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百家從這當中吸取營養。易道幅員遼闊,潔淨而微妙。它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之作,它把人的涵養和實踐性及其人的命運說來到極致。
終究人這一輩子並不全部都是老天爺決策的。《周易》的偉大之處不在於開創或間接性形成一個系列的算命方式 ,而在於它啟迪我們去正確理解世上的「貞正之道」。如果我們能遵照《周易》所警示的「人生之路,必將是元亨利貞」
《周易》特別強調「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更多的苦惱」。善良的內涵與美德、包容的內涵基本一致。
《周易》說「載德」,事實上「載德」的其本質是善良和包容。仁是包容。用包容承重所有一切,待人處事,接納所有一切,才能是包容。
了解怎樣看起來包容和寬容的人事實上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通行卡,給自己和後代子孫種下了福田
《易經》源遠流長,喻意著不斷進取的驅動力
不斷進步的人了解怎樣注重籌備 。
讀完《易經》的三句話,做到這三個籌備 ,隨時應對每一個成長。
第一,抓住機遇
《易經》裡說「君子藏家當在身,待之以動。」
人要成長,最先要把握機遇。「時間」指的是累積能量所必不可少的時間,「機器」指的是等待蒼穹展翅翱翔的機遇。
最佳時機都還沒徹底成熟的情況下,做哪些都沒有用,反倒是浪費力氣。如果一旦最佳時機來到,如同詩裡說的:「金鱗是不是池中之物,遇風雲會化龍」。
這兒的「風雲」指的是最佳時機。根據禪學的表述,機遇往往是稍縱即逝。
《道德經》說:「鬆懈了就能放行」。意思是果斷迅速行動,如同冰柱一瞬間溶化散開。
在做某件事以前,你務必做到充足的籌備 。如果一旦你決策付諸行動,不要再向前看。
等待機遇的過程中,咱們不應該渾渾噩噩,而應當不停地累積能量,培養出來自個的工作能力,錘鍊自個的耐性,進而把控自個的境遇。
第二,心態調整
《易經》說:「樂天了解生活,所以不用擔心。」
假如心中躁動不安,讓外部的紊亂衝擊,你可能會喪失自信心,胡思亂想。心穩了,就讓風浪起,還坐不住釣魚。
心態調整是成才的第二個籌備 ,所有一切苦惱全部都是心生的;天地萬物向內生長。
「愚者不脫心,智者不脫心。」愚蠢的人往往是盯住外部環境因素。當這些人認為外部環境因素欠佳的情況下,便會想方設法去更改,從來不反省自己的問題。
而智者,假如從心中找尋根本原因,提早消除心中的阻礙,就能無畏前行。
第三,熟練掌握方式
《易經》說:裡講:「養物不窮,莫過乎井。」水利天地萬物而不爭,井則是深挖自個,進而惠及於人。
《易經》《經》卦賦授予人格。弦外之音有益於其他人,也是自我提升的極佳形式
《論語》說:「我一直想站起來,我想接觸到人。
世上沒什麼是能夠 獨立存有的,一定要藉助和採用。沒外力或外界因素的協助,即便有持續上升的工作能力,也不會只等著持續上升的機遇。
同樣的,行進在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少不了他人的協助,無論大家的工作能力和智慧多強。
身為個體,它始終是微不足道而敏感脆弱的,集體性的能量始終強過個體。俗話說得好「人心齊泰山移,眾人划槳駕大船」。自然界如同百川重歸海洋,航行成功者,沒其他弊端。
左宗棠說,大家應當「選擇高處,坐平,走寬」。這不是說教,是成功者的人生哲理。
高處立,就是說做人做事格局要大,蹦出自私自利的小團體,那樣就並不會小肚雞腸;
平處坐,就是說要關照到各個方面,與周邊的人平等共處;
網開一面就是說有問題就給人讓一步,給他人留一點空間,也是防止爭端的最佳方法。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