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裡夫人|「現代科學界的偶像」與丈夫從戀愛到結婚的故事

2021-03-03 謾讀文摘

關於居裡夫人有太多的故事了,無論是她的科研成就、家庭狀況,還是她的情感生活都非一篇文章能夠敘述完成的。

居裡夫人(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出生於華沙,世稱「居裡夫人」,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她是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居裡夫人與好友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名人當中,瑪麗·居裡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諾貝爾獎官網稱她為「現代科學界的偶像」

1895年7月26日,瑪麗與皮埃爾·居裡在巴黎郊區梭鎮結婚。

今天,跟隨謾讀君,擇取居裡夫人為丈夫寫的傳記中的《婚姻和家庭性格與品德》部分,來走近她與皮埃爾·居裡從相遇、相識到相許的故事。

《婚姻和家庭性格與品德》

第一次遇見皮埃爾·居裡是在1894年春天,當時我住在巴黎,已經在巴黎大學讀了三年了,並且已經通過了物理學科的學士考試在準備數學學士學位的考試。與此同時,我開始在裡普曼教授的實驗室做研究。

(法國大學一般一、二年級為第一階段,即基礎階段,三、四年級為第二階段,即三年級學士階段和四年級碩士階段。然後為第三階段,大學博士階段。以後繼續深造,可取得國家博士學位),

我認識的一位波蘭物理學家十分敬重皮埃爾·居裡,有一天,便邀請我們一起去同他們夫婦共度周末。

當我走進客廳時,正看見皮埃爾·居裡站在朝向陽臺的落地窗旁。

我覺得他看上去十分年輕,儘管已是三十五歲的人了。

他目光清澈,炯炯有神,身材修長,十分瀟灑,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話慢條斯理、深思熟慮,態度率直,笑起來既莊重又有生氣,讓人頗為信賴。

我們交談起來,很快便談得十分投機。我們一開始談的是科學問題,我很樂意問問他的看法。

然後,我們便轉到共同感興趣的社會問題和人類的問題。

我倆雖然國籍不同,但彼此對事物的看法卻驚人的相似,想必這部分也是我倆所生活的家庭環境有著某種相同的道德使然。

我們在物理學會和實驗室再次相遇,然後他便請求允許他前來拜訪我。

我當時住在大學區的一幢樓房的七層,這是一座破樓,我因經濟條件所限,只能住這種公寓。但我仍舊樂呵呵的,因為我已經實現了我多年的夙願,能夠在科學方面進行深造了。

當時我已二十七歲了。皮埃爾·居裡登門造訪,見我住得這麼差,對我表示了真誠的關懷與同情。

這之後,他就經常跟我談及他願終生為科學研究而奮鬥的夢想,並請求我能與他共同分享這種生活。

但是,我一時還很難下此決心,因為假若此事成真,那就意味著我將與我的家庭、我的祖國分離,並放棄對我來說彌足珍貴的為社會服務的種種計劃。

我是在被蹂躪的波蘭的一種濃重的愛國主義的氛圍中長大的,我想像許許多多的我祖國的青年一樣,竭盡全力為保存民族精神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假期開始,我離開巴黎回到波蘭的父親身邊,我倆的事也就擱下了。

在分離兩地的這段日子裡,我們鴻雁傳書,彼此間的感情未減反增。

1894年夏天,皮埃爾·居裡給我寫的一些信很有文採,熱情洋溢。

信都不長,因為他習慣了言簡意賅,但是他的每封信都在誠心誠意地表示著他對我的一片深情,希望我能成為他的終身伴侶。

我對他的文字功底十分欽佩,沒有誰能像他那樣三言兩語就把一種精神狀態或一種境況表達出來,而且是用一種十分簡樸的方式講出事情的本質,給人難忘的印象。

他的信有幾段我在這本小書中已經引述過了,其他的我以後還要引述。下面我先把他殷切希望我能成為他的妻子的幾段引述一下:

我倆已經彼此承諾(是不是呀?),至少相互之間保持著一種偉大的友誼。

但願您沒有改變初衷!因為口頭承諾並不算數,而這種事又是無法強求的。

然而,這又會是一樁美事,我鬥膽地盼著我倆能相依相偎地在我們的夢想中度過一生:您報效祖國的夢、我們為人類謀幸福的夢和我們的科學之夢。

在上述這些夢中,我認為最後的那個夢是可以實現的。

我這是想說,我們無力去改變社會現狀,即使有這種可能的話,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去做,憑一時的想像去做,說不定會好心辦了壞事,阻礙了社會的不可避免的進程。

