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方之外
天地之間,四方之外; 世界之大,我之渺小。
安順,煙火氣的蘊養之地,平凡的小城中演繹了千姿百態的生活片段。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看過大理古城、麗江古城、鳳凰古城……相信你對於這些古城古鎮都有視覺疲勞了,但是來到安順之後,又會有新的看法。
無論是藏在市井裡的美食秘密,還是河岸邊接地氣的菜市場,或是「漢民活化石」的屯堡,亦或是淳樸熱情的安順人,都令人印象深刻。
安順,是一座充滿濃厚歷史氣息的城市。
儒林路
安順有一條很有名的老街——儒林路。
儒林路是安順保存最完整的一條老街,街兩邊古舊的店鋪和民居顯得歪歪斜斜,時光仿佛回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
這裡沒有文人儒雅氣,而是市井氣,臨街的店鋪多是小吃店,還有販賣各種蔬菜、副食的攤子。這裡承載了幾代人的青春記憶,也是《致青春》的取景地。這裡上百年的木板房和被歲月磨滑的青石板,每部分都印刻著這條古街的歷史悠久。
據說原來這裡聚集了安順地道的美食,奪奪粉、衝衝糕、腸旺面、油炸粑稀飯等等。但是現在儒林路正在拆遷改造,前半段已全部拆除,僅剩後半段,剩下的半段一邊用藍色鐵欄圍住在維護,另一邊僅剩下臨街的居民、路邊的小商販守衛著這裡。幾百米的街上僅有少量老舊店鋪還在營業,在舊式招牌下,好像回到了慢節奏的歷史中,極具年代感。
原來開在這裡的老店基本都搬走了,我們只找到一家老字號——林記甜品。店門很小,不起眼,有點破,但卻開了百年,一定要來嘗嘗。
甜酒粑其實就是米酒湯圓,用紅糖水做底,加入花生、甜酒、白糖和糯米圓子,軟軟糯糯,甜而不膩,很適合女生吃。
幹湯圓很好吃,也就是我們的豆麵湯圓,外面裹滿了炒熟的黃豆粉,一口咬下去,裡面包的是豆沙餡。湯圓軟糯、豆面香濃,口感豐富,細膩甜糯。幹湯圓很好吃,但是真的吃進去口很乾。
黌學壩路
安順的市井生活無處不在,除了儒林路,儒林路東邊的黌學壩路也很有特色。這裡沒有喧囂嘈雜的叫賣,有的卻是生動親切的日常。在這裡,相識的人可以大聲打招呼,左鄰右舍可以隨時走動,老舊的屋簷下是在打麻將的大爺大媽,早晨街巷裡有熱乎乎的包子豆漿,晚上屋簷下有華燈初上的熱鬧而並非冷清寂寞。
走在黌學壩路上,被一家二手書店所吸引。破爛的遮雨棚下擺放的是老舊書籍的攤子。走進店裡,到處瀰漫著濃鬱的書香,書架上擺放的全是泛黃的二手書籍,裡面有小畫書還有比我年紀還大的老書,看著這些一下子把你拉回到了上個世紀。
文廟
沿著黌學壩路往裡走就是文廟。文廟又名「府學官」,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是貴州最早、規模最大的官方儒學館。
文廟前有一座照壁,形如巨大門屏。進門處有「禮門」、「義路」垂花門分隔。「禮門」、「義路」間,聳立一堵透雕石人、石花牆,稱「宮牆」,上方橫額書刻「宮牆數仞」四字,宮牆左側腳下,豎一塊條形石碑,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轎馬」稱為「下馬碑」。
從禮門、義路進入文廟,往裡望,可見木、石結構為主的明清建築,整體建築群沿中軸線對稱布局,典制齊備、布局嚴謹、捭闔有致、工藝精巧絕倫。
