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也覺得時間管理是一個宏大的話題,可以寫一系列書籍論文的那種,但後來我發現,對於我們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只要做到3點,基本上對時間就算不能說做到完全管理,也能差不多達到心中有數,不至於渾渾噩噩。
接下來的文字,沒有枯燥的學術理論,沒有遙遠的自律模版,全手打來源於我個人生活的一些鄙陋之見,與各位分享。
01 碎片時間管理
我一般把小於30分鐘的時間,定義為碎片時間,並按兩種分類方式分類,並事先規劃好對應時間段裡我可以做的事。
分類方式一:按時長
<5min: 時間太短,不適合學習工作
如果是少於五分鐘的碎片時間,我以休息放鬆為主,一般會站起來走動一下,喝口水,順便拉伸一下肩頸背
5-15min: 時間較短,不適合沉浸式深度學習工作
如果在家裡,我首選是會整理房間和桌面,做一些小家務;
如果在外面,我一般有兩個選擇
- 瀏覽微博公眾號收藏,主要是碎片閱讀
- 回復私聊信息
這裡有兩條小建議:
如果沒有@,不建議去看群信息群信息裡大家七嘴八舌的,可能真正值得看的信息很少,至於什麼時候看群信息,下面有具體說
不要去看社交平臺的評論回覆信息要是碰到很有讓你回復欲望的那種,很可能會花費很多時間甚至完全投入進去,就不想做接下來的工作了
15-30min:適合適當深度學習工作
這樣的時長,已經可以完成一個左右的番茄鍾了,完全可以做深度學習
我一般也會有兩個選擇:
- 閱讀
- 構思寫作選題、大綱
我一般會在每周末和每月底做好閱讀計劃,每天早上做好寫作計劃,只要一旦有大於15分鐘的時間,就可以立刻投入閱讀寫作,不會在到底看什麼書、寫什麼東西上糾結太久
分類方式二:按性質
主動時間:讀寫為主
像在地鐵公交上的通勤時間、等人等車和排隊時間,這些時候我們的思維是自主的,雙手和雙眼也是自由的,可以做一些適合主動思考的讀寫類學習,比如閱讀、寫作、背單詞等
被動時間:聽為主
像洗漱洗澡、護膚化妝、做家務、一個人吃飯、步行開車通勤時間,這些時候我們的雙手和雙眼都有任務在身,注意力也集中在手頭的事情上,就只能利用我們的耳朵,做些聽覺類學習,比如聽播客、泛聽外語聽力、聽音頻課程等
02 常規事項管理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有一類事,看起來單獨做不過幾分鐘十幾分鐘,但是如果沒有規劃,它們很可能會在我們打算出門、睡覺、休息等等的時候忽然出現。
不做,必然影響生活質量;
隨性而做,又會打亂我們的日程安排。
所以我以自己個人為例,把這類事統統羅列了出來,如下:
每日必做家務:讓掃地機器人掃地、鋪床、洗碗、倒垃圾、洗內衣、洗衣服、洗澡後清理浴室等
其他:瀏覽關注的自媒體博主、帳號、瀏覽群信息
每周必做家務:擦家具表面
其他:做周總結&周計劃、整理收藏夾
每月必做家務:擦窗
其他:盤點物品庫存、設置待購清單、做月總結&月計劃
每季必做家務:換&晾曬床上用品、換季衣物收納&晾曬
這只是我個人的總結,如果你是全職太太、寶媽,肯定還有更多事可以添加。如果你很幸運地和父母住在一起,或者有一位包攬了大部分家務的賢內助,那家務類壓力會驟減。
列出來這些常規必做事項,首先是為了讓自己心裡有個數。
不要把每天日程的安排精準到20個小時以上,如果這樣的話,你會發現你明明很抓緊時間也無法完成全部任務,原因就是這些瑣事會一次次打散你的整塊時間,剝奪你的注意力和精力。
不要感嘆時間都去哪兒了,時間都在這兒呢!
其次,列出來這些事後,我們要考慮如何安排這些事才能最高效地管理我們的時間。
我一般有兩種處理方式:
「小家務」類大家還記得我在上一部分耗時5-15分鐘部分中提到了「小家務」。
如果常規事項中的那些事,可以在15分鐘內完成,比如設置掃地機器人,只需要十幾秒的時間,這種我就會在碎片時間裡完成。
如果15分鐘內做不完,或者不確定能不能做完,就到下一類——
「主動時間」類我會在每天固定時間段,專門勻出一小段不適合沉浸式學習的時間去做這些事。
像我會在每天早晚洗漱後或者敷一片面膜,或者躺在按摩椅上,舒舒服服地瀏覽關注的博主發的內容,大概每次30分鐘左右,其他時間就不會給自己刷手機的理由
03 早晚日常管理
這一部分,對應兩個個人成長類永遠的經典畫圖:
- 如何堅持早起以及早起後做什麼才不浪費早上的時光?
- 如何利用下班後的晚上提升自己?
首先,早起和早睡是一對密不可分的雙生兒。
早起了,到晚上容易困,自然就早睡了;
早睡了,一晚上睡眠夠了,自然就早起了。
兩者缺一,不是不可,但對身體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如何做到鬧鐘一響就起床,時間一到就上床呢?
我的方法,是給自己設置兩個卡死的時間點:
晚上21:55前上床可以在床上看書摳腳倒立按摩思考人生,做任何能讓你爽的事。
唯一的要求是必須把手機放在桌上的無線充上,絕不帶上床
早上5:35前鬧鐘同樣是可以昏昏沉沉,可以唱歌自言自語,甚至可以不用馬上睜開眼睛。
唯一的要求是立刻坐起來。
我一般會把kindle放床頭,朦朧中抓起來就能看,一般會看英語書,因為更需要集中精力,也能更快清醒。
最後,早起的最大動力,在於醒後能不能最高效地安排要做的事;
早睡的最大基礎,在於睡前能不能完成預期要完成的事。
建議大家在前一天晚上,列出第二天早上要做的事,在下班的路上,規劃好回家之後到睡前要做的事。
雖然計劃趕不上變化,但列出了要做的事,也是讓你心中有底,按部就班,不要再在執行時浪費精力在糾結要不要做這件事上。
寫在最後:
寫了那麼多,大家會發現,我個人比較推崇形成一種模式化的時間管理模式。也就是在生活中碰到某種情況的時候,都可以立刻代入到以上這些內容中,知道自己現在應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
當我們不在執行前的情緒上浪費太多時間,而「直接去做」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告別了拖延症,提高了執行力,把自己的命運握在了自己的手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