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裝裱不僅讓書畫變得更加精美,還能延續書畫生命。位於華山南路的寶翰軒作為一家百年字畫裝裱修復店,如今依舊在堅持那一份手工技藝,靠的就是一家三代人兢兢業業的堅守和傳承。
託畫芯、託料、晾曬、方裁、鑲嵌、磨畫,一副看似簡單的字畫裝裱,背後卻隱藏著64道複雜的工序。
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拓"和"裱"兩大工序。"拓",就是在書畫作品背後貼上一層宣紙,目的是讓畫幅舒展平整,並延長壽命。
滇裱第二代傳人 張志宏:「必須是手工做的宣紙,然後不能使用漂白粉,假如機器做的宣紙漂白以後紙很白,字畫和宣紙緊密粘合在一起後,那就會對字畫產生損害、腐蝕。還有宣紙檀皮必須要達到40%以上,檀皮主要是起到使宣紙有張力、有韌性、不容易斷裂。」
1933年,寶翰軒創始人張寶善,逐步開創了"乾淨、平整、結實、柔軟"的滇裱新格局。87年過去,寶翰軒的三代傳人們一直堅持著全手工的傳統裝裱技藝。
宣紙、絲綢、花綾、毛筆等材料和工具,均是張家人從安徽專門定製的純手工材料。麵漿作為書畫作品和宣紙的"粘合劑",也發揮著中心血液的作用。這一關鍵材料,則全靠張家人自己動手製作。
滇裱第二代傳人 張惠玲:「面來啦!面來啦!」
和好的面,要進行兩至三小時的揉搓,面越筋道越好。之後,將揉好的麵團再放入水中洗筋,為的就是使麵筋和澱粉分離。
滇裱第二代傳人 張志宏:「麵粉的加工過程中,他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把麥麩全部剔乾淨,剔麵筋的過程實際是把一些黑顏色的麥麩、雜質剔除,只要純白色的澱粉。」
經過一番過濾,細膩的澱粉漿汁還要進行發酵和煮沸,才能變成晶瑩透亮的麵漿。
孫源和張琳娜是滇裱的第三代傳人,這門老手藝的傳承他們稱之為"胎教"。從兩人記事起,就跟著爺爺奶奶打下手。二十多年的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也讓姐弟倆深深喜歡上這門傳統老手藝。而祖輩和父輩傳承下來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根植在兩人心裡。
絲綢鋪平、排筆打溼、平整依附桌面後再吸水、刷麵漿、附宣紙、上牆、 風乾,這便是託料的全過程。兄妹倆配合默契,手法嫻熟,如行雲流水。
滇裱第三代傳人 張琳娜:「我們每一個裝裱鑲口接口差不多都是一毫米,我們要做到勻、齊、細,為了保證我們工藝的精細度,我們做得不好的都會拆了重做。」
力求做好每一個細節,使得張家人做出的滇裱裱件柔軟結實,不起皺不變形。書畫作品被賦予了新生命後,能留存上百年。
華山南路一條街,曾經裝裱業一度繁榮,店鋪林立。寒來暑往,歲月變遷,如今只有寶翰軒一家老字號堅守在這裡。1996年,寶翰軒被列為"雲南老字號",2013年被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些年,它的傳人們除了承接裝裱業務,還做起了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的古籍和檔案修復工作。年久破損、幾乎成為碎片的古籍字畫,在這裡都能重獲新生。
滇裱第三代傳人 孫源:「如果沒有人來做這個工作,我們不一次又一次地賦予它新生命,也許這些寶貴的東西某一日它就變成飛灰,就再也不存在了,就沒辦法再傳承下去了,那麼我們的子孫後代,他靠什麼來追尋我們中國古人的智慧,還有我們中國古代那麼燦爛的文化呢?他就沒有證據了,沒有依據了。」
滇裱第三代傳人 張琳娜:「我們就是一定要把我們這種傳統文化、傳統手工藝給它繼承下來,不要讓這種技術技藝在我們這一代斷了。」
滇裱第二代傳人 張志宏:「主要是真心地喜歡這份工作,真心地愛它。 那麼我們就會孜孜不倦地追求下去。」
【來源:都市條形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