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安俱樂部很忙,他們正忙著為留住「國安」這兩個字做著最後的努力。即便按照足協規定,國安這兩個字觸碰了紅線;且國安這兩個字又跟俱樂部大股東中赫集團沒有任何的關係,但這一次國安俱樂部也好,中赫集團也罷,他們已經拿出了去跟足協正面剛的態度!而另一家中國足壇的老字號泰達,雖然他們在徵集中性名,但也同樣表態會把泰達的名字報上去;除此之外,足球報今天還爆出了,有一家老牌俱樂部萌生退意,中性名的推進遠沒有外界想的那般順利!
中性名阻力很大,有俱樂部已威脅退出
其實自從「蘇州會議」,明確要在新賽季推行中性名開始,就一直存在反對和抗爭的聲音。在本周新政發布前,一直有俱樂部在跟足協交涉中性名的事情。足協沒有公開讓步,大夥雖然想到了;但大夥沒想到,陳戌源盡然會說出「我們今天大力推進(中性名),若干年以後,我相信俱樂部和球迷會適應一個新的名稱。如果因為時間的原因,保留一部分球隊企業化的名稱,那對其他俱樂部是不公平的」的表態。
足協的表態雖強硬,私下裡俱樂部的抗爭也很強硬。在新政頒布前,國安就有所行動;而在新政引發了眾怒的情況下,國安的行動也在加速。而除了國安和泰達亮明了態度,還有其他俱樂部也在抗爭。除了足球報爆出一家老牌俱樂部萌生退意外,其實圈內盛傳有不止一家今年過的比較困難的俱樂部,直接威脅足協說,這麼搞下去就退出。
換做南勇在足協的時候,他有足夠的魄力,對於不按規矩來的俱樂部殺無赦;當年武漢退賽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南勇性格特別強硬,並沒有去哄武漢。但現如今中國足協還真得去掂量下,中超俱樂部退出的後果!畢竟過去一年已經有22家俱樂部退出;雖然中超和中甲的空缺被補齊,但中乙的規模已經從19年的32隊縮編為了今年的21隊。在國青打中乙的情況下,職業聯賽參賽隊的數量都已經少了9個(今年中甲從16擴到了18),這足以表明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體系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而在聯賽體系有問題的同時,留下的俱樂部也有不少存在嚴峻的生存問題。本賽季中超絕大多數球隊都存在欠薪的情況下,甚至有個別球隊今年一分錢工資沒發,只發了一些獎金。對於球員來說,大體上接受了「只拖不欠」的說法,只要這筆錢年底前或者是過年前補齊了,大家也就接受了;可是拖欠一年的結果不只是有年底結清這一種情況,還有俱樂部破產後,一分錢都拿不回來的可能。
前幾天遼足球員討薪無門在網絡上引發了熱議,類似情況絕非個例;除了天海在垮臺時,給球隊、工作人員把薪水結了以外,其他倒閉俱樂部的球員,都面臨著討薪無門的情況。目前足協最怕出現,「球員薪水高了,下行政命令打壓;球員薪水沒了,足協不管了」的輿論,所以俱樂部的抵抗讓中性名的推進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職業化跟中性名沒關係
在中性名出來後,體壇周報著名媒體人馬德興,連續兩天在個人公眾號上發了名為《中性名,中國足球擺脫「企業化」邁向「職業化」的標誌性事件》的文章。他提出了「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是有利於足球文化的傳承」、「有利於培養長期穩定的球迷團體,增加俱樂部的凝聚力」、「有利於推進俱樂部投資多元化,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資俱樂部」、「有利於俱樂部足球產業市場化發展」的觀點。。。然而放眼世界足壇,我們會看到一些不同的案例。