文廟共有四進。由於就坡而建,四進建築物也隨之升高。
第一進分上下兩院。入得文廟正門至第一院落,內有半月形水池,稱為泮池。泮池兩旁為石甬道和樹林木叢。在古代,凡中秀才得從石橋上過,名「遊泮」。
第二進大院東西兩端,分別建一幢單間重簷歇山頂亭閣,稱「桂香閣」,「尊經閣」,是祭祀時張榜公布祭孔官員名單處。
第三大院,是由正殿(大成殿)、兩廡和大成門合圍而成的一座四合院。大成門居正中,東為名宦祠,西為忠義祠。殿前為石砌、四周帶雕花石欄方形天子臺,天子臺東西為兩廡、鐘樓、鼓樓。(原文廟尚有第六層臺地,建有崇聖祠,現已毀)。
大成殿前廊簷牆處,左右開一門,第四進由此進入。大成殿門前的兩根蟠龍柱精美絕倫,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文廟的歷史原貌。兩條石龍宛如從天而降,龍身時隱時現,龍首遙相呼應,栩栩如生。柱礎石獅為雌雄二獅,雄獅足蹬繡球,雌獅懷哺幼獅,口含銅鈴。它們與大成門外的另兩根石龍柱,同被稱為「文廟四大石雕瑰寶」。
正殿有「萬世師表」的孔子像可以拜拜,偏殿有新修建的「 中國科舉制度陳列室」,各種文獻材料,感興趣可多了解下。
武廟
文廟和武廟距離很近,儒林路是通往文廟的必經之路。但儒林路前半段被拆除了,另選一條小路往武廟走。
小巷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孩子們在追逐打鬧
從小路出去就是繁忙的城市景象,往前走幾步在馬路口就能看到一座古樸的建築,這裡是武廟。武廟原名慈雲寺,後改關帝廟。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至今也六百多歲了。廟址在大十字,巍然矗立於鐘鼓樓下。
武廟是一組中軸對稱布局嚴謹的古建築群,該廟整體布局呈長方形,為石牆圍護三進四合院式石木結構建築群。中間有匾額曰:「文武聖神」,門前豎下馬碑。院中正中有泮池,泮池後有宮牆。左右門各一,左曰「禮門」,右曰「義路」。
武廟大殿內,堂中供奉著莊嚴威武的關公坐像,兩側有關平、周倉行象護衛。整體感覺武廟和文廟布局如出一轍,但比文廟小多了,15分鐘就逛完了。武廟雖處鬧市,但是裡面卻沒人,去時只有我和朋友兩人。找了個地方坐著拍延時,可貴州的夏天陰晴不定,前面還是藍天白雲,沒多會就又烏雲密布了。
虹山湖
安順城區裡還有虹山湖,風景極佳,是安順人休閒健身的好去處,沿湖修繕的四公裡環湖步棧道,供市民健身休息。
今日天公不作美,天空中烏雲密布,遠處秀美的山峰被雲霧所遮掩,眼前就是一副水墨山水畫,不由得想起周杰倫的那句歌詞:「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湖邊有條環湖路,走在慢行道上,沿途有曲橋、九孔橋、風箏廣場等景點。由於太累,我們選擇坐在湖堤靜賞風景,遠處九孔橋在朦朧煙雨中若隱若現,有人泛舟湖上,充滿了詩情畫意。湖堤邊有很多老大爺在遊泳,真是身強體健。
在市區不足600米的直線距離內, 安順武廟與圓通寺、西秀白塔、王若飛故居都巧妙地鑲嵌在一條中軸線上。時間不夠,這些地方都沒去。感興趣的可自行安排。
安順是一座充滿市井氣息的城市。
市井氣,實則也就是煙火氣,這就不得不提安順的美食。
安順美食主要集中在四個街區:顧府街蔣衙街,儒林路,好吃街,還有新天地美食街。前兩個是傳統美食街,後兩個是拆遷搬過去的新美食街。
好吃街夜市:城市濃縮的煙火味
