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居裡夫人:科學界的女王們

2021-02-07 原理

如果你冷不丁地讓身邊的人說出他們熟知的科學家的名字,往往得到的回覆腦是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霍金等男性科學巨匠。但是,當細化到談及女性科學家時,一句「居裡夫人」.可能就是對話的開始和結束。


沒錯,所有人都知道居裡夫人。她是第一個獲得諾獎的女性,也是第一位兩次獲得諾獎的科學家,更是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科學領域獲諾獎的科學家。


她對物理和化學的貢獻是革命性的。她開創了放射性理論,設計出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發現了兩種新的元素——釙和鐳,還發明了可被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線附近野戰醫院裡的移動式X射線設備。1995年,她與丈夫皮埃爾·居裡一起移葬於巴黎先賢祠,是第一位憑自身成就安眠於先賢祠的女性。


然而,對科學做出貢獻的女性並不只有居裡夫人。在歷史上有許多女性科學家、數學家、工程師,她們在各自的領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卻很少得到她們應有的認可。令人欽佩的是,在面對因性別歧視帶來的各種不公的情況下,她們依舊取得了許多開創性的成就。

物理學第一夫人:吳健雄


○ 在吳健雄的一生中,取得了許多成就:成為第一位被選入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美籍華人,第一位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的女性,第一位美國物理學會的女性主席,第一位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等等。


吳健雄——20世紀最受人尊敬的科學家之一。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學位後,便前往美國東海岸,成為了普林斯頓物理系的第一位女性導師。之後她去往哥倫比亞大學參與了曼哈頓計劃。在那裡,她利用擴散法分離了同位素235和238,並解決了鏈式反應無法延續的重大問題。在哥倫比亞期間,她通過實驗撼動了物理學定律的基石,推翻了宇稱守恆定律。雖然她沒有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但卻是真正的無冕之王。


原子彈之母:莉澤·邁特納



○ 1878年,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r)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並在維也納大學研習物理。


物理學家莉澤·邁特納的開創性工作始於與奧託·哈恩一起發現元素。1923年,她推導出了俄歇效應——當一個原子釋放一個或兩個電子以達到穩定目的的過程。然而,這一效應是以在兩年後證實這一過程的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俄歇命名的。這是她第一項被公然忽略的突破。1939年,邁特納和奧託·弗裡希一起發現了核裂變,對原子彈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最先發現的核裂變的是邁特納,但1944年,將這一發現的諾貝爾化學獎收穫囊中的卻只有奧託·哈恩。為了紀念莉澤·邁特納,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09號元素被命名為(Meitnerium, Mt)。【擴展閱讀:《75年前的今天,進行的那次史無前例的核實驗》】


送人類登上月球:凱薩琳·詹森



○ 凱薩琳·詹森(Katherine Johnson)擁有者非比尋常的人生。


美國數學家凱薩琳·詹森從小就在數學方面有優異的表現。她於1937年以最高榮譽畢業,之後在西佛吉尼亞州的一所黑人公立學校職教。後來她被西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生數學課程錄取。


在NASA期間,凱薩琳從事著為航天飛行任務做軌道分析的計算。1962年,當NASA為約翰·格倫的軌道任務進行準備時,格倫親自要求凱薩琳通過重新計算和重新檢查已經編入計算機的飛行軌跡,以確保他的安全。格倫的飛行取得了成功,扭轉了太空競賽的浪潮。她的計算也是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登月的關鍵。電影《隱藏人物》講述的就是在種族偏見和性別歧視的大環境下,凱薩琳在NASA奮鬥的故事。


史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阿達·洛芙萊斯



○ 阿達·洛芙萊斯(Ada Lovelace)第一個認識到計算機的應用將會超越純粹的計算。


作為著名詩人拜倫的女兒,洛芙萊斯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是她對查爾斯·巴貝奇的分析機所做的工作。1843年,她發表論文提出輸入進分析機中的數據可用於計算伯努利數,這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程式。巴貝奇深受震撼,稱她為「數字女巫」。


