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2020-12-21 光明日報

動畫片《二十四節氣的故事》片頭 資料圖片

「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

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

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穿梭於城市霓虹中的我們,或許已經很久沒有注意到手機日曆中關於節氣來臨的推送,或許要靠著朋友圈的「提醒」,才想起在冬至這天為自己煮一碗餃子。

那麼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二十四節氣?而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我們保護的是什麼?又該如何保護?

二十四節氣從哪裡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被收錄於小學語文課本的《二十四節氣歌》,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

「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二十四節氣的本質是一種時間制度。」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館員、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曹幸穗說。

淮南市政協文史專員程晉倉進一步闡釋:「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將運動軌跡分為24等份,每一個等份為一個節氣,即二十四節氣。它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中國農耕社會順天應時、指導實踐的生活制度,也是安排農業生產、協調農事活動的基本遵循。」

翻開史冊,先秦《尚書·堯典》中即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記載,相當於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

《周禮》中有「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的表述,明確提出了冬至和夏至。

《呂氏春秋》中出現了「日夜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等稱呼。

二十四節氣第一次得到最完整的表述、計算和記載,是在被胡適譽為「絕代奇書」的《淮南子》中。「淮南王劉安崇尚自然科學,對天象星宿進行測量,劃分節氣。二十四節氣體系的完成和發布,至今已有2159年。」陳廣忠說。

在曹幸穗看來,「淮南之於二十四節氣,有著極為重要而特殊的意義。淮南王劉安於此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而淮南正位於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中點線上,四季分明,恰好體現了二十四節氣兩『分』兩『至』的特點,具有相當普遍的代表意義」。

200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為什麼要保護二十四節氣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深深根植於傳統農耕文化的二十四節氣,穿越數千年,與現代氣象科學完美「重疊」,「撞個滿懷」。

「不僅如此,二十四節氣仍在深深影響中國人的時間制度安排,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對二十四節氣進行保護的理由之一。」曹幸穗說。從清明節、冬至節到近年設立的豐收節,二十四節氣為中國人安排時間與相關實踐提供了依據,激勵中國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2016年,二十四節氣從「中國非遺」走向「世界非遺」,成為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最生動、最鮮活的文化符號之一。與此同時,保護傳承、發展利用好二十四節氣也成為中國人對全人類的鄭重承諾。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濃縮了傳統文明的高度智慧,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值得,也必須加以保護的。」曹幸穗說,「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經濟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必須是個性的,而且經濟越是全球化,越要注重保護文化的個性。」

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過程,既是進一步培育、壯大民族自信心的過程,也是進一步加強、提升與其他民族文化溝通交流的過程。通過雙向互動,尋求人類文明的共通之處,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火炬更加閃亮。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漫漫歷史長河中,二十四節氣形成了諸多民俗,儘管帶有各自地域色彩,但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一以貫之。保護二十四節氣,就是保護民族精神。「二十四節氣及其實踐活動所代表的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徵。」曹幸穗說。

對此,淮南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應克榮呼籲,結合實際重新拾起二十四節氣民俗。她將二十四節氣民俗分為節日民俗、生活習俗、飲食習俗三方面,節日習俗如立春時的「鞭打春牛」、大寒節氣的「尾牙祭」等;生活習俗如「春分立蛋」「做夏至」等;飲食習俗如「冬至餃子夏至面」等。

「不得不承認,二十四節氣民俗的儀式感正在快速淡化。尋求適應現代社會的『新民俗』,需要政府引導、民眾參與以及新手段介入,這必將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儘管創新是永恆的主題,但是二十四節氣所代表的民族精神這一『母本』永遠不會變。」應克榮說。

保護節氣是在保護什麼

「保護二十四節氣,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陳廣忠認為,從學術指導層面「正本溯源」,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任務,更是當務之急,「把理念理清楚,才不至於『進錯了廟、拜錯了祖』。」

「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高度總體看待,從專家學者科學引領這一角度率先出發,才能帶動全社會形成對二十四節氣的正確認知、深刻理解。」王福州表示,時至今日,儘管農業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以二十四節氣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根與魂」,依然能夠發揮著「激活全盤」的「酵母」作用,保護其理念上的科學性對於整體保護工作至關重要。

