嗖嗖的,氣溫下降,怎麼辦?
加衣服、褲子、被子,通常可緩解。
假如還冷,咋辦?
長期怕冷,有一部分人可能是「陽虛質」體質哦。啥?
· 陽虛質體質·
總體特徵: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
心理特徵:性格多沉靜、內向。
發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洩瀉等病;感邪易從寒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溼邪。
(分明說的就是我!!一把辛酸淚,裹成粽子的我依然難逃感冒的魔爪,不說了讓我靜靜)
辨識與調節方法:肌肉不健壯,常常感到手腳發涼,衣服比別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歡吹空調,喜歡安靜,性格多沉靜、內向。調節:平時可多食……溫陽之品,少食寒涼食物……」《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
中醫藥「冬季養生」實踐了上千年。《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總歸是吃了沒文化的虧,老師,我看不懂!!)
看不懂嗦,沒關係哈,中醫治未病專家些針對「怕冷」等問題有「溫陽祛寒(去寒就溫)」等多個辦法:
辦法一:中藥足浴處方。針對不同體質,開足浴方;外用中藥,在家自行藥浴(足浴),改善部分症狀。
辦法二:中藥膏方處方、茶飲處方。按辨證論治原則,根據不同體質或病症,選用不同的藥。服用方便,適合體虛者的長期治療。
辦法三:中醫食療處方、健康飲食指導。發揮食療的作用,從飲食中得到健康。
辦法四:中藥內服湯劑處方。發揮中醫辨證論治優勢,改善健康狀況。
辦法五:針灸法。通過針刺、灸法等,扶助正氣,鼓動陽氣,祛除寒氣。
辦法六:穴位敷貼處方。通過在穴位上貼敷中藥,改善體質。
辦法七:養生運動指導。「八段錦」「太極拳」「運動健身」等等,針對個人身體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健康運動方案。
辦法八:中西醫並用的健康體檢方案。相關健康體檢內容,排除「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等內分泌疾病引起的症狀(「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典型表現「畏寒、乏力、手足腫脹感、嗜睡、記憶力減退……」)。檢查發現相關疾病,及時到專科就診。
來源:綜合網絡
【來源:新泰市中醫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