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斷舍離》:洞見物、人與自我的關係

2020-12-17 閱見徐公子

編輯給我發來信息,讓我重寫書中關於斷舍離的內容。當時的內容寫得非常犀利,因為那時那刻我的心情處在非常波動的狀態當中。於是重讀了《斷舍離》,我想我也有必要穿越那個時候的觀點了,就像穿越那個時段的人生一樣。這代表著我人生態度的一種轉變,可以不用那麼犀利,語言可以更溫潤的表達方式,生活也可以有更柔順的狀態。

《斷舍離》圖片來自百度

張德芬在序言裡說想要幸福,就需要放下對幸福的執念。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鬆開佔有更多的念頭。

每個人走著走著,忽然有一天會發現,她已經擁有的東西,並不能給她帶來更多的幸福。於是,我們就掙扎著去努力滿足更多的欲望,以為這樣就可以幸福。然而,最終還是會發現翻過一個個欲望的山丘之後,就是更大的欲望,我們並沒有從不斷自我滿足的狀態中感受到幸福,實際感受到的卻是迷茫和疲憊不堪。

慢慢的,我們開始扣問自己的內心,開始嘗試去放棄眼前的一些既得利益,鬆開那些不舒適的關係,拋棄那些惹滿灰塵的物品,開始學著為自己的人生留白。這個時候,才發現那個漸漸失去的自己,已經在自己找回自己的路上了,而這才是我們真正靠近幸福的開始。

我們的大腦裡被預設了很多關於幸福的觀念,比如父慈子孝,比如賢妻良母,也比如琴瑟和諧。這些預裝的幸福觀念,讓我們對生活充滿無限的要求和期待,然而幸福本身與這些觀念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我們追求完美的婚姻,也追求完美的自我。這種追逐讓我們困苦不堪,在找回自我的路上,學著與自己的不完美、內心陰影和負面情緒相處時,我們感受到自己變得柔軟了。

或許在找回自己的路上,我們依然有很多的欲望。不要刻意去壓抑,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當你發現欲望的滿足並不等於幸福時,你就會看見欲望的弱點了。在這個過程當中,不知不覺,欲望反而變成了你追逐幸福時可以自由駕馭的坐騎。

幸福不來自於事業的成功,那是自我實現的一種感覺。幸福也不來自於看似完美的婚姻,那更像一個利益與合作的綜合體;幸福更不會來自於你對孩子的希冀,那是孩子背上沉重的壓力。

握緊的,都是要失去的;鬆開手,留下的才是幸福。幸福其實很簡單,它來自於你對自己的認知、感受、接納和不斷的自我發現、肯定與成長。

斷舍離/圖片來自百度

什麼斷舍離是什麼呢?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斷舍離》是日本的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的一本書,書中提到的斷舍離,指的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

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收拾家裡的破爛,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斷,就是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捨棄家裡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離,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每個人自己,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當下。現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必須放手,只選擇必要的物品。我們可以從看得見的物質世界走向看不見的內心世界。最終實現對自己的深刻徹底的了解,並接納最真實的自己。

物的斷舍離

平凡瑣碎的的日常生活,我們在不停地重複著一些家務。在將斷舍離變成自己生活方式的過程中,不需要靜靜地打坐,只需要坦然地面對物品,也就是坦然的面對自己,通過整理帶來心靈的變化。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當我們聽過斷舍離的理念後,會覺得很認同。當真的開始整理收拾自己的居住空間進行斷舍離時,又會發現執行起來很困難。在考慮某件東西要不要扔掉時,我們會覺得很可惜,總覺得有一天能派上用場。當我們覺得可惜時就會出於負罪感,而不捨得把它處理掉。可以換個角度來理解我們對物品的可惜,如果我們真正懂得愛惜,在接受或購買物品的時候,就能意識到要愛惜物品的話,那麼在我們的居住空間裡面大概也不會出現堆積如山,無法物盡其用的物品了。

斷舍離並非以把房間弄乾淨為目的,而是通過斷舍離的過程,了解並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慮的是我自己還需不需要用它?「扔了很可惜還是留下來吧」,這種想法就是拿物品當主角。通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在自己眼前,我們也能慢慢的的判斷出準確的自我形象。

當我們試著把居住空間裡的物品保持優勝劣汰的自然循環,留下適度的量,又確保每一樣東西都是自己精挑細選過的,那麼,再將物品丟棄的程度就會降到最低。當我們丟棄了那些沒用的東西,鬆開了我們對那些沒用物品的自責,生活的物理空間變大了,而心靈也變得舒展了。

