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涵控股宿命論:網紅命薄?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易簡財經

易簡財經

輸了陣的張大奕,帶不動的如涵控股?

自己投資時常有走眼的王思聰,對如涵控股(NASDAQ:RUHN)當初上市的判斷卻是相當精準。

頂著「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阿里巴巴唯一入股的MCN機構」等名號的如涵控股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這三年,一點也不「網紅」。

2018年初從國內三板市場退市「轉板」到美股納斯達克,如涵的換道融資並沒有隨著國內消費市場「直播帶貨」的熱潮愈烈而迎來巔峰。

自上市首日開盤就跌破12.5美元發行價,收盤大跌37.2%,如涵控股就像是被「國民老公」下了「降頭」一樣,背運一路。時至眼下,按照7月19日3.49美元的收盤價計算,如涵總市值2.93億美元,僅為上市時的三成左右。

始終找不到盈利感覺就已經夠令投資者頭痛的了,偏偏如涵控股的「核心資產」張大奕還與阿里前太子蔣凡搞出個天大的瓜來,讓其背後的阿里「爸爸」陷於尷尬地。

更糟糕的還在於作為MCN電商平臺如涵控股兩頭受堵,對手越來越多不說,重金砸向的量產網紅還沒有拿下其他電商平臺的陣地,你說氣人不氣人?

輸了陣的張大奕

2019年「雙十一」的直播像極了一道分水嶺。

那一天,薇婭直播間湧進來的觀眾人數達到了4315萬多,李佳琦直播間觀播人數也達到了3684萬;而張大奕直播間的峰值成績是1022萬人,其餘場次的觀看人數均為百萬級別。

自那之後,這三個一直以來的頭部頂流開始分化,薇婭、李佳琪持續上揚,漸漸拉開了與張大奕的身位,甚至是段位。

根據鳳凰網與WeMedia、鞭牛士、新腕兒聯合發布的《6月直播電商主播GMV月榜top50》榜單排名,薇婭、辛巴、李佳琦位列前三,銷售額分別達到了27.4億元、19.1億元和14.6億元。

而張大奕和如涵控股的另兩位「頭部網紅」均未出現在這份TOP50的榜單中。更悲催的是,在這份月度MGV榜單中,TOP3的薇婭、辛巴、李佳琦的月銷售額均比如涵2020財年全年營收的12.96億元高出許多。

作為如涵控股的「核心資產」,張大奕與頂流「帶貨女王」的段位差距越來越大,也意味著如涵控股商業價值的「減值」。

「薇婭、李佳琦們的成功更大程度上在於他們早已『出圈』,賣服飾、賣化妝品、賣汽車、賣房子,萬物皆可賣,不斷通過高頻直播吸引品牌合作,而品牌也能通過這些大V獲得銷量。」

一位行業分析師向《一點財經》表示,在他看來張大奕輸在沒有及時「出圈」。而隨著流量紅利的消退,新增用戶見頂,公眾亦很難消納更多同質化內容,這也使得後浪網紅又難以頂上。

無法複製第二個「張大奕」也是如涵控股另一個嚴峻的難題。張大奕成名於2013年、2014年,當時「網紅臉」直播正值初期,由於沒有過剩的消費內容,人們會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少數一些KOL身上。

區別於傳統的站內推廣模式,張大奕選擇在個人社交平臺上做曝光,然後將大批粉絲轉化為進店流量促成下單,當時效果顯著。

也正是看到了網紅電商的巨大潛力,現如涵創始人、董事長馮敏決定與張大奕合作,並計劃批量製造此類KOL,推出了「網紅+社群+電商」的紅人孵化模式,希望依靠旗下網紅吸引流量關注,進而實現規模化變現。