而在科學方面卻不同,我們是可以做點什麼的,因為這一領域只需要腳踏實地。

我心裡清楚,儘管這一領域很狹小,但我們必會有所獲的……

我心急難耐地建議您10月返回巴黎。

如若您今年不回巴黎,我會非常痛苦的,不過,我這可不是出於一個朋友的私心才叫您回來的。我只不過是認為您在這兒學習更加有利,並且能夠完成更加實在、更加有用的工作。

根據這封信,我們可以明白,對於皮埃爾·居裡來說,他的未來就只有一條路。

他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他的科學夢,他需要一位與他一起去實現這同一個夢想的伴侶。

他不止一次地跟我說,他之所以直到三十六歲還沒有結婚,是因為他不相信會有符合他的這一絕對條件的婚姻存在的可能性。

二十二歲時他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

女人比我們男人更喜歡為生活而生活,天才的女人簡直是鳳毛麟角。

因此,當我們被某種神秘的愛情所驅使,想要進入某種反自然的道路時,當我們全神貫注於自然奧秘時,我們往往就與社會相隔絕,我們就常常要與女人去鬥爭,而這種鬥爭又幾乎永遠不是勢均力敵的,因為女人會以生活和本能的名義扯住我們的後腿。

另外,從所引述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出皮埃爾相信科學,相信科學對人類有著無窮的力量,這種信念是堅定不移的。

巴斯德說過:「我堅定不移地相信科學與和平將戰勝愚昧和戰爭。」皮埃爾與巴斯德可以說是看法太一致了。

這種認為科學可以解決一切的信念使得皮埃爾·居裡很少積極參與政治。

他深受其教育與信念的影響,嚮往民主思想和社會主義思想,但又不受任何黨派理論的左右。另外,他像他父親一樣,一貫忠於公民應盡的義務。

無論是在公眾生活還是個人生活中,他都反對使用暴力。他在寫給我的一封信裡說:

如果有這麼一個人,想用頭去撞一堵牆,以便把牆撞倒,您對此人有何看法?

這種想法可能是由一種非常美好的願望導致的,但是,真的這麼做起來,那就荒唐愚蠢至極了。

我認為某些問題需要用一般的方法加以解決,而今天,不可用個別的方法去解決,人們一旦走上一條沒有出路的道路,就可能幹出許多壞事來。

我還認為當今世界沒有正義,強權政治,或者說經濟強國才可能勝出。

一個人累得半死不活,卻過著悲慘的生活,這是令人非常氣憤的事情,但是,並不是你一氣憤,這種事情就消失了。

這種情況可能會消失,因為人就是一種機器,從經濟觀點來看,讓一部機器在正常狀態之下而不是強制性的狀態之下運轉,才是上策。

他對待自己的內心活動如同觀察普通事物一樣,都有著一種清晰明確的認識。

他一向認為最重要的是忠於自己真正的意願,同時又尊重他人的觀點。

為了顧此而不失彼,就必須權衡輕重,該謙讓的就謙讓。儘管他儘量地遷就,將矛盾縮小到最低限度,卻無法完全避免出現矛盾,他因而常常感到苦惱。

他在給我的一封信中寫道:

我們大家都是情感的奴隸,都是我們所喜愛的人的成見的奴隸。

我們也還得謀生,因而成了一部機器的齒輪。

最讓人難受的是,必須向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的種種偏見作出讓步,讓步的多寡則取決於你自覺強大還是弱小。

如果你讓步得不夠,你將被碾得粉碎。如果你過分退讓,你就是個卑鄙小人,你就會對自己感到厭惡。

我今天已遠離了我十年前所遵循的原則,那時候,我認為凡事都得極端,對周圍環境絕不作任何讓步。

我當時以為,一個人就應該展示其缺點,正如顯示其優點一樣。

這就是那個自己無錢無勢卻想著與他所遇見的一貧如洗的女大學生結成連理的人的思想狀況。

假期後歸來,我們之間日漸親密,雙方都明白除了對方誰都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終身伴侶了。