斷舍離

東西要用才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

但我們進入工作的時候,我們已經慢慢的溯遊到了生命河流的中遊。在這個河流當中,有許多過去我們曾經使用過,但是現在不會再用的東西。此時我們該想的,並不是這些東西以後還可能用得著,應該把他留下來,而是這些東西如果能順利地順流而下,才是它們的歸宿。斷舍離的目標就是讓整個社會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物質的過度泛濫

在商品供給充足的社會裡,賣東西的商家做足了客戶消費的功課,他們對目標群體進行了很細緻的研究,從神經學、心理學到行為學,採用了一些相當高明的做法,吸引人們去購買他們的商品。

當你走過一家麵包店的時候,聞到了香噴噴的麵包味兒,它刺激你的大腦分泌了多巴胺,促使你走進了這家你原本沒打算走進的麵包店。接著你試吃了它們剛剛出爐的新口味麵包。並在新品打折促銷的誘惑下,買了兩包。商家就是這樣利用了你的嗅覺、味覺和打折刺激,讓你購買了原本你並沒有打算購買的商品。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上面一個案例是生活必需品,在我們受到誘惑,臨時決定買入那些促銷的商品時,往往當下你並不需要它,而它又不是生活的必需品。那麼當你付完帳單買下它的那一刻,它就已經失去了意義。回到家,就把他們放起來,很快你就忘記了它。於是家裡到處藏滿了這種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而居住空間就變成了各個商家的零售倉庫,放滿了各種幾乎再也賣不出去的庫存。選擇物品,不是考慮「要不要」,而是「要不要用」,每次購買物品時思量一下。

如果居住空間像一個水池的話,斷就是入口的閘門,舍是出口的閘門,我們要守住這兩扇門。不能讓物質不斷地湧進來,卻只進不出。這樣的話,過不了多久水池就會渾濁不堪,底層就布滿淤泥了。淤泥在水池裡是一點一點向下沉澱的,不管底層有多少淤泥,最上層的水都是清澈的。也正是因為上層的水是清澈的,所以我們覺察不到自己已經陷進了生活的淤泥裡。

想一想,這個道理也是很簡單的。但是很多人為什麼不願意對那些沒用的東西進行斷舍離呢?那是因為大家現在的生活都非常的忙碌。如果要斷舍離,就需要花時間和精力收拾整理和思考跟物品的關係。這一「折騰」,好不容易清澈的上層水,也會變得渾濁不堪,於是就懶得折騰,保持現狀,靜止不動的上層水至少不會渾濁。所以,要斷舍離,還是要下點決心的,這顯然是個比較大的工程。

一些研究命理的人認為,一個家的運氣,可以在物理上看出來。斷舍離認為,只要除掉那些破爛兒(不用的、將就在用的和充滿回憶卻無用途的東西)、垃圾、灰塵和沒用的東西,就能消除停滯運和腐朽運,通過把「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換成「」需要、合適和舒服」的東西,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運勢就能有所提升。雖然命理的東西你未必會相信,斷舍離的生活理念。會讓你慢慢的改變生活狀態,生活狀態又會改變你的心境,運氣也會隨著心境的變化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斷舍離

我們和物品的關係,映射著我們和周圍人的關係。從物品的斷舍離到關係的斷舍離。

生活中那些沒用的東西都是用來懲罰我們的,這是因為你得到了它,卻沒有使用它。我們得到它之後卻沒不能物盡其用,而導致良心上的不安,於是總想著必須要用卻又無法用起來,時常會陷入到對這些東西隱隱的自責當中。於是不忍心丟棄,就只能把它放置起來,跟自己說:「總有一天能用得上」,用這樣的藉口去安撫自己的自責,不知不覺中因為這些沒用的東西懲罰自己,消耗了自己很多精力和能量。而對於那些物品來說,自從你把它們拿回家。你沒有用到它。而且忽視了她一忘了他那些物品也沒有辦法完成自己的使命,甚至連自身的存在價值也被否定了。當我們每次買下一樣東西的時候,也需要考慮一下我們和物品之間的關係。

等我們開始考慮我們跟物品之間的關係時,也慢慢的會映射到我們跟周圍人的關係上。我們被各種物品包裹著的狀態,也像了我們周圍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我們試著調整跟物品之間的關係,讓物品退回到配角的位置,我們回到主角時,也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調整我們在人際關係當中的定位,從去疲勞應付各種各樣的關係,回歸到我們在所有關係當中主角的位置。那些疲勞的配角角色,遲早有一天還是會斷了聯繫。那些我們認為有用的關係,也會像囤積的以為有用的物品一樣,只是在消耗我們的精力和能量。