就流量角度來看,網紅電商的運作邏輯是通過打造和維護網紅,將網紅的粉絲直接轉化為購買力,因此,如涵控股的主要成本費用主要都花在網紅的養成上。

根據如涵控股向《一點財經》回復的相關信息顯示:至2020年3月31日,如涵平臺的頭部網紅從1年前的1名,增長至8名,平臺模式下頭肩腰部網紅總計37名,比一年前的22名增加近70%。

然而,按照公司的說法其頭部網紅已經有8名,且其頭肩腰部KOL數量均有所增長,但從實際財務回報來看,這並沒有給如涵控股帶來實質性的業績提升。

財報數據顯示,如涵控股2020財年營收12.96億元,同比雖然增長18.6%,但淨虧損卻同比擴大了26%;從成本費用結構來看,2020財年8.06億元的營業成本中,銷售及管理費用佔比高達75.43%,2019財年這一佔比數據為56.6%。

近一財年,如涵控股的頭肩腰部網紅數量增長近七成,但公司營收增長和淨利潤水平顯然遠未達到預期中的回報。

從如涵公布的頭部網紅的營收貢獻來看,公司股東張大奕還是「一枝獨秀」,其他諸如大金、莉貝琳、蟲蟲、管阿姨等還是難以支撐起公司的業績指標。

對於不斷高築的營銷費用和並不見起色的業績,如涵公司方面對《一點財經》解釋稱,「如涵是把紅人和粉絲看成自己的資產,對於自己的資產投入的費用是一種有長期價值的,也是對私域流量的一種維護。如涵一直堅持以紅人為抓手來提高在線交易增長,紅人粉絲不斷增加也是使得公司議價權提升的重要原因。」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說這些成長中的網紅還需要不斷投入不斷養。問題是市場有發掘「長期價值」的耐心嗎?

很多人說2019是電商直播元年,疫情則讓2020成為了全民直播的元年。儘管根據Frost&Sullivan預測,2020年中國網紅經濟的總規模將達到3400億人民幣,但更多想要分一杯羹的人正在蜂擁入場。據艾瑞諮詢調查,2019年MCN機構已經超過2萬家,從2015起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34%。

就像李佳琪說的那樣,他不能停下腳步否則就會被市場很快遺忘。已不在頂流之列的張大奕和造不出頂流網紅的如涵,還有多長時間能不被市場記憶著呢?

阿里的尷尬地

網紅競技場中,個體比拼的背後,其實是更深層資本和資源的較量。就這一點而言,倚仗阿里做靠山,或許是如涵截至目前最大的資源優勢。

只是阿里「爸爸」恐怕也心思不在了。根據最新股東名單,阿里巴巴持股如涵控股622.21萬股,持股比例已經從之前的8.56%下降到了7.39%。

某投行分析師對《一點財經》表示,「儘管減持數量不多,但實力亦如阿里這樣的股東做出減持行為,或意味著其對公司未來信心不足。基於這樣的基本面,股東對如涵的後市可能不太看好,或好感度在下降。」

事實上,阿里此前對如涵的投資也非指向於網紅,其重心在「直播帶貨」,網紅也好、農戶也罷,說到底都是主播形式的不同,阿里對「直播帶貨」的最終訴求是要落在商業本質「獲利」層面,形式之類其實都是帶動銷量、促進營收的方式而已。

2016年5月,淘寶上線了直播平臺,那時候沒人會相信「直播電商」會是一個巨大的風口。值得一提的是,薇婭、李佳琦等KOL也是在素人之時便加入了淘寶直播,並在平臺扶植下,開始逐漸展露頭角。

不僅對外投資,阿里同樣也在強化生態內的直播布局。2019年淘寶還啟動了「村播」計劃,希望在全國100個縣培育1000名農民主播,幫助當地農民利用直播帶貨直接拉動農副產品的銷量。

本身阿里和如涵只是一場簡單的投資案例,然而「蔣凡事件」的發生,卻將阿里和如涵的關係推到了尷尬之地。

作為第三方平臺,淘寶的存在就是要在在買家和賣家之間搭建一個信任的橋梁,因此公平、公正是商業基礎,只有買賣方都相信自己利益可以得到充分保障時,這個生態才能持續運轉下去。

