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六年七月十二日,內務府造辦處收到圓明園來帖,內稱:本月初十日怡親王交西洋琺瑯料:月白色、黃色、綠色、深亮綠色、淺藍色、松黃色、淺亮綠色、黑色,以上共九樣。舊有西洋琺瑯料:月白白色、黃色、緣色、深亮藍色、淺藍色、松黃色、深亮綠色、黑色,以上共九樣。新煉琺瑯料:月白白色、黃色、淺綠色、亮青色、藍色、松綠色、亮綠色、黑色,以上共九樣。新增琺瑯料:軟白色、秋香淡松黃綠色、藕荷色、淺綠色、醬色、深葡萄色、青銅色、松黃色,以上共九樣。郎中海望奉怡親王諭:將此料收在造辦處做樣,俟燒玻璃時,照此樣著宋七格到玻璃廠每樣燒三百斤用。再燒琺瑯片時,背後具落記號。聞得西洋人說,燒琺瑯調色用多爾那門油,爾著人到武英殿露房去查,如有,俟畫上用小琺瑯片時,即用此油。造辦處收貯的料內,月白色、松花色有多少數目,爾等查明回我知道,給年希希堯燒磁器用,遵此。一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 · 記事雜錄》
下面帶領大家領略一下清雍正琺瑯彩瓷的風採:
【001】
琺瑯彩繪採用的畫琺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裡摩居,以其製作內填琺瑯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隨著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臺灣以後,禁海開放,西洋製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瑯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瑯。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由於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瑯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瑯處指導燒造畫琺瑯器。其式樣、圖案主要是中國風格,少有西方畫琺瑯的特點。
琺瑯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一種玻化物質。它以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加入純鹼、硼砂為助熔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作乳濁劑,加入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銻等作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煅燒、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得到琺瑯熔塊,再經細磨而得到琺瑯粉。將琺瑯粉調和後,塗施在金、銀、銅等金屬器上,經焙燒,便成為金屬胎琺瑯。若以玻璃為胎,則稱為玻璃胎琺瑯;以瓷器為胎者,則稱為瓷胎琺瑯。
琺瑯彩安居樂業碗
[雍正年制]
尺寸:高:7cm 口徑:15cm
1.唐納德 · 佩蒂內利收藏;
2.羅斯威爾拍賣行2020年7月12日 lot436
這件碗侈口、窄唇、深弧壁、矮圈足。碗內一簇蘭花,外面白釉地,近圈足處彩繪- -座奇石,一對鵪鶉,枝頭上有喜鵲 ,樹上掛滿了葫蘆藤,葫蘆在隨風搖擺,草地上有盛開的菊花,蘭花在爭相開放,留白處寫詩詞「彩枝含淺綠,曉芳散輕紅」刻有「旭」「映」兩個章。器底帶「雍正年 制」二行宋體字藍料款,並以藍料圍雙方框。
【002】
按裝飾工藝不同,琺瑯器可分為掐絲琺瑯、鏨胎琺瑯、畫琺瑯、透明琺瑯等,也有將上述二種或二種以上工藝結合起來共同裝飾一件器物的,稱之為複合琺瑯。其中與瓷器有關的琺瑯工藝只有一種,即畫琺瑯,一般稱之為"琺瑯彩",其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至於其俗稱"古月軒",由於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器上從未發現有署此款者,而在晚清玻璃胎畫琺瑯上見有個別屬此款者,所以推測很可能是晚清時期宮中所藏署"古月軒"款的玻璃胎畫琺瑯流散出宮後,被古董商看到,遂誤認為瓷胎畫琺瑯上亦署"古月軒"款,進而將瓷胎畫琺瑯稱作"古月軒"。
琺瑯彩山水詩文碗
[雍正年制]
尺寸:高:7cm 口徑:15cm
1.唐納德 · 佩蒂內利收藏;
2.羅斯威爾拍賣行2020年7月12日 lot81
這件碗侈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碗壁外採用藍色琺瑯彩繪畫洞庭湖山水景色,湖中飄著兩葉小舟,空中一群大雁展翅高飛,碗壁上寫有劉禹錫的【望洞庭】裡兩句:洞庭山水翠,秋月兩相和。描寫了洞庭湖近景美妙,別致,遠景迷瀠的景象。器底帶「雍正年 制」二行宋體字藍料款,並以藍料圍雙方框。
【003】
雍正時期,雍正皇帝對琺瑯彩瓷器的生產給予了更多的關心,並提出頗為嚴格的要求。雍正元年(1723年),隨著宮廷造辦處人員的擴充,以及在雍正帝最信賴的怡親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琺瑯彩瓷器的生產在造辦處琺瑯作積極展開。但從清代檔案記載看,雍正六年以前琺瑯彩瓷器的生產進展緩慢,雍正帝對此也不甚滿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琺瑯彩料需依賴西洋進口,數量有限,必須謹慎使用,不得有誤損所致。如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八記載:"西洋國……雍正四年五月復遣使進貢……各色琺瑯彩料十四塊。"又如《活計檔·清檔·雍正記事雜錄》載:"雍正二年二月四日,怡親王交填白脫胎酒杯五件,內二件有暗龍。奉旨:此杯燒琺瑯。欽此。於二月二十三日燒破二件,總管太監啟知怡親王。奉王諭:其餘三件爾等小心燒造。遵此。於五月十八日做得白瓷畫琺瑯酒杯三件,怡親王呈進。"