滯留在居住空間裡的東西是「內心不安與欲求不滿」的象徵,是毫無價值的東西,進行斷舍離,在空間上清除這些東西後,會對潛意識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當生活裡的這些物品被清理出去時,我們附著在這些物品上的精力也會被收回來,當我們精力有更多的富餘,就可以用來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意識的也可以接受更多的新信息,當我們的意識和精力處在流動的狀態時,心自然也就被打開了。

適度擁有

除了必需的物品和必要的關係,讓其他的物品和關係保持其自然流動的狀態吧。斷舍離也會從物理層面的空間解放,逐漸進入到自我精神解放的層面。

當我們的居住空間裡面只留下我們自己喜歡的東西,它們跟自己的品位相配,跟自己的氣場相合,跟自己的波長相符,自然不會消耗自己的能量,形成互融互納的能量場。

相關焦點

  • 讀書心得|重讀《生命的不可思議》
    我心裡想著要斷續精簡書櫃裡的存書,又有些舍不行,心想那就爭取重讀舊書,再分享給別人吧。就這樣我開始重讀胡因夢的《生命的不可思議》。我在2009年8月購買了這本書,當時讀了以後,印象很深的就是感嘆於胡因夢的敞開與真實。在我的閱讀體會裡,這種感嘆只出現在讀到周國平的《歲月與情懷—我的心靈自傳》。
  • 讀《斷舍離》有感,斷舍離是一種人生態度
    空間軸讓我們不為整理物品而為營造理想生活空間而斷舍離。為確保空間的乾淨整潔,必須將事物儘可能地削減到合適的量。排除惰性氣場,營造舒適的生活空間才能改變人生。時間軸讓我們直面三類無法開始斷舍離的人格——逃避現實,執著過往或憂慮未來。這三類人的共性就是時間意識淡薄無法認真活在當下,斷舍離也是讓靈魂活在當下的修行。
  • 「斷舍離」就是違背人性:你真的讀懂《斷舍離》了嗎?
    每個人在人生路上都是一個小白、都是一個新人,我們生來不知道如何處理名利、物質、情感以及跟自身的關係。而《斷舍離》這本書所表達的一個東西是:在我們自身與物質之間的一個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的心靈會得到非常好的鬆弛以及排毒。
  • 梁朝偉、陳道明的「斷舍離」智慧:真正成功的人,會給生活做減法
    表面上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的收納術,從深層次來看,這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斷舍離」其實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必修課,物慾橫流的今天,過多的欲望只會成為我們前進的枷鎖,讓我們深陷痛苦和絕望,只有不斷給自己的生命做減法,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成就不凡的人生。
  • 斷舍離,是最頂級的自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最好的人生,就是懂得斷舍離
    斷舍離是什麼?「斷」是一種勇敢。它讓你丟掉懦弱、膽小的自己,成為一個敢於面對自我的勇士。「舍」是一種決斷。它讓你戒掉依賴他人、習慣拖延的壞習慣,成就清爽高效的人生。「離」是一種溫柔。它讓你與過去一刀兩斷後,更加珍惜這個世界被你留下的人與物。斷舍離的理念要求我們認識自己的經濟水平、只需要保留自己真正合理的需求、心之所願(熱愛)的就足夠。從表面上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的收納術,防止因消費主義、知識爆炸、學習焦慮、習慣拖延等因素影響,而陷入物品過多、整理混亂、生活失序的狀態。
  • 斷舍離:不僅僅是普通的整理術、收納術,它收拾的是自我,是心態
    斷舍離與一般的整理收納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斷舍離並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乾淨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了解並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總而言之,斷舍離並不強求非得把房間收拾得規規矩矩一塵不染,或者即便如此,也會獲得額外的好處。
  • 放下錯的人,才能遇到對的人,遠離損耗你的人,關係也需斷舍離
    人生的斷舍離很多人崇尚斷舍離,將家中物品定期整理,把自己不需要,不再適合,閒置很久的東西清理,生活歸於極簡。其實,人生也需精簡,讓心理空間充裕。簡單即極致,放棄不重要,消耗我們的東西,才能加持真正能量。
  • 她參悟中國傳統文化,創造出的「斷舍離」理念顛覆上百萬人的生活
    知行合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個難度比較大的事情,很多人做不到的。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把握當下才是精髓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寫到,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比起當下,過往似乎並不重要,那麼未來呢?
  • 家庭斷舍離……