儘管阿里在做完內部調查後宣布「淘寶與如涵之間沒有利益輸送」,但這並不妨礙外界的揣度,某淘寶平臺上服裝類商家對《一點財經》表示,「利益輸送這件事阿里肯定會否認的,難不成要『老子』公開宣布自己『兒子』偷了自家錢,還花給了家庭之外的人?這傷了淘寶的『根』了。」

事情已過去3個月,然而公眾始終對「利益勾兌」的問題耿耿於懷。尷尬局面下,阿里對於如涵的處理陷入了一個兩難的選擇:繼續捧還是做切割。

《一點財經》從幾位已離職的前阿里員工口中得知,阿里內部有一條鐵律,是堅決打擊生活作風問題。不管如涵是否真的存在商業價值,按照阿里常規處事風格,大概率是要與之做切割。某種角度上,也只有與如涵做出實質性切割,才能根本上平息眾商家的質疑,讓「大淘系」的商業口碑回歸。

儘管以如涵現在的市值,阿里想減持或是退出並不是一個好時機,然而比起打破多年建立起來的商業名譽,投資失敗都是小事兒。

如果最終被阿里切割,如涵控股的根基恐怕就會動搖,未來也就更難言樂觀。

MCN電商兩頭添堵

如涵控股MCN電商路,還有翻盤的機會嗎?

《一點財經》梳理了如涵的兩次轉型:第一次是在建立自營店鋪後,開始嘗試與第三方合作發展平臺服務業務,並通過旗下網紅為品牌方帶貨或提供營銷服務,賺取佣金;第二次是嘗試服務更多中小型MCN機構和非籤約KOL,為種子網紅提供相關培訓或工具。

儘管如涵將業務模式更多轉向為平臺模式,即讓第三方品牌進駐如涵各級紅人的輕店鋪、聯營店鋪,同時從營銷、產品、運營等多個方面給品牌賦能。但如涵的電商MCN路線看起來並不順遂。

2019年,儘管如涵控股頭部網紅自營店鋪的GMV同比增長31%,但其網點數量則從上年同期的91個驟減到22個,自營模式下的網紅數量從上年同期的25個減少到6個。窘境可見一斑。

如涵做電商所面臨的最大危機是流量流失,這種危機來自於兩方面,且與日俱增:首先,「網紅臉」早已落伍,人們對於KOL的要求開始延伸至「裡子」層面。一個是「高知網紅」,出道即出圈,在「花瓶網紅」審美疲勞的情況下,人們更願意被這些有有內涵、有創新、有看點的內容及KOL所吸引;

另一方面是「商家帶貨」,相較於公眾來說,產品的設計製造商永遠比外界更懂商品原理、賣點以及功效優勢,這一點是網紅們很難勝出的地方。

其次,抖音、快手、小紅書等UGC平臺,也在通過平民體驗拉近共情,進而搶佔用戶。內容平臺上湧現出來的網紅和UP主,會將自己真實的生活狀態,通過Vlog發布出來,增加好感,弱化直接的商業訴求。

此外,抖音也在自建電商團隊。高頻應用(如社交APP)在用戶使用過程中,直接點擊購買模塊,遠比想起買東西再去打開相關APP的商業轉化率,高出很多。

整體來看,如涵的平臺特點集中在網紅圈粉再變現,區別於一般電商的直接引流,此外再無特別優勢。而面對抖音、快手在直播帶貨領域的迅速抬頭,如涵卻錯過了這一波行情。

再看網紅MCN輸出。到目前為止,儘管成本投入越來越高,但如涵似乎並沒有批量打造頂流KOL的能力。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如涵的頭部KOL始終只有三個,且前三名的貢獻度在整個GMV中佔比超過60%;中腰部KOL增長緩慢,目前僅有12名,佔平臺網紅總數(159人)的7.5%,且對GMV的貢獻度僅為13.9%,與頭部KOL實力相差甚遠。

