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不念。不見不聞」,安住當下

2020-12-17 般舟念佛

【見壽命故。則見富伽羅。見富伽羅故。則見諸陰。】

見「我」,就見陰。

【見諸陰故。則見諸入。見諸入故。則見諸界。見諸界故。則見諸相。見諸相故。則見諸物。見諸物故。則見彼因。見彼因故。則復見緣。以見緣故。則便求取。以求取故。則有有生。】

這就是十二因緣。

【何以故。賢護。一切諸法終不可取。無可取故。菩薩於彼一切諸法。不思不念。不見不聞。】

「不思不念。不見不聞」。你的法怎樣安住呢?你怎麼安住呢?對一切法,對其它的一切東西,不思不念不見不聞。你能夠自然地不思不念、不見不聞,沒有疑惑地不思不念、不見不聞,心甘情願地、自然如是地不思不念、不見不聞,然後你就安住在當下之法,安住在當下佛號當中。

【賢護。終不如諸外道。若外道弟子。取著富伽羅及以我見也。賢護。菩薩終不作如是見。云何見。】

菩薩,不是像剛才講的十二因緣之如是見。「云何見」呢?

【菩薩見者。如如來見。終不退轉。】

比如說,我們講的一個根本的見解:捨命忘我,傻人傻念,難行能行,苦行妙行,勇猛精進,誓死不退,死也不退,死活不退,終不退轉。「菩薩見者」,比如說我們見這個見,以此之見,來統率般舟行中一切之見;以難行能行之見,以苦行妙行之見,來統率般舟行法之一切見;以傻人傻念來統率其中一切之念法。那麼「終不退轉」,碰到任何情形、任何複雜的狀態、剛才講任何難題——般舟是一場超級模擬考試題——任何考試題目當中,我們都不退轉,這是「菩薩見者。如如來見。終不退轉」,這叫終不退轉。

【菩薩見。如闢支佛見。如阿羅漢見。菩薩當應作如斯見。如斯見故。不憶不念。不見不聞。以不憶念及見聞故。滅諸妄想。即得思惟如斯三昧也。】

如果有一天你能達到了「不憶不念,不見不聞,滅諸妄想,則得思惟如斯三昧」,如果你能做到不再念、不再憶、不再見、不再聞、不再想,你沒有分別心了,就不念、不見、不聞、不憶了。你只有在你的思惟狀態當中,得到了不憶不念不見不聞這樣一個狀態,「以不憶念及見聞故。滅諸妄想」,然後就「有想即愚痴,無想是涅槃」,把所有的妄想都滅除了,都處於某種無生的境地了,也達到甚深法忍的狀態了,「即得思惟如斯三昧也」,你的思惟般舟三昧,就達到相當的程度了。如是思惟,這叫思惟。從思惟不染著,就是思惟得有點不染著。不染著,怎樣的不染著呢?不分別。哪個地方不染著呢?色聲香味觸法,念行處、身行處、心行處、受行處、法行處,這些處都能不分別,都能不妄想。不分別,怎樣不分別?至誠接受。至誠接受,沒分別接受。然後達到什麼情況呢?在思惟狀態上能夠做到不憶不念不見不聞不想,然後就無思無惟,「即得思惟如斯三昧也」。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絕處逢生,極限才能產生妙用

