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掘出來自西亞的「奢侈品」——蜻蜓眼,或將揭示出巴蜀文明

2020-12-21 顏威說歷史

四川城壩遺址位於四川省渠縣土溪鎮渠江的東岸,與土溪鎮和達成鐵路隔渠江相望,西南距縣城約26公裡。

自從公元1970年以來,考古工作人員在此遺址範圍內陸續發掘出了大量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遺物,包括虎鈕錞於、鉦、罍、缶、編鐘、劍、戈、鉞等具有典型巴蜀文化特徵的青銅器。

公元2004年到2018年,考古人員再次對四川城壩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此次共清理各類遺蹟444處,出土考古遺物高達1000件。

2020年,四川公布了第6次對城壩遺址考古發掘的成果。此次發掘共清理出東周墓葬4座,其中3座墓葬保存較好。這批墓葬均為狹長方形土坑墓,葬具為船棺,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包括了青銅器、陶器、玉器等。

其中僅青銅器,就有浴缶、錞於、編鐘、鉦、鍅、劍、釜、印章等多個類別。其中有一件青銅柳葉劍,劍身雕刻了兩條交纏的蛇,劍格也被黃金包裹,由此暗示了墓主身份不俗。

更能揭示墓主人身份的是來自西亞的「奢侈品」——蜻蜓眼,蜻蜓眼琉璃珠在春秋戰國時代是典型的奢侈品。蜻蜓眼蜻蜓眼琉璃珠以琉璃珠為主體,再飾以彩色條紋營造出「眼睛」的效果。

此物品並非中國原創,而是起源於4500年前的埃及和西亞,春秋戰國時才進入中國,受到當時王公貴族的喜愛。工作人員從其製作精美程度和工藝上指出,這件「蜻蜓眼」極有可能是西亞「進口」而來。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當時的巴蜀已經跟西亞有著密切的往來;二是墓主人的身份極其尊貴,絕對是諸侯級別以上的人物,不排除是古代巴國國王的墓葬。

此次考古發現是繼1972年四川涪陵地區(今重慶市涪陵區)小田溪巴王墓群、1999年四川達州市宣漢縣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外,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具有重要史料研究價值。不僅填補巴人於戰國中晚期大型墓葬的空白,也是城壩遺址首次發現的東周時期墓葬,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巴文化研究史料,或將揭示出長期困擾我們的神秘巴蜀文明。

實際上,在戰國時期以前,巴與蜀的文化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化整體,而分別是巴文化和蜀文化。兩種文化的背後,也分屬兩個古老的民族:巴族和蜀族

巴人最早活動在漢水流域,後來向西遷徒到今重慶市,建立巴國;蜀人最早活動在岷江上遊地區,後逐漸遷徙到成都平原,建立古蜀國。

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當年巴和蜀兩個部落都參加了周武王討伐紂王的軍事行動。而且巴蜀軍隊起了重要作用,史書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春秋戰國時,巴人在江漢平原活動,受到了不斷對外擴張楚國的影響,不抵楚人的巴人被迫遷徙到了今日的重慶地區,這才形成了巴、蜀兩個民族在四川盆地呈一西一東的分布格局。

後來秦始皇兼併天下,在古蜀國地區置蜀郡、古巴國地區設置巴郡,至此「巴蜀」形成了一個地域觀念。又因為四川盆地相對封閉的地形,結果巴蜀兩個文化自然而然隨著時間,交融在一起,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巴蜀文化。

但我們不能因為今天巴蜀不分家,就認為兩種歷史起源於一種,無差別。《華陽國志·巴志》上說「巴有將,蜀有相」,簡單明了的指出了二者的差異性。

巴文化

關於巴國的歷史起源,史料並不豐富,具有很強的神話色彩。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皆沈,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

遠古時代,巴族一共有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鄭氏這五個小部落,他們都是出自於鍾離山(今湖北長陽佷山)。其中巴氏出於赤穴,其餘四姓出於黑穴。巴氏之子務相為五姓之首,尊為廩君,後來巴氏廩君的勢力逐漸發展,便率領五姓沿夷水(今清江)向西發展,到鹽陽(今鹽井寺)。

接著,廩君射殺徵服了鹽陽女部落,「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後又向川東擴展,控制了這一地區,發展為一個廩君時代的巴氏族。

「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關於這段史料,在《世本》、《水經·夷水注》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後世對這段史料提出了諸多的疑問,疑問很正常,本來就接近神話故事。

其實,古代巴人分為兩支:一支是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廩君蠻",「廩君蠻"崇拜白虎一支則是活動在嘉陵江、渠江流域的「板楯蠻",「板楯蠻」畏懼白虎。而這次四川發掘的貴族墓,即為板楯蠻的其中一支。

