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絲路漢畫拓片原創題跋展在義開展

2020-12-23 瀟湘晨報

市民正在欣賞展出的繪畫作品。

全媒體記者王月文/攝

12月3日,「佛國絲路書、畫、印、佛像漢畫拓片原創題跋展」在義烏市圖書館翰邦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以金石家黃麟貴的石刻佛像漢畫拓片為主線,加以西泠印社名家倪郡陽和義烏著名畫家陳向民的書畫題跋為襯託,讓金石風韻和書畫藝術同成一味,共同呈展。展覽將持續到12月10日。

此次展覽以「佛國絲路」為主旨,「佛國」表現的是義烏的傅大士文化:佛堂古鎮雙林禪寺,歷代僧家雲集,被譽為「震旦國中,莊嚴第一」,中國維摩禪祖師傅大士的佛教思想對日本乃至整個東南亞具有深刻的影響力。「絲路」則體現出義烏的創新發展:如今,義烏是新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各類商品貿易直達歐洲、中亞西亞,對中歐乃至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佛國」與「絲路」,以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體現出此次展覽的新意。

據介紹,中國石刻畫雕像藝術盛於兩漢之間,歷史悠久,漢畫像石藝術已成中國畫像石藝術的巔峰。中國石刻雕像與佛造像相遇,即衍生出了獨一無二的中國佛造畫像藝術。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大多為金石家黃麟貴今作古磚石刻佛像的拓片作品,也就是在收集來的古舊城磚上進行繪畫石刻的再創作,繪製筆法既有古畫的韻味,又結合了現代繪畫的技法和特點,古今融合,盎然生趣。在拓片作品上,西泠印社名家、著名書畫篆刻藝術家倪郡陽先生和著名書畫家、中國畫禪意探索者陳向民老師共同題跋,書畫相應,古樸生動,是中國石刻畫像藝術與書法藝術的完美結合。

黃麟貴的石刻畫像作品因其技藝性和藝術性的雙重優點而聲名遠播,得到文化藝術圈以及其他領域專家學者的眾多稱讚,被形容為:「摹古之時不忘精進,創意之刻不失根本,作品之古韻今表,兩兩不失。」細觀各佛畫像,可見其表現手法側重神韻以及故事性,作品惟妙惟肖,立體感帶出年代感,線條之遊走流暢,直入人心。

展覽負責人表示,單一金石拓片雖韻味足夠,但如果無人引導,則較難理解,因此,倪郡陽和陳向民特意為拓片題跋,不僅成為金石拓片最好的藝術釋文,讓觀賞體驗多元有趣,更讓多種藝術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展現出多樣的文化內涵。

