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 記者 王曉飛】「超過70%的人群願意購買市場化養老服務,中國人養老更傾向於在城區離子女較近的地方,或者直接採購上門養老服務。」3月3日,大家保險集團在京發布《2020中國家庭保險需求調查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對於未來養老生活,消費者選擇「子女或親戚照顧」的比例很少,近七成人群希望市場化採購養老服務,還有少部分人群傾向於旅遊養老。
隨著社會結構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消費者需求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深刻變化,保險產品服務供需錯位問題越發突出。為更好地識別消費者新時代的保險需求,大家保險集團於2019年11-12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消費者家庭需求調查。調查面向25-60歲的人群展開,覆蓋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華中六大區域,樣本廣泛分布於15個省區及4個直轄市。
《報告》主要包含中國保險消費者群體畫像、保險購買行為特徵、家庭保險需求情況、以及家庭未來養老規劃等方面內容。
保險的生命保障功能最被看中
《報告》顯示,高學歷、已婚已育家庭是保險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目前,消費者保險意識已經普遍提升,最為看重保險的生命風險保障功能,其次是養老金規劃、財產風險保障和財富管理功能。潛在保險用戶比現有用戶更看重保險在財產風險保障方面的作用。
在投保理念上,超半數受訪者認為應該「根據收入,量力購買;按照需求,有序投保」。超過四成的人群認為應投入家庭年收入的10-20%購買人身保障類保險產品。
購買保險依賴官方渠道和代理人
調查發現,收集保險信息時,消費者最信任官方渠道,優先考慮通過保險專業人士和保險公司官網、APP或微信號獲取信息,然後自行在網際網路搜索產品信息對接收到的觀點予以佐證。產品性價比、公司實力、產品透明度、理賠可靠性是影響保險購買的關鍵因素。受訪者最不喜歡高頻電話推銷,更希望保險代理人能結合自身實際給出定製化配置建議。
具體到購買環節,消費者最依賴官方渠道和保險代理人,其次是電商平臺,銀保渠道在財務相關的保險領域接受度較高,但消費者在這一渠道能接受的保障類產品有限,主要是條款簡單、責任清晰的保險,比如意外險。
售後服務環節,消費者最希望通過「預約人工服務」和「自助辦理」與保險公司互動。與代理人溝通仍是重要的互動方式。簡訊在保費提醒等環節仍不可或缺。
超六成人群有家庭保險帳戶需求
《報告》顯示,消費者家庭投保意識明顯提升,約70%的受訪者已經為家人購買了保險,尚未購買的人群中,超過八成打算為家人配置保險。客戶購買保險的行為通常由家中一位成員完成。
產品類型方面,重疾險、意外險、醫療險是家庭成員主要配置的保險,其中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夫妻保障以重疾險和意外險為首,給孩子的保障會優先選擇教育險,為父母配置重疾險和養老險的比例最高。調研數據顯示,受訪者家庭成員人均持有保單1.17張,家庭平均持有保單3.62張。鑑於保單數量增多且保障範圍各異,超六成人群期望通過家庭帳戶管理全家保單。
七成人群願意採購市場化養老服務
《報告》發現,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受訪者中僅15%會選擇依靠子女或親戚照顧養老,70%以上人群願意通過採購市場化服務來養老。其中,入住「與原居住地/子女距離較近」的專業養老機構、「在家養老,採購上門護理及日常養老服務」是首選養老模式。基於對醫療資源的現實需要,「在城區靠近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對部分消費者是剛需。
消費者入住養老社區最關注的服務包括「專業化護理服務」「豐富的文娛活動」和「先進的養老設施」;居家養老最希望獲得「定期體檢服務」「就醫綠色通道」和「上門基礎服務護理」;消費者養老的財務規劃主要集中在「已購買養老保險和理財類產品」、「基本社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