雍正琺瑯彩瓷器在圖案裝飾方面,一改康熙琺瑯彩只繪花卉,有花無鳥的單調局面,大量出現描繪院畫風格的花鳥、花卉、竹石、山水等圖案,畫面空白處題以書法極精、內容文雅的相應詩句,而且詩文的引首都有一方朱文閒章,句末則有或兩方皆朱文、或上為白文下為朱文的閒章。雍正琺瑯彩瓷器真正成為制瓷工藝與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珍品。
雍正琺瑯彩瓷器的外底均署年款,以藍料彩"雍正年制"四字雙行宋鏨體印章式款最為多見,款外圍以雙方框,框線外粗內細,極其規整,很像是用刻好的圖章印上去的。也有少數器物署上述同式款,但無邊欄。雍正琺瑯彩瓷器也有署青花款的,所見有"雍正御製"四字雙行外圍雙方框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圓圈。青花款只能在施釉前書寫在瓷胎上。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一件雍正藍地琺瑯彩花卉紋"萬壽長春"淺碗,四字分別題寫於外壁四個花朵的中心,外底青花雙方欄內署"雍正御製"四字雙行款。
珊瑚紅琺瑯彩牡丹紋碗
[大清乾隆年制]
尺寸:高:7.4cm 口徑:14cm
1.唐納德 · 佩蒂內利收藏;
2.羅斯威爾拍賣行2020年7月12日 lot520
這件碗侈口、淺弧壁、矮圈足。碗內有三朵花被綠葉襯託,外壁以紅色為地,彩繪著藍紫黃三種顏色的牡丹花,花朵爭相鬥豔 。器底帶「大清 雍正年制」二行青花楷書雙圓框
【004】
原清宮收藏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最集中的地點是乾清宮東廡端凝殿左右屋內,共有400件,每一件或兩三件盛一木匣,匣內糊囊,匣蓋上刻填色品名,名曰"瓷胎畫琺瑯"。其中的300多件於1933年古物南遷後離開故宮,1949年被運往臺灣,剩下的40件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私人手中的琺瑯彩瓷器應是晚清流散出宮或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掠走的。
琺瑯彩瓷的繪畫是其精華所在。琺瑯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終究逃不過同時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繪畫卻有他獨特酌一面。琺瑯彩的繪畫大多出自宮廷御用紙絹畫的畫稿。據記載,從康熙到乾隆畫供奉紙畫的名畫家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有:王原祁、蔣廷錫、郎世寧(義大利西洋畫家)、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達、金廷標、李世倬、沈暉、袁瑛、王敬銘、錢維城等等。這些名畫家的畫稿被畫工精心地描繪於琺瑯彩瓷器上,形神兼備,各具不同的風採。
琺瑯彩繪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瑯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瑯時的色彩圖案。內容多為纏枝牡丹、纏枝西蕃蓮、纏枝秋葵,也有寫生花卉。構圖上是講究對稱的規矩圖案,花大葉大,內容簡單,缺乏生氣。這時彩色質地的襯託就顯得非常有用,質地有紅、黃、藍、白等各種顏色,但所有色彩和繪畫都在器物外面,內壁潔白。施色勻淨是康熙琺瑯彩的最大特點
雍正初年時琺瑯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到了雍正中期,"院畫"的工筆畫在整個社會流行開來,很得雍正皇帝的賞識。琺瑯彩瓷器的畫工們迎合皇帝的好惡,在琺瑯彩瓷器上以 "院畫"為底稿,開始"勾、畫、皺、染",這也是琺瑯彩瓷器獨有的。繪畫題材多為寓意深刻的芙蓉鴛鴦、靈芝水仙、錦雞牡丹、梅蘭竹菊、翠竹麻雀、秋樹八哥等,更有各種山水樓閣畫面。因為雍正本人喜歡水墨及設色山水,所以這些畫中就有用赫,墨、藍單色或兩種顏色畫的,極為淡雅清麗。"團蝶圖"則是集所有顏色於一身,據說有36種顏色之多。終究是紙絹畫做底稿,這些畫有直接在潔白如雪的瓷器上畫的,有在設色上畫的,但設計都很精巧。此時的器物身上仍多數是裡不畫,有少許裡畫的則外面就被敷上彩色。此時也偶見"錦灰堆"畫法。
琺瑯彩過枝花卉紋碗
[大清雍正年制]
尺寸:高:7cm 口徑:15cm
1.唐納德 · 佩蒂內利收藏;
2.羅斯威爾拍賣行2020年7月12日 lot619
這件碗侈口、淺弧壁、矮圈足。碗內有兩隻蝴蝶在花間翩翩起舞,外壁以白色為地,彩繪著奇石花卉,花朵極為淡雅清麗 ,由碗外壁過枝到碗內招蜂引蝶。器底帶「大清 雍正年制」二行青花楷書雙圓框
瀚元閣位於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文化中路文化名居古玩市場3-7.主營:瓷器,字畫,翡翠,珠寶,壽山石,雞血石,掐絲琺瑯,鎏金佛像等高檔古玩。
來源:本文轉載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同行轉載請聲明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