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2020-12-26 川北在線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冬至節氣詩賞讀:二氣俱生處,舜日照南天 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 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 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唐朝元

  原標題: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冬至節氣詩賞讀:二氣俱生處,舜日照南天

 

  「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

 

  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

 

  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唐朝元稹《冬至十一月中》

  元稹的廿四氣詩,也就是二十四節氣詩,是他在做丞相的時候頒布的面向全國的節氣詩詞歷,是日曆的一種補充,讓普通人都能知道每個月有哪些節氣,節氣應對的氣候知識與歷史掌故。

 

  雖然元稹在丞相位置上不長,但是這一系列詩詞卻廣泛深入民間。但是印刷技術應該是先進的,但是熱愛詩詞的唐朝人用手工抄錄的方式帶在身邊,上世紀新疆發現的兩本手抄詩稿就證明了二十四節氣詩在中唐時代深入民間的流行。元稹的二十四節氣詩,有節氣的變化,歷史典故,當時的氣候氣象知識,更重要的是有精煉的詩美,無疑是當時教科書般的文學範本。

 

  那麼冬至在唐朝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和節氣,那么元稹是怎麼表達的呢?

  「冬至十一月中」,標題就確定了冬至往往在農曆十一月的中旬。在二十個節氣裡,有十二個節氣都位於一月的中下旬,故稱為中氣。

 

  「二氣倶生時,周家正立年。」

 

  這裡的二氣指的是天地日月陰陽之氣。冬至這天,是夜晚最長,白天最短的日子,但是也正是這天,太陽從南半球跨過冬至節點回歸,陰陽相生相纏,在這個節點表現得特別有意義。所以冬至節又叫做二氣節,此刻陰至盛而一陽隨之起,二氣並存。

 

  周家正立年,實際是說了冬至的來歷。在周朝的時候,冬至是一年的開始,相當唐朝的新年,這是點出了冬至節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吉利的日子。天地陽生萬物更新,曾經的周朝是以冬至為新年的!

 

  這也是讓人民不忘自己的文化歷史,得知冬至節重要的意義。

  「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這個歲星是指古代的木星,是天文曆法的一個坐標,用以紀年.當木星在北極的上空,正是冬至節太陽照在最南邊的時候.

 

  古人崇拜自然天象,冬至節有如此特殊的天象,自然是和平常的日子不同.

 

  這也是歷代皇朝用以統治人民的精神和心理基礎,皇帝是天之子,是日神的化身,代表天地來統治人民.冬至這天的太陽對於帝王和普通民眾就格外有意義.所以帝王要進行祭天大典,率領百官去祭祀天地日神.而這天的太陽也格外有些帝王氣,所以叫舜日,一是指太陽光的華麗,二是舜曾經是上古有德望的帝王.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

 

  在這一天,普通人只感到熱鬧,文臣武官都在這大冷天裡上朝,是為什麼呢?

 

  元稹在這首詩裡,寫了不可動搖的帝王的權威,在這一天,所有的官僚都會朝拜皇帝,歌舞昇平.這是因為唐朝雖然過年和冬至分開,冬至其實是一個重要的象徵皇權和國家的日子.這是讓百姓知道冬至節的典禮為什麼如此浩大.

 

  「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

 

  在這一天,萬國來朝,臣服天子腳下.中華帝王有天授神權,哪個國家還敢輕易挑起邊事?

 

  那么元稹這首節氣詩沒有其他的物候描寫,著重強調的是冬至節的歷史和政治意義.強化了唐朝人對自我文明的認同感,而且是以冬至的太陽和王朝聯繫,強大的擁有幾千年文明的帝國,是人們祥和生活的保障.

 

  所以冬至這天,最重要的就是感戴國家的富強,忠君愛國.