常求多聞,深信諸善

至誠接受所有的痛苦,勇猛精進

「常求多聞。深信諸善。」

清靜修行,莫貪富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老和尚說,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清淨無染的這念心,就是本性
    凡事單純一心,不雜用心,所謂「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大和尚慈悲揭示:「心性本具,人皆可頓;當下即是,個個成佛。」,「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人人都有這一念心性,只是多數人不明此理,錯用了心,迷失心之體,而流浪於心之用上。由於一念不覺,而起惑、造業、受報,枉受生死。若能當下返照這念心,用不離體、體不礙用,自在如如。小時候常自問:「我到底是誰?
  • 聚散有時 安住當下日
    聚散有時 安住當下日時間、不是實相、但映射出了實相。我們渴望擁有,它說有聚則會有散;我們渴望年輕,它畫了一道道年輪在人們臉上;我們渴望恆常的美麗,並把信心交給「未來」,未來說:除了一個個當下、我何嘗存在,當下無常,我亦如是無常!一切聚合離散都是因緣和合一切聚合離散都是因緣和合,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 我們很多人修行不得力,慚愧心不具足,所以不能安住
    我老講,修行要有老實的心地,要當下承當。要穩紮穩打,要積功累德,「成就純直」。但是我們很多人,老想走捷徑,老要密行,老找絕招。結果,凡找絕招的人,都走進彎路。我們般舟行法,一定要強調傻人傻念、老實修行。淨空老法師提倡的「老實念佛」非常重要。「成就純直。具足威儀。」在威儀方面,每一個細小的方面,都能圓滿一切法。
  • 「自我教言」若心真正能安住,分別心失於法界(連載2)
    修心的方法應該是不緊不松,希望大家對 三寶應該生起信心,特別是對自己的導師要作猛厲祈禱:祈禱上師您心中的智慧完全融 入我的心間,願我將來能弘法利生,請好好地 加持我的相續。這樣,哪怕是一剎那祈禱自己 的傳承根本上師,上師的大悲加持也會對我們 有很大的意義。
  • 不聞不問,不想不念,不見不愛
    我承認對你還未曾相忘,可這並不代表我還愛著你,只是,想要抹去那段美好的記憶,我還需要一些時間用來忘記。畢竟,我們曾經那麼深刻,那麼熱烈的相愛過;畢竟,我們曾經那麼纏綿,那麼甜蜜的交往過。說是遺忘,談何容易。
  • 思而不語,念而不忘,想而不見,愛而不得,忘記?放下?
    思而不語,念而不忘,想而不見,愛而不得,時間會把對你最好的人留到最後,畢竟喜歡是一陣風,而愛是細水常流! 進一步沒資格,退一步捨不得,遇見的都是天意,擁有的都是幸運,願有人給你波瀾不驚的愛情,陪你看細水長流的風景!
  • 志丹九塔灣,不見月下敲門僧,不聞晨鐘暮鼓聲!
    不見月下敲門僧,不聞晨鐘暮鼓聲。但從遺存的佛塔揣度此寺形制規模應頗為宏大,香火也應鼎盛一時,惜如今孤云為伍,走獸為伴,再也不見月下敲門之僧,亦不再聞晨鐘暮鼓之聲!▲三層磚塔旅行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它的過程。遇見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種種的困難,聽聽不同的語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樂。
  • 黃聖依:安住當下
    真正的坦率是無需矯飾的 黃聖依正處在這樣的當下她回過頭想,能有一個節目讓自己衝刺,花很多力氣做好一件事,這樣的機會其實不多。 重新回到集體生活,「30+」的姐姐們吃住在一起,很多經歷是共通的,一個眼神就能惺惺相惜。她在人群中說話並不多,到後面越來越少,也意識到自己的個性慢慢沒有那麼明顯了。這種感覺很微妙,幾個女人每天見面,相互了解,直到彼此影響,黃聖依說,這不關乎名氣,不關乎背景,就是從心的交流。
  • 要時刻觀察自己這念心是安住在善念上、還是正念,還是中道實相觀
    輕浮,就是這念心跑到外面去了;掉舉,就是這念心浮動不安、失去正念。「念」,上面是「今」字,下面是「心」字,「今心」,就是當下這念心,這念心時時刻刻都要存在。所以,念佛、念法、誦經……先把這念心專注靠到佛號、經咒上面,念念不斷、念念分明。念了、誦了以後,還要萬法歸一,歸到當下這念心,沒有能念、沒有所念。
  • 佛陀告訴你如何成就「活在當下」的智慧
    當今社會,活在當下這句話已是人們的一句口頭禪了,那麼在佛法裡,活在當下的人生智慧是如何實現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因為篇幅比較大,為了適應大多數人碎片化的閱讀時間,我們通過五篇文章把它說明白。首先,我們要從理上明白為什麼要活在當下,只有明理了,才會在事上進行實踐。為什麼要活在當下呢?因為過去已過去,再也回不來,未來還未來,妄想也無用。但所有的未來都是你當下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點一點堆積起來的,每個當下做好了,未來不可能不好,反之,每一個當下沒做好,未來怎麼可能可能好?正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 殷紅:思 念 父 親
