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頭上找尋漢時煙火

2020-12-16 騰訊網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張瑾 見習記者 王強)「滋的一聲響,就勾起了人味蕾的欲望。」上月底,以徐州漢畫像石北館為背景,徐報融媒記者、主持人朱睿流利地說起口播串詞,「有人說,沒有了人間煙火氣就沒有了詩和遠方,也有人說,沒有用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兩頓。」

她說的內容好像跟漢畫像石沒什麼關係?其實不然,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題材豐富、內容廣泛,堪稱是鐫刻在石頭上的漢代繡像史,生動再現了漢代社會的方方面面。燒烤,正是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館藏的一塊漢畫像石上的內容。

這塊出土於銅山區漢王鎮的漢畫像石分三層,上兩層為庖廚圖,有打水的、燒火的、切肉的、烤肉的,還擺放著許多餐具、食物及活禽。畫面右上角有一位手拿著扇子烤串的人,「U」形籤子穿了兩串肉。即使在現在,擼串也是受吃貨追捧的,而漢代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流行擼串了。這一漢畫場景,因郭德綱在相聲中的「點名」,讓徐州成了「燒烤發源地」。

徐州是中國漢畫像石的起源地之一,坐落於雲龍湖畔的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漢畫像石專題館,所藏漢畫像石的數量、品類排在全國前列。為做好首屆漢文化論壇——兩漢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前期宣傳,徐報融媒《漢文化在徐州》探訪小組來到這裡,在冰冷的石頭上找尋漢代人的煙火。

漢畫館北館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分3個大院7個展室,清一色的漢式建築。視頻記者在此拍攝了著名的洪樓祠堂的宴飲圖、泗水撈鼎圖、建鼓舞圖等,這些畫面素材,都將使用在徐報融媒即將推出的漢畫、漢舞等漢文化系列探訪視頻專題中。

探訪當天,攝製組巧遇了來此參觀的中國礦業大學國際學院的22名留學生,徐報融媒記者藉機採訪了幾位留學生,聽一聽來自異域的他們,是怎樣看待中國的漢文化和徐州的。

來自葛摩的馬本(中文名)25歲,在中國已生活5年,他說自己經常在微信朋友圈等平臺發布視頻,視頻裡他會用漢語朗誦中國詩歌。問起他最喜歡的食物是什麼,馬本開心地說:「地鍋雞,我最愛吃徐州的地鍋雞!」

剛果(布)的女生賽思去年才剛來到中國,她說很喜歡漢文化,也非常喜歡徐州的生活:「徐州非常宜居,物價不高,與一線城市相比,在徐州可以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東西。」

留學生們參觀完3個大院的漢畫像石後,又在漢畫館的長廊中體驗了漢畫像石拓片的製作。這裡提前擺放了十數塊漢畫像石複製品,每個工作檯配備了相應的工具。留學生們認真聽取工作人員的講解,對不懂的地方及時提出疑問。一張張拓片製作出來後,大家開心地與自己的作品合影,準備分享給異國的親友們。

