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馬姑娘」就是馬鈴薯,家家都有、人人愛吃,你猜對了沒?馬鈴薯姑娘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味道可口、營養豐富!
馬鈴薯(土豆)原產於南美洲的秘魯,16世紀中期,西班牙人把它作為鬥豔的花卉移植到花園和庭院裡觀賞,18世紀初傳入我國。
馬鈴薯不僅是一種高產的糧食作物,同時也是人們喜愛的蔬菜,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醫藥作用!
馬鈴薯都有啥營養?
馬鈴薯的營養十分豐富。據測定,500克馬鈴薯中含天然脂肪3.1克,蛋白質10.1克,澱粉73克,粗纖維3.5克,維生素的總含量是胡蘿蔔的2倍,西紅柿的4倍。
此外,馬鈴薯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尤以磷、鈣、鐵十分豐富。
馬鈴薯由於營養豐富,產量高,在世界上與小麥、水稻、玉米、燕麥並列為五大糧食作物,成為一些國家的主食,被譽為「第三麵包」。
能吃也能治病!
馬鈴薯的吃法多種多樣,可用來做麵包、饅頭,或者蒸、煮、烤、燜、烙等皆可。製成糕點,馬鈴薯沙餡則更別有風味。
馬鈴薯無論作為主食或副食,由於它所含的糖和蛋白質與等量的麵粉、大米相比,所產生的熱量較低,這就不但供給了人體必要的營養素,而且可以避免過多的能量攝入和儲存。
所以,馬鈴薯還被稱為「減肥蔬菜」!
馬鈴薯不但可做糧食,做蔬菜,還常被作為藥用!
祖國醫學認為,馬鈴薯性平味甘,有補中、益氣、和胃、調中、健脾、消腫等的功效,常用於皮膚溼疹、癤瘡膿腫、胃痛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
馬鈴薯皮敷在筋骨上可治傷,有防治風溼性關節炎的作用;用來擦頭皮,可治療頭暈、頭痛等。馬鈴薯集糧、蔬、藥於一身,難怪大家這麼喜歡馬姑娘啦。
馬鈴薯還有3種妙用,不要錯過!
馬鈴薯的3種妙用
1、治療輸液後打針的地方出現腫脹
取新鮮馬鈴薯一個,洗淨,切成薄片,敷在輸液造成腫脹的地方,以膠布輕輕固定好。
原理:馬鈴薯含有大量的澱粉、鹽類、生物鹼等,具有降低組織滲透性、減少滲出、抗炎抗過敏等作用。
2、治療肌肉注射後形成的硬結
將新鮮馬鈴薯洗淨,切片,每片約0.5釐米厚,大小比硬結略大些。把馬鈴薯片覆蓋在硬結上,用膠布固定好,24小時後取下,硬結可明顯縮小。
第二天再照樣貼一片。一般外敷幾天就可以使硬結消退。或者將馬鈴薯片搗爛成糊狀,貼在硬結部位,每日兩次,數天即可見效。
3、治療靜脈炎
輸液時間長了,或者因藥物刺激性過大等原因,常可導致靜脈炎的發生。
臨床症狀表現為沿靜脈血管走向,皮膚出現條索狀紅腫熱痛等。這時也可用馬鈴薯片外敷治療,方法同上。
另外,馬鈴薯片外敷還能治療腮腺炎、輕度燙傷、溼疹等。
發芽馬鈴薯不能吃!
當然,還是要提醒一句:發芽的馬鈴薯不能吃!
這是因為發了芽的馬鈴薯中含有一種龍葵素,它是一種生物鹼,有溶血作用,對黏膜有較大刺激,能引起腦充血、水腫等,一般食後幾十分鐘或幾小時即可出現症狀,開始時咽喉部有瘙癢、燒灼感,接著上腹部發熱,可出現胃腸炎症狀。
嚴重時吐瀉致脫水,血壓下降,體溫上升,頭痛、昏迷、出汗。還有的瞳孔散大,呼吸發生困難,最後全身抽搐、循環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