初到安順 ,最先打卡的地方是好吃街。現在政府整治,將大部分路邊攤,拆遷房的老字號都遷到了好吃街。
八點多去的好吃街人還很少,由於是淡季,更是顯得有些冷清。十點之後,人慢慢地多了起來。這裡,大部分店家都是賣燒烤,再有就是安順地區特色的烙鍋和冰粉之類的小吃。價格不貴,是一個覓食的好去處。
冰漿冰粉
雲貴川的小吃很多都一樣,但是在口味上又有些許區別。就說冰粉、冰漿在雲南也有,但是沒有安順花樣繁多。雲南的冰粉就只是在冰粉裡加上紅糖水和玫瑰醬,而安順的冰粉裡卻有很多水果,水果的材料完全看老闆,有的老闆特別喜歡放芒果、楊桃、西瓜、哈密瓜、蜜棗、蜜餞葡萄乾等果脯,也有的更豐盛些,還有西米和奶茶糯米珍珠,口感稍有不同。
安順水果冰漿看著像普通的沙冰,但嘗起來會給你滿滿的驚喜。冰漿用料豐富,將糯米和冰沙混合在一起,加上新鮮水果攪拌成漿,最後再撒上些許果脯、碎花生等配料,淋上一勺玫瑰醬,一口下去又冰又甜,加入了糯米的冰漿,細細咀嚼,還有種糯糯的口感
冰漿家族小龍冰漿冰粉
在好吃街隨意走進的一家店,點了一份黃瓜冰漿、水果冰粉,坐在店裡靜靜品嘗。
水果冰粉,底上用冰粉墊底,搭配西瓜、火龍果、獼猴桃橙子、葡萄 黃瓜等水果,最後撒上碎花生,顏色鮮豔,一看就充滿了食慾。
黃瓜冰漿強烈推薦,既有黃瓜的清新,又有冰沙的清涼。特別是第一口下去,透心涼,加了玫瑰醬後的冰漿甜而不膩,作為一個不愛吃甜食的我,也被深深俘獲了。
裹卷
裹卷是安順的經典小吃, 很像我們的卷粉,不過裹卷四四方方很小,裡面的料更多,口味更豐富,醬料有多種選擇,雞辣味、香辣味、泡椒牛肉味、青椒牛肉味、番茄味……每一家口味都有所區別,就看你所愛了。
燕子裹卷
最喜歡的就是燕子裹卷,薄薄的近乎透明的米皮包裹著酸蘿蔔、綠豆芽、酥黃豆等食材,搭配秘制辣椒醬 ,酸辣中還帶著一絲甜。她家裡麵包有木姜子,口味非常特別,吃了之後回味無窮。
好姐妹串串香麻辣燙
逛了一圈,買上裹卷,炒螺來到好姐妹串串香麻辣燙吃起了酸湯火鍋。這家的火鍋湯底有清湯、麻辣和酸湯,三選二。我們選擇的是素菜湯底,旁邊籃子裡的素菜是免費的,任意吃,但是串起來的串串就是按照籤來算錢,2塊錢一串。一頓吃下來,美味又划算。他們的酸湯裡加了木姜子,口味和傣族的酸湯火鍋很像,木姜子為整個湯底增加了獨特的香味,酸湯越煮酸味越濃鬱。
顧府街:食客的天堂
顧府街,深藏在鬧市的美食街,很多蒼蠅小館集中於此。街頭走兩步路就是幾代人傳承的老店,幾乎每一家都是老字號。
打卡顧府街最好的方式就是從街頭吃到街尾, 溜一圈兒,買上一份剛出爐的熱騰包子,或是來一碗剪粉,再打包一份烤豆腐或一盒裹卷回家,無比愜意。
剪粉
剪粉,其實就是米漿蒸出來的薄粉,然後折起來,用剪刀剪開,再配上各種調料調味。粉的口感是很像腸粉,入口順滑、柔軟。
盧家超薄剪粉
盧家超薄剪粉薄如紙,白如雪,晶瑩剔透,口感順滑。點了一碗雞辣子粉,粉上鋪滿了雞辣子,配上花生,蔥花,最後淋上一大勺紅油,辣椒、醬油等拌在一起,香氣撲鼻,忍不住咽了下口水。一口下去都不用咬,嘶溜就滑進胃裡~
左記豆腐圓子
安順豆腐圓子其實就是炸豆腐,一口一個。左記豆腐圓子店開了三十年,是安順的小吃名店,低調不起眼。我去的時候人不算多,店裡小哥熟練地下油鍋炸豆腐圓子,不一會,一盤十個豆腐圓子出鍋了,澆上幾勺折耳根辣醬到豆腐圓子上。一口咬下去太香了,炸過的豆腐圓子有點像臭豆腐的口感,但完全不臭,折耳根醬料解了油炸的膩,又在唇齒間刺激味覺神經。豆腐圓子中間是空的,把辣醬直接淋在裡面很好吃!