不僅如此,洛芙萊斯還是一位極有遠見的人。她預測未來會有很多像分析機這樣的機器,可以用來創作音樂、繪製圖形等,並且還預言這些機器將對科學進步至關重要。生於貴族的洛芙萊斯成為了一位出色的數學家,她對技術該如何與社會相融的思考和對數學的貢獻,使她成為了值得世人銘記的先驅。


發現神經生長因子的女性: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



○ 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


1986年,神經生物學家列維-蒙塔爾奇尼因發現神經生長因子(NGF)而獲得諾貝爾獎。她於1909年出生於都靈的一個猶太家庭,對於她的學術熱情,她的父親並不支持,認為那會阻礙她成為一名合格的妻子和母親。在這樣的情況下她仍堅持成為了一名醫生,並開始從事神經病學方面的研究。由於墨索裡尼在1938年開展了針對猶太人的職業封鎖,她的學術生涯又被縮短了。於是她在自己的臥室裡設立了一個實驗室,研究雞胚胎的神經纖維的生長情況,為後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1946年,她獲得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員職位,重複了之前在臥室裡進行的實驗。1952年,她完成了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將神經生長因子從某些導致神經細胞快速生長的癌症組織中分離出來


遺傳學天才:芭芭拉·麥克林託克



○ 1927年,芭芭拉·麥克林託克(Barbara McClintock)在康奈爾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


美國細胞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是玉米細胞遺傳學發展的領導者。她研究的是染色體和染色體在玉米繁殖過程中的變化,並研發了將玉米染色體可視化的顯微分析技術。她製作了第一張玉米遺傳圖譜,將染色體區域與物理特性對接。她還證明了端粒和著絲粒在遺傳信息保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公認為是該領域最優秀的科學家。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麥克林託克發現了遺傳轉化。還發展出了用來解釋遺傳信息從一代玉米植物到下一代的抑制和表達的理論,由於出現太多對她的研究和影響的懷疑論,從1953年起,她中止了對她數據的發表。直到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她的研究才得到充分的理解,其他科學家證實了她在20年前就已經在玉米研究中證明了的遺傳改變和基因調控機制。因此,她因發現基因轉化而獲得了198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超越時代:瑪格麗特·安妮·貝克利



○ 瑪格麗特·安妮·貝克利(Margaret Ann Bulkley),又名詹姆斯·巴裡(James Barry),在她那個時代,不僅是唯一名從醫學院畢業的女性,也是備受尊重的外科醫生。


瑪格麗特·安妮·貝克利是一位戰爭英雄、醫學先驅、傑出的外科醫生。可惜生不逢時,當時女性不被允許追求醫學,因此她把自己偽裝成了一位男孩,並從未換回身份。在醫學院畢業後,她就應徵進入英國軍隊。為了在大英帝國行醫時不受到懷疑,她將自己打造成受女士歡迎的紳士——詹姆斯·巴裡。1826年,在開普敦的時候,她進行了第一次成功地剖腹產。之後,她通過英國軍隊晉升為醫院的主任。她提倡公共健康,並且一直在為囚犯、麻風病人、士兵和他們的家人爭取更好的營養、衛生和照顧。直至她去世之後,人們才發現了她的秘密……


載入數學史冊的女性:瑪麗安·米爾札哈尼



○ 進一步閱讀:《擇善固執的曲面探險家》。


2014年8月13日,伊朗裔美國數學家瑪麗安·米爾札哈尼創造了數學界的歷史,她成為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女性。她的研究成果包括在泰希繆勒理論雙曲線幾何遍歷理論辛幾何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她專注於理解曲面的對稱性,例如球體、以及甜甜圈和雙曲面物體的表面。她的工作對許多研究領域都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其中包括材料學、工程學、量子場論、以及應用於研究宇宙起源的理論物理學等。獲獎時她說:「這是一個莫大的榮譽,如果能因此鼓勵更多年輕的女科學家和女數學家我會感到很高興。我相信在未來將有更多的女性可以獲得這樣的獎項。」


放射免疫分析法背後的女人:羅莎琳·薩斯曼·耶洛



○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Rosalyn Sussman Yalow)是第一位獲得基礎醫學研究「拉斯克獎」的女性。