「保護二十四節氣,也是保護二十四節氣背後所蘊含的『天人合一觀』,這將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陳廣忠認為,二十四節氣不僅與現代氣象科學完美「重疊」,也與當今生態文明建設「不謀而合」:不與「老天爺」作對,在順隨自然規律中摸到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古代「農業法則」的思想基礎及其認知體系,將為當今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這一點上,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館員肖克之也有同感,「二十四節氣背後所蘊含的『規矩、自信、希望』,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規矩」,只有按照節氣進行生產,才能延續生命與文明;「自信」,通過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堅信勤於勞作就會有飯吃;「希望」,有能力為自己和他人創造生活的希望。

「保護二十四節氣,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向生活的延展,即二十四節氣與自然科學、文學藝術、養生健身、飲食文化等相結合的部分。」陳廣忠說。二十四節氣的思想與精神,是農耕文化源遠流長的命脈所在,但對其物質載體的保護也應當給予相當程度的重視。二十四節氣的物質載體本身與生活緊密相關,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對於傳承二十四節氣具有重要的紐帶作用。

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文化遺產是非物質的,但是保護它、傳承它,亟須物理空間的參與。」文旅部非遺司規劃處處長楊曉輝認為,讓「非遺有抓手」是一項極為緊迫的任務,需要建立包含傳承館(所)、傳承體驗中心等在內的傳承展示場館體系,充分發揮其在保存、研究、宣傳、展示、傳承上的作用。

「目前已建成的各類場館,以表演藝術類居多,民俗類較少。」楊曉輝坦言。而且在推進場館建設的過程中,如何正確處理各類參與資本的關係、如何平衡統一場館的學術性與社會性等,都是棘手的命題。

「沒有物理空間是萬萬不行的,但是光有物理空間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期待在館中看到既不過於學術化,也不流於庸俗化的展覽,更希望看到一支專注社會教育的專家隊伍。」曹幸穗指出。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斌表示,「辦展要細且有個性,要選取最有益、最能讓觀眾產生興趣的內容,要實現客觀條件與主觀形式的統一」。

淮南市作協主席金妤認為,保護二十四節氣必須「從娃娃抓起」。2013年,她創作了童話《風生水起之二十四節氣的故事》。2017年,該書被改編為同名動畫片,深奧莫測的節氣文化在孩子們眼前一下俏皮可愛起來。「讓孩子們以二十四節氣為參照,養成對生命的理性認識,才能讓二十四節氣更好地傳承下去。」

貴州省石阡縣文化館副館長饒莉也認為,「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將傳統節氣習俗持續推向新一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眾參與」。在當地,「說春」這一傳統節氣習俗正在走進校園,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了解、參與,他們勢必將成為保護傳統節氣習俗的生力軍。與此同時,「說春」也「說」到了景區,通過開發文創產品等方式,這一傳統節氣習俗得以讓遊客記得住、帶得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浙江省遂昌縣今年將傳統節氣習俗「班春勸農」「搬」到網際網路上。「春分前後,我們通過微信小程序、H5、短視頻等形式進行的『線上班春』,創新了手段、展示了成果、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參與互動。」遂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尹萍介紹。

