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就要學會觀照心念,將來就不感這些果

2020-12-22 禪淨密實修

佛法講八苦,不論貧窮富貴、男女老幼,沒有人能逃過,這些苦不是父母給我們的,而是從「集」而來。集就是因,過去生中身口意造作種種善行、惡行,善惡業夾雜,今生就感善惡夾雜的果,業果現前就要受苦樂之報。眾生始終在迷惑顛倒中,如果不知道苦,也無法發心修行,斷除所造的惡因。

例如,生病時才知道苦,等病一好,就把病苦忘記,昨天還在生病,今天病好,後天就去吃喝玩樂了。人生苦多樂少,要離苦得樂,就要徹底了解苦是從集而生,集是因,過去因現在果,過去所作現在所受,真正是自作自受。苦果既是自己所造,了解此理後絕對不再造生、老、病、死、苦的因,而這些惡因都是從貪、瞋、痴、慢、疑、邪見而來。

例如,現在起貪財、貪色、貪名、貪吃、貪睡的心,就是在造惡因,將來就要受苦報。起心動念就是一個因,一個念頭就感一重果報,兩個念頭就感兩重果報,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要能作主,這個誰都沒有辦法幫忙,從現在開始,不種這些因,將來就不感這些果。所以要了生死,不是等往生時求佛來接,而是要在起心動念處下功夫,

心要做得了主才能了生死,這是佛法最真實、最可貴之處。一般人誤以為身體是自己,如果身體真的是自己,為何這念心作不了主、迷糊時,身體便無法正常運作?例如:過去有人因為信奉外道,信得很迷,用自己的那套方法修持,到最後心作不了主,結果亂吼亂叫,到了這個程度,即便身體再好,像金剛力士般孔武有力也沒有用了,因為心亂掉了,身體也不能作用。

由此可見心才是根本,要明白這念心,就要學會觀照心念,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一重生死,明白以後,就能明白生死在哪裡。凡夫的念頭,從朝至暮都是在生滅當中,自己始終不知道。所以佛法說,人從早到晚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所以有八億四千萬個生滅念頭,一個念頭一個生滅,當中還有生住異滅四相、生,一個粗的念頭,就有四個小的生滅在當中,四相遷流。

所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凡夫的心念,從早到晚不斷地生滅遷流,這個就是行苦。眾生的妄想心生滅變異,虛妄不實,就如同活在夢境中,始終執著虛妄生滅的境界為真實,所以起惑、造業、受苦。如果悟到這念能知能覺、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找到真正的自己。開了悟,便能了達妄念、身體都是虛妄無常,不是真正的自己,不再迷惑、顛倒、受苦。

佛法提到人道眾生分住於四大部洲。我們這個世界屬於南贍部洲,因為有苦的逼迫,能精進勇猛修行,所以值佛聞法的因緣於四洲中最為殊勝。而北俱盧洲的人則是福樂最勝,有福報又長壽,那裡不會有病痛,因此沒有病苦,到了一千歲自然往生。反觀我們這裡,一生病有時令人痛不欲生,就連一點感冒都讓人不安。而北俱盧洲的人,因為過得極為安樂,不會想要修道,因此沒有佛法,諸佛不生此土,在佛法中稱為八難之一。所以苦諦真正是修行學佛的根本,是人生的真理。(本文來自四十二章經)