美國醫學物理學家羅莎琳·薩斯曼·耶洛,因對放射性免疫分析(RIA)技術的研發而獲得197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IA被認為是核醫學放射性測量的先驅,因為放射性物質顯示出極高的準確性和清晰度。一開始,羅莎琳只是一名兼職的秘書,沒有任何研究生院會為女性提供經濟支持。但在獲得了一些速記技巧後,她當上了伊利諾伊大學的助教。在那裡她獲得了博士學位,是該系400名成員中唯一的女性。


愛滋病毒的發現者: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



○ 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


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是一位法國病毒學家,於1983年發現了人體免疫缺損病毒,即愛滋病毒HIV。在1975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她專注於研究一組特定的病毒——逆轉錄酶病毒。該病毒的基因組是由RNA組成,並且其基因可以併入宿主細胞的DNA中。2008年,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的發現從根本是改善了對愛滋病病人的治療。


端粒酶的發現者:卡羅爾·格雷德 &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



○ 卡羅爾·格雷德(Carol Greider)。


○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


卡羅爾·格雷德和伊莉莎白·布萊克本二人因發現端粒酶而獲得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生物體的基因儲存在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中的DNA分子內。當細胞分裂時,需要確保的是染色體必須被完全複製、且沒有受到破壞或改變。染色體的每一端都有一個保護它的遺傳物質,稱為端粒。這是一個女性科學家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從而取得驚人成就的故事。卡羅爾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伊莉莎白則是她的導師。在伊莉莎白發現端粒具有防止染色體降解的特定DNA後,這兩位科學家一起發現了能促進端粒DNA生成的端粒酶

網絡海洋的少將:葛麗絲·霍普



○ 葛麗絲·霍普(Grace Hopper)。


葛麗絲·霍普是美國的計算機科學家和美國海軍少將。1934年,她從耶魯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後入伍海軍,開始研究馬克一號計算機。在1949年,她建議使用一套完全用英文單詞開發的一種新的程式語言,這一提議很快被拒絕,因為電腦不懂英語。但是到了1952年,她有了一個編譯器A-0系統,能將程式設計師的語言轉換為計算機可以理解的0和1。另一個和她相關的著名故事是她發明了程序中的「bug」一詞,這是因為一個真的蛾子(bug)被困在了馬克二號裡。她還研發了用於測試早期程式語言(如COBOL和FORTRAN)的計算機系統和組件的實施標準。霍普一生獲得的獎項有很多,包括國家技術獎章和總統自由獎章。她說:「我最重要的成就裡,除了建造了編譯器之外,就是對年輕人的培養了。」


神經科學女王:邁-布裡特·莫澤



○ 邁-布裡特·莫澤(May-Britt Moser),是挪威科技大學神經計算中心的主任。


邁-布裡特·莫澤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她是研究大腦表現空間機制的先驅。2014年,她因發現內嗅皮層中的網格細胞、以及其他幾個代表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神經元的空間而獲得諾貝爾獎。她研究了海馬的解剖結構與大鼠的社會學習間的相關性,為與神經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認知缺陷的新研究奠定了基礎。


生物學的鼻子:琳達·巴克



○ 琳達·巴克(Linda B. Buck)。


琳達·巴克是一位美國生物學家,她因在嗅覺系統方面的工作而聞名遐邇。 她繪製了鼻子如何檢測到信息素和氣味、大腦再如何進行轉譯。1991年,她發表了一篇裡程碑式的論文,論述了數百個用來編碼氣味傳感器的基因是如何位於我們鼻子的嗅覺神經元中的。通過分析大鼠的DNA,她預計哺乳動物基因組中約有1000種不同的嗅覺受體基因。她在嗅覺受體方面的研究讓她榮獲200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的研究成果也打開了對嗅覺的遺傳和分子分析的大門。


「三無」教授:屠呦呦



○ 屠呦呦(Youyou Tu)。


中國藥理學家屠呦呦因發現能用於治療瘧疾的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獎。青蒿素是從中國傳統醫藥中常見的植物藥材。在其他人都想放棄這項研究時,她從古老的藥方中找到了解決方案。她還首先在自己身上測試了這個被提煉出的化合物!這位用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挽救了數百萬人生命的女士,過去常被稱為「三無」教授:沒有博士學位、沒有海外研究經歷、也不與中國國家科學院的任何科研機構有聯繫。