相關焦點

  • 在廚房的煙火裡找尋生活的詩和遠方
    走進廚房,在煙火裡感受家的溫度,升華愛的滋味,驅散孤寂自我治癒,在這裡卸掉壓力透過瑣碎和紛雜,去找尋生活的意義。一個幸福的家一定有一個充滿煙火、熱氣騰騰的廚房。想想那個畫面就溫馨,有人在黃昏時分站在門前等你歸來,問你粥飯是否溫熱適口。很多人一心想徵服世界,只有愛你的人才會帶上圍裙,混跡在柴米油鹽和煙火裡,一心想徵服你的心和胃。說到下廚做飯,我會想到演員黃磊。
  • 漢畫:一座巨大的無字碑——讀《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作者:李立新(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  漢畫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恆的魅力,不斷吸引著海內外的藝術家、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探討。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不了解其背景與內容,就圖式、喪葬、意義等方面的解釋總是淺顯的。藝術學家張道一先生所著的《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一書,討論的正是漢畫的歷史背景與真實內容。
  • 篆刻入門之——印稿上石頭
    例如說印稿上石,這個問題應該要如何解決要好?這期小牧就跟大家一起學習,如何印稿上石頭。一、反寫上石有些人說,反寫上石是最佳的做法,可小牧覺得讓剛開始學習篆刻的書友用毛筆寫出跟原稿接近的字體,是頗有難度的。另外一些不同意見的則會說,不能這樣反寫上石,完全是因為你沒有練習好篆書。把篆書寫好,把控好毛筆就能畫出跟原稿相似的臨摹稿了。
  • 石上風華:從新見漢畫像石拓片感受漢代的深沉雄大
    由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石上風華 — 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展」近日在華東師大中北校區圖書館舉辦,呈現了近40幅較為罕見的、且具有文獻和史料價值的珍貴漢畫像石拓片。據悉,這些拓片均出自《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一書,展覽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圖像,特別是一些在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來的經典拓片,對深入研究漢畫像石有著一定的意義。
  • 焰小樂|從這道欲罷不能的肥腸魚火鍋,找尋溫州的煙火氣!
    七情六慾中,食慾最為撩人各種食材混合在一起色澤勾人食慾,食材滿足口感最抵擋不住的還是那股撲面而來的香味天冷的季節,一頓飯若是想吃的煙火氣吃得熱火朝天暖意十足的食物才是我們心目中的C位街頭巷尾每到夜裡亮起燈支起一口鍋,一聲吆喝二三人落座,隨手點上幾個落胃的菜,周圍的桌吃得熱剌剌,觥籌交錯不亦樂乎。
  • 卡戴珊、明星設計師都痴迷的侘寂風:不要盲目找尋美,美一直都在
    原文標題:卡戴珊、明星設計師都痴迷的侘寂風:不要盲目找尋美,美一直都在!轉載自舶樂匯ONBOX侘寂……Wabi Sabi侘寂真的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有不食人間煙火之感。露臺上有紫藤冠層和涼棚,配有手工製作的銅葫蘆帶四人座的座位區。主臥室設有定製壁爐,步入式衣櫥和特大床,所有帶法式門的臥室通向露臺花園。花園帶有戶外燃木壁爐和多個座位區,包括可容納18人的戶外用餐桌,並帶有一個溫水遊泳池。
  • 一半煙火以謀生,一半詩意以謀愛
    海德格爾說:「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美好。」詩意源於對生活的理解與把握,尤其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的路,需要一份清明,詩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價值。回歸自我,找到對天地最初的那份感動。
  • 在庖廚的煙火氣息裡,品味農耕文明千年的興衰浮沉:菜刀進化史
    導語:一刀斬出煙火氣,最是溫柔庖廚間。 在冷兵器時代,有十八般兵器之說,排在首位的是刀。刀是冷兵戰場上使用得最為廣泛、裝備最多的兵器。根據不同的用途,它形制多樣、功能各異,但最基本的斬、劈等核心技法卻是不變的。用刀重在氣勢一往無前,出手絕殺,故贏得了「百兵之膽」的美稱。
  • 在黑色石頭上的鹽丁村
    走進鹽丁村,印象最深的是到處可見的那些黑色石頭,鹽丁村就是建在黑色石頭世界裡的村落。 他們在滿是黑石頭的海灘上運來泥土填平石地造鹽田,鑿石槽曬海鹽。黑色石頭被他們製成鹽田、壘成石路、建成房子、搭成燈塔。
  • 食器變化中的煙火人間
    粗樸的陶器、典雅的青銅、精緻的金銀器……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上,來自四川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的118件/套精美文物,栩栩如生勾勒出幾千年來中國食器的更迭,講述著時間的流轉和真實的煙火人間。
  • 食記 | 兒時煙火味——什錦湯
    什錦湯是兒時的幸福,也是味蕾的驚喜。小時候最喜歡讓媽媽做的午飯便是什錦湯了,何為「什錦」?百度上說,是多種原料做成的食物。確實是了,家家都會做這種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食物了,但家家味不同,頓頓有差異。兒時的什錦湯不像現在有那麼多的原料,似乎也沒有現在的那麼好喝,但也許是那片時空裡的驚豔時光,讓人印象深刻,似乎那種令人驚豔的感覺還在舌尖停留。媽媽做的什錦湯很簡單,在沒什麼好吃的東西的鄉下,最令人期待的便是午飯了。一團麵團、一束自家的蔬菜、小半碗花生、一把粉條、兩顆雞蛋,便能湊夠一整鍋的什錦湯。將麵團和好後,放在面盆裡洗。