相關焦點

  • 從一個念頭的生起到一個念頭的消失,在生滅中體會佛性
    太陽照在沙漠上,沙漠看起來好像是一潭水,水裡面好像還有宮殿,其實都只是光線的反射,是一種虛妄的境界、是不實在的。我們的念頭遷流也是如此,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過去無論是好、是壞,已經時過境遷了,不可得。想,就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一個生滅就是一個夢境,夢境就是空。
  • 仔細觀察念頭的活動,心境有四種變化,念生、念住、念異、念滅
    「觀心無常」,觀察我們的心念是無常的,一下想東、一下想西,不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心境。例如,本來想要誦經,誦一誦,不想誦了,想要拜佛;本來要拜八十、一百拜,拜沒多久就腰酸背痛,又不想拜佛了,就想要去打坐;結果一打坐,腿子又酸、又麻、又痛,瞌睡連連,又不想打坐了,乾脆去聽經……。
  • 一念佛,一念魔,心念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
    一些國外的書籍從另一個角度剖析了這種力量的存在,《秘密》、《羊皮卷》能成為影響現代人的書就是因為闡述心念的力量,讓人們重新冷靜的思考唯心主義的價值所在。點一盞心燈,照亮十方世界只要你的心起一個念頭,你這個念頭在十方法界,就像是一張網一樣,把整個你的法界網羅在裡面。起善的念頭,你的法界呈現的就是善的法界;起惡的念頭,你的法界所呈現的就是惡的法界。
  • 阿毗達摩第四十三講 美心所之念心所(2)
    觀照一切名法和色法的無常、苦、無我的實相,這個就是無痴正知。無痴就是慧,就是有智慧。所以正知有這四種正知。這是第三種身念處修法。第四種是三十二身分。把身體分成三十二個部分,來反覆觀照這些身體的組織,作意這些身體的不淨,這叫做三十二身分。
  • 《心經》裡的一個「心」字 奧義無窮
    心在佛教思想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佛教整個修證法門就叫「心地法門」。心,能生萬法,所以把心比喻成為大地。由於佛教有諸多派系,對於心的分類有多種說法,有的分為四種心,有的分為五種心。南傳上座部有八十九心、百二十一心的區分,密宗有百六十世間心的分析。 分為四種心的,一是「肉團心」,就是心臟的心。
  • 這念心沒有好壞、美醜的分別,就不會產生貪愛和取捨,心就定下來
    如果要追求最大、最真實的果報,就要從這個方向去努力。俗話說:「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人的欲望無有窮盡,而欲望還是從這念心中產生出來的。所以這念心才是最大的。假使這念心不清淨,有貪、嗔、痴,就會造作惡業。男女之間的欲望,「懷」就是思念、想念、懷念,指的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心起惡念,繫念財色、名利,自心就會變得混濁。
  • 【佛教常識】四念住(1)——早期修行
    四念住即:(一)身念住,又作身念處。即觀身之自相為不淨,同時觀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對治淨顛倒。(二)受念住,又作受念處。即觀于欣求樂受中反生苦之原由,並觀苦、空等共相,以對治樂顛倒。(三)心念住,又作心念處。即觀能求心之生滅無常,並觀其共相,以對治常顛倒。(四)法念住,又作法念處。即觀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無有自性,並觀其共相,以對治我顛倒。
  • 元音老人|不是一個念頭也沒有才叫無念 !
    妄念縱然不起來,自然滅掉了,但還不算清淨。有人迷惑了:妄念滅了應該是清淨了吧?為什麼說還不算清淨呢?因為「僅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斷惑亂業流」。僅僅了知妄念的境界,曉得這是妄念,而沒有認識真心,那還不行。認識真心之後,才能斷惑亂業流。惑亂,就是對境之後就迷惑了,心就亂了。
  • 經常起善念,心生歡喜讚嘆,便時時都在光明當中,就能招感功德
    檢討自己的心念一定有貪嗔痴等過失,亦曾犯口過──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乃至於身體犯了種種惡行,這就是「眾過」。而歸納起來,「眾過」不外乎是由貪嗔痴三種煩惱心所引起的。  凡夫眾生的心總是打妄想,時時刻刻向外攀緣。
  • 這老和尚一年四季不穿鞋,打著赤腳,從那以後再也沒遇見過他
    回憶起來,真的是自從那次以後,我開始學會反思,那就是這個覺悟不應該去靠追求而得來,也就徹底安靜下來,慢慢體會到了不迷就是覺,這就好比說這個世界裡,承載白天的是虛空,承載黑夜的不可能是另一個虛空!既然佛法是要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提得起觀照的功夫,那我就應該行住坐臥,吃喝拉撒時,都要不離開這個覺知才對。應該是於一切相離一切相,以智慧應對一切,而不逃避生活本身才對。外面到處去找一個「道」,不就是求兔角嗎?
