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故事》:一座巨大的無字碑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漢畫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恆的魅力,不斷吸引著海內外的藝術家、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探討。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不了解其背景與內容,就圖式、喪葬、意義等方面的解釋總是淺顯的。藝術學家張道一先生所著的《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一書,討論的正是漢畫的歷史背景與真實內容。全書總錄211條故事,名為故事,實為研究,是對漢畫內容來源的清晰梳理。

這部著作首先釐清了漢畫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在導言中,張先生明確,漢畫在處理形式內容上是「多樣和高超的」,它超越先秦,表現出繪畫優異的品質和水平,所揭示的是漢朝人頭腦中所想的和希求的內容,表現了一個想像奇異的神話世界。對於如何解讀漢畫,他引出魯迅、傅雷、王朝聞的分析,提出「漢畫是難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現象」,這就意味著,漢畫在二維造型的處理手法上,在處理各種形象之間的「關係性律動」方面,做到了歷史性突破。他得出一個結論:在七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從彩陶、漆器、玉器、青銅器到帛畫、壁畫,所繪圖形人物均為儀式性的表現,而只有到了漢代,「中國繪畫從此走向了成熟」。

這部著作第二個明顯的特徵是,學力深厚,考辨求源。細讀故事細目,第24條是「水陸攻戰圖」溯源。出土於山東嘉祥、莒縣的畫像石中,有幾幅場面很大的戰鬥圖景,均題為「水陸攻戰圖」。但在畫面的某個角落,有一位騎著戰馬的女子,刻有榜題「七女」。「七女」是誰?為何要戰鬥?這引起了張先生的注意。他查閱《辭海》,得知有「七女池」,在今陝西固北縣;再查閱《水經注》,得知七女池相傳是漢項伯死後,七個女兒為他而築;又查閱《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等史書,得知項伯雖被高祖封了射陽侯、賜姓劉,但「嗣子睢有罪,不得代」,即嫡長子犯了罪、不得承襲侯位。具體犯了什麼罪,史籍沒有記載,可能與「七女」復仇有關。張先生遍覽漢畫,最後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的東漢壁畫上找到了「七女為父報仇」的榜題。由此,驗證了「水陸攻戰圖」實與項伯有關,把戰鬥的雙方、原因和地點揭示清楚了。

本書第三個顯著特徵是既注重漢畫的「神性」,又注重其「物性」。他寫過一冊《造物的藝術論》,「造物」是他主要的研究範疇。漢畫是百科全書式的文化景觀,張先生認為不能只強調其倫理、神話、宗教等精神層面,而對大量物質文化視而不見。漢畫上有一種捕捉小動物及飛鳥用的長柄網,稱「畢」。張先生引《詩經》:「鴛鴦於飛,畢之羅之」,說明漢代對鴛鴦這樣有象徵意義的匹鳥,是不能用弋射獵的,用網不傷其體,也符合孔子「弋不射宿」的仁愛思想。漢畫上也見一種手持扇子樣的物品,其用途是與人照面說話可以遮面,不讓對方看到表情,也可搖動生風當扇用。他以馬王堆出土實物驗證,稱為「便面」。還有桔槔、鋪首、投壺、六博、蹴鞠、飛丸、籥、鉤、鼓等等,諸如此類,均於書中排成若干條款,舉文獻、圖例甚至出土實物對照,一一解釋,與重要故事等量齊觀。

讀完全書,頗覺見解精闢,語釋明確,行文簡潔,通俗易懂,圖像也十分清晰豐富。張道一先生以藝術學家身份撰寫此書,而能熟練使用文獻學、歷史學及社會學觀念,將漢畫圖像作跨學科的解讀,令人敬佩。查閱古文獻,尋找出土物證是一件麻煩、艱辛甚至令人頭痛的事,張先生卻沉浸其中,樂此不疲。他認為,中國人的藝術及思想豐富多樣,非其他藝術可比擬,他「越看越有味道,心情也感爽朗了」。

無論漢畫展現的是多麼紛繁的天地萬象,營造出的是怎樣的壯闊場景,最終,張先生還是將其歸於藝術學,歸於善。這是經過長期梳理、研究之後,對比中西藝術路徑而得出的思考:中國藝術是由「美」向「善」的。無論如何,藝術的「善」,確實是人類永恆的歸宿。正如《後記》所言,漢畫「是一座巨大的無字碑」,它起於民間,構築起中國藝術的基石。它時隱時現,或許這正是中國藝術的基因所在,值得我們崇敬與深思。(李立新)