  那麼唐朝的冬至節是怎樣的熱鬧呢?流傳下來的冬至唐詩,可以看到皇帝盛裝,祭祀天地,而且有數不清的儀仗,史官在高臺記錄天象,百官在含元殿看著巨大的香爐點起香菸.而且儀式會持續到晚上,有大臣在郊外守夜,迎接最早的太陽.

 

  那麼民間也熱鬧,這天祭祀先祖,互相走親戚,朋友間相聚,用熱鬧祥和的方式表達對太陽和春天的期盼.在唐詩中冬至一陽生這種期待和讚美隨處可見.這天如果晴好,許多人都走到戶外去看山水梅花.

 

  或者冬天的山水還那麼蕭條,冬天的梅花還不夠芬芳,冬天的小草也只有一點微綠,冬天的楊柳並未發芽.但是人人心裡都有一線陽光,而讓這個節日節氣變得分外有朝氣.

 

  可能唐朝人也不喜歡冬天的冬,所以在很多詩詞裡都淡化了冬,稱這天為至日,南至,長至,小至.所以喜歡詩詞的朋友,要留心一下關於冬至的詩,對於很多人來講,冬天是可以忽略的,但太陽和春天不可以哦!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唐朝元稹之立冬節氣詩:在想像中的詩與遠方,野雞投水,變成花蛤
    二十四節氣之唐朝立冬,立冬十月節,收田種,制冬衣,吃花蛤 「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 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 田種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
  • 唐朝元稹經典二十四節氣詩之霜降兩首:風卷清雲盡,空天萬裡霜
    在唐朝的詩人官員當中,我是相當佩服元稹的。要知道唐朝的節度使比文官官職難得,很少有文官任重要武職,另外就是他有短暫的拜相經歷,50歲出任尚書左丞,短暫的相國經歷,他整頓吏治,並且編撰了廿四節氣詩,全國發行,指導農業,補充日曆的不足。那麼廿四氣詩好在什麼地方呢?他用典雅樸實的語言,將氣候變遷,風物和感情有機統一起來,看起來簡單,實際博大精深,成為日常人們根據日記和節氣了解農業,了解天氣變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 給冬至裡的考研人 二十四節氣漢譯英其實很簡單
    考研小夥伴則心中一驚——「冬至」用英語怎麼說來著?冬至雖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它的英文是現成的Winter Solstice。事實上,與日照長短相關的四個節氣,在英文中都有十分對應的表達。畢竟晝夜變化給人的直觀感受是共通的,太陽的運行也不受文化差異影響。
  • 冬至已至,看二十四節氣如何溫潤現代生活
    如何讓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活態傳承,與人們的生活如影隨形?我們邀請致力於節氣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和普通民眾,講述自己與節氣的點滴故事、對節氣的深邃之思。 新華社發 這幾年,我發現周圍不少80後、90後都對二十四節氣很感興趣,他們把節氣文化融入美食、音樂、舞蹈以及家居設計之中,讓生活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上升到了詩性層面。 在我看來,二十四節氣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一種時間載體,是中國人看世界、看人生的智慧的濃縮。作為華夏兒女,傳統文化的基因始終深埋於我們心中。
  • 二十四節氣說小寒,喜鵲壘新巢,梅花一枝發,你看到過哪一種呢?
    唐朝元稹《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初衣解詩:小寒是一個在體感上很特別的日子,俗話說,大寒不冷小寒冷。農曆將12月的節氣分定為小寒,大寒,是冬天的最後的兩個節氣,雖然上個月,有小雪大雪之分,但實際上冬雪多半下在臘月,有臘月三白的說法。
  • 冬至在古代不僅僅是節氣,還是一個節日,唐朝的冬至節勝過春節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22個節氣,當太陽黃經達270°,就到了冬至,每年的冬至一般都在公曆12月21-23日左右,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黑夜最長,白晝最短的一天,但並不是最冷的一天,在冬至之前,地面還有積熱,冬至之後,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當然我國跨緯度比較大,各地的氣溫也相差懸殊,但總體來說,進入冬至以後,全國氣溫都有所下降。
  • 元稹這首描寫穀雨節氣的詩,刻畫生動,使人眼前一亮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明天便是二十四節氣的穀雨了,種豆插秧最佳時節來臨。這個節氣到來同時也意味著春天的結束,夏天就快要降臨。中午,一場大雨洗刷了十裡江南前街道旁兩邊的樹木。傍晚,雨停了下來,打開窗戶,一股夾雜著雨水的空氣吸入肺中,遠眺山林,一片綠意映入眼帘。元稹,字微之。
  • 中國古代曆法之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來。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別在十二個月裡面。
  • 冬至與他的二十四節氣朋友們
    2020年12月21日 冬至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是中國農曆中的重要節氣之一 ,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當太陽到達其一年中離赤道的最北點或最南點時,將發生二至,也就是夏至和冬至。這是由於地軸的傾斜以及地球繞太陽軌道的運動引起的。到至日的時候,太陽似乎「停止」在天空中移動,「停」在其最北赤緯點或最南赤緯點。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疑問,表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  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
