種很高級的感覺,並且讓人有迫切接近的欲望。我想搭理他,但是他不搭理我。
內向是骨子裡面所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內向,其實是內斂。
我們知道在中華民族的幾千年歷史當中,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佔據了一定的統治地位,給大部分人造成了很深刻的影響。其中孔子主力倡導中庸,過猶不及,這些成為了我們的處事標準。民間有個俗語叫做「槍打出頭鳥」,正是由於這些,讓我們明白鋒芒畢露是會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的,因此我們學會了內斂,不顯山不露水,這樣會讓人變得越來越沉穩。
內向的人不是不會說話,只是不願意說話;不是厭惡社交,而是有選擇性的社交。
內向的人,一般是從她們的內在世界,思想,情緒,觀念中獲得精力,他們善於保存精力。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因此他們會本能地迴避無意義的社交,他們相信能遇上志趣相投的人不容易,所以不太願意花精力去應付無關緊要的人。大部分人以為內向的人不會說話,他們不知道的是不是不跟你說話,只是不願意跟你說話而已。他們只想自己一個人待著,以此來保護自己不使自己精疲力竭。
內向的人,分析能力強,做事效率更高。
內向的人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處,因此他們有更多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對於事物的整體了解,分析比一般人要清晰地多。少了外界的幹擾,讓他們能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重要的事情上面,這就使得他們對於事情的反應更加的精確,處理事情起來更加的高效。
內向的人更喜歡在安靜中獨立思考。
一般內向的人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比較傾向於自己獨立思考。公司的管理者多數是內向內斂的人,他們能夠輕鬆的獨立思考一件事情,然後才能準確地判斷出對公司有利的決策。
我認為,內向的人其實更有優勢,像賈伯斯,馬化騰,雷軍,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等這些人都是內向的人,他們更願意把時間花在重要的事情上面,因此更容易成功。亞里斯多德說過,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或許你不夠外向,沒有那麼多朋友,那麼做個內向的人,也不錯。內向不是一種病,我們沒有必要做任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