杜記紅詳破酥包
在雲南也有破酥包,看到安順有忍不住嘗嘗有什麼區別,嘗後覺得差不多。顧府街就有一家很有名的【杜記紅詳破酥包】。
我們點了一個鮮肉包、豆沙包、付油包。掰開三鮮包子,麵皮不同於普通的包子,一層一層,吃起來會有點像酥皮,特別軟香。
老闆將付油包拿錯成豆沙包,所以我們並未嘗到。看攻略說,付油包其實是甜包子,裡面是肥肉丁,完全沒有肥肉的口感,配上花生碎芝麻碎和白糖,口感也很好吃。
安順獨一無二的屯堡文化,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戲,是吸引我此次前行的重要原因。第二天就是專門的屯堡之行。
屯堡:明代古風,江南餘韻
安順屯堡源於明朝,是當年軍屯留下的產物。明朝政府為了平衡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勢力,調動內陸地區的部隊前來駐守,後來把他們的家人也調來,就地屯田生活,就形成了今天的屯堡。
雲峰屯堡
雲峰屯堡景區裡包含雲山屯和本寨兩個寨子,兩個寨子之間有大片的田園和小花園連接,修建得很漂亮。
來到雲峰屯,聽售票的說,由於景區裡面有人請客,所以車不能開上去。車就停在了山下的停車場,我們走路上去。平時自駕,在山門購票後可開車上山,到達「雲山屯村」石碑前再下車步行。
跨過這道石門也就進入了雲峰屯堡的世界。古老的房屋都經歷了百年的風霜,很多都是一級二級保護建築。
往裡走有一條長長的小街,街兩旁是石頭建的居民住宅,古樸、簡單。原以為整條街都很難見到人影,但往裡走,卻遇到了很多寫生的學生,在街邊,在古戲臺上,在院門口……只要擁有好景致的地方就能看到寫生的學生。原本安靜冷清的屯堡瞬間充滿了人氣。
在古戲臺旁邊有一條山路通往山頂的雲鷲寺,當時寫生的學生聚集在古戲臺上,擋住了上山的路,我們沒看到,就沒能爬到寺廟去登高望遠。據說爬個一兩個小時可抵達山頂,進雲鷲寺要奉五元一人的茶水費,然後即可自便,觀山景。
經過古戲臺往裡走,寫生的學生越來越少。我們繼續閒逛著,由於這裡不住人了,每戶的門都是緊閉的。
雖說夏天貴州是避暑的地方,可是從昆明去安順的我們,卻確確實實體驗了兩天悶熱的夏季。走了沒多會,就熱得不行,悶得背上都出汗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可以坐下喝冷飲的地方,往窗外看去,滿目青山,安靜的山裡,有種避世之感。
為什麼屯堡大多選擇依山而建,用石頭建房?因為屯兵們初來此處的時候,要面臨強悍的土司造反,石頭房子不懼火,可防守,所以當時的生存條件逼迫他們選擇了用石頭來建造房屋。一旦打起仗來有山做依靠,可防守可退居山上。
過去的狼煙早已不在,如今只剩下用石頭建成的農家小院。往裡走是明清一條街,空空蕩蕩,安靜得出奇。
在明清一條街的小巷子裡往裡走有一棟洋房,建於民國24年(1935年),原為寨中富戶金寸舟出資修建,整棟房屋歐洋風味濃厚,當地人稱之為「洋房」。
一直往前走,可以走到後屯門,是當時有錢的商人躲避匪患的地方,跟前面的大屯門相互呼應,打戰的時候只要把兩道屯門關上,便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格局。
下山後出了山門,山門外右手邊有一條小道,通向安順屯堡文化博物館,裡面詳細介紹了整個安順地區屯堡歷史的始末,同時介紹了屯堡人保留至今的習俗,時間充裕的話都可以去參觀下。
第二天想去天龍屯堡玩的話,晚上可以選擇住在景區附近——安順優途絲路天龍谷文化露營地,可以近距離靜靜聆聽屯堡600年前金戈鐵馬的故事。
如果是個晴朗的天氣,還是蠻享受的。露營地很大,分為不同的房型,有帳篷、有獨棟小別墅、有房車,內部配備很齊全,有餐廳、小賣部、會議室等,還有小孩子遊玩的設施。可以自帶食材在這裡燒烤。
天龍屯堡
天龍屯堡,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名「飯籠驛」,是貴州開發最早、也最出名的一座屯堡,有明代歷史活化石之稱。