於是,我們決定結婚,並於1895年7月25日舉行了婚禮。

按照我倆共同的志趣,儀式極其簡單,沒有採取宗教形式的婚禮儀式,因為皮埃爾·居裡不信仰任何宗教,而我也不是教徒。

皮埃爾的父母對我表示了最誠摯的歡迎,我父親和姐姐參加了我的婚禮,他們都很高興能認識我將成為其中一員的這個家庭。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不是法國科學院院士的居裡夫人(四篇)
    而這時候的社會和科學界的一部分,想當然地把瑪麗亞作為配角,甚至有報紙發表記者就皮埃爾當選院士的「訪問記」,稱她為丈夫的成功非常高興,而她作為女子唯一的雄心作為女子唯一的雄心就是幫助丈夫工作。這個「訪問記」第二天就被居裡夫人投信否認:我沒有與貴報任何人說過華,而且從未對任何人表達過那些意思。1910年居裡夫人被提名為下一年度的法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
  • 居裡夫人:瑪麗·居裡
    蔡出國考察途中抵巴黎,邀請居裡夫人到北京大學講學。答稱:「此不能往,當於將來之暑假中謀之」。終未成行。1921年5月,母女三人渡海赴美,去接受美國瑪麗·居裡鐳基金募捐委員會「瑪麗·居裡委員會」所贈送的鐳一克。贈送儀式於20日在華盛頓白宮舉行,美國總統主持。到費城,接受新釷五釐克;她則以自己最初使用的壓電石英計贈美國哲學會。論文《論同位素學和同位元素》出版於巴黎。
  • 與居裡夫人同時代,卻鮮為人知的女性科學家的故事
    居裡夫人不僅僅是女科學家的代表,也是許多人唯一能叫得出名字的女科學家。2014年,地質學家Cynthia Burek和Bettie Higgs就公眾對女科學家群體的認知開展了一項初步調查,結果表明根本不存在什麼公眾對女科學家群體的認知。只有居裡夫人。當被要求在五分鐘內列出十位女科學家的名字時,將近五分之一的受訪者一個都列不出來。那麼能列出來的呢?
  • 居裡夫人的故事 | 紀念瑪麗·居裡
    《居裡夫人的故事》插圖這時,她的生活極為清苦。她租了六樓的一間小閣樓,夏天又悶又熱,嚴冬時冷得連臉盆裡的水都冰凍起來。為了節省燈油,瑪麗在晚上到附近的一個圖書館看書,一直到圖書館關門了,才到小房間裡,點起油燈,一直攻讀到凌晨兩三點鐘。冬天,她把所有的衣服都蓋在身上,仍不足以禦寒。由於生活異常艱苦,加上睡眠很少,瑪麗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差。有一次,她暈倒了。
  • 居裡夫人:攤上科學界「豔照門」被罵蕩婦,被眾人扔石頭,還有誰比我慘
    就是居裡夫人然鵝,她的人生真的是如此嗎?我最近看了不少居裡夫人的資料我感覺,她的一生都十分黑暗而痛苦比包括你在內的大部分人都要不幸居裡夫人原名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自從28歲那年她和皮埃爾·居裡結婚以後再也沒有人記得她的本名結婚的時候她沒有穿通常的婚紗
  • 居裡夫人:另類「波蘭蕩婦」鮮為人知的生活
    居裡夫人「居裡夫人」不是一個尊稱,而是一個蔑視、侮辱和抹殺她的真正功績的稱呼。很多教科書都把「居裡夫人」奮鬥半生發現了「鐳」的事跡作為勵志教材,卻很少揭露出,這個「勵志」偶像的一生是怎麼樣地遭受著不公正、歧視、打擊的。011898年12月26日,瑪麗·居裡提交給法國科學院一份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她稱自己和丈夫皮埃爾·居裡發現了一個比鈾的放射性要強100萬倍的新放射性元素88號。
  • 通過她的私生活,讓我們重新認識居裡夫人
    作者/拿我故事換你酒導 讀:瑪麗·居裡(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世稱「居裡夫人」,全名瑪麗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Maria Skodowska Curie),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 超越居裡夫人:科學界的女王們
    但是,當細化到談及女性科學家時,一句「居裡夫人」.可能就是對話的開始和結束。沒錯,所有人都知道居裡夫人。她是第一個獲得諾獎的女性,也是第一位兩次獲得諾獎的科學家,更是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科學領域獲諾獎的科學家。她對物理和化學的貢獻是革命性的。
  • 生活 另類「波蘭蕩婦」居裡夫人鮮為人知孀居生活
    她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驅者,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獲得物理學奬及化學獎)的第一人及唯一的女性,是唯一獲得二種不同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人。然而一切光鮮外表背後的居裡夫人卻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心酸往事:丈夫去世後,她遭受到不公正待遇;孀居的她同樣渴求愛情,然而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一切都要她付出巨大代價,居裡夫人不僅陷入了身敗名裂的低谷,還被人稱作「波蘭蕩婦」。