相關焦點

  • 漢畫:一座巨大的無字碑
    漢畫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恆的魅力,不斷吸引著海內外的藝術家、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探討。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不了解其背景與內容,就圖式、喪葬、意義等方面的解釋總是淺顯的。藝術學家張道一先生所著的《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一書,討論的正是漢畫的歷史背景與真實內容。
  • 漢畫:一座巨大的無字碑——讀《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作者:李立新(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  漢畫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恆的魅力,不斷吸引著海內外的藝術家、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探討。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不了解其背景與內容,就圖式、喪葬、意義等方面的解釋總是淺顯的。藝術學家張道一先生所著的《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一書,討論的正是漢畫的歷史背景與真實內容。
  • 武則天為什麼要立無字碑?無字碑背後代表的含義是什麼?
    1.無字碑的存在古人死後都要立碑文,越有權勢的人家越會注重這一部分。而到了武皇自己,卻未曾留下隻言片語,只有冷冰冰的透著歷史厚重的高碑矗立,而正是無字,因為它的神秘性,引得更多人去猜測,去觀看這塊無字碑。2.那麼武曌為什麼要去立這座空白碑呢?其實坊間有三個推測。
  • 都知道武則天曾立過一塊無字碑但泰山上的那塊是誰立的?至今成謎
    都知道武則天曾立過一塊無字碑但泰山上的那塊是誰立的?至今成謎一說到「無字碑」, 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武則天在乾陵立的那塊無字碑,清乾隆年間《雍州金石記》有記載:「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至於武則天為什麼要立一塊無字碑,歷來也是眾說紛紜。
  • 一代女皇武則天,生前有功有過,為何為自己留下無字碑
    年輕時期的武則天武則天立無字碑,是非後人來說《資治通鑑》:壬寅,可以說,武則天的一生是非常精彩的,也是非常離奇的,但是一直都存在一個謎底,就是武則天為自己修了一座墓,卻沒有寫自己的名字,是一個無字碑,古代人比較迷信,在世的時候就會為自己修建陵墓,為了死後能有安身之所,但武則天在修建陵墓的時候卻沒有提名,為什麼她沒有在碑上刻下自己的豐功偉績或者是自己的名字呢?
  •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為何要為自己立一塊無字碑?
    無字碑武則天的陵寢位於現今陝西省境內的梁山之上,是與唐高宗李治合葬的陵墓,名為乾陵。自秦漢時期起,帝王將相都會在死後為自己樹碑立傳,希望名垂青史。乾陵也沒有例外,乾陵中有兩塊巨大的石碑,其中一塊是武則天為歌頌李治一生功績所立,其上碑文五千餘字是武則天親自撰寫。據記載,當年碑文字字皆有金粉所填,光華流轉。
  • 無字碑的主人——走近一代女皇武則天
    可當回頭看到背後那塊無字碑時,頓覺自己是那樣地渺小。慕津鋒這塊石碑已在這裡靜靜地矗立了一千三百一十五年。歷史的風雲不知翻過了多少頁,可這塊碑和它的主人卻被後世深深銘記。它的主人是那樣的傳奇,真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誰可與之爭鋒。這塊碑的主人就是中國歷史唯一的女主:則天大帝。
  • 風物誌丨漢畫天趣 渾然如拙——漢畫藝術博物館
    這些或恢弘、或奔放、或浪漫的元素堆疊在一起,濃縮於一方漢畫裡,磚石之上漢風乍起,氣魄深沉又渾然如拙。 這樣的漢風古韻就藏在洛陽師範學院的漢畫藝術博物館中,不算寬敞的館內擺滿了漢畫像石、漢畫像磚與細細裝裱的拓片。
  • 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一塊石碑:武則天的無字碑,民間說法不一
    這座巨大的陵園就像一個小城市。陵墓由建築群和雕塑群結合而成,坐落在有「龍班鳳凰」氣勢的山上。沿著司馬道可以看到各種人物、新首席像、石石刻、敘事性碑、無情等。其中,無情是建陵最神秘的遺蹟之一,位於司馬道以東,以石碑無字而聞名。碑文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石碑上共刻著9條龍,也被稱為「九龍飛」。
