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帶您領略帝王品味之清雍正琺瑯彩瓷

2021-02-17 古玩元素網

    點擊左上方古玩元素網可快速關注我們    

雍正六年七月十二日,內務府造辦處收到圓明園來帖,內稱:本月初十日怡親王交西洋琺瑯料:月白色、黃色、綠色、深亮綠色、淺藍色、松黃色、淺亮綠色、黑色,以上共九樣。郎中海望奉怡親王諭:將此料收在造辦處做樣,俟燒玻璃時,照此樣著宋七格到玻璃廠每樣燒三百斤用。再燒琺瑯片時,背後具落記號。聞得西洋人說,燒琺瑯調色用多爾那門油,爾著人到武英殿露房去查,如有,俟畫上用小琺瑯片時,即用此油。造辦處收貯的料內,月白色、松花色有多少數目,爾等查明回我知道,給年希希堯燒磁器用,遵此。一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 · 記事雜錄》根據以上記錄,成立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 的清宮造辦處琺瑯作坊,發展到雍正六年(1728) 已研發出新舊西洋琺瑯料共二十色 ,再相互調色 ,或以金髮色 ,呈現的顏色就更多了,成就雍正朝瓷胎畫琺瑯登峰造極的成就,留下了無與倫比的瓷器彩繪技巧與藝術作品,並激勵了乾隆朝琺瑯作坊瓷器燒造競賽,創作出玲瓏機巧的瓷器作品。掀起這股琺瑯彩瓷競藝的關鍵人物正是承先啟後的清世宗雍正皇帝。道光十五年(1835)及光緒元年(1875),清宣宗與德宗兩帝曾分別令人點查登錄造冊,編輯成《琺瑯、玻璃、宜興、磁胎陳設檔》。這批登錄有案的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隨著文物播遷,全數典藏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瓷器中最具特色者,至今受到典藏界鍾愛。

下面帶領大家領略一下清雍正琺瑯彩瓷的風採: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西番花蓋盤

高 7.5 公分    盒徑 20.9 公分

這件蓋盤以銅為胎,侈口,折邊,淺腹,矮圈足,器呈十二瓣花型,器內分為七格,中間格為圓形,周圍六格為不規則波浪形,器內施淺藍地,器外施黃地,並繪有六組十二朵花卉,圈足處則飾如意雲紋。器蓋帶球鈕,蓋鈕下方飾有一圈金屬蓮瓣座,以蓋鈕為中心繪一朵紅色牡丹,外圍另繪有六組十二朵花卉,其間再飾以折枝花葉。器底以白地藍料書「康熙御製」雙行楷書雙方框款。

清 雍正 琺瑯彩瓷黃地番蓮盤

高 4.3 公分    口徑 17.2 公分    底徑 10.9 公分 

這件盤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器外壁施黃地,並以紅、黃、藍、綠等色描繪較為規整、圖案化的纏枝番蓮花紋為飾,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對照康熙朝銅胎畫琺瑯,呈現出跨質材襲仿的特色。

清 康熙 琺瑯彩瓷紅地牡丹碗

高 6 公分    口徑 11 公分

這件碗侈口,窄唇,深弧壁,矮圈足。碗內平素無紋,外壁施紅地,並彩繪纏枝秋葵二朵及黃色及綠色大型牡丹三朵,器底 帶「康熙御製」 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清 康熙 琺琊彩瓷紅地罌粟花碗

高 5.8 公分    口徑 11.1 公分    底徑 4.6 公分

這件碗斂口,深壁,矮圈足,胎壁較厚。碗內平素無紋,外壁施紅地,並以渲染方式彩繪藍、黃、紫、朱各色罌粟花以及菊花,器底帶「康熙御製」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清 康熙 琺瑯彩瓷黃地蓮花碗

高 4.3 公分    口徑 11.5 公分    底徑 6 公分

這件碗侈口、窄唇、深弧壁、矮圈足。碗內平素無紋,外壁以黃色為地,彩繪荷塘蓮花,其間並飾有茨茹、菖蒲,器底並帶「康熙御製」二行紅料楷書款,外加雙方框。

清 雍正 琺瑯彩瓷黃地牡丹碗

高 5.7 公分    口徑 11.4 公分

這件碗侈口、窄唇、深弧壁、矮圈足。碗內平素無紋,外面淡黃地,近圈足處彩繪- -座奇石,其上開有粉、藍、白三色大朵牡丹。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宋體字紅料款,並以藍料圍雙方框。

