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2020-12-18 天津日報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會背誦的節氣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裡,從辛勤的勞動和豐收的喜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這些文化遺產當中,「二十四節氣」堪稱一朵「奇葩」。在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周年之際,新報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曾獲天津市科技傳播終身成就獎、天文科普教育家趙之珩和大家解析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曆法的關係以及劃分。新報記者 梁爽

  — 二十四節氣起源和三種曆法 —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還要從當今世界通用的三種曆法說起:分別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陽曆全稱為「太陽曆」,是當今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使用的日曆,所以也稱為「公曆」。它把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22天定為「一年」。陰曆:陰曆的全稱為「太陰曆」。所謂「太陰」就是月亮,它把月相變化的周期29.5306天定為一個月。每當月亮最圓的那一天叫做「望」,完全看不見月亮的那一天叫做「朔」,也就是每月的「初一」。這種曆法的缺點是,一年12個月只有354天,比陽曆少了11天,不能準確反映季節的變化。為了彌補陰曆的這個缺欠,從我國的夏朝開始,就制定了陰陽合曆,一直使用到了今天,因而也稱為「夏曆」,因為它有利於指導農業生產,所以也叫「農曆」。它採用了「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就是在每個十九年當中插上七個閏年,每個閏年有13個月。這樣平均起來,每年的天數和陽曆幾乎相等。但是,平年有354天,閏年有384天,長短不一年份互相交錯著,還不能準確適時反映農事的變化。為了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做到「適時播種,適時收割」,我們祖先,經過千年的探索,最終制定了二十四節氣。

  — 立竿測影法 劃分節氣 —

  二十四節氣最初起源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在北緯30°至40°一帶。這裡一年四季氣候分明,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宜耕作。黃河之水哺育了兩岸的人民,起初是從觀察氣候變化、動物出沒、植物生長的情況,也就是「物候」來判定播種日期的,可是這樣還是顯得粗放和不穩定,於是在2700年前的周朝開始用 「立竿測影」的方法,在地面上插上一根竿子,叫做「土圭」。每天正午,太陽正南的時候,來測量竿影的長度,做好記錄。經過了多年的測量,終於把太陽影子最長的那一天定為「冬至」。把太陽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為「夏至」,「至」的意思是「達到」,夏至太陽最偏北,冬至太陽最偏南。後來,又在「二至」的中間插上了「春分」和「秋分」,表示這兩日「晝夜平分」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一個一個地,成雙成對地產生出來的。直到今天,在河南省嵩山腳下還保留著一座「周公測量臺」,這是我國先民測日影產生二十四節氣的最好佐證。

  — 星象法 定節氣 —

  除了用「土圭」測量日影,古人還會用「星象」來定節氣,他們發現在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東方那一天,是春分;指南為夏至;指西為秋分;指北為冬至。到了戰國時代,先民們又在這四個節氣中插上了「四立」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在《呂氏春秋》裡有詳細記載,記錄了每個節氣的降水、氣溫、物候的變化。 

  到了秦漢時期,由於鐵器普遍使用,水利灌溉發展,農耕日益精細,對天時的要求也更嚴格,於是再次補充了十六個節氣。公元前137年《淮南子》一書,對二十四節氣就有了完整的記載,並且規定為農曆,說明對農業生產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 二十四節氣按六大類劃分 —

  1.季節類的節氣——立春:每年2月4日前後,交立春。標誌著嚴寒的冬季即將過去,華南地區逐漸花紅柳綠,但我國西北方仍然漫天飛雪。立夏:每年5月5日前後交立夏,此時炎熱天氣即將來臨,萬物生長,農事繁忙,呈現出一片豐收景象。立秋:每年8月7日前後交立秋,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一場秋雨一場涼。立冬:每年11月前後交立冬,標誌著冬季開始,此時風吹滿地落葉,草木漸漸凋零,天氣逐日變冷,早上地面結霜。

  2.天文類的節氣——春分:在每年3月21日前後,太陽運行到了黃經0°的春分點時,交春分。這一天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晝夜平分。從此進入春耕大忙和植樹造林的好時機。夏至:每年6月22日前後,太陽運行到了黃經90°交夏至。陽光的直射點到達了最北端,北半球的太陽最高,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秋分:每年9月23日前後太陽運行至黃經180°交秋分。陽光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此時正是「三秋大忙」時節,人們享受著豐收的喜悅。冬至:每年12月21日前後,太陽運行至黃經270°交冬至。陽光直射點最為偏南,北半球太陽最低,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進入到「數九寒天」,大地封凍的時節。