天龍屯堡裡保留著沈萬三的故居,據說這是沈萬三發配雲貴之際,逃亡到貴州的棲身之所,房子很小,遠沒有周莊的住所那麼大,窄小的房屋內就只擺放著床,從留下的這些東西可以看得出是多麼落魄。
屯堡裡至今仍保留著古時候的驛站。驛站裡有驛茶,茶碗是高溫蒸煮過的,茶水是用古法煮出來的草藥茶,有清肺潤肝,清熱解毒,預防感冒的功效,來往的客人都可以來喝上一碗。
這座石頭房子是天龍屯堡裡最年長的一座建築,已經六百多歲了,這座舊宅全是石頭壘起來的,如今已經不能住人了,是座危房,但仍能看到古人的智慧。
淡季天龍屯的遊客也不多,我們去的時候下雨,就沒選擇爬天龍山。天龍屯相比較雲峰屯小多了,走快點半個小時就能轉完,主要建築包括演武堂和天龍學堂等。為了趕著去看地戲,也沒有好好參觀天龍學堂。
天龍屯有地戲演出,這是為數不多的觀看機會了。每天演出從早上到下午有5、6場。
地戲因演出不用戲臺,在村野曠地進行,故名地戲。地戲表演形式古樸。演員頭頂面具,面罩青紗,背插小旗,手持刀、槍等兵器,在鏗鏘的鑼鼓伴奏種相互唱、和、舞、打,場面熱烈。
舊州古鎮
舊州古鎮是一個避世安靜的小鎮,建於元朝。舊州古鎮不大,主要是西街,東街,北街。據本地人說,美食多聚集在北街、東街。
由於是淡季,除了本地人,很少能看到遊客。剛進入古鎮蠻失望,整個舊州都在修路。東街在挖地建小河,想營造小橋流水的景象,當時東街碎石堆滿地,都是施工的景象,也沒有店鋪開門,壓根沒有吃的。
逛了一圈來到北街,才有古鎮景色:小溪穿城而過,門外的鮮花競相開放,街邊有古老的酒坊,民國時期的老宅,這裡也有提供住宿的客棧還有就餐的餐館,還有清新的小茶館。街上小孩子在奔跑嬉戲,老人在門口閒聊。
雕花門房與透明玻璃的小鍋茶館,在古老與革新中歷經時間的滄桑變化卻仍舊保持的寧靜與美好
古鎮街道上隨處可見古老的木質房屋,層疊錯落的石院牆,青翠欲滴的植物,街道兩旁典雅別致的磚木房子構成了舊州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
西街上建於民國時期魯氏會館很特別,是中西合璧風格。它的修建源於一段愛情故事, 鄂州公子魯大東到貴州求學與舊州小姐趙碧光相愛,這座宅子是魯大東送給趙小姐的結婚禮物,先人已逝,宅子從荒廢到變成老醫院再到如今改造成魯氏會館——一間餐廳。
整體感覺下來舊州完全是仿照麗江古鎮風格經過後期打造出,很多小景點都是後期營造出來的,像沒有遊客的打擾的麗江古鎮,有難得的安靜閒適。鎮上才開發,商業氣息不濃,沒有那些同質化的批發工藝品店,有的是舊州特色酒坊、茶坊、雞辣子小吃店等。
舊州美食
在古鎮最不能錯過的美食是雞辣子!這道美食原是明太祖調北徵南時隨軍攜帶的食品,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由舊州鎮本地土雞,配以舊州幹辣椒(或是餈粑辣椒)、食鹽、花椒、甜酒釀(糯米發酵後的液體)、菜籽油共同製作出的一道經典冷菜,既有辣椒花椒的焦香,又有雞肉搗爛後細碎入味的滑嫩,非常夠味!香辣下飯,必點菜!
貴州的羊肉粉也是很出名的,在舊州就嘗到一家好吃的——瑞琪羊肉粉館。羊肉粉的精華就在那辣椒上,辣椒香而不膩,一口咬下去香香脆脆。他們羊肉粉裡的粉和我們的米線差不多,但是沒有我們的Q滑有彈性。羊肉很好吃,一點也不羶。推薦舊州古鎮瑞琪羊肉粉館,老闆很熱心。
這個周末約上家人朋友到安順來吧!
我們安順不僅有大氣磅礴的黃果樹
有瑰麗奇特的龍宮
有雄奇險峻的格凸河
有600年江南餘韻的屯堡
更有能讓你在平凡中
尋味人間煙火的市井生活,
……
我們安順的夏天只有21°
安順的美食小吃能讓外地的遊客
在3天就吃了17頓
我在安順等你一起尋覓有關安順的一切
以上信息來源@Lethe未然
來源:安順微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