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壽命故。則見富伽羅。見富伽羅故。則見諸陰。】
見「我」,就見陰。
【見諸陰故。則見諸入。見諸入故。則見諸界。見諸界故。則見諸相。見諸相故。則見諸物。見諸物故。則見彼因。見彼因故。則復見緣。以見緣故。則便求取。以求取故。則有有生。】
這就是十二因緣。
【何以故。賢護。一切諸法終不可取。無可取故。菩薩於彼一切諸法。不思不念。不見不聞。】
「不思不念。不見不聞」。你的法怎樣安住呢?你怎麼安住呢?對一切法,對其它的一切東西,不思不念不見不聞。你能夠自然地不思不念、不見不聞,沒有疑惑地不思不念、不見不聞,心甘情願地、自然如是地不思不念、不見不聞,然後你就安住在當下之法,安住在當下佛號當中。
【賢護。終不如諸外道。若外道弟子。取著富伽羅及以我見也。賢護。菩薩終不作如是見。云何見。】
菩薩,不是像剛才講的十二因緣之如是見。「云何見」呢?
【菩薩見者。如如來見。終不退轉。】
比如說,我們講的一個根本的見解:捨命忘我,傻人傻念,難行能行,苦行妙行,勇猛精進,誓死不退,死也不退,死活不退,終不退轉。「菩薩見者」,比如說我們見這個見,以此之見,來統率般舟行中一切之見;以難行能行之見,以苦行妙行之見,來統率般舟行法之一切見;以傻人傻念來統率其中一切之念法。那麼「終不退轉」,碰到任何情形、任何複雜的狀態、剛才講任何難題——般舟是一場超級模擬考試題——任何考試題目當中,我們都不退轉,這是「菩薩見者。如如來見。終不退轉」,這叫終不退轉。
【菩薩見。如闢支佛見。如阿羅漢見。菩薩當應作如斯見。如斯見故。不憶不念。不見不聞。以不憶念及見聞故。滅諸妄想。即得思惟如斯三昧也。】
如果有一天你能達到了「不憶不念,不見不聞,滅諸妄想,則得思惟如斯三昧」,如果你能做到不再念、不再憶、不再見、不再聞、不再想,你沒有分別心了,就不念、不見、不聞、不憶了。你只有在你的思惟狀態當中,得到了不憶不念不見不聞這樣一個狀態,「以不憶念及見聞故。滅諸妄想」,然後就「有想即愚痴,無想是涅槃」,把所有的妄想都滅除了,都處於某種無生的境地了,也達到甚深法忍的狀態了,「即得思惟如斯三昧也」,你的思惟般舟三昧,就達到相當的程度了。如是思惟,這叫思惟。從思惟不染著,就是思惟得有點不染著。不染著,怎樣的不染著呢?不分別。哪個地方不染著呢?色聲香味觸法,念行處、身行處、心行處、受行處、法行處,這些處都能不分別,都能不妄想。不分別,怎樣不分別?至誠接受。至誠接受,沒分別接受。然後達到什麼情況呢?在思惟狀態上能夠做到不憶不念不見不聞不想,然後就無思無惟,「即得思惟如斯三昧也」。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絕處逢生,極限才能產生妙用
常求多聞,深信諸善
至誠接受所有的痛苦,勇猛精進
「常求多聞。深信諸善。」
清靜修行,莫貪富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