清 雍正 琺瑯彩瓷紅地團花開光花鳥碗二件

高 4.6 公分    口徑 9 公分    底徑 3.8 公分

高 4.5 公分    口徑 9.1 公分    底徑 3.9 公分

這二件碗侈口、弧壁、 矮圈足。器內壁模印蓮池紋,碗心且帶有「永樂年制」二行四字模印篆款。外壁滿施紅地,紅地上裝飾團花圖樣,並有三個白地圓形開光。開光內分別繪有「瑤琳仙境」、「竹枝雙鵲」 、「福祿壽喜」的吉祥圖案。器底繪壽桃,內有「雍正年制」二行紅料楷書款。

經顯微放大五十倍後,清楚可見團花以燒金琺瑯框邊,團花內部可見澀胎裸露。紅色地多坑洞,亦說明探澀胎上施紅料的做法。粉色靈芝以金紅玻璃裂成琺瑯料上彩,在顯微放大兩百倍下,可分別觀察到未熔解的紅玻璃顆粒與金微米顆粒。

清 雍正 琺瑯彩瓷紅地梅竹先春碗一對

高 7 公分    口徑 15.2 公分

高 7 公分    口徑 15.2 公分

這對碗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滿施洋紅地,並於其上彩繪梅樹一株,枝幹蒼勁,其上滿開白色梅花。樹後另有低矮翠竹數枝。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清 雍正 琺瑯彩瓷紅地菊花碟一對

高 2.7 公分    口徑 10.7 公分    底徑 7 公分

高 2.8 公分    口徑 10.8 公分    底徑 7 公分

這對碟斂口、淺弧壁、 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二碟器外壁施洋紅地,各自彩繪帶著深淺不同綠葉的二叢折枝黃菊花,二碟的布局幾乎完全相同,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經顯微放大兩百倍後,可觀測到此紅地具厚度,有亮感,並在紅地與菊花花瓣間隔處明顯露出下層烏澀胎。

清 雍正 琺瑯彩瓷紅地翠竹碟一對

高 2.8 公分    口徑 10.9 公分    底徑 7 公分

高 2.8 公分    口徑 10.8 公分    底徑 7 公分

這對碟斂口、 淺弧壁、 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器外壁施洋紅地,其上繪綠竹數竿,近口沿及圈足處竹葉搖曳,布局別繳。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清 雍正 琺瑯彩瓷紅地白梅碟一對

高 2.8 公分    口徑 10.8 公分    底徑 6.8 公分

高 2.8 公分    口徑 10.8 公分    底徑 6.8 公分

這對碟斂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器外壁施紅地,其上繪梅樹一枝,並滿開白梅花。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清 雍正 琺瑯彩瓷藍地白梅碟一對

高 2.8 公分    口徑 10.6 公分    底徑 6.9 公分

高 2.8 公分    口徑 10.6 公分    底徑 6.9 公分

這對碟侈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釉色略帶灰黃。二碟器外璧以藍色馬地,彩繪梅樹一株,其上開滿白梅。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經顯微放大兩百倍後,可觀測到梅花花瓣與藍地之間的間隔無透明釉,說明此件作品馬澀胎上彩繪琺瑯料。

清 雍正 琺瑯彩瓷黑地白梅碟一對

高 3.2 公分    口徑 13.4 公分    底徑 8 公分

高 3.2 公分    口徑 13.4 公分    底徑 8.4 公分

這對碟侈口、淺弧壁、矮圈足。器物口沿塗有一道金邊,器內平素無紋,釉色略帶灰黃。二碟器外壁以黑色為地,彩繪梅樹一株,其上開滿白梅。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方框款。此對瓷碟可能馬雍正十年八月十二日造辦處檔案中畫得知「畫黑地白梅花四寸磁碟一對」。

清 康熙 琺瑯彩瓷紅地花卉碗

高 4.2 公分    口徑 11.6 公分    底徑 6 公分

這件碗侈口、淺腹、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以紅色為地,彩繪綠黃藍三色眉疊大花四朵,大花之間並聞飾以黃、綠卷草。器底帶「康熙御製」二行紅料楷書雙方框款。

