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冬至節氣詩賞讀:二氣俱生處,舜日照南天 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 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 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唐朝元
原標題: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冬至節氣詩賞讀:二氣俱生處,舜日照南天
「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
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
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唐朝元稹《冬至十一月中》
元稹的廿四氣詩,也就是二十四節氣詩,是他在做丞相的時候頒布的面向全國的節氣詩詞歷,是日曆的一種補充,讓普通人都能知道每個月有哪些節氣,節氣應對的氣候知識與歷史掌故。
雖然元稹在丞相位置上不長,但是這一系列詩詞卻廣泛深入民間。但是印刷技術應該是先進的,但是熱愛詩詞的唐朝人用手工抄錄的方式帶在身邊,上世紀新疆發現的兩本手抄詩稿就證明了二十四節氣詩在中唐時代深入民間的流行。元稹的二十四節氣詩,有節氣的變化,歷史典故,當時的氣候氣象知識,更重要的是有精煉的詩美,無疑是當時教科書般的文學範本。
那麼冬至在唐朝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和節氣,那么元稹是怎麼表達的呢?
「冬至十一月中」,標題就確定了冬至往往在農曆十一月的中旬。在二十個節氣裡,有十二個節氣都位於一月的中下旬,故稱為中氣。
「二氣倶生時,周家正立年。」
這裡的二氣指的是天地日月陰陽之氣。冬至這天,是夜晚最長,白天最短的日子,但是也正是這天,太陽從南半球跨過冬至節點回歸,陰陽相生相纏,在這個節點表現得特別有意義。所以冬至節又叫做二氣節,此刻陰至盛而一陽隨之起,二氣並存。
周家正立年,實際是說了冬至的來歷。在周朝的時候,冬至是一年的開始,相當唐朝的新年,這是點出了冬至節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吉利的日子。天地陽生萬物更新,曾經的周朝是以冬至為新年的!
這也是讓人民不忘自己的文化歷史,得知冬至節重要的意義。
「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這個歲星是指古代的木星,是天文曆法的一個坐標,用以紀年.當木星在北極的上空,正是冬至節太陽照在最南邊的時候.
古人崇拜自然天象,冬至節有如此特殊的天象,自然是和平常的日子不同.
這也是歷代皇朝用以統治人民的精神和心理基礎,皇帝是天之子,是日神的化身,代表天地來統治人民.冬至這天的太陽對於帝王和普通民眾就格外有意義.所以帝王要進行祭天大典,率領百官去祭祀天地日神.而這天的太陽也格外有些帝王氣,所以叫舜日,一是指太陽光的華麗,二是舜曾經是上古有德望的帝王.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
在這一天,普通人只感到熱鬧,文臣武官都在這大冷天裡上朝,是為什麼呢?
元稹在這首詩裡,寫了不可動搖的帝王的權威,在這一天,所有的官僚都會朝拜皇帝,歌舞昇平.這是因為唐朝雖然過年和冬至分開,冬至其實是一個重要的象徵皇權和國家的日子.這是讓百姓知道冬至節的典禮為什麼如此浩大.
「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
在這一天,萬國來朝,臣服天子腳下.中華帝王有天授神權,哪個國家還敢輕易挑起邊事?
那么元稹這首節氣詩沒有其他的物候描寫,著重強調的是冬至節的歷史和政治意義.強化了唐朝人對自我文明的認同感,而且是以冬至的太陽和王朝聯繫,強大的擁有幾千年文明的帝國,是人們祥和生活的保障.
所以冬至這天,最重要的就是感戴國家的富強,忠君愛國.
那麼唐朝的冬至節是怎樣的熱鬧呢?流傳下來的冬至唐詩,可以看到皇帝盛裝,祭祀天地,而且有數不清的儀仗,史官在高臺記錄天象,百官在含元殿看著巨大的香爐點起香菸.而且儀式會持續到晚上,有大臣在郊外守夜,迎接最早的太陽.
那麼民間也熱鬧,這天祭祀先祖,互相走親戚,朋友間相聚,用熱鬧祥和的方式表達對太陽和春天的期盼.在唐詩中冬至一陽生這種期待和讚美隨處可見.這天如果晴好,許多人都走到戶外去看山水梅花.
或者冬天的山水還那麼蕭條,冬天的梅花還不夠芬芳,冬天的小草也只有一點微綠,冬天的楊柳並未發芽.但是人人心裡都有一線陽光,而讓這個節日節氣變得分外有朝氣.
可能唐朝人也不喜歡冬天的冬,所以在很多詩詞裡都淡化了冬,稱這天為至日,南至,長至,小至.所以喜歡詩詞的朋友,要留心一下關於冬至的詩,對於很多人來講,冬天是可以忽略的,但太陽和春天不可以哦!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