DNA女爵: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是一位英國化學家。她用X射線衍射對DNA進行的拍攝了改變了整個生物學。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她的同事莫裡斯·威爾金斯將她拍攝的DNA照片展示給了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看,因為莫裡斯·威爾金斯認為她只是個實驗助理而已。正是這張照片讓沃森和克裡克推斷出DNA的正確結構。1953年4月,他們在《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而富蘭克林在同一期期刊上也發表了相同的論文,並提供了有關DNA結構的更多細節。雖然富蘭克林的DNA圖片對DNA的結構解密至關重要,但當1962年沃森、克裡克和威爾金斯因此獲得諾貝爾獎時,富蘭克林早已去世。


恆星科學家:約瑟琳·貝爾·伯奈爾



○ 約瑟琳·貝爾·伯奈爾(Jocelyn Bell Burnell)。


當約瑟琳·貝爾·伯奈爾發現脈衝星時,她還只是劍橋大學的一位年僅24歲的博士生。1967年7月,她在對整個天空跟蹤記錄的圖表紙上發現了一些噪聲。而且她發現這些信號以每秒一次脈衝的速度有規律的在脈動。這一信號被暫時稱為小綠人1號。隨後她又發現了三顆脈衝星,從而證實了她的懷疑。儘管她是第一個發現且對脈衝星進行分析的人,但她的導師安東尼·休伊什和天文學家馬丁·萊爾卻因此發現而獲得1974的諾貝爾獎。2014年,她被任命為愛丁堡皇家學會的會長,是第一位擔任該職位的女性。她還是唯一一位獲得皇家天文學會授予赫歇爾獎章的女性,以表彰她對觀測天體物理學作出的傑出貢獻。


遺傳學天才:克裡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



○ 克裡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


在更高級的生物體中,生命從受精卵分裂並形成新細胞開始,然後新細胞再進行分化形成心臟、大腦、頭髮等組織和器官。基因會對這一過程進行調節。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德國發育生物學家克裡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通過研究果蠅的發育,成功對15種能導致細胞形成新果蠅的基因進行識別和分類。她也因這項開創性成果在1995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星際巨星:薇拉·魯賓


○ 薇拉·魯賓(Vera Rubin)。


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是一位研究星系旋轉速方面的先驅。通過對星系自轉曲線的研究,她發現預測的星系角運動和觀測到的運動之間存在差異,這被稱為星系自轉問題暗物質是這一問題的一個可能解釋。因此,她以發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而聞名,並重塑了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她曾說:「名譽是短暫的,我的數據比我的名字更重要。如果天文學界多年後仍在引用我的數據,才是對我最大的恭維。」


核糖體的先驅:阿達·約納特


○ 阿達·約納特(Ada Yonath)。


阿達·約納特是一名以色列的晶體學家,以對核糖體結構的研究而聞名。生物體的重要功能是由細胞的核糖體中產生的大型複雜的蛋白質分子來管理的。來自信使RNA的遺傳信息在通過核糖體時會被轉譯成胺基酸鏈,形成蛋白質的基礎。在20世紀70年代,Ada開始了一個項目,用X射線晶體學成功繪製了包含數千個原子的核糖體結構,直到2000年才得以完成。她的研究工作對許多其他應用中的抗生素生產都至關重要。 約納特也因此獲得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環境運動的催化劑:蕾切爾·卡遜


○ 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


蕾切爾·卡遜是一位美國海洋生物學家、作家和環保主義者,她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和其他作品被認為推動了全球的環境運動。《寂靜的春天》甚至推動了美國的一項國家殺蟲劑政策的逆轉,禁止了DDT和其他殺蟲劑在全美範圍內的使用。還掀起了一場導致了美國環境保護局成立的基層環保運動。


醫學行家:格特魯德·埃利恩


○ 格特魯德·埃利恩(Gertrude B. Elion)。


格特魯德·埃利恩是一位美國生物化學家和藥理學家。她用一種創新的研究方法開發出了多種藥物,這種技術還促成了後來對愛滋病藥物AZT的研發。她還研發出了第一種用於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藥物——硫銼嘌呤,用於器官移植。她主要從事治療白血病、痛風、瘧疾、癌症和腦膜炎等嘌呤類藥物的研發。於1988年因其傑出的醫學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