琺瑯彩瓷多利用金紅玻璃粉末與鈷藍玻璃粉末混合來呈現紫彩,在顯微放大兩百倍下,此件紫彩花苞處可觀測到從紅玻璃所析出的金微米顆粒。

清 康熙 琺瑯彩瓷紅地花卉碗

高 4 公分    口徑 11.6 公分    底徑 5.9 公分

這件碗侈口、淺腹、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以紅色為地,彩繪黃藍雙色組合的大花三朵。器底帶「康熙御製」二行紅料楷書雙方框款。

利用顯微放大五十倍,在碗底的康熙御製款最外框上方可觀測到金微米顆粒,說明屬金紅彩料款。

清 雍正 琺瑯彩瓷紅地花卉碗

高 4.3 公分    口徑 11.8 公分

這兩件碗侈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以紅色為地,彩繪三朵內紅外藍的番蓮花,花朵之間並間飾白、綠卷草 。器底帶「 雍正御製」二行青花楷書雙方框款。

經顯微放大五十倍後,可觀測到紅地與紫花花瓣間隔處明顯露出下層澀胎而紅花瓣則探先上白彩再施紅彩的做法。

清 雍正 洋彩瓷紅地花卉碗

高 4.4 公分    口徑 12 公分

這兩件碗侈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在」外壁以紅色烏地,彩繪三朵內紅外藍的番蓮花,王朵之間並間飾白、綠卷草。器底帶「雍正御製」二行青花楷書雙方框款。

清 雍正 洋彩瓷紅地花卉碗

高 4.3 公分    口徑 11.5 公分    底徑 5.8 公分

這件碗侈口、淺腹、 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以紅色烏地,彩繪內紫外黃牡丹三朵,大花之間並間飾以綠、紫卷草。器底帶「雍正御製」二行青花楷書雙方框款。

清 雍正 洋彩瓷紅地花卉碗

高 4.5 公分    口徑 11.5 公分    底徑 6 公分

這件碗侈口、淺腹、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以紅色馬地, 彩繪內紫外黃牡丹三朵,大花之間並間飾二題、紫卷草。器底帶「雍正御製」二行青花楷書雙方框款。

清 雍正 洋彩瓷紅地牡丹碗一對

高 5.4 公分    口徑 11.2 公分    底徑 4.5 公分

高 5.4 公分    口徑 11.2 公分    底徑 4.5 公分

這對碗侈口、深腹、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以紅色馬地,彩繪紫、藍、黃三色牡丹,大花之間並間 飾有藍、 紅、菊花各式花卉以及纏枝綠葉。器底帶「雍正御製」二行青花楷書雙方框款。

透過顯微放大五十倍的觀察,紅花與紅地色調偏橘,暗沉無玻璃質感,屬景德鎮傳統礬紅彩的應用。

清 康熙 洋彩瓷紅地花卉碗

高 5.9 公分    口徑 10.9 公分    底徑 4.5 公分

高 5.6 公分    口徑 10.7 公分    底徑 4.5 公分

這對碗侈口微外敞、深弧腹、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以紅色為地,彩繪四季花卉及纏枝綠葉。器底帶「康熙御製」二行青花楷書雙方框款。

清 雍正 洋彩瓷紅地四季花卉鍾一對

高 3.4 公分    口徑 7 公分    底徑 2.7 公分

高 3.4 公分    口徑 7.2 公分    底徑 2.7 公分

這對杯子斂口、深腹、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以紅色烏地,彩繪四季花卉。花朵怖局與中瓷602、 1264二件極馬相同。器底帶「 雍正御製」二行青花楷書雙方框款。

經顯微放大五十倍後,可觀測到紫彩延續景德鎮傳統五彩釉料的做法,屬以錳呈色的透明紫彩。

清 雍正 洋彩瓷紅地四季花卉鍾兩件

高 3.8公分    口徑 9 公分    底徑 3.2 公分

高 3.8 公分    口徑 9 公分    底徑 3.2 公分

這兩件杯子斂口、深腹、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以紫紅色為地,彩繪各色四季花卉。花朵布局與故瓷8663、8664二件極烏相同。器底帶「雍正御製」二行青花楷書雙方框款。

經顯微放大五十倍後,可觀察到紅花瓣探先上白彩再施紅彩的做法,紅地雖具玻璃光澤但多孔洞,顯示其施於澀胎。

清 雍正 洋彩瓷紅地開光花卉鍾一對

高 4.1 公分    口徑 6.5 公分

高 4.1 公分    口徑 6.3 公分

這對杯子敞口、深腹、平底、淺挖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以紅色烏地,間飾三個八花口開光,開光內以 淡黃色烏地,分別繪以折枝牡丹、二色菊花和月季雛菊,開光之間並間飾黃、 綠、紫各色花朵。器底帶「雍正御製」二行青花楷書雙方框款。

