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核電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我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飽含深情,雖然很多花花草草叫不上名字,但我知道它們一年之中什麼時候枝繁葉茂,花開正豔。
除了工作任務,我還拍過這裡的蜜蜂、青蛙、蝸牛和蘑菇,還在很多不起眼的角落守望著光影的四季變幻,看沙灘、海岸的潮起潮落。
2016年開始接觸視頻,到2017年逐漸喜歡上了剪輯,順著各路大神的印跡努力去模仿他們的神剪輯。有一天突然意識到,以前那些隨手一拍的習慣有些LOW了,一張照片和視頻的每一幀畫面一樣,應該有自己的規律和邏輯,平時拍的那些花花草草,也應該有一條線把它們串起來。
沒錯,我們想到了二十四節氣。臺核故事上一期推送的「二十四節氣在臺核」就出自我和搭檔小伍之手。從2017年2月3日農曆立春開始,我們嘗試著在全年24個節氣的當天去拍一些覺得有意義的鏡頭。
從那時起,我和小伍走上了一條長徵路,春去秋來,他圍繞鷺湖轉了一年,我則和香溪平臺的安保大叔聊完了人生。在拍片的過程中,儘管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遺憾,但我們還是完成了任務。
有人問,你們拍了一年的節氣,除了照片,還能給我們講點什麼?我想了想,覺得有兩點可以跟大家分享下:一是堅持,二是求異。
堅持,除了在全年的每一個節氣,不管是周末還是節假日,都要在基地拍照,還要堅持自己選定的機位,只有在同樣的位置堅持一年,才能體現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存異,即指在固定的機位拍攝之外,每一個節氣拍攝的主體要有所區別。比如鷺湖的睡蓮,從4月到11月都是花期,如果入鏡,則只有一次機會。
其實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時候也可遵循這個道理。
距離2018年2月4日立春還有9天,我們將會繼續我們的24節氣,在2017年的基礎之上,我們希望2018年做得更好一些,我們2019年1月20日再見。
(上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