  • 居裡夫人誕辰150周年 | 重溫饒毅《光榮背後的辛酸》
    雖然居裡夫婦對科學有重要貢獻,但法國科學界和社會卻並不那麼接受他們。 皮埃爾從小性格孤僻,家庭不屬「上流社會」,上的學校也不是頂尖的,所得教職只是在物理化學學院而不是鄰近的名牌大學索邦。1898和1902年,皮埃爾兩次爭取索邦教職未成;1902年爭取進入法國科學院未果,直到 1905年才遂其願。
  • 居裡夫人難道就不配擁有自己的姓名嗎?人們為這件事吵了上百年!
    最近,諾貝爾獎官方宣布了這樣一個事實——居裡夫人筆記仍然具有放射性,且這种放射性還將持續1500年。
  • 這位「中國的居裡夫人」轟動了世界,為什麼我們卻忽視了她?
    她是"三錢"之一的錢三強的夫人,曾跟居裡夫人學習。她是中國的驕傲,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     上世紀40年代,他們夫妻對鈾核三分裂的發現震驚世界,然而因為對中國的歧視,諾貝爾獎沒有發給他們。 這成為諾貝爾獎的遺憾。     這位巨匠名叫何澤慧,生於1914年,2011年去世。世界物理學界,對何澤慧三個字充滿敬意。
  • 居裡夫人是怎樣面對赤裸裸的性別歧視的?
    8年過去了,我畢業、工作、創業、結婚、生子,自己的生活發生了許多變化。但一場轟轟烈烈的米兔運動,依然將職場的性別不公揭露得淋漓盡致。願所有的女性都可以站出來,發出自己的聲音,實現自己的夢想,為我們的女兒們(包括小桃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你要做居裡夫人麼我想我會永遠記住那一天。
  • 居裡夫人是蕩婦?揭秘她鮮為人知孀居生活
    晚年居裡夫人瑪麗·居裡通常稱居裡夫人,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化學家。
  • 明賢︱這位「中國的居裡夫人」轟動了世界,為什麼我們卻忽視了她?
    她是"三錢"之一的錢三強的夫人,曾跟居裡夫人學習。她是中國的驕傲,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     上世紀40年代,他們夫妻對鈾核三分裂的發現震驚世界,然而因為對中國的歧視,諾貝爾獎沒有發給他們。 這成為諾貝爾獎的遺憾。     這位巨匠名叫何澤慧,山西省靈石縣兩渡鎮人,生於1914年,2011年去世。
  • 居裡夫人:一家五人四次獲諾獎,被國人罵作「波蘭蕩婦」一戰仍為國犧牲奉獻
    在第一次諾貝爾獎當中,居裡夫人差點連提名都沒有。首要功勞都放在一個叫貝克勒爾的出身化學世家的貴族科學家身上了(他引薦了居裡夫婦進入上流社會所把持的科學界大門),除此並沒有做什麼;皮埃爾·居裡被形容為這個貝克勒爾的「助手」,而瑪麗·居裡,一個女人,差點就不被允許與這位貴族相提並論了。
  • 居裡夫人的婚外情並不可恥, 可恥的是那些虛偽的衛道士
    今天是居裡夫人的忌辰,1934年7月4日,她因惡性白血病去世。說起居裡夫人,那可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名字。不過許多人對她的了解,往往僅限於她發現了鐳。其實居裡夫人在科學領域的成就可不僅於此。1894年,她結識了皮埃爾·居裡,並於次年結婚。1896年,她與丈夫共事,在校內從事科學研究。1898年,居裡夫婦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84號,居裡夫人建議以祖國波蘭的名字構造新元素的名稱,也就是釙。同年12月,居裡夫婦和同事貝蒙特又發現新元素88號,放射性比鈾強百萬倍,命名為鐳。1903年,他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可惜的是,1906年,丈夫皮埃爾·居裡不幸去世。
  • 永恆的《放射性物質》,永恆的居裡夫人
    她就是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夫人。《放射性物質》依舊是非傳統傳記電影,導演沒有記流水帳一般,不勝繁瑣地敘述居裡夫人的生平,也沒有把過多的時間放在居裡夫人的科學實驗上。但是在丈夫死後,原本一直保持理性的居裡夫也動搖了。皮埃爾去世之後,居裡夫人因與保羅·朗之萬的曖昧被推上風口浪尖,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壓力讓她不堪重負。
  • 居裡夫人的婚外情並不可恥,可恥的是那些虛偽的衛道士
    說起居裡夫人,那可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名字。不過許多人對她的了解,往往僅限於她發現了鐳。其實居裡夫人在科學領域的成就可不僅於此。這位科學家1867年出生于波蘭華沙,1891年前往巴黎求學,就讀於索邦大學。1894年,她結識了皮埃爾·居裡,並於次年結婚。1896年,她與丈夫共事,在校內從事科學研究。
  • 我的偶像,瑪麗·居裡
    我從前沒有偶像,看了居裡夫人的傳記被徹底震撼、徹底徵服了,瑪麗是當之無愧的偶像級人物,從此她將成為我的偶像。 瑪麗有多勇敢,我只能舉例子來表達。比埃爾出事的時候,他們的小女兒只有一歲多,政府出面每年要給瑪麗一筆撫恤金,幫她養育孩子。瑪麗拒絕了,她說她有能力通過勞動養育自己的孩子。從此她不僅是物理學家,還是個獨自拉扯兩個孩子的寡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