「目前,我們正在引導更多地方對傳統節氣習俗、傳承人等進行申報,以期實現更好的保護。只要太陽不滅,二十四節氣就將一直存在。」王福州說。

(本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相關焦點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二十四節氣與養生·芒種 如何神清氣爽度「苦夏」
    編者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周而復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大家應該懂得如何來適應氣候的變化,有效地保養身體,防禦疾病的侵害。在現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讓很多中青年人只為生活奔波,而忽略了身體的日常保健。中醫講「治未病」,就是養生。
  • 【二十四節氣】2018,我們繼續~
    沒錯,我們想到了二十四節氣。臺核故事上一期推送的「二十四節氣在臺核」就出自我和搭檔小伍之手。從2017年2月3日農曆立春開始,我們嘗試著在全年24個節氣的當天去拍一些覺得有意義的鏡頭。有人問,你們拍了一年的節氣,除了照片,還能給我們講點什麼?我想了想,覺得有兩點可以跟大家分享下:一是堅持,二是求異。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完整的「節氣歌」是怎樣的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由於農耕生產與大自然規律息息相關,上古先民為了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總結了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形成了這一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 二十四節氣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
  • 12星座早已不是12星座,而二十四節氣仍是那個二十四節氣
    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12星座早已變成了13星座,同時也很少有年輕人能完整記得二十四節氣和二十八星宿!其實它們最初的誕生原因都跟時間和空間有關!篇幅有限先聊聊二十四節氣,下次再說說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氣起源於華夏文明的誕生地黃河流域,也是以這一帶氣候環境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時間曆法系統。
  • 讀吧|傳統二十四節氣,是我們永遠醒著的時鐘
    故宮日曆:品讀千年積澱和東方審美 傳統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在不經意的瞬間,它是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 蔣勳作為知名美學大家,在他最新散文集《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書中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私語,更有大自然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種經驗和感受,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律法與自由以及自我與修行諸多感悟。
  • 十二星座與二十四節氣
    之前很多朋友詢問自己的生日是哪個星座,總是分不清楚陰曆和陽曆,今天教給大家一個方法,對照你出生時間與節氣之間的關係,看看自己在哪個「中氣」點出生的。大家可以看到節氣每年的日期會有兩天差別,所以你要看看自己出生那年具體是那天進入那個節氣。
  • 如何用英文講解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道君小賣部
    最近,道君的好朋友雙語君推出了一門非常優秀的知識付費課程——《二十四節氣雙語精講》,用中英文雙語講解二十四節氣的譯法及與節氣相關的傳統習俗
  • 詭秘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實際內涵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參照兩個場景:場景一:沙漠特點:白天和夜晚的溫差非常大。二分二至日我們看得到四季變化,卻看不到陰陽的升降。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空間之所以發生變化,就是陰陽升降的結果。同一空間,不同時間,因其受陰陽的影響不同,所以我們感覺空間發生了變化。但變化的不是空間,而是陰陽。如果空間不變化,時間就失去了意義。
  • 冬至已至,看二十四節氣如何溫潤現代生活
    編者按 今天,一年之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如約來臨。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民廣博智慧,彰顯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與民俗風尚。雖然其深植於農耕文明,但在時代變遷中,仍不斷被傳承弘揚,煥發著溫潤的光彩。
  • 跟著蔣勳漫步二十四節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跟著蔣勳感受「二十四節氣」
    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總是在不經意的瞬間,成為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2020年歲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一個深具藝術敏感度的作家,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從顏色來仔細體認節氣  蔣勳首先做的是顏色的功課。
  • 【愛上簡筆畫】二十四節氣 · 小雪
    【愛上簡筆畫】二十四節氣 · 小雪 2020-11-20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二十四節氣,是永遠醒著的時鐘
    故宮日曆:品讀千年積澱和東方審美傳統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在不經意的瞬間,它是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蔣勳作為知名美學大家,在他最新散文集《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書中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私語,更有大自然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種經驗和感受,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律法與自由以及自我與修行諸多感悟。 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
  •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手抄報模板,一步一步教你畫
    大家好,我是淘氣的小音符,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都凝結著古人的智慧,原創二十四節氣手抄報模板,有需要的同學歡迎收藏!二、內容框設計我們使用黑色的畫筆,用弧形畫出長方形內容框;我們在內容框上再加上弧線,把邊框畫成月牙型;我們畫上二十四個圓形,左右兩邊分別十二個,注意要對稱分布;我們在內容框熱的月牙型的交接處畫上三個小球的裝飾;
  • 聽丁一匯院士給你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我們很熟悉二十四節氣,你知道它背後有哪些科學價值嗎?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聽他闡釋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它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的曆法,是黃河農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農業文明的產物。我們的祖先知道氣候在變,他們根據天象、物象等的變化,來判斷這個節氣是什麼樣子。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最早產生於夏朝,但是夏朝並沒有文字記載。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的誕生地不完全一樣,但都是在山西、陝西、河南這些當年黃河文明誕生的地方。
  • 八字預測基礎知識——氣場變換的節點二十四節氣
    我們排列八字,需要把農曆或者公曆轉換成中國的幹支歷,才能正確排列出生辰八字,那麼是不是找到農曆或者公曆對應的幹支曆日期就行了呢?顯然是不是這樣的,因為幹支歷月份和季節的變換是以二十四節氣為節點的。節氣分為節和氣,節是進入一個月份的入點,氣是代表這個月份的氣候條件。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在這些文化遺產當中,「二十四節氣」堪稱一朵「奇葩」。在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周年之際,新報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曾獲天津市科技傳播終身成就獎、天文科普教育家趙之珩和大家解析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曆法的關係以及劃分。新報記者 梁爽  — 二十四節氣起源和三種曆法 —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還要從當今世界通用的三種曆法說起:分別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