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知道瑤柱、江瑤柱、江珧柱、扇貝柱、扇貝丁、蛤蜊柱、帶子、元貝等指的都是乾貝,但它們指的是同一種乾貝呢?還是不同的乾貝呢?又或是好幾種長得很像的乾貝共用這一大堆名稱呢?
(各種乾貝)
搞清這個問題對很多人來說本無所謂,既減不了肥,也不會變漂亮。但對貳爺就不一樣了,因為眾所周知,貳爺是做XO醬的,而XO醬中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乾貝了。
顧名思義,乾貝就是曬乾或烘乾的貝柱。而貝柱指的是雙殼綱貝類的閉殼肌,連接在兩片貝殼之間,專門負責張合。
雙殼綱的貝類大約有兩萬種,其中大多數都含有兩條差不多大小的閉殼肌,如餐桌上常見的沙白、花甲、貴妃蚌等都是這一類型。
人們通常只食它們的「肉」,至於粘在殼上的貝柱都是棄之不要的,會用門牙去啃的都是跟貳爺同一類的吃貨,雖然半天也啃不出幾錢肉,但就是覺得這樣吃才過癮。
(就是這些位置)
這些貝柱本來就小,如果製成乾貝會變得更小,沒太大經濟價值,所以市場上並不常見。
(蛤蜊柱)
然而,有一部分雙殼綱的貝類在其漫長進化過程中,前閉殼肌退化變小甚至消失,後閉殼肌卻變得異常發達,成了超級「麒麟臂」。
其中最據代表性的有兩大類,它們都是製作乾貝的主要材料。一類是貽貝目(Mytiloida)江珧蛤科(Pinnjdae)的江珧。目前中國養殖的江珧品種有好幾種,土生土長的品種則是牛角江珧蛤。
另一類是珍珠貝目(Pterioida )扇貝科(Pectinidae)的各種扇貝。
(中國市場常見的扇貝品種)
除了這兩大類外,像生蠔、青口(又稱貽貝、淡菜)等也是天生「麒麟臂」,但由於它們貝肉的經濟價值遠高於貝柱,即使製成乾貨也都是貝肉和貝柱一起,而不會把貝柱單獨用來製作乾貝。
江珧俗稱「帶子」,個頭很大,價格便宜,市場上一般是論個賣的。除了其貝柱與外套膜(俗稱裙邊)之外,其它部位(主要是內臟)又腥又難吃,通常都是直接丟掉。
中國人吃江珧(牛角江珧蛤)的歷史十分悠久,秦漢時期已開始有文獻記載。
古人跟現代人一樣,也是只吃江珧的貝柱,故稱其為「江珧柱」,因「瑤」與「珧」同音,所以也稱「江瑤柱」、「瑤柱」。
瑤柱還有個別名叫「馬甲柱」,大概是江珧的外殼跟古時戰馬鎧甲的顏色和外型有點相似吧。
(敦煌壁畫上的西魏甲騎具裝)
把新鮮的瑤柱曬乾,就成了幹瑤柱,但習慣上仍簡稱為瑤柱。曬乾的瑤柱易於保存與運輸,鮮味也更為強烈,古人認為「食後三日,猶覺雞蝦乏味」,可見對它的評價極高。
早期的江珧全靠野生捕獲,浙閩粵的沿海地區都有出產。唐代大文豪韓愈被貶潮州時,吃到了各種稀奇古怪的海鮮,被驚豔得不輕,其中之一便是新鮮江珧(馬甲柱)。
到了宋朝,食用瑤柱已變得十分流行,京城的達官貴人請客開趴都少不了用瑤柱做主菜,需求量急劇上升。野生江珧已無法滿足人們需求,所以沿海地區逐漸開始大規模的江珧養殖。
從魏晉到明清,關於瑤柱,歷代吃貨們寫下了多如牛毛的美食評論,其中不少是知名美食家,如蘇軾、袁枚等。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們所指的瑤柱都是江珧的貝柱(有指新鮮的,也有指幹製品)。
但是,現如今市面上的「瑤柱」,九成九以上都不是用江珧製成的。很多人可能都沒見過真正的「江瑤柱」幹製品,它長這樣。
(不同品種不同工藝的江珧幹製品)
為什麼曾經的貢品,如今卻被「冒名頂替」了呢?