經顯微放大五十倍後,可觀測到紫彩屬以錳呈色的透明紫彩,紅地色澤偏橘,屬以鐵發色的礬紅彩,直接施繪於澀胎上。

清 雍正 琺瑯彩瓷虞美人花碟一對

高 2.8 公分    口徑 10.6 公分

高 2.8 公分    口徑 10.6 公分

這對碟斂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二碟器外壁一面各自彩繪黃、白、粉、紫、黃顏色相殊的 虞美人花十朵。另一面一件以墨書寫有「迎風似逐歌聲起」詩句,另- -件題有「宿雨那經舞袖垂」詩句,二句 各引用自明朝徐茂吳<虞美人花〉五言律詩之頸聯。詩句前有「佳麗」, 後有「金成」、「旭映」 共三枚紅料印。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清 雍正 琺瑯彩瓷菊花碟一對

高 2.8 公分    口徑 11 公分    底徑 6.6 公分

高 2.7 公分    口徑 11.9 公分    底徑 6.7 公分

這對碟斂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二碟器外壁一面彩繪重瓣黃菊花數枝,花瓣繪法符合雍正皇帝要求的「琺琊菊花瓣畫單了,嗣後照千層疊落花瓣晝」審美標準。另-面以墨書寫有「露香秋色淺深中」 詩句,此句引用自明朝劉崧《題超上人墨菊》七言絕句之首句。詩句前有「佳麗」,後有「金成」、「旭映」共三枚紅料印。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此對碟可能為雍正十年九月八日造辦處檔案中做得之「白地黃菊花三寸碟一對」。

清 雍正 琺瑯彩瓷芙蓉桂花碟一對

高 2.8 公分    口徑 13.5 公分    底徑 8 公分

高 2.8 公分    口徑 13.5 公分    底徑 8 公分

這對碟斂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二碟器外壁一面彩繪桂花一株,芙蓉數棵,其中一碟飾局以桂花始,一碟以桂花終,畫面相互對稱。另一面以墨書題「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詩句,二句引用自唐 朝李嶠<桂>五言律詩之頷聯。詩句前有「佳麗」,後有「金成」、「旭映」 共三枚紅料印。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清 雍正 琺瑯彩瓷薔薇花碟一對

高 3 公分    口徑 13.5 公分    底徑 8 公分

高 3 公分    口徑 13.4 公分    底徑 8 公分

這對碟斂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二碟器外壁一面彩繪黃色及粉色的薔薇花,-件以紅花件以黃花始,布局別有意趣。另一面一~件以墨書寫有「粉著蜂鬢膩,光凝蝶翅明」詩句,二句引用自唐朝朱慶餘<薔薇花〉五言律詩之頸聯。詩句前有「佳麗」,後有「金成」、「旭映」共三枚紅料印。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清 雍正 琺瑯彩瓷萱花月季碟一對

高 2.8 公分    口徑 13.5 公分    底徑 8.2 公分

高 2.9 公分    口徑 13.5 公分    底徑 7.9 公分

這對碟斂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二碟器外壁一面以赭墨畫湖石,石旁開有黃色萱花及剪秋羅(石竹),並有二雙蜜蜂飛舞其間。另面以墨書寫有「色湛仙人露,香傳少女風」詩句,二句引用自唐朝李嶠<萱〉五言律詩之頸聯。詩句前有「佳麗」,後有「金成」、「旭映」共三枚紅料印。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清 雍正 琺瑯彩瓷月季竹石碟一對

高 2.8 公分    口徑 13.5 公分    底徑 8 公分

高 2.9 公分    口徑 13.5 公分    底徑 8 公分

這對碟斂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二碟器外壁一面以赭墨繪湖石,四周並有竹、月季花、靈芝及野菊。外壁另-面以墨書寫有「數枝榮艷足,長佔四時春」詩句,其中前一句取自宋朝韓琦《月季花》一 詩,後一句則摘自明朝張新《月季花》七言絕句的尾句。詩句前有「鳳採」, 後有「彬然」(白文)、「君子」共三枚紅料印。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清 雍正 琺瑯彩瓷綠地桃竹碟一對