【來源:金華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第三屆「金石永壽●薪火相傳」漢畫像楹聯題跋展青島圖書館開展
    中國山東網12月18日訊 (記者 楊廣科) 門內雙吏安半世,庭外長青綠千年;猛虎跳踉挾風至,卞莊振臂挺矛擊;排玉戶而颺金鋪兮,發蕙與穹窮……12月18日,第三屆「金石永壽●薪火相傳」漢畫像楹聯題跋展在青島市圖書館開展。
  • 泥古不囿 推陳出新「沁古著影」壺隱山房藏拓題跋展開展
    10月11日,「沁古著影」壺隱山房藏拓題跋展在天慶博物館開展。「沁古著影」展出作品60幅,以獨特的視角為觀眾提供了別開生面的藝術享受。觀眾在展出現場品茗聽琴,茶煙嫋嫋,琴韻悠悠,與返樸歸真的展品相得益彰。
  • 漢畫詩書古今情——高文藏名家題跋漢畫像磚拓片展
    此次展覽是繼山水美術館今年3月上旬中國漢畫大展之後的第二場漢畫展,「高文藏名家題跋漢畫像磚拓片展」以四川地區為主,原中國漢畫學會副會長、創始人之一、中國文物學會理事高文私人收藏的,漢代畫像磚、拓片為依據,展現漢代文化、生活風貌。本次展覽由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陳履生擔任學術主持,山水美術館館長孫越與田達治共同策展,由山水美術館、中國漢畫學會聯合主辦。
  • 風物誌丨漢畫天趣 渾然如拙——漢畫藝術博物館
    這些或恢弘、或奔放、或浪漫的元素堆疊在一起,濃縮於一方漢畫裡,磚石之上漢風乍起,氣魄深沉又渾然如拙。 這樣的漢風古韻就藏在洛陽師範學院的漢畫藝術博物館中,不算寬敞的館內擺滿了漢畫像石、漢畫像磚與細細裝裱的拓片。
  • 「一頁拓片,價值千兩」,拓片收藏熱早在宋朝時期就已興起
    自宋代開始,另一收藏領域的「大神」——拓片,橫空出世。拓本即由拓片裝幀而成。不過,拓片的出現,是在宋朝之前。漢萊子侯刻石初拓本拓片,是用紙從碑刻、畫像磚石及木質、銅質、陶質等器物上拓印下來的藝術作品。自古至今,拓片數量之多,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在中國書法史和繪畫史上均佔有重要的地位。製作拓片在中國已有 1000 多年的歷史。
  • 「崇德尚孝」2020重陽節書畫暨拓片作品展開展
    10月22日上午, 「崇德尚孝」2020重陽節書畫暨拓片作品展在西安雁塔美術館開展。本次展覽由西安老科技教育工作協會、雁塔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雁塔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雁塔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四家機構共同主辦。現場共展出書畫作品70餘幅、歷代拓片精品40餘幅。
  • 石上風華:從新見漢畫像石拓片感受漢代的深沉雄大
    由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石上風華 — 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展」近日在華東師大中北校區圖書館舉辦,呈現了近40幅較為罕見的、且具有文獻和史料價值的珍貴漢畫像石拓片。據悉,這些拓片均出自《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一書,展覽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圖像,特別是一些在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來的經典拓片,對深入研究漢畫像石有著一定的意義。
  • 一生收藏漢畫像石拓本600餘張,看看漢畫像收藏鑑賞家魯迅的審美...
    漢畫像石是雄邁豪放的漢代民風的縮影,魯迅對漢畫的關注與倡導,正是要追溯中華民族的源頭,從其蓬勃的生命力中汲取養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次展覽也是國內首次融合魯迅研究和漢畫像研究領域的跨界展覽,由國內2家最大的魯迅博物館(紀念館)和3家重要的漢畫像石館跨領域、跨地域聯合辦展,北京魯迅博物館、國家圖書館提供了魯迅當年收藏的漢畫像拓片、魯迅與漢畫像相關手跡等豐富藏品。
  • 鵬城迎來非遺拓畫人劉東陽 赤心漢畫千年文脈
    1991年,劉東陽在從事地方志編撰工作時,因業務需要經常向漢畫館老專家王儒林請教。王儒林是南陽的文博大家,他送了劉東陽幾本自己發掘整理的漢畫書籍,耳濡目染中,劉東陽就對南陽楚漢文化和南陽漢畫拓片產生了極大興趣。南陽地處中原,跨南北分界線,是一座文化厚重的歷史名城。
  • 一帶一路原創歌詞《絲路千年》
    「一帶一路」原創歌詞絲路千年                    賴國術春蠶吐絲吐成繭,
  • 「漢石墨韻——魯迅與漢畫像石拓片展」在滬開幕
    「漢石墨韻——魯迅與漢畫像石拓片展」11日在上海魯迅紀念館拉開帷幕,展出逾百件漢畫像石、漢畫像石拓本及仿真複製件等,讓現場觀眾窺見了這位文學大家的又一個生動側面。漢畫像石是中國漢代民間藝人雕刻在墓室、棺槨、墓祠、墓闕上的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的石刻藝術品,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漢畫像拓片的搜集伴隨了魯迅的一生。
  • 壁上丹青燦絲路
    絲路漫漫,駝鈴悠悠,讓我們一起走進敦煌藝術,感受它的輝煌燦爛、博大精深。莫高窟257窟九色鹿本生壁畫。(敦煌研究院供圖)絲路漫行千年萬象一進入展館,迎面而來的龕形裝置和頭頂布滿紋樣的帷幔,讓人們瞬間踏入了千裡之外的敦煌,耳邊仿佛也響起來自遙遠絲路上的駝鈴聲。
  • 海南日報數字報-壁上丹青燦絲路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今年8月,「漲海推舟千帆競渡——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大展」走進莫高窟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帶領諸多遊客踏上時空交匯中的絲路之旅。
  • 第八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暨「絲路亞洲」國際攝影季開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周青先 通訊員 李曉曉 12月22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由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FIAP)和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國際聯盟支持,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中共濟南市委宣傳部、山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辦的第八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暨
  • 徐州新發現漢畫像石拓片在華東師大展出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張瑾)11月18日,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的漢畫像石拓片展吸引了眾多學者觀瞻,展覽以徐州籍學者朱滸出版的《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一書為基礎,從全書188張漢畫像石拓片中精選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拓片近40張進行展出。
  • 《絲路丹青——甘肅美術館館藏作品精品展》開展
    原標題:《絲路丹青——甘肅美術館館藏作品精品展》開展 12月15日,《絲路丹青——甘肅美術館館藏作品精品展》在甘肅省美術館展出,從該館館藏千逾件書畫作品中精挑細選而來108幅繪畫書法精品,呈現視覺了一場盛宴,展示了從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的甘肅美術創作狀態。此次展覽為期一個月。
  • 從石頭上找尋漢時煙火
    上月底,以徐州漢畫像石北館為背景,徐報融媒記者、主持人朱睿流利地說起口播串詞,「有人說,沒有了人間煙火氣就沒有了詩和遠方,也有人說,沒有用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兩頓。」 她說的內容好像跟漢畫像石沒什麼關係?其實不然,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題材豐富、內容廣泛,堪稱是鐫刻在石頭上的漢代繡像史,生動再現了漢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 文房供石、漢畫像石拓片、仕女畫……
    展覽匯集了館藏仕女畫精品,時間跨度從清代中期至近現代,其作者既有仕女畫名家如費丹旭、改琦,亦有一些名不見經傳而難得一見的小名家。徐生翁先生在詩、書、畫、印諸多方面有著頗為獨到追求,其作品剛健與生拙並重、天真與奇崛相生。
  • 新疆·喀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一行蒞臨潤泰絲路考察,共建「新旅遊+...
    2020年8月21日上午,新疆喀什市人民政府、喀什市常委副市長陳洪林一行蒞臨潤泰絲路考察調研,對進一步推動新疆喀什市的旅遊產業,積極轉變傳統旅遊業的發展,調整旅遊產業結構,推動新疆地區人文地茂和農業發展
  • 漢畫:一座巨大的無字碑——讀《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作者:李立新(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  漢畫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恆的魅力,不斷吸引著海內外的藝術家、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探討。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不了解其背景與內容,就圖式、喪葬、意義等方面的解釋總是淺顯的。藝術學家張道一先生所著的《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一書,討論的正是漢畫的歷史背景與真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