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張瑾 見習記者 王強)「滋的一聲響,就勾起了人味蕾的欲望。」上月底,以徐州漢畫像石北館為背景,徐報融媒記者、主持人朱睿流利地說起口播串詞,「有人說,沒有了人間煙火氣就沒有了詩和遠方,也有人說,沒有用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兩頓。」
她說的內容好像跟漢畫像石沒什麼關係?其實不然,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題材豐富、內容廣泛,堪稱是鐫刻在石頭上的漢代繡像史,生動再現了漢代社會的方方面面。燒烤,正是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館藏的一塊漢畫像石上的內容。
這塊出土於銅山區漢王鎮的漢畫像石分三層,上兩層為庖廚圖,有打水的、燒火的、切肉的、烤肉的,還擺放著許多餐具、食物及活禽。畫面右上角有一位手拿著扇子烤串的人,「U」形籤子穿了兩串肉。即使在現在,擼串也是受吃貨追捧的,而漢代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流行擼串了。這一漢畫場景,因郭德綱在相聲中的「點名」,讓徐州成了「燒烤發源地」。
徐州是中國漢畫像石的起源地之一,坐落於雲龍湖畔的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漢畫像石專題館,所藏漢畫像石的數量、品類排在全國前列。為做好首屆漢文化論壇——兩漢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前期宣傳,徐報融媒《漢文化在徐州》探訪小組來到這裡,在冰冷的石頭上找尋漢代人的煙火。
漢畫館北館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分3個大院7個展室,清一色的漢式建築。視頻記者在此拍攝了著名的洪樓祠堂的宴飲圖、泗水撈鼎圖、建鼓舞圖等,這些畫面素材,都將使用在徐報融媒即將推出的漢畫、漢舞等漢文化系列探訪視頻專題中。
探訪當天,攝製組巧遇了來此參觀的中國礦業大學國際學院的22名留學生,徐報融媒記者藉機採訪了幾位留學生,聽一聽來自異域的他們,是怎樣看待中國的漢文化和徐州的。
來自葛摩的馬本(中文名)25歲,在中國已生活5年,他說自己經常在微信朋友圈等平臺發布視頻,視頻裡他會用漢語朗誦中國詩歌。問起他最喜歡的食物是什麼,馬本開心地說:「地鍋雞,我最愛吃徐州的地鍋雞!」
剛果(布)的女生賽思去年才剛來到中國,她說很喜歡漢文化,也非常喜歡徐州的生活:「徐州非常宜居,物價不高,與一線城市相比,在徐州可以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東西。」
留學生們參觀完3個大院的漢畫像石後,又在漢畫館的長廊中體驗了漢畫像石拓片的製作。這裡提前擺放了十數塊漢畫像石複製品,每個工作檯配備了相應的工具。留學生們認真聽取工作人員的講解,對不懂的地方及時提出疑問。一張張拓片製作出來後,大家開心地與自己的作品合影,準備分享給異國的親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