高 3 公分    口徑 13.5 公分    底徑 8 公分

高 3 公分    口徑 13.5 公分    底徑 8.2 公分

這對碟斂口、淺弧壁、矮圈足。器內平素無紋,外壁施淺綠色釉,其中一件較青翠,-件較淺淡。釉表, 尤其題字一面雜質較多。器外壁一面彩繪粉色 桃花二枝、低矮翠竹、藍色奇石與多彩靈芝,二件除花朵疏密有別,構圖幾乎完全相同。另-面以墨書寫有「曉水卻疑乘浪媛,綠崖故是倚雲栽」詩句,二句引用自明朝申時行《桃花》七言律詩之頷聯。詩句前有「佳麗」,後有「金成」、「旭映」共三枚紅料印。器底帶「雍正年制」二行藍料宋體字雙方框款。

更多相關閱讀:
臺北故宮藏青花瓷欣賞
臺北故宮的成化瓷器
臺北故宮 | 這些元明清到代的青花瓷什麼樣?
臺北故宮博物院精品陶瓷30件,細品!
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景泰藍精品賞析

此文轉載自惜奇堂藝術空間,侵權必刪

  服務與合作  

參加 《元素·藝拍》 請聯繫 134 8263 0593 微信號  elements-arts


藏品送拍、鑑定、廣告合作請聯繫 181 1733 7318 微信號 guwanyuanduwang


 歡迎廣大藏友到公司本部觀看預展和常設展覽 



掃描或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關注古玩元素網

相關焦點

  • 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帶您領略帝王品味之清雍正琺瑯彩瓷(上)
    掀起這股琺瑯彩瓷競藝的關鍵人物正是承先啟後的清世宗雍正皇帝。道光十五年(1835)及光緒元年(1875),清宣宗與德宗兩帝曾分別令人點查登錄造冊,編輯成《琺瑯、玻璃、宜興、磁胎陳設檔》。這批登錄有案的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隨著文物播遷,全數典藏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瓷器中最具特色者,至今受到典藏界鍾愛。
  • 臺北故宮裡的帝王品味--清雍正琺瑯彩瓷(中)
    一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 · 記事雜錄》根據以上記錄,成立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 的清宮造辦處琺瑯作坊,發展到雍正六年(1728) 已研發出新舊西洋琺瑯料共二十色 ,再相互調色 ,或以金髮色 ,呈現的顏色就更多了,成就雍正朝瓷胎畫琺瑯登峰造極的成就,留下了無與倫比的瓷器彩繪技巧與藝術作品,並激勵了乾隆朝琺瑯作坊瓷器燒造競賽,創作出玲瓏機巧的瓷器作品。
  • 瀚元閣---帝王品味之清雍正琺瑯彩瓷
    一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 · 記事雜錄》下面帶領大家領略一下清雍正琺瑯彩瓷的風採:                                     【001】如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八記載:"西洋國……雍正四年五月復遣使進貢……各色琺瑯彩料十四塊。"又如《活計檔·清檔·雍正記事雜錄》載:"雍正二年二月四日,怡親王交填白脫胎酒杯五件,內二件有暗龍。奉旨:此杯燒琺瑯。欽此。於二月二十三日燒破二件,總管太監啟知怡親王。奉王諭:其餘三件爾等小心燒造。遵此。於五月十八日做得白瓷畫琺瑯酒杯三件,怡親王呈進。"
  • 〖臺北故宮博物院古畫珍品欣賞〗十二月更新(原圖免費發放)
    乾隆帝曾有「丹書受戒」詩,強調古代帝王的教訓具有鑑戒的價值。丁觀鵬(約西元一七0七-一七七0年)、順天(今北京)人,擅長人物、道釋畫。雍正年間進入宮廷供職。清 丁觀鵬 畫人物 63.7X32.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雍正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盌亮相香港蘇富比 以2679.5萬港幣成交
    10月9日,清雍正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盌亮相香港蘇富比拍賣,經過激烈競價,以2679.5萬港幣成交。雍正一朝,壽桃成御瓷常見紋飾之一。此盌曾為中國瓷器收藏名家仇焱之珍藏。此雍正御瓷福壽雙全圖盌,珍罕至極,此盌繪五壽桃於外壁,獨一無二,現知其他作例,均繪六桃,四桃於外,內壁雙桃。桃實不帶明顯暗紅輪廓線,為其另一特點,展現畫師高超技藝,及粉彩新技術帶來的突破。五為吉利之數,中國藝術品常見五紅蝠紋裝飾,「紅蝠」音同「鴻福」,「五蝠」意謂「五福」,高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繪蝙蝠倒飛,「倒」音同「到」,為福到之意。
  •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一探「古人雅集」
    《謝安賭墅圖》,宋,緙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歷代書畫作品數量甚為龐大,其中以反映古代文人雅集活動為主題的書畫作品也題材多樣、甚為豐富。傳宋人《十八學士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黃公望《九珠峰翠圖》絹本79.6cmx58.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傳宋劉松年《西園雅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相較於謝安的氣定神閒、談笑用兵,若談到東晉名士的任性而為,則可以王徽之(338—386)的故事為代表