美國的太空王牌:瑪麗·戈爾達·羅斯


○ 瑪麗·戈爾達·羅斯(Mary Golda Ross)。


瑪麗·戈爾達·羅斯是第一位美國原住民女性工程師。她是臭鼬工廠的40個創始人之一,也因她在行星間太空之旅、載人和無人地球軌道飛行以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最早的衛星研究方面的工作而聞名。她的工作對阿金納火箭項目至關重要,還共同撰寫了NASA的關於前往火星和金星進行太空旅行的最高機密《行星手冊》。雖然我們不知道她寫的那些仍處於保密狀態的論文中有些什麼,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她開創性的研究開啟了太空競賽,並改變了歷史。


人工放射性元素之母:伊雷娜·約裡奧-居裡


○ 伊雷娜·約裡奧-居裡(Irène Joliot-Curie)。


身為瑪麗·居裡的女兒,伊雷娜·約裡奧-居裡是個完完全全的狠角色。在她母親分離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基礎之上,她成功地實現了鍊金術士夢想——將一種元素轉變成了另一種元素:從硼創造出了放射性氮,從鋁創造出磷的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從鎂創造了矽。1935年,因她在感生放射性領域的開創性成果,獲得了那一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蛋白質晶體學的創始人: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是一位發展出蛋白質晶體學的英國化學家,並於1964年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她用最先進的技術徹底對研究進行了改革,使確定生物分子的三維結構變得可能。她最有影響力的發現是確認了青黴素和維生素B12的結構。1969年,她破譯了胰島素的結構。而她並沒有停下腳步,在後來,她持續胰島素結構的研究,並走遍全世界以宣傳胰島素對糖尿病的重要性。她是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至今仍是唯一一位獲得最古老的科學獎項科普利獎的女性。


碳科學女王:米爾德裡德·德雷斯爾豪斯


○ 米爾德裡德·德雷斯爾豪斯(Mildred Dresselhaus)。


被稱為「碳科學的女王」的米爾德裡德·德雷斯爾豪斯是麻省理工學院第一位女教授。她因在石墨、石墨層間化合物、富勒烯、碳納米管和低維熱電材料的研究而聞名。她獲得過許多獎項,包括總統自由勳章、美國國家科學獎章、費米獎和萬尼瓦爾·布希獎。她還是美國科學促進會的第一位女性主席,一生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來支持和鼓勵更多女性加入物理學領域。


洋蔥麥當娜:瑪麗亞·格佩特-梅耶


○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


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以提出原子核的核殼層模型而聞名於世。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環繞在核周圍的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1949年,瑪麗亞發展了一種模型,其中核子會分布在不同能級的殼中。她也因此項開拓性研究獲得了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細菌遺傳學的先驅:埃絲特·萊德伯格


○ 埃絲特·萊德伯格(Esther Lederberg)。


美國微生物學家埃絲特·萊德伯格是細菌遺傳學的先驅。她對科學的顯著貢獻包括發現λ噬菌體通過特殊轉導在細菌間轉移基因、開發複製平皿培養法,以及發現細菌繁殖因子F(F質粒)。這些貢獻為20世紀後半葉的大部分遺傳學工作奠定了基礎。


如今,雖然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到科學事業中,並在大學擔任教職,這場景固然可喜。但大量的數據仍舊錶明,女性在科學中的成就依舊會遭到輕視甚至是無視。由衷地希望這種因性別而帶來的不平等對待能早一天被被徹底消除。


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神經系統科學家和設計師Amanda Phingbodhipakkiya。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歷史上對科學做出傑出貢獻的女性科學家,Phingbodhipakkiya發起了《超越居裡夫人》這一項目。