需要注意的是,如涵控股的這些頭部網紅中,除了張大奕作為股東不會輕易離開公司,其他幾名排名靠前的KOL還是存在被別的平臺挖走的可能。如何防範長期培養的KOL流失,如何平衡維護網紅的高額支出,這些都是如涵未來發展道路上的不穩定因素。

CEO孫雷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公司並不期待覆制第二個張大奕,短期內會加大直播投入。可以看出,如涵對這些問題其實是有意在做調整和處理的,只不過目前看來,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左手電商,右手網紅MCN,對於如涵控股來說,不管哪個方向都面臨著日漸強悍的市場擠兌。還有什麼能自救的稻草?好似還看不到。

結語

之於電商屬性卻「無變現力」,之於網紅屬性卻「無後繼者」,連續盈虧的如涵如何讓資本市場「買帳」,目前來看依舊是一個艱難的事情。儘管美股市場對於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還是寬容的,但網紅的短期效應和如涵的模糊的商業定位,也讓越來越多的投資人無法對其懷有信心。

特別是當市場消費恢復理性的時候,商品的售賣始終要靠產品本身說話,而非網紅花哨的推銷技巧,屆時,圈羅一票面容姣好網紅的如涵又將以什麼方式自救,只能讓時間帶來答案了。

相關焦點

  • 如涵控股大「奕」惹麻「凡」,網紅帶貨未阻股價連續下跌
    但熱搜背後卻牽扯到一家阿里巴巴曾投資的上市公司:如涵控股。記者了解到,該用戶為隔空聲討的@張大奕eve不僅是網紅,也是如涵控股的CMO(首席營銷官)。而發博用戶「花花董花花」隨後被網友曝出疑似中國某超級電商總裁的夫人。隔空聲討事件爆發後,如涵控股股價也受到影響。
  • 80後打造"網紅孵化器" 阿里3億入股如涵
    不論是旗下網紅頻繁刷新電商記錄,還是不久前借殼登陸新三板,如涵從網紅背後開始逐漸走上臺前,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座「網紅孵化器」由來自蒼南的80後溫商馮敏一手打造。而就在昨天,阿里巴巴3億入股如涵成為其第四大股東。
  • 如涵:網紅經濟同樣信奉長期主義
    可見,如涵控股的平臺收入已經成為公司發展的重要引擎。在這樣以平臺的服務收入為主的模式下,如涵籤約的網紅數量從去年的133人增長到了174人;粉絲數量從去年的1.73億增長到了今年的2.631億。同時,作為國內最大的網紅供應商,如涵控股通過聚焦紅人內容製造與流量運營,構建了以粉絲為中心的精準營銷生態,實現了品牌從廣告到轉化的全鏈路品牌服務。這其實是一常良性的發展循環。而且,如涵的平臺服務模式主要是將網紅和第三方網店或商家進行匹配,促進第三方網店產品銷售,或為第三方商家在網紅的社交媒體平臺上提供廣告服務。
  • 《2020網紅經濟企業TOP100》發布 國內第一網紅服務商如涵位列13
    截止2020年1月11日,如涵控股盤中股價拉升4%,市值6.58億美元,合計46億人民幣的市值。總部位於杭州的如涵控股,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網紅電商公司,也是行業規模最大的一家,相對於A股飛起的網紅電商概念股,如涵控股是從事網紅電商業務最為純粹的一家。目前,如涵控股的業務主要涵蓋三大板塊,分別為紅人經紀、電商業務、廣告服務。
  • 如涵的殺手鐧,以強大平臺+頭部網紅打造核心競爭力
    近些年來伴隨著網紅走進大家的視線,有很多人看中網紅職業的自由、經濟水平高,不少人都想要轉戰做網紅,所以網紅孵化公司因此而生。提及網紅孵化公司,很多人不得不想起如涵,如涵是中國網紅經濟第一股,也是行業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今年,最火的就是網紅這個標籤,代表比如杭州的如涵,賽道瘋了和女朋友瘋了基本差不多,不要試圖講道理,緊緊抱住就行。
  • 如涵控股長期虧損擬從美股退市:網紅不努力,三年就過氣
