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佛,一念魔,心念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

2021-02-08 尚思修善學佛

每個人的世界都是自己的心幻化出來的,是說自己的世界觀、心性、人生道路的走向都與自己的念頭有關係,有不同的心就會有不同的選擇,就會有不同的世界。現在流行的「吸引力法則」,說明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宇宙之間存在一種相互轉化,信息互通的能量。一些國外的書籍從另一個角度剖析了這種力量的存在,《秘密》、《羊皮卷》能成為影響現代人的書就是因為闡述心念的力量,讓人們重新冷靜的思考唯心主義的價值所在。

點一盞心燈,照亮十方世界

只要你的心起一個念頭,你這個念頭在十方法界,就像是一張網一樣,把整個你的法界網羅在裡面。起善的念頭,你的法界呈現的就是善的法界;起惡的念頭,你的法界所呈現的就是惡的法界。這就是「一念佛,一念魔」的意境。念頭反過來會支配我們的行為,讓我們行善還是作惡,都是由這個念頭來操作的。

淨空法師的書法

心只要動,人就會造業,就會有結果。這個結果的善惡會改變我們將來的人生,將來的方向。我們凡夫愚痴,不知道自己當下這顆心起的念頭對自己的法界有這麼巨大的影響,但是十方諸佛菩薩,高僧大德有能量的人都會感覺到你心的起伏,像是《了凡四訓》中的袁了凡當初給雲谷禪師對坐三日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就能感覺得到。這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像是無線電波,能被有能量的人攔截到你的這個信號。

心無所住,才能成佛

經說,如果一個地方,有一個大修行人,精進用功,嚴持戒律,方圓四十裡之內,鬼神都不會受苦 ,特別是餓鬼,看到有大修行人在這裡,他身心就安穩,因為大修行人散發出來的信號是普遍十方法界,在周圍不同的維度空間都能感覺得到。善的念頭大了,這個環境自然就改善了;惡的念頭生起來,這個環境就會變得惡劣。所以大部分人到一個修行高的人的道場,身心就會安穩。

一切唯心造

每一個人的念頭都具備十方法界的普遍性,我們心念的信號,隨時都覆蓋著整個法界。特別是身體有病,事業不順,你內心就不停地生起跟病和事業上相應的負面情緒、不安的情緒、痛苦、煩惱、抱怨、嗔恨的情緒,那麼你身體的細胞、器官、構成身體的地水火風,就會不舒服、難受,產生出損害身體的毒素,讓你更加備受煎熬。

美好的世界是我們心幻化出來的

所以說,度眾生,就要先度自己,讓自己多培養善的念頭,時常觀察自己的內心,當一個惡念起來的時候,迅速壓下去、消滅掉,或者排解開來,經過一定時間的燻修,就會善念充盈,法喜充滿,身心康泰。人有了正念,就會心生慈悲,具備正能量,並且能把這種正能量傳遞到十方法界,從而影響別人,讓人感覺到舒服,這也是我們修行人應該具備的。