相關焦點

  • 居裡夫人:瑪麗·居裡
    蔡元培聽後也十分悲痛,1934年7月8日,他用法文致唁電以示悼念:「巴黎大學校長先生:驚悉居裡夫人逝世,謹代表中央研究院致以悼忱!深感她的逝世是法國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敬請代向其家屬致意。蔡元培。」 7月6日,葬於巴黎梭鎮居裡墓穴。她的兄(約瑟夫·斯可羅多夫斯基)姊(布羅妮施拉娃·德盧斯卡)向墓穴灑上從波蘭帶來的泥土。
  • 與居裡夫人同時代,卻鮮為人知的女性科學家的故事
    居裡夫人不僅僅是女科學家的代表,也是許多人唯一能叫得出名字的女科學家。2014年,地質學家Cynthia Burek和Bettie Higgs就公眾對女科學家群體的認知開展了一項初步調查,結果表明根本不存在什麼公眾對女科學家群體的認知。只有居裡夫人。當被要求在五分鐘內列出十位女科學家的名字時,將近五分之一的受訪者一個都列不出來。那麼能列出來的呢?
  • 居裡夫人|「現代科學界的偶像」與丈夫從戀愛到結婚的故事
    關於居裡夫人有太多的故事了,無論是她的科研成就、家庭狀況,還是她的情感生活都非一篇文章能夠敘述完成的。居裡夫人(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出生於華沙,世稱「居裡夫人」,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她是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居裡夫人與好友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名人當中,瑪麗·居裡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 不是法國科學院院士的居裡夫人(四篇)
    這其中前面三代都已知是法國科學界的主要人士,如果用是否當選法國科學院士可以做一定程度的旁證的話:皮埃爾.居裡是1905年當選,佛雷德裡克.約裡澳-居裡是1942年入選,皮埃爾.約裡澳是1982當選。雖然都是科學家,他們的境況卻不同。尤其早期,居裡夫婦為法國科學界的主流所接受和推崇的過程較慢。居裡夫婦與法國科學院的關係,就是一個側面的反映。
  • 居裡夫人:攤上科學界「豔照門」被罵蕩婦,被眾人扔石頭,還有誰比我慘
    我最近看了不少居裡夫人的資料我感覺,她的一生都十分黑暗而痛苦比包括你在內的大部分人都要不幸居裡夫人原名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自從28歲那年她和皮埃爾·居裡結婚以後再也沒有人記得她的本名結婚的時候她沒有穿通常的婚紗
  • 居裡夫人的故事 | 紀念瑪麗·居裡
    這件事引起居裡夫婦很大的興趣。他們決定沿著貝克勒爾的足跡,繼續探幽索微。摘自《科學家故事100個》,葉永烈著,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居裡夫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居裡夫人在丈夫死後堅持研究,最終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瑪麗·居裡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臨死還在實驗室裡。她對科學的熱愛,研究上的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科研工作者們。
  • 居裡夫人是怎樣面對赤裸裸的性別歧視的?
    願所有的女性都可以站出來,發出自己的聲音,實現自己的夢想,為我們的女兒們(包括小桃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你要做居裡夫人麼我想我會永遠記住那一天。那時的我,年輕、天真,懷揣著對未來的滿懷期待,與初戀的隱隱傷痛,登上了從上海到倫敦的飛機。
  • 居裡夫人誕辰150周年 | 重溫饒毅《光榮背後的辛酸》
    雖然居裡夫婦對科學有重要貢獻,但法國科學界和社會卻並不那麼接受他們。 皮埃爾從小性格孤僻,家庭不屬「上流社會」,上的學校也不是頂尖的,所得教職只是在物理化學學院而不是鄰近的名牌大學索邦。1898和1902年,皮埃爾兩次爭取索邦教職未成;1902年爭取進入法國科學院未果,直到 1905年才遂其願。
  • 通過她的私生活,讓我們重新認識居裡夫人