    文章裡會花一兩段介紹,說她算得上是李佳琦和薇婭們的前輩,是中國「初代帶貨網紅」,她背後的公司如涵控股當年上市時稱作「中國網紅第一股」。但令人唏噓的是,距離張大奕大紅大紫其實也就過了四年左右的時間。如今她旗下的公司如涵控股,長期虧損,市值相比一年多以前上市時候已經縮水超過七成,正準備從美股退市。
  • 如涵控股:業務成功轉型,平臺模式優勢凸顯,平臺服務收入激增101%
    此外,如涵控股的經營性活動提供的淨現金流入為5060萬元,而去年同期為淨流出940萬元,反映出公司經營狀況持續向好,現金流健康穩定。   事實上,在網紅經濟如火如荼的發展中,如涵控股仍將給市場帶來驚喜。
  • 前有聚美優品陳歐「陳兩塊」,今有如涵控股張大奕「張三塊」
    在紀錄片《網紅》中,張大奕的工作人員曾表示,「她就是每個女孩都想成為的模樣啊.....老闆是挺好的,可誰想要成為馮敏啊,人人都想成為張大奕。」據了解,如涵控股被認為是「網紅第一股」,以張大奕為代表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將「直播帶貨」這一形式帶到了華爾街,也將其商業模式公之於眾——孵化KOL和擴大營銷。
  • 偌大如涵,難抵一個張大奕
    文|鋅財經 許怡雯編輯|大風在公布了新財報後僅僅兩天,11月25日,如涵控股宣布收到來自三位創始人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申請,提議以每股0.68美元價格將公司私有化。網紅經濟第一股最終選擇退出資本市場。這個頭部網紅的地盤,換了一群女孩子在歡聲笑語。據媒體統計,張大奕的雙十一數據比起往年大幅下降。而對於張大奕來說,比銷量更加糟心的,還有背後母公司如涵控股萎靡不振的股價和那一份亟待公布的二季度財報。11月23日,如涵控股有限公司公布2021財年第二季度財報。
  • 如涵控股:平臺化成功轉型 高質量紅人矩陣孵化打開增長空間
    以下為如涵控股路演實錄: 公司業務及運營一覽 作為在境外上市的中國網紅第一股,如涵是中國最大的專業網紅運營商及最大的網紅電商平臺。
  • MCN的網紅生意:生死懸於頭部網紅
    總之,「只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是網紅市場常態,網絡紅人來來去去,他們背後的MCN機構跟著跌跌撞撞前行,如涵便是網紅經濟大潮裡掙扎的標誌性MCN機構。營收下滑,如涵失勢網紅經濟賽道熱度猶存,僅依靠張大奕影響力成名的「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卻早早的沒了熱度。近日,如涵控股發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21財年第一季度財報。
  • 如涵發布2021財年一季報,淨利超千萬元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燕平上年一季報虧損2160萬元,2021財年一季度淨利1070萬元,9月14日,「網紅第一股」如涵控股(RUHN.US)發布的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2021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 基於Kol團隊優異帶貨能力,如涵股價呈現40%強勢增長
    在眾多MCN機構之中,如涵控股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網紅電商第一股,在大促活動中更表現出強勁實力。  根據淘寶聯盟與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發布618站外達人機構帶貨榜顯示,在618大促期間,MCN機構如涵控股、多麥股份、彥祖文化分別佔據機構帶貨TOP3,而MCN機構如涵控股、多麥股份、彥祖文化分別佔據機構帶貨TOP3。
  • 美股上市一年半,張大奕背後「網紅第一股」私有化