主要是因為扇貝。
現在的吃貨們都知道,無論口感還是鮮味,扇貝都要比江珧更好吃。但是古人不知道啊,或者說大部分的古人不知道,因為他們沒這種口福。
當江珧的幼蟲附著海底後,會尖端朝下插立在泥沙中,幾乎一輩子都不再移動。這樣既容易捕獲,也容易養殖。
(就這樣定居一輩子)
但扇貝就不同了,它是所有貝類中絕無僅有懂得「遊泳」的,而且泳姿相當魔性。
本來就生活在海底,還會「遊泳」,捕獲難度自不必說,能吃到扇貝的古人是不多的。要養殖就更難了,即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還發生過詭異的「獐子島扇貝逃跑事件」,更別說古代了。
另外還有一點不得不提,中國沿海土生土長的扇貝品種名叫櫛孔扇貝,雖然美味,但個頭很小,最大殼長只有七八釐米。
(櫛孔扇貝)
通常八斤扇貝(含殼)能取出一斤新鮮扇貝丁,曬成乾貝的話只剩四分之一斤,換句話說三十多斤的扇貝才能製成大約一斤的乾貝。所以在古代,論捕獲難度、論產量、論個頭、論出貝率,扇貝跟江珧都完全沒法比,拿來製作乾貝也是不現實的。
但古時候確確實實有人用扇貝來製作乾貝「冒充」瑤柱,他們是阿伊努人。
早在唐朝時期,瑤柱就跟隨遣唐使團傳入日本,當時日本的公家貴族們吃完都驚訝世上竟有如此好食之物。
於是日本漁民也學著捕獲江珧,製作成瑤柱。
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日本的江珧基本都被吃絕種了。貴族們還想吃,只好從蝦夷地(後來被歸入日本,改名北海道)的阿伊努人那裡索取。
蝦夷地出產的不是江珧,是扇貝,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扇貝品種——蝦夷扇貝,最大殼長可達20釐米。
(獐子島的蝦夷扇貝)
蝦夷扇貝被日本人稱為帆立貝,用來製作「瑤柱」不但個大,也比江珧要美味得多。日本的北海道瑤柱長久以來冠絕天下秘密就在於此。
蝦夷扇貝在中國又稱元貝或大元貝,是味道最好、價格最貴的扇貝品種。
無論是海鮮檔還是乾貨店,只要賣蝦夷扇貝的,老闆都強調自己賣的是元貝,而不說是扇貝。畢竟扇貝有很多種,但能稱得上元貝的只有一種。
(貳爺XO醬的秘密)
前面說扇貝不容易捕獲那是針對古代而言,捕獲技術總是不斷進步的。事實上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國的野生扇貝資源已被捕獲得幾乎絕種了。
到了八十年代,中國才正式走上扇貝養殖道路。但如今,中國每年的養殖扇貝產量已是世界第一,佔全球總產量的一半左右。除了櫛孔扇貝外,還引進了海灣扇貝、長肋日月貝、蝦夷扇貝等,此外還不斷研發新的雜交品種。
在鮮貨市場上,帶子(江珧)憑藉其又肥又大的出色賣相以及價格優勢,依然佔有一席之地。
畢竟能在個頭上與其媲美的只有元貝(蝦夷扇貝),而元貝價格卻要貴出好幾倍。因此有些不法餐廳會把帶子放在元貝的貝殼上,冒充元貝來賣。
(兩者的差別)
但在乾貝市場上,江珧則是徹底失了寵。
主要是扇貝的產量太高了,各種價格各種檔次均有選擇,雖然人們仍繼續用「瑤柱」之名來稱呼乾貝,但基本上全都是用扇貝柱「冒充」的。
最諷刺的是,有些真的是用江珧製成的乾貝,卻號稱是「野生扇貝柱」(這樣價格可以賣高點)。
江珧與扇貝的「恩怨」其實還不止於此。
前面說過,江珧俗稱帶子,但有的人把扇貝也叫帶子,是傳統稱呼還是不小心搞錯了就不知道了,畢竟各地習俗不同,很難一一查明。為了區分,有些地方習慣把江珧的貝柱稱為長帶子,扇貝的貝柱稱為圓帶子。
用國產貨冒充進口貨在所有行業都不是什麼奇怪事情,扇貝市場也是如此,最常見的是就是用國產元貝冒充日本進口帆立貝,因為價錢能賣高不少。但有的商人搞不清狀況,想當然以為日本人也把扇貝稱帶子,於是用國產元貝冒充日本進口貨,卻寫成了「日本進口帶子」,鬧出了笑話。
此外,在乾貝市場上,還有一個奇葩,也叫「帶子」。它既不是江珧,也不是普通扇貝,而是專指某種扇貝——日月貝的幹製品。
日月貝在扇貝家族裡算是異類,它的外殼很薄,而且光滑,花紋也跟一般扇貝完全不同。它兩片貝殼的顏色一紅一白,紅的像太陽,白的像月亮,所以叫日月貝,也叫日月魚。
(長肋日月貝)
日月貝個頭比櫛孔扇貝要大,鮮味則不如櫛孔扇貝,價格也不貴。把日月貝的裙邊編成長條連同貝柱一起曬乾,變成「帶子」狀,是過去廣東沿海漁民的傳統做法。至於為什麼只用日月貝,卻不用別的扇貝,貳爺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