  • 臺灣旅行最不可錯過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擁有「中華文化寶庫」美名
    深受臺灣文化的影響,但自己卻一次都沒有去過臺灣,接下來展開了「臺灣之旅」,出行交通的選擇上, 臺北 全靠Taxi+捷運, 花蓮 當地靠租車,另外 臺北 往返 花蓮 和 九份 /十份等選擇坐小火車,出行方式相對算是比較便捷的。
  • 走進臺灣,打卡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太現代——101大樓長期保持世界第一高度的美譽臺北太熱鬧——西門町無論白天黑夜都是人頭攢動臺北太前衛——臺灣青年的穿著總是那麼時尚靚麗臺北太文藝——誠品書店裡各種文創產品令人流連忘返臺北太美味——饒河街觀光夜市從餓死吃到撐死;半筋半肉的牛肉麵,麵條勁道,牛筋入口即化,牛肉讓人大快朵頤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清明上河圖》之局部。(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出行浪漫臺北,賞臺北故宮博物院,觀101大樓
    導語:出行浪漫臺北,賞臺北故宮博物院,觀101大樓臺北,作為臺灣的省會城市,越來越多的人都和我一樣,慕名來到這座城市,因為這裡有博大的人文之景,亦有雄奇的自然風光,還有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蹟,和很多城市一樣,這裡是吃貨的天堂,但它卻又有著自己的特色獨具一格,在這裡不僅僅有大城市的震撼感
  • 那些曾經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館的稀世珍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又稱中山博物院,屬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總佔地總面積達16公頃,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中華民族特色。
  • 清雍正琺瑯彩瓷拍賣價格,市場行情分析,雍正琺瑯彩瓷值多少錢?
    清雍正 琺瑯彩赭墨梅竹圖碗 藍料雙方框 成交價格:69,982,040 RMB 雍容華貴的琺瑯彩問世,雖與「康熙盛世」有關,但與雍正的關係更為重要。在怡親王的親自督促下,雍正六年(1728年)琺瑯料終於在宮中自煉成功,除了有9種與西洋料相同顏色外,還增加9種新顏料,共達18種之多。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關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何其不易?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臺北故宮博物院:隱藏於青山之下,嵌於萬綠之中!
    北京的故宮只留下那些帶不走的建築,臺北的故宮所藏之精華讓人嘆為觀止,經過了3個小時左右的參觀,我還是覺得有些遺憾,因為定期換上新的藏品,這次感覺重量級的書畫作品並不多,比起金玉、古瓷、青銅這些,我們這些看熱鬧的,更願意看看文化價值更高的東西,三希堂法帖最重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包括最近熱映超低分的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DAY 1故宮博物院/101/象山夜景/寧夏夜市
    臺北 故宮博物院完全能讓你在裡面慢慢看上一整天,藏品豐富可與 北京 故宮博物院媲美,主要以宋、元、明、清四朝為主,幾乎涵蓋五千年的 中國 歷史,數量達65萬5千多件,擁有「中華文化寶庫」的美名。除了館內的展品可參觀以外,園區內還建有以 中國 傳統園林為主題設計的至善園,以園林景觀為主的至德園和張大千紀念館。
  • 臺北故宮新展:走進古畫裡的「動物園」,營造共學共玩情境
    2019年7月5日起,想看動物的兒童除了去動物園外,還可以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澎湃新聞獲悉,今年夏天,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度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及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聯手為小學童策劃「故宮動物園特展」,將真實動物的照片、標本和古畫同臺呈現。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2020年12月01日 13:5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11月30日首次針對此議題表態,稱「沒有改名問題」。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臺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很文藝的城市,這裡不僅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數不盡的展覽。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