  • 早讀丨一半煙火以謀生,一半詩意以謀愛
    繁花看遍,才明白真正的奢華,乃回歸生命的本真,生命應該是從容的、詩意的。海德格爾說:「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美好。」詩意源於對生活的理解與把握,尤其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的路,需要一份清明,詩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價值。回歸自我,找到對天地最初的那份感動。
  •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莫若做個俗人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莫若做個俗人,和自己好好相處。過去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時間都是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活在某一種設定裡患得患失,期待認同感、存在感,如同小時候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很多年以後,歷經世事、幾番蹉跎,才發現那只是孩提時天真地設定,太多的人都只是在人世間煙火裡沉浮,既不波瀾壯闊,也不博浪衝灘,如同一條平緩的河流,靜靜流過歲月,歸於沉寂。滿城煙火,四方食事,太多的人和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重要。
  • 鄉村常見物件:石頭、木頭,製成花盆養花,再合適不過了!
    我們除了從花市上購買心儀的花草品種之外,偶爾也會去鄉村的小路邊或者山間和旁轉一轉,希望能夠發現一些新奇的花草品種或者找尋到適合養花的器材。 第1種,石頭容器 在一些鄉村的小路上,我們有時可以看到一些石頭容器,這些石頭容器之前的用處我們可能無法知曉
  • 《金瓶梅》中無煙火:煙火的生死存亡
    煙火是平和喜慶的表徵,在現代社會大型慶典上,煙火自然而然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代表了欣欣向榮的盛世景象。比如,維多利亞港的煙火出現在影視劇中絕對為主角光環添彩不少。因為有了煙火的參與,好像也是一種進步,起碼告別了以前的械鬥,雙方也都戴起了頭盔,保護非常到位,使用煙火只是為了烘託氣氛吧?煙火的歷史起碼,魏晉南北朝之前沒有煙火。煙火的核心成分黑火藥,是我們中醫的祖先——道家術士在煉製丹藥時無心偶得。三國之前火藥沒有發明,所以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噴火巨獸徹底鎮住了司馬懿的千軍萬馬。
  • 漢畫:一座巨大的無字碑
    漢畫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恆的魅力,不斷吸引著海內外的藝術家、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探討。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不了解其背景與內容,就圖式、喪葬、意義等方面的解釋總是淺顯的。藝術學家張道一先生所著的《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一書,討論的正是漢畫的歷史背景與真實內容。
  • 《煙火》評測: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所幸,《煙火》並沒有採取上述的兩種方法。或者說,《煙火》在面對恐怖遊戲這個命題時,很好地達到了平衡性。這種平衡絕不是平庸,因為作為一款國產恐怖類遊戲,《煙火》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 煙火味兒。在許多人的固有成見中,2D 會大大限制畫面的表現能力和臨場感,但也正是因為 2D 遊戲這貌似「先天」的劣勢,迫使著製作者們必須在美術風格上大作文章,力求做到特立獨行,增強識別率。《煙火》的美術效果,個人感覺是在突出「默片」的放映感,無論是畫面上偶爾冒出的只有老電影熒幕上才會出現的斑點,還是登場人物全程沒有配音。
  • 《漢畫故事》:一座巨大的無字碑
    漢畫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恆的魅力,不斷吸引著海內外的藝術家、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探討。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不了解其背景與內容,就圖式、喪葬、意義等方面的解釋總是淺顯的。藝術學家張道一先生所著的《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一書,討論的正是漢畫的歷史背景與真實內容。
  • 安順|走進市井生活,尋味人間煙火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看過大理古城、麗江古城、鳳凰古城……相信你對於這些古城古鎮都有視覺疲勞了,但是來到安順之後,又會有新的看法。無論是藏在市井裡的美食秘密,還是河岸邊接地氣的菜市場,或是「漢民活化石」的屯堡,亦或是淳樸熱情的安順人,都令人印象深刻。安順,是一座充滿濃厚歷史氣息的城市。
  • 千萬不要告訴其他人,提高「石頭剪刀布」勝率的方法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石頭剪刀布」這種既是娛樂方式,又是解決問題的小遊戲大家都很熟悉。 在我們小的時候,缺少娛樂方式的兒童會以這種方式來獲得快樂;長大之後,在決定某些事情的歸屬時,往往也會採用這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