打開心門接受陽光

即心即佛,六祖慧能說:「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心心念念緣生緣滅,而無有實體之生、實體之滅,不生不滅,當體性空,就是自心本性,就是佛。這也是我們學佛後的改變,要想成佛就要在心性上下功夫,起心動念都要符合佛理,一門深入,不做他求,這樣才能證得般若智慧,終成正果。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念佛、念法、念僧?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楞嚴經指掌疏》說:心存佛國,即是念佛;心持咒印,即是念法;事善知識,即是念僧。不以自修為累;不以度生為擾,無所畏懼。因此說,眾生修行,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心存佛國、心持咒印、事善知識,即是念佛、念法、念僧,當下即為其土眾生,這個「土」是指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 印光大師十念法:此念佛之法,是即淺即深、即小即大的不思議法
    印光大師十念法是民國高僧印光法師(1862-1940),於1917年開示的邊念佛邊從一到十計數的攝心念佛方法。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 淨空法師:「一念覺,二念不覺,前一念根本沒有覺」
    「不越一念,頓證菩提」。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名號,頓證,不是漸修,立刻就證得。本經「非是小乘第四十三」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 釋淨空:怎樣念佛,念多少?
    念佛那念多少?底下一段告訴我們,「乃至十念。乃至者,從多向少而言,如雲下至」。這是什麼?說的最少的,十念都行。多呢?多多益善,愈多愈好。下至十念,是最下的,十念。這個十念,古今說法不一樣,有一些祖師大德說,這是臨命終時十念;也有人說,這是平常的十念。平常是什麼?
  • 學佛就是修心、念佛就是念心,心外無佛、心內無塵便是佛
    佛是覺者,是指心覺,我們念佛,就是念心覺。心不覺悟、口念心不覺、也起不到念佛的作用。純印老人說:「光口頭佛不行,心須要有佛心。口說佛,心無佛,不去修,不去做,等於瞎胡鬧,還是沒有佛。」如果一個念佛人、煩惱不減,你的內心、沒有真正的覺悟,甚至沒想改變自己的內心,六根接觸六塵,還是和原來一樣,貪嗔痴、沒有絲毫的減少,只是為念一句佛號而念,這樣念佛,就是攀緣心。什麼是覺悟的心呢?就是菩提心,大慈悲心,真如法性、常住自性、清淨覺海、寂滅性海、無住真心、圓覺妙心、清淨真如、大光明藏、大圓鏡智。
  • 覺明妙行菩薩:修念佛方便法14條,觀者隨喜功德、大有裨益!
    行者將修念佛三昧,宜結七期,首先入室,夫入眾生室者,爭名敗利,雖逃之空山,減少憒鬧,或嫌沉寂,久亦不耐,漸起偷心,總之以四大為室,徒增煩惱,以心為室,乃無相室,今念佛者宜先發大慈悲心,視一切眾生皆如一子,平等救度,無令一眾生不得成佛,何況傷害?入此大慈悲室者,與如來同住,得近於佛,在三學亦謂之定。
  • 閒聊靜坐之五十,念佛法門的三種發相——念應佛、念報佛、念法佛
    念佛真正的含義並不是一句佛號有多少功德的事,而是其背後的義理,在精神層次的修為上,如果在精神層次上達到了那個層次,就是念蘿蔔白菜有什麼區別呢?  想一想道家的以一念代萬念,念佛說到底亦不過一念而已。 念佛三種善根發相 五明念佛中。自有三種善根發相不同。一念應佛。二念報佛。三念法佛。明三佛義。出楞伽經。廣分別其相也。
  • 持名念佛,一口氣念的「阿彌陀佛」越多越好嗎?
    首先,念佛時持六字洪名即南無阿彌陀佛,還是念四字佛號?南無二字,意為頂禮、恭敬,持誦六字洪名,表達了對彌陀的恭敬與敬仰之情。印祖主張以六字佛號為主,四字佛號為輔,《印光大師文鈔》中說:「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他認為南無還有皈依之意,倘若只求快求多,不曉得借佛慈悲力,則是門外漢的功夫。蓮池大師則主張「四字自念,六字隨眾」。
  • 常念佛號 念珠有力
    民國七十五年(1986)某日,淨至臺北賴居士家,談話中他提起某位法師所持念珠有力量。淨素知賴居士略有通靈能力,為了試他一試,便將掛在手腕的手珠遞給他說:「這串如何?」他接過手珠說:「這串沒什麼。」原來這串手珠平時放在桌上不曾使用,只是這次外出才臨時把它拿來掛在手腕。於是淨又從衣袋中提出平時念佛常用的108顆念珠遞給他,「那這串呢?」
  • 大安法師:十種念佛方法
    1.簡易十念法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
  • 大安法師開示念佛方法
    l.十念法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
  • 印光大師:神奇的攝心十念法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鈍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  自無汙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 《金剛經》:念佛的作用
    念佛也是如此,目的也在於淨業。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口上念有阿彌陀佛,就是不落空,當心攝一處時,心裡除了阿彌陀佛之外,等於把身心整個世界一切都放下了,就是不著有;空有兩邊都不執著。念佛重要的是要有誠心,心裡不能有雜念,心歸一處,把念頭統統歸到佛號上來,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這與《金剛經》上的「原理」是完全相 通的,一念相應,念念相應,這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按照許多註解《金剛經》的古德的說法,成就不可思議。
  • 佛教:念佛別怕妄想,不要後悔,不要懷疑!
    那麼,念佛如何一心不亂呢?我們大家念佛時,幾乎都是邊念邊打妄想,妄想多了就自怨自艾,以為罪過。
  • 【用佛寶典】如何達到十念必生、一念必生?十念必生:「如果不S就拔業障了」.首先要願意往生,如還有陽壽在第二步是拔業障了 仁煥法師
    第二個經驗分享,為何我們要皈命念佛?我原本有十年的癌症,很痛苦,為了解決痛苦,我決定往生算了,然後閉關念了幾個月的佛。最後呢不但沒有得到往生,還在關中得了病。我問佛為什麼閉關還得病呢?念佛不是拔除業障嗎?後來才知道了,因為我按照原來的方法,念佛以後晚上再回向。經典裡面佛為我們定位好了,第十八願定位是:十念必生。意思是自己願在十念得到往生,後面還提到一念必生。
  • 火爆玉雕圈的題材「一念之間」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去掉妄想和分辨,回歸清淨自性佛。在玉雕裡有這麼一個題材,半神半魔,被稱作「一念之間」,一直備受雕刻家與玉友的喜愛。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它究竟有什麼魅力呢?當一個人有了善惡之念時,如果任其發展,稍微處理不當,就容易因一念之差變成惡人。做決定之前要想好這個因會種出來什麼樣的果。小人物賭場上的一念,可能關乎全家的得失,大人物的一念,關乎國計民生。所以一念雖小,卻要慎重,這也是明代理學家王陽明一直強調「人之善惡,只在一念之間」的原因。
  • 印光大師十念法原文+定弘法師關中念佛+胡小林老師十念法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 印光大師十念法的妙處
    前幾篇文章中我們一起學習了印光大師教我們的最究竟圓滿的念佛方法——「十念法」。總結如下:一、心裡念的清清楚楚;二、口裡念的清清楚楚;三、耳朵聽的清清楚楚;四、十念記數。我們繼續學習印光大師教我們的這個「十念法」與「晨朝十念法」的區別。
  • 適合現代人的十種念佛方法 總有一款適合你
    一、簡易十念法每日清晨服飾以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
  • 念佛一法對在家人最為親切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