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碑,是一個時代文化的縮影。
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語錄碑、語錄牆,主要書寫或鐫刻在一些巖壁或石碑上,多數以毛主席語錄或其著作中的名言警句為主。「如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等,目的在於教育和激勵人們奮發拼搏,力爭上遊。
伏
巖村語錄碑建立在一山頂天然巨石上,是武勝境內現存的唯一一座六十年代語錄碑。該碑建於武勝縣原金光鄉(現萬善鎮)伏巖村6組。碑身立於一凸顯矗立的自然巨石上,巨石高4米上。上下巨石極為困難,故大人小孩很少上得去。
伏巖村語錄碑碑身方形,邊長1米,底部三輪條石疊砌,上部磚砌,碑身通高5米,通體石灰抹白。
據當地村民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在伏巖村山梁上建有很多語錄碑,形制與此碑相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些語錄碑相繼被毀,唯有這座碑因立於伏巖村山巖最高處,又在一塊天然巨石上,有幸得以保存至今。
原語錄碑四面碑壁均用厚厚的白色石灰粉刷,碑壁上用紅色油漆書寫著「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農業學大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教育和激勵人們的語句。語錄字體為仿宋,數十米外就能清晰看見。
村裡的老人說:「修建這座語錄碑花了接近一周時間,先由我們把磚一塊一塊從燒磚的窯子邊運上來,再搭好架,將磚石一塊一塊搬運上去,非常危險。碑建好後,再請字寫得好的人去寫,寫完沒有別的獎賞,和我們一樣,加點工分,算是補貼和獎勵。」
這塊語錄碑因為建在村裡山梁的最高處,在集體生產的時候,村裡的高音喇叭也安在上面,只要喇叭一響,幾十裡外就能聽到。
語錄碑上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人。在文化水平相對落後的五六十年代的鄉村,為引導和教育人們奮發圖強,積極有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水月流逝,那些紅色的油漆文字在風吹雨打與日曬雨淋下被剝蝕不見了,現今只留下了碑體和塗抹在磚壁上的一些白色石灰。
如今,伏巖村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整座山梁全栽滿花椒,但語錄碑仍傲然挺立在山梁之上,展示著它的雄姿。在碑下已修建起水泥路,可供小型推車行駛,有利於人們對農作物的施肥、除草、採摘等運輸。
當今九零後、二零後的年輕人很少能知曉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人生活的艱辛了;也很難懂得那個時代裡人們的精神世界與奮鬥精神。那是一個物質匱乏但精神煥發的時代,從語錄碑中真能讀出一個時代的洪亮的聲音。
走進語錄碑,不免令人心存敬畏與感嘆,故口佔幾語,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
獨立山巖最高峰,菩提相伴浴清風。
紅色音符達霄漢,請誦伏巖語錄中。
(二)
五十年前立此碑,自強不息任風摧。農夫爭說當年事,漫山人語映斜暉。
(三)
一別伏巖又數霜,碑前漫品話短長。
耳聞昔年農家語,遍野花椒盡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