    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裡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居裡夫人無疑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尤其是對一名女性來說,她站在了科學界的巔峰。但是她的私生活卻是對當時那個時代赤裸裸的諷刺,是對男權社會的最有力的抨擊。
  • 居裡夫人:另類「波蘭蕩婦」鮮為人知的生活
    居裡夫人「居裡夫人」不是一個尊稱,而是一個蔑視、侮辱和抹殺她的真正功績的稱呼。很多教科書都把「居裡夫人」奮鬥半生發現了「鐳」的事跡作為勵志教材,卻很少揭露出,這個「勵志」偶像的一生是怎麼樣地遭受著不公正、歧視、打擊的。011898年12月26日,瑪麗·居裡提交給法國科學院一份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她稱自己和丈夫皮埃爾·居裡發現了一個比鈾的放射性要強100萬倍的新放射性元素88號。
  • 居裡夫人是蕩婦?揭秘她鮮為人知孀居生活
    晚年居裡夫人瑪麗·居裡通常稱居裡夫人,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化學家。
  • 這位「中國的居裡夫人」轟動了世界,為什麼我們卻忽視了她?
    她是"三錢"之一的錢三強的夫人,曾跟居裡夫人學習。她是中國的驕傲,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     上世紀40年代,他們夫妻對鈾核三分裂的發現震驚世界,然而因為對中國的歧視,諾貝爾獎沒有發給他們。 這成為諾貝爾獎的遺憾。     這位巨匠名叫何澤慧,生於1914年,2011年去世。世界物理學界,對何澤慧三個字充滿敬意。
  • 生活 另類「波蘭蕩婦」居裡夫人鮮為人知孀居生活
  • 居裡夫人:一家五人四次獲諾獎,被國人罵作「波蘭蕩婦」一戰仍為國犧牲奉獻
    在第一次諾貝爾獎當中,居裡夫人差點連提名都沒有。首要功勞都放在一個叫貝克勒爾的出身化學世家的貴族科學家身上了(他引薦了居裡夫婦進入上流社會所把持的科學界大門),除此並沒有做什麼;皮埃爾·居裡被形容為這個貝克勒爾的「助手」,而瑪麗·居裡,一個女人,差點就不被允許與這位貴族相提並論了。
  • 明賢︱這位「中國的居裡夫人」轟動了世界,為什麼我們卻忽視了她?
    她是"三錢"之一的錢三強的夫人,曾跟居裡夫人學習。她是中國的驕傲,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     上世紀40年代,他們夫妻對鈾核三分裂的發現震驚世界,然而因為對中國的歧視,諾貝爾獎沒有發給他們。 這成為諾貝爾獎的遺憾。     這位巨匠名叫何澤慧,山西省靈石縣兩渡鎮人,生於1914年,2011年去世。
  • 永恆的《放射性物質》,永恆的居裡夫人
    她就是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夫人。《放射性物質》依舊是非傳統傳記電影,導演沒有記流水帳一般,不勝繁瑣地敘述居裡夫人的生平,也沒有把過多的時間放在居裡夫人的科學實驗上。釙和鐳是如何被發現提純的並不是電影的主題,真正貫穿全片的是居裡夫人對待科學和對待愛情的態度。
  • 居裡夫人寫給女兒的信,居裡夫人的教育理念
    今天來講講居裡夫人的育兒經,看一篇居裡夫人寫給女兒的信,這封信裡居裡夫人告訴女兒要自信自立,無愧於天地。親愛的孩子:       一個人不僅要自信,更重要的是要自立。成功學的導師們認為,只有丟開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贏得成功之門的鑰匙,並通向最後的勝利。 自立也是力量的源泉。
  • 來,聊五分鐘居裡夫人:關於瑪麗·居裡的20件小事
    今天是居裡夫人誕辰150周年。居裡夫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 居裡夫人難道就不配擁有自己的姓名嗎?人們為這件事吵了上百年!
    最近,諾貝爾獎官方宣布了這樣一個事實——居裡夫人筆記仍然具有放射性,且這种放射性還將持續1500年。
  • 柴契爾,居裡夫人,屠呦呦……最優秀的這些「女神」竟然都學化學
    ,完全不能夠展現女化學家們的魅力。但對於很多女性來說,最羨慕的還是居裡夫人成功的家庭教育:在孩子們不到一歲的時候就讓她們廣泛認知世界,到動物園看動物,到植物園賞綠植,於水中拍水,藍天、草地、春風讓孩子們的童年和自然有了深度的接觸。孩子稍大一點,居裡夫人竟然創造了「智力體操」,兒歌和童話故事讓孩子的想像力無限延展。學齡階段,居裡夫人與她的同事和朋友建立了一個合作小組,共同擔負起對他們自己的子女進行自然科學教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