  • 鄭州公交上線二十四節氣之冬至主題車廂
    俗話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混沌的習俗,在民間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根據地域不同,風俗習慣也各不相同,那冬至節是怎麼確定的?關於冬至節的傳說和詩詞都有哪些?大家一起來登上鄭州這輛「二十四節氣之冬至節」的主題公交看看吧。
  • 二十四節氣最早被制定的冬至節: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又名冬節、亞歲、小年、大冬。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時間點位於每年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早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先民們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運行的高度,而測定出了冬至。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完全變換成冬季星空。冬至一陽初生,為一年中陰氣盛極陽氣初生的一天。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在這些文化遺產當中,「二十四節氣」堪稱一朵「奇葩」。在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周年之際,新報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曾獲天津市科技傳播終身成就獎、天文科普教育家趙之珩和大家解析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曆法的關係以及劃分。新報記者 梁爽  — 二十四節氣起源和三種曆法 —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還要從當今世界通用的三種曆法說起:分別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 詩書畫印誦 ▏冬至寒極一陽復 ▏最美廿四節氣冬至詩詞
    冬至寒極一陽復 冬至,2020年12月21日,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
  • 【長圖】二十四節氣——冬至
    【長圖】二十四節氣——冬至 2020-12-21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二十四節氣——「冬至」最全英文表達,今天你吃餃子還是湯圓?
    Winter Solstice (Chinese: 冬至), the 22nd solar term of the year, begins this year on Dec 21.中國傳統農曆將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冬至(Winter Solstice)是第22個節氣,今年12月21日開始。
  • 二十四節氣,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我們陸續推出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九個節氣相關的服裝設計,通過自然情景、意象與色彩的變化,結合精良工藝,打造出層次豐富的款式。這幾年,我發現周圍不少80後、90後都對二十四節氣很感興趣,他們把節氣文化融入美食、音樂、舞蹈以及家居設計之中,讓生活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上升到了詩性層面。
  • 二十四節氣 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我們陸續推出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九個節氣相關的服裝設計,通過自然情景、意象與色彩的變化,結合精良工藝,打造出層次豐富的款式。  這幾年,我發現周圍不少80後、90後都對二十四節氣很感興趣,他們把節氣文化融入美食、音樂、舞蹈以及家居設計之中,讓生活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上升到了詩性層面。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完整的「節氣歌」是怎樣的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由於農耕生產與大自然規律息息相關,上古先民為了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總結了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形成了這一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 閒說二十四節氣
    從一個節氣到另一個節氣,春風化雨,白露為霜;一個季節到另一個季節,麥浪桑田,耕耘收穫。道不盡的對自然、對生命、對萬物進化的包羅萬象。如果要選一種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法則,二十四節氣應當之無愧吧。二十四節氣有無數的專家在研究,且從一個桐鄉農民和農業科普傳播者的角度聊聊一些常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