  • 念佛法門丨弄清楚念頭的本質,才能更好的修學念佛法門
    斬斷念頭之前,要觀察它的原理,扎心的時候,要反觀扎心的事相來自哪裡。某人說的讓你扎心的一句話,也只是在說的時候扎了你一刀,但是每當你想起某人的時候,腦海裡生起某人的具體形相的時候,你都會覺得扎心,可他只扎過你一次!實際上是他扎你一次後,後面都是你自己不斷的拿刀來扎自己,這些都是因為有念頭的流注——念頭的相續流注,而你無能為力,無法斬斷這些念頭所導致的。
  • 【佛教常識】【四念處】是什麼?什麼是四念住?
    身,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是我們的身體對外界種種接觸刺激的感受;心是對於受所產生的反應、執著;法是身、受、心所產生的一切。就個人來說,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沒有法。除此,凡因緣所生的,皆是法。  四念處是一種很複雜、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佛經上記載,在釋迦牟尼佛即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強忍住悲痛,請佛就未來佛法的弘傳,開示最後的遺教。
  • 智淨相——破和合識、滅相續心
    我們依止教法而生起觀照,依教起觀「如實」的在心中一次一次的去「修行」這個觀照力。「滿足方便」,就是成就一種對治妄想的方便力。成就對治妄想的方便,以下講出個內涵:第一個是「破和合識」,第二個是「滅相續心」。這一段的開示,是整個《大乘起信論》下手的一個主要修行內涵。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解釋。
  • 這個念頭從何而來?
    根據醫學上的研究,每個人七年之中,身體上的細胞整體新陳代謝一次,如果腦神經細胞是自己的心,經過新陳代謝的作用,我們所記憶的東西,也跟著新陳代謝掉了,怎麼還能記得呢?可見,腦神經細胞也不是我們的心,也是屬於物質的肉體。那麼,起心動念是不是我們的真心呢?如果起心動念是我們的真心,從早上開始觀察,起床是一個念頭,穿衣服是第二個念頭;穿衣服這個念頭生起,起床這個念頭就滅了。
  • 一秒念頭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一個斷了,無生無滅的境界就現前
    這是講持名念佛這個法門,它與明心見性相應,雖然還沒到這個程度,但是是一個方向、是一個目標,肯定不錯,就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無生是見性,真正看到一切法沒有生滅,生滅不二。這個法門是善巧方便,讓我們也能契入。請看經文第十五面第一行,「夫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無念就無生,這裡頭的意思,我們要是能體會到,有生,有生就有念頭。
  • 不隨念轉即是不取,念來只是不隨之轉,而不是壓它不起
    問:「觀自在」就是對事事物物不粘著,也不偏廢,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如雁過長空,不留痕跡,就這樣老老實實地隨緣度日就行了。這種理解對嗎?另外,我與丈夫將在元月27日開始打七。也就是「飢來吃飯,困來眠」的一種絕學無為閒道人的平常心是也。你們夫婦真是好樣的!既能於理上醒悟,更不廢事修。於此苦寒時節,不忘打七用功,將來定能證成大道,圓滿菩提。問:對下座的觀照功夫,其下手處,仍未明白。今觀照似有三種下手法,請師開示。(一)直下觀照妄念,不取不舍照之。(二)觀照心念起處,念起即覺,不隨之攀緣流浪。
  • 做一個簡單的人,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因此,身為這世間的一個渺小的人類,必然就要懂得遵循生命的自然規律,跟著生命行進的過程,踏踏實實地走好自己人生的道路。不管前路是怎樣的,不管未知的命運是怎樣的,都要敢於直面生命,正視生命。不管是主動著向前,還是被迫著向前,都要勇敢地朝著未可知的方向走去。
  • 老和尚說,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清淨無染的這念心,就是本性
    平日誦經、念佛、持咒、參禪,都能幫助我們定心、明心、悟心;禪修、禪七,就是一個令行者悟到本具覺心的殊勝助緣。臨濟義玄禪師悟道時言:「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凡事單純一心,不雜用心,所謂「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