    圖片來源:如涵控股官網公告作為最早站上網紅經濟風口之一的公司,如涵控股自稱「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於2019年4月登陸納斯達克,在其官網的合作品牌下,不乏紀梵希、香奈兒、迪奧、嬌蘭等國際大牌。Q2淨虧損3120萬元,高度依賴頭部網紅如涵的成功開始於成功孵化了網紅張大奕。2014年,如涵控股創始人之一馮敏和原是《瑞麗》雜誌模特的張大奕合作成立「吾歡喜的衣櫥」,後者負責塑造網電風格和網紅品牌。2015年雙11,這家網店就躋身全平臺女裝TOP商家。
  • 如涵控股第二?這家夫妻創立的淘寶「神店」即將登陸A股
    或許你沒聽說過戎美,但很可能知道「網紅電商第一股」的如涵控股(RUHN.O)。2019年4月,如涵控股成功赴美上市,成為「網紅電商第一股」。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家店鋪——戎美與如涵控股類似,主要在淘寶經營外套、風衣、針織衫、T恤、吊帶、褲裝、連衣裙等日系高端女裝。
  • 帶貨達人機構No.1 如涵(RUHN.US)「618」以來股價漲超40%
    「618大促」以來,作為機構帶貨榜的No.1,如涵控股(RUHN.US)股價也自618以來實現超過40%的增長。   龐大Kol團隊優異帶貨能力   了解到,目前,如涵已在紅人孵化數上穩居行業第一,並與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達成戰略合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商網紅孵化與營銷平臺。
  • 如涵(RUHN.US)發布2021年Q1財報:從自營走向開放,「新引擎」平臺...
    如涵的創始人、董事兼執行長孫雷先生說。自上市以來,如涵控股一直經受外界質疑,在快速發展的網紅經濟紅海中,如涵不斷修煉內功,以強勁的生命力、抗壓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打開了紅人經濟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平臺模式迎來加速度財報中顯示,平臺模式下的服務收入同比增長74%,佔總收入的41%。
  • 網紅張大奕,擁有淘寶帶貨第一人的標籤!
    如涵控股是國內最大的網紅孵化以及營銷平臺,籤約了超過146位活躍的社交媒體平臺的網紅,以網紅張大奕最為知名,如同旗下網紅普遍存在焦慮感一樣,如涵控股也難以在這個行業中淡定如初。依靠頂級流量的網紅張大奕起家,如涵控股進入公眾視野中,被冠以網紅電商第一股,也曾是唯一擁有阿里背書的MCN結構,在2019年4月成功登陸美國上市。2014年是如涵的網紅經濟元年,如涵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孵化網紅。從2014-2015年,網紅張大奕的業績每月都在增長,其他紅人店鋪成長速度也是非常驚人的。
  • 網紅經濟新格局 內容電商服務怎麼升級?
    截止 2020 年 1 月 11 日,如涵控股盤中股價拉升4%,市值6. 58 億美元,合計 46 億人民幣的市值。總部位於杭州的如涵控股,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網紅電商公司,也是行業規模最大的一家,相對於A股飛起的網紅電商概念股,如涵控股是從事網紅電商業務最為純粹的一家。目前,如涵控股的業務主要涵蓋三大板塊,分別為紅人經紀、電商業務、廣告服務。
  • 揭秘如涵(RUHN.US)巨虧真相:1.5億營銷費花在了哪,為何錯過電商直播?
    在裂哥從微博「消失」的日子裡,如涵控股在納斯達克上市了,成為中國第一家登陸納斯達克的網紅電商。4月3日,公司旗下大部分博主幾乎在同一時間發布了一條「慶祝如涵上市」的置頂微博。在上市前的招股書中公布,像裂哥這樣能出現在商務合作刊例上的博主,如涵控股一共籤約了113位。不過,上市可能是如涵真正噩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