    家庭斷舍離書籍簡介這是一本讓家庭關係變得自由舒適的能量書,通過實踐斷舍離,家庭能夠更加幸福。關於作者:山下英子,東京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雜物管理諮詢師,同時也是「斷舍離」概念的創始人。前言這期解讀的是《家庭斷舍離》,副標題是:扔掉物慾和執念,迎接幸福生活。下面我將為你講述書中精髓:如何通過家庭斷舍離,來消除家居環境和家庭關係間的堆積物,從而擁有自由舒適的家庭關係。曾經有一位媽媽,看著兒子那些堆積如山、擺放得亂七八糟的玩具,心中實在惱火。
  • 【涉讀心得】斷舍離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斷舍離》
    這是一本讓人認清自己的書,一本可以消除人的欲望的書。也是一本有關運氣,風水的書。如果從未知的世界來說,斷舍離則代表著氣相運,即氣場,相面及運氣。所以經常有人說,定期清理打掃,會提升運勢,不無道理。 斷舍離,這三個字是從瑜伽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中得來,比起「整理」、「收納」這種詞語,更能給人一種自我修行的印象。
  • 專訪山下英子:所謂斷舍離,其實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自我探索之旅
    Part 1斷舍離的第一步接受正在品嘗痛苦的自己山下英子的童年,在父母關係不和與緊張的家庭氣氛中度過。小時候的山下,總因為這種緊張氣氛而感到難受和害怕。問:究竟什麼是「斷舍離」?答:表面看,這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從深層來看,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問:不管是對物,還是對人,當決定「斷舍離」的時候,都會遇到「斷掉、捨去、離開」的痛苦,該如何面對?答:很簡單,也很直接,就是充分地去品嘗那份痛苦。
  • 人到中年要學會「斷舍離」:給生活做減法的人,餘生才會越走越順
    無能為力的事,當斷,扔掉負累,才能走的更遠;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心頭煩欲執念,當離,斷離執念,方能笑對人生。此去經年,天涯路遠。時光裡,還要謝謝認識。——《斷舍離》人到中年,已是人生過半。在下半場的人生裡,你最期望,活成什麼樣的自己呢?可能大多數朋友,都想要富足而又自由吧!
  • 《斷舍離》:斷掉執念,來一場心靈淨化之旅
    你說的是牛,我說的是人,事情雖然不同,但道理卻是相通的。"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大部分的焦躁、煩惱,都來源於繩子沒有斷掉,這根繩子有可能是名利,也有可能是執著,只有丟掉這根繩子,對心中的煩惱和執念斷舍離,人生才能重獲自由。那麼怎樣斷舍離,讓心靈重獲自由呢?
  • 《斷舍離》:能不能過上優雅舒適的生活,靠你自己來做主
    優雅舒適的生活,不是用物品堆出來的,而是正確處理人與物品之間關係後,達到的物我相宜的狀態。想要達到物我相宜的狀態,我們今天就來認識一下「斷舍離」這把鑑物神器。什麼是「斷舍離」?首先,斷舍離並非單純地丟掉家裡的破爛,不是說家裡破舊的東西,就都要一概丟棄。它提供了一種鑑別人與物之間關係的新標準:我是否需要?而不是物品是否昂貴或便宜、新奇或過時、惹人羨慕或鄙視等外在標準。就像郭晶晶的發圈,如果需要,便宜又怎樣?李佳琦推薦的口紅,如果不需要,即使全民瘋搶又與我何幹呢?
  • 「斷舍離」,不是扔垃圾那麼簡單!
    「斷舍離」的概念曾經一度風靡世界,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她通過教人如何處理家中的雜物開始,總結出一套致力於將身邊所有 「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 「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改變居住環境,改善生活面貌,並最終達到改變自我的,從物質到精神的「斷舍離」機制。
  • 《斷舍離》|讀懂斷舍離,人生從此豁然開朗
    《斷舍離》這本書想必很多人一定聽說過,2013年7月被引進內地,一經推出便迅速攻佔各大暢銷書排行榜,至今熱度依舊不減。從表面上看,「斷舍離」是一種收納整理的指南手冊,但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做減法的人生哲學。
  • 聽書|心理學經典重讀9《親密關係》:愛情與婚姻中的經濟學
    聽書|心理學經典重讀9《親密關係》:愛情與婚姻中的經濟學 周鳴之 2018-07-13 16:30 來源:澎湃新聞
  • 試試斷舍離,簡直不要太自在
    也許,是時候斷舍離了,讓自己過一種簡單生活了!斷舍離這一概念最近很火,幾乎人盡皆知。其實呢,早在2009年,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就出版了《斷舍離》一書,何為「斷舍離」?山下英子的解釋是: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的無用之物;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脫離物慾。她的書也使得很多人通過斷舍離,過上了簡單的生活,通過「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 《斷舍離》:真正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文/素衣姑娘《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創作的家庭生活類著作,該書主要講述了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