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8
雲氣翻滾,羽人翩躚,星體迴旋流動,宇宙天人合一。
這些或恢弘、或奔放、或浪漫的元素堆疊在一起,濃縮於一方漢畫裡,磚石之上漢風乍起,氣魄深沉又渾然如拙。
這樣的漢風古韻就藏在洛陽師範學院的漢畫藝術博物館中,不算寬敞的館內擺滿了漢畫像石、漢畫像磚與細細裝裱的拓片。
走進博物館,粗糲之感呼嘯而至,冼練的線條用亦刻亦繪的技法在巨石方磚上勾勒出漢代風貌。
車馬出行、樂舞百戲、亭臺水榭、崑崙極樂,神權與天性參半,人世與鬼神交融。
從市井到曠野,從山川到汪洋,從星辰到宇宙,無論什麼題材,都沒有歷史風化後的沉鬱與滄桑,反倒充斥著一種隨時迸發的熱烈。
這是獨屬於漢代的風格,濃烈的自信與極度的浪漫在誇張的石刻線條中被放大、延長,綿延成幾千年的藝術脈絡。
博物館內陳列的幾百塊漢畫像石、磚,大的多達數噸重,全是館長全國各地行走發現並想方設法運回收藏的。
館長名叫史宗義,年少成名,靠畫筆勾勒山水人生,後因緣遇見漢畫像石,沉湎其美而無可自拔,用三十多年的時間致力收集這「繡像的漢代史」。
我們無從了解背後的點點滴滴,重量與距離、時光與心血,全被一句「喜歡」輕飄飄地託起來,再沉沉落地,築成眼前的漢畫藝術博物館。
他講「伏羲、女媧生生不息圖」,講「大禹治水」中無字之處代表的洛書,講「扁鵲問診圖」中待診病人無精打採的生動意趣,講畫像石的粗獷、畫像磚的工整以及拓片的細膩……
那些痴迷的追尋、那些汲汲的探索、那些得到的狂喜,那些摩挲的熱愛,都凝在史館長講解時殷切而深沉的目光中。
興致起時,他還親手打上一幅拓片:將生宣紙打溼覆在畫像磚上,待半乾後用拓包沾墨輕輕扑打。只消片刻,那些依載於磚石之上的符號與記憶便躍然紙上,以另一種形式颳起朔朔漢風。
博物館的體驗區角落處,瀍河小學的孩子們前去研學的歡迎橫幅還未摘下。
史館長講道,博物館一直在對外承接研學體驗活動。不論年齡大小、不論學識高低、不論了解與否,他都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走進博物館,親手打一幅拓片,壓一塊方磚,身臨其境,感受漢畫像的古拙天趣。
林風眠先生曾講:漢畫像石,中國繪畫之大宗也。
史館長用三十載的追尋,一溯其源,一窺其境。而我們,有幸知曉此般熱愛與執著,並得以觀見上百塊磚石珍寶,感受古人席捲天下、包舉宇內的自信張揚,何其有幸!
倘若有空,走進漢畫藝術博物館看一看吧。
看看那個難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現象,感受那個文字記載之外的真幻世界,體味直入永恆而又純粹的漢畫像藝術。
也許,史館長綿綿三十載的熱愛,可藉由此,於你心中重新鮮活起來。
出品丨鴿子
文字丨平慧媛
圖片丨張夢蕊
視頻丨宋卓然 朱筱盼
編輯丨黃欣蕊
*所有圖片、文字、視頻未經授權禁止二傳二改
在看不好意思,那就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