  3.物候類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表示在天氣變化和氣候影響下,動物和植物所發生的應候現象,同時也反映當時的農事活動。

  4.降水類的節氣——有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分別表示了降雨和降雪的應候現象。

  5.氣溫類的節氣——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表示了當時冷或熱的程度。

  6.水汽類的節氣——有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示了地面水汽隨著氣溫的下降產生的凝結現象。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設計素材》錦毛虎-協助拍攝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設計素材【第1幅圖】此作品由唐山攝影愛好者卞先生在著名的滄州地區拍攝二十四節氣之立秋設計素材【第2幅圖】此作品由廣西攝影愛好者安先生在著名的鄭州地區拍攝二十四節氣之立秋設計素材【第3幅圖】此作品由濟寧攝影愛好者梁先生在著名的海口地區拍攝
  • 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非遺成功!一圖覽二十四節氣之美
    今天,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指導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11月28日至12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會議。
  • 12星座早已不是12星座,而二十四節氣仍是那個二十四節氣
    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12星座早已變成了13星座,同時也很少有年輕人能完整記得二十四節氣和二十八星宿!其實它們最初的誕生原因都跟時間和空間有關!篇幅有限先聊聊二十四節氣,下次再說說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氣起源於華夏文明的誕生地黃河流域,也是以這一帶氣候環境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時間曆法系統。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動畫片《二十四節氣的故事》片頭 資料圖片「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長圖】二十四節氣——冬至
    【長圖】二十四節氣——冬至 2020-12-21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二十四節氣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
  • [二十四節氣·立春]一年之計在於春
    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 詭秘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實際內涵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參照兩個場景:場景一:沙漠特點:白天和夜晚的溫差非常大。太陽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個節氣,所表現出來的氣象是不同的,其本質是一年之中陰陽二氣的分布,是對四季的氣象變化,做了進一步細化。那麼為什麼是二十四個節氣,而是不四十八個,那樣不是更加詳細?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疑問,表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  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
  • 周末書香|二十四節氣,是永遠醒著的時鐘
    圖:封面設計圖翻拍跟蔣勳一起悅讀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中,有我們生活的瑣屑,也有我們的精神密碼,還有我們文明的創建,以及哲學的思考,它是永遠庇護我們的家園和傳統。《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配合蔣勳的感知,將全書按四季分別印刷四個顏色,二十四個節氣組成的目錄,都有核心詞的貼心提醒。
  • 精靈之約•節氣「植」說│上海植物園:上海的二十四節氣花園•...
    精靈之約•節氣「植」說│上海植物園:上海的二十四節氣花園•白露 2020-09-07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古代曆法之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來。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別在十二個月裡面。
  • 【二十四節氣】2018,我們繼續~
    沒錯,我們想到了二十四節氣。臺核故事上一期推送的「二十四節氣在臺核」就出自我和搭檔小伍之手。從2017年2月3日農曆立春開始,我們嘗試著在全年24個節氣的當天去拍一些覺得有意義的鏡頭。有人問,你們拍了一年的節氣,除了照片,還能給我們講點什麼?我想了想,覺得有兩點可以跟大家分享下:一是堅持,二是求異。
  • 「莊家院」講二十四節氣之霜降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圖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時候、氣候、物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 二十四節氣之節氣花語 ——立夏·鈴蘭
    花在節氣中綻放節氣在花中徜徉你們知道嗎?
  • 與蔣勳一起悅讀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也是永遠醒著的時鐘,作為知名的美學大家,蔣勳在他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分享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
  • 二十四節氣,人間煙火氣
    圖片來源@YUM湯湯▎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將其運動軌跡劃分為二十四等分,每一個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然後依著節氣勞作、生產、生活。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頭一個節氣,意味著開始進入春天,萬物復甦,一年四季始於此,春天和花都會如期到來。
  • 品二十四節氣之美 享傳統文化之魅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2020年12月18日下午,蚌埠市圖書館、蚌埠市少年兒童圖書館以冬至節氣為主題,走進蚌埠市第二實驗小學開展了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此次活動包括「中華傳統文化概述」、「二十四節氣——冬至介紹」兩部分內容,通過PPT講解、視頻觀看、歌曲賞析、互動問答、詩詞朗誦、書籤互贈、好書推薦等方式讓同學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知,引導孩子們深入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崇尚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