    思 念 父 親             我失眠,煩躁,心跳,膽小,並且想要哭泣。因為父親的離世,我愧疚,我思念,我難過。難過於往事栩栩如生,卻又縹緲不定,眼前卻看不見人。我愧疚於怨過父親,不理解父親。我小時候老覺得父親對我太嚴肅,有點懼怕父親,總是通過祖母和父親交流溝通,很少和父親在一個桌子上吃飯。
  • 一念執著(最好不見 最好不念)
    即使不能到最後,你依然是我青春裡走過的人,即使不能不放手,即便不再聯繫,你依然是我最不舍的。看過前任3嗎?孟雲和林佳也是轟轟烈烈愛過,即便他們分開了,儘管彼此有太多的不舍,儘管後來都有了最好的歸宿和狀態。但是前任3 ,成為了很多情侶非常真實的寫照吧。
  • 這念心沒有好壞、美醜的分別,就不會產生貪愛和取捨,心就定下來
    澄心的方法很多,小乘稱之為「斷」,大乘稱之為「轉」,無上乘則是「煩惱即菩提」,只要這念心安住正念、安住實相,時時刻刻有覺、有照,定慧不二,這樣煩惱是斷也是轉、是不斷也是不轉,這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方法,道自然就現前了。欲是障道的根本,所以無論是修大乘或小乘,都應該要舍離「欲」。
  • 修行要認真一點之三:往不生不滅有覺無心的狀態靠攏
    還是那句話:念一句是一句,念一個字是一個字——都是從心裡發出來的,這顆心空空的。要這樣,認認真真的!一切時一切處都這樣用心,你能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不是說我講法的時候,你端坐在那兒,像回事兒似的,像個樣似的;一不講法了,又完蛋了!我說休息一會兒,課間十分鐘休息一會兒,這個心又開始放羊了,這樣不行。
  • 央吉瑪:安住於每一個當下
    面對變化種種,央吉瑪沒有任何沮喪:「如幻世界,遍布無常,沒有什麼是永久的,過去已經死亡,未來還沒有到來,很多事情都無法用時間計量,而心願是努力有覺知地安住在每一個當下。」近幾年,央吉瑪踏實地收集整理,感受生活,她不被時間所強迫,對音樂產量不高的她來說,由心而發的音樂力量才是她所在意的。就像她說過:「唱歌有時會真正地到達一種狀態,一碰那個點,就真的感受到那種情懷,感受到他們經歷的所有故事,看見那些乾淨的地方、乾淨的人、乾淨的建築,看到那些就已經夠了。那兒的人什麼都不需要,就靠著精神力量。我也是。」
  • 愛在當下思言,做一份愛的事業,責任使然
    思言就是被本次事件所震撼的其中一名,並助燃了她內心的公益夢。據了解,思言關注愛心公益已經很久,也一直懷有做愛心事業的初心。她認為,世界上其實有很多罕見病症,除此之外,平時被忽視的女性健康問題也存在很大隱患,只是大家平時沒有關注到。她還特地舉出例子,拿她最為關注的中國女性生殖健康方面的問題來說,並理性的給出了一組數據。
  • 想而不見,思而不言,唯有一個字可詮釋一切!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道出了相思之苦,對所思念之人的執著。人的一生都會有長長短短的幾段感情,可是能讓你每每想起都不由自主地痛楚和落淚的,相信只能是一段感情。明明愛著,卻錯過,明明思念著,卻不會再見。也許是因為不擁有,才更加顯得刻骨銘心,念念不忘吧!
  • 散文詩:念當下一場秋美
    散文詩:念當下一場秋美美,是一種氛圍,尤其是秋天。秋,像是小時候玩伴的名字。秋,柔美的發音,成熟的況味,知性的內涵。秋蘭,秋紅,秋蓮,秋穎,哪個字和秋搭配都自成一景。而且,叫秋女孩子大多都長著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豈不正應了秋水伊人四個字嗎?秋者,禾火也,千禾競豐,萬稼凝盛,是絢爛,是燦爛,是斑斕,是豐登的五穀演繹的一場聲勢浩大的秋之壯美。五穀五色也,黃、綠、橙、白、黑,對應天地仁和歸。老子說:「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待字「收」和「藏」,是為秋之種子也。
  • 不念過去,不幻未來,活在當下,創造輝煌
    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要想在這有限的時間想把人生活得精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生活中,常常有人為了之前的不如意而心存執念,有時又為期待明天的到來而熱血沸騰。有些人總是活在嘆息昨天、幻想明天的狀態。
  • 若受持「如來常住不變湛然安住「,正法便可常住無滅
    當知是人不見如來真實之相。真實相者。所謂如來常恆不變湛然安住。是故聞者不應疑怖。應當受持廣為人說。如是說者。當知佛法常住無滅。一一大方等無想經墨按:提到《大方等無想經》,順便提一下該怎麼修深進大海水潮三昧:複次善男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欲修習是三昧者。先當思惟如來常恆無有變易佛法不滅。無有畢竟入涅槃者。復作是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