  • 明代崇真宮龍紋碑的故事
    2020-09-14 13:57:08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石家莊9月14日電 題:大雨 斷碑 愛情——明代崇真宮龍紋碑的故事新華社記者馮維健「這塊深埋地下的明代石碑,終於露出了廬山真面目,為講好大運河故事再添亮點。」
  • 《無字書》:一本長出來的無字書,孩子卻能讀懂它承載的萬物故事
    原本以為《無字書》是一本沒有字的書,沒想到內容很多,但卻不知為何叫《無字書》,這勾起了我想去翻閱的興趣,而在無字書的背後卻是另一個人的離去,看似只是一本書實則意義很大。《無字書》這本是北京市綠色印刷工程——優秀青少年讀物綠色印刷示範項目,紙張的印刷都是採用的環保材料,綠色書籍與本書主題相契合。一、故事穿插性好,看似現實卻又是夢幻的,看似夢幻卻又如此的現實繪本講述的是一個美妙的故事,但其中又透露出了一些悲傷。
  • 「無字天書」怎麼讀,我們來教你 | 無字繪本書單
    今天會給大家介紹一下無字書。不少家長在面對無字書時都無從下手,我們在整理書單的時候也在想是不是該有一個明確的方法去閱讀它們。所以這期我們嘗試給出一個閱讀無字書的教程,也許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但至少提供了一種思路。
  • 法國無字故事書「小毛毛」系列首次在中國推出
    法國無字故事書「小毛毛」系列首次在中國推出 2014-08-30 21:08: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小毛毛無字故事書》系列叢書30日由接力出版社在京首發。  小毛毛其實是非人非動物的小怪物形象,他是一滴墨水滴到紙上濺出的靈感,全身黑色,頭像《龍貓》裡的小煤球,鼻頭紅紅的,穿綠衣服,背個紅書包,非常可愛,小毛毛的書包就像《哆啦A夢》裡機器貓的兜子,總是能掏出意想不到的東西,在危急時刻發揮大作用。
  • 死後立「無字碑」,任由世人評價
    一代女皇去世之後,竟立「無字碑」武則天的皇帝生涯可以說是成就滿滿,但是她在政治方面做出如此卓越的成就,卻依然受到很多人的不認可,武則天憑藉著自己的深遠謀略和過人的智慧,成功的再現了唐朝的盛世,如果沒有武則天在政治上所做出的這些舉措,想必唐朝會很快的衰落下去,甚至走向滅亡的道路。
  • 武則天「無字碑」不著一字,卻道盡一生榮辱,後人說「真牛」!
    不管武則天生前受到怎樣的尊重,屬於她的時代終究落下帷幕,留給後世一座無字碑。無字碑前,功過不足言。 對於功與過、是與非,她不需要去解釋,也不怕後人評說,一座無字豐碑,彰顯著她傲視群雄的霸氣。 武則天在位15年,掌握實權長達四五十年,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穩定。 她發展了「貞觀之治」,締造了「皇皇武周」,更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 唯一留存的語錄碑高聳山尖,向人們訴說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伏巖村語錄碑建立在一山頂天然巨石上,是武勝境內現存的唯一一座六十年代語錄碑。該碑建於武勝縣原金光鄉(現萬善鎮)伏巖村6組。碑身立於一凸顯矗立的自然巨石上,巨石高4米上。上下巨石極為困難,故大人小孩很少上得去。
  • 悠悠千載,無字碑歌!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是非功過
    乾陵無字碑
  • 小篆大美之《國山碑》
    到了三國時代,由於魏國曹操反對立碑,甚至推倒了秦始皇的《嶧山碑》;蜀國諸葛亮治國務實,不屑為歌功頌德而勒石做碑;小篆碑更是只有東吳「雙妙」碩果僅存,故尤顯《望國山》之珍貴。《天發神讖碑》的橫畫多為「折刀頭」式的方起筆,斬釘截鐵;垂筆幾乎處處「懸針」,鋒芒畢露!而《國山碑》用筆多為「圓起圓收」,垂畫處才有「懸針」式收筆。
  • 武漢「屹立不倒」行宮,留存8百多年,雕梁畫柱都是「神獸」圖案
    這處行宮叫做禹稷行宮,簡稱「禹王宮」,是一座建在龜山之上的祭祀行宮。南宋初建,至今已有8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屹立不倒」的行宮。對於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的這位人物,在國內婦孺老少截至,大禹是一位治水能人。
  • 傳奇將軍郭汝瑰:90歲不幸車禍逝世,臺灣卻為他寄來了「無字書」
    歷史上的風流人物很多,人們會為其立上碑文,或是述說逝者的生平,或是寄託著某種希望,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武則天的「無字碑」了,有人說是她心中懷有對大唐的愧疚,有人覺得這是一種懺悔,眾說紛紜。大家都知道「無字碑」,可曾聽說過「無字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