看看我們的近鄰K聯賽吧,今年4支出戰亞冠的K聯賽球隊,除了首爾以外,剩下三個全北現代、蔚山現代、水原三星都有企業冠名。而今年年初面對疫情,很多德國的中小俱樂部都面臨困境時,拜仁、多特蒙德、勒沃庫森,萊比錫紅牛這4家聯合出資設立了一筆基金,救主那些需要幫助的球會。而這4家裡,萊比錫紅牛的「紅牛」就是商業名稱;而勒沃庫森的logo裡有俱樂部大股東拜耳集團出現,他們的全稱是「Bayer 04 Leverkusen」。而荷甲豪門,施密特目前執掌的埃因霍溫俱樂部全稱是「Philips Sport Vereniging」,翻譯成中文是飛利浦體育聯盟,不過轉播商經常打出PSV埃因霍溫的字樣。而在東歐的聯賽裡,我們經常能看到XXX火車頭,XXX兵工廠,XXX礦工,他們之所以起這個名字實際上跟俱樂部創立時,所具有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按照中國足協的標準,莫斯科火車頭,莫斯科中央陸軍,圖拉兵工廠,頓涅茨克礦工,萊比錫紅牛,薩爾茨堡紅牛,拜爾04勒沃庫森,PSV埃因霍溫這些球隊都不符合中性名的規定。。。但勒沃庫森和萊比錫紅牛影響德甲的職業化了?還是埃因霍溫影響荷甲的職業化了?勒沃庫森、埃因霍溫都是超過百年的老字號,這不是一種傳承麼?
而放眼中國足壇,28年的國安,26年的建業,24年的亞泰,22年的魯能、泰達,20年的綠城誰沒有成為一方的象徵?誰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球迷文化?至於足協秘書長劉奕接受採訪時所談到的「中性名規定是為了結束俱樂部對母公司注資的依賴,激勵經濟上更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此次出臺的一系列新規將會對中國職業足球發展有深遠影響」,在現階段營收能力低下的中國足壇更是謬論。一個所有俱樂部都在嚴重虧損的聯賽,如何擺脫對投資人的依賴?
不允許企業冠名俱樂部的中國足協,自己卻在收冠名費!推進新政誰帶頭?
一邊說著要打造百年俱樂部,另一邊對這些老字號一刀切,這是對歷史文化的不尊重;這也跟一邊說要培養本土球員,一邊增加外援名額一樣,邏輯上說不通。
而在2013年年底,中國平安以1.5億拿下了14到17年的中超冠名權。而在17年,中國平安拿下18-22賽季的冠名費用達到了5年10億。按照中超公司的股權分配,佔股達到36%的中國足協,每年可以從中超冠名分到7200萬,而16家俱樂部,每家卻只能分到800萬。而58同城也從2015年拿下了中甲冠名權,同道偉業從2017開始拿下了中乙聯賽的冠名權;除此之外,超級盃的冠名是長安福特,足協杯的冠名目前是燕京啤酒,目前每年足協可以拿到一個多億的冠名費。
在平安之前,除了05年以及11年上半年「裸奔」外,中國足球頂級職業聯賽一直都不缺冠名企業!而從萬寶路開始到百事可樂,到西門子,愛福克斯,金威啤酒,倍耐力,萬達,中國平安,中超聯賽的冠名商一直換來換去的,這其實跟很多俱樂部換個投資方就換個名字的操作很像。
圖片來自著名球迷,著名球迷鄭守約的微博
當中國三級職業聯賽的冠名權進行公開售賣,從甲A到中超,中國足球頂級職業聯賽的冠名權也是換來換去的,中國足協對中性名一刀切,不允許俱樂部的名稱出現企業冠名的邏輯是否也應該給公眾一個解釋?而作為拍板的權利機構,你把聯賽冠名賣給企業賺錢,卻不允許俱樂部有企業冠名,怎麼能起到帶頭示範效應?這是在玩雙標麼?
而對於這些老字號來說,泰達和國安如今的抗爭是一種態度;像建業、亞泰、綠城也不能慫!俱樂部慫了,足協就硬了;說不定未來某一天清算舊帳時,會出現你沒申報建業、亞泰、綠城的名字,我沒法批的說法!而俱樂部如果硬了,以如今的環境,足協很可能就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