跟據相關文獻,板楯蠻擅長以弓射虎,漁獵是其賴以為生的方式。他們樂舞發達,人民能歌善舞,其青銅樂器以錞於為重器。

《華陽國志·巴志》中說:「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

在川東地區發現的漢代畫像,比如綦江二蹬巖崖墓刻畫的巴人舞,就描繪和刻畫了巴人動作勁勇、剛健有力的舞蹈情景。無論史書記載,還是壁畫,都生動揭示出巴人擅長舞蹈。

不過這支驍勇善戰又擅長歌舞的古老民族,隨著中原一次次戰亂、民族遷徙而與其他民族逐漸交融,不過我們在今天的土家族中依然可以找到當年的一些風俗特徵。

《隋書·地理志》上記載:「自漢高發巴、蜀之人,定三秦,遷巴之渠率七姓,居於商、洛之地,由是風俗不改其壤。其人自巴來者,風俗猶同巴郡」

意思是說,巴人雖然被遷徙到其它地方,但民族特色猶在。

蜀文化

至於蜀的記載其實跟巴文化的記載差不多,都是具有較為濃烈的神話色彩,但蜀文化的遺志較多,比如我們熟悉的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成都金沙遺址、成都寶墩古城遺址群等,這些重大考古發現為我們揭示出了古蜀文明的悠久與燦爛輝煌。

因為蜀文化發掘出了數量眾多的文物,從而使我們對古蜀國的歷史與文明都有了真切而深入的研究。

古蜀族其實是由夏商之際魚鳧氏戰勝蠶叢氏和柏濩氏而融合了蠶叢、柏濩兩族形成的。

蜀文化的基本特徵是:重祭祀,重形象思維,工藝發達,喜音樂,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等等。

總之,巴蜀文化起源有著明顯的差異性,但隨著巴和蜀在地域上、經濟上、政治上的密切聯繫性,最終導致兩支文化趨於相同,而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巴蜀文化。隨著眾多考古的發掘,或將為我們揭示更多當年的往事。

朋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還有一批神秘的小東西,雖鮮為大眾所知,卻一直受到學界的持續關注——蜻蜓眼式玻璃珠。這些小巧精緻、形如念珠的玻璃珠,表面色彩斑斕,布滿大大小小圓形圖紋,酷似蜻蜓凸出的複眼,因而考古學家將其稱作「蜻蜓眼玻璃珠」。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共有173顆,數量龐大,充滿域外風情。
  • 四川巴蜀古國:並非無禮樂、無文字的國度
    早期的四川被稱作為巴蜀,「巴」字指的就是川東,而「署」字是指以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地區。如今的四川的簡稱也是「蜀」,這個「蜀」字呢其實也是個象形文字,在相關典籍中記載著「蜀,葵中蟲也。」在歷史上,我們之前覺得巴蜀地區是一塊蠻夷之地,認為「蜀無禮樂,無文字」,但是這個說法被後來的考古學家推翻了,早年的四川地區並非是一個無禮儀的荒蠻之地。如今大家都知道,四川自從秦建立以來,被稱作「天府之國」,是因為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改善了四川地區的水利灌溉,改變了有水則澇,無水則旱的局面。但是你們想,以前的這個地區是不是就是這麼的窮苦、條件這麼差呢?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灶物者說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一片混沌,一個叫盤古的人用斧頭將這片混沌劈開,有了天地,在他去世後,兩隻眼睛變為日月,左眼為太陽,右眼為月亮。所以,中國自古就有對眼睛的崇拜,四川的三星堆遺址把這種眼睛崇拜發揮到了極致。
  •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帶眼玻璃珠。只要與之相關的文物,都價值不菲
    西亞,印度有了人類文明後,就有了「眼睛可以闢邪驅濁」的觀念。因為人類有眼睛,所以能看到眼前的東西,避開障礙,甚至觀察未來。久而久之,人們就很喜歡眼睛了。人類為了表達對眼睛的喜愛,會在洞壁,建築物,墓穴上畫上「眼睛」,或戴在身上作為護身符,以抵消厄運。公元前2500年,琉璃出現在西亞和埃及,只供皇室使用。匠人獨具匠心,將琉璃繪成各種造型。更有甚者,他把眼睛畫在琉璃上。
  • 蜻蜓眼式玻璃珠概述
    「蜻蜓眼」並非中國的傳統器物,它問世於公元前16世紀的埃及地區,其眼部紋飾源於西亞、北非等地古老的「惡眼」意識,即惡眼具有抵禦邪惡的力量,因此多作護身符來佩戴(圖1、2)。受此觀念影響,「蜻蜓眼」誕生後便在地中海沿岸、西亞等地流行(圖3)。後經歐亞草原向東,通過遊牧民族遷徙時隨身攜帶或貿易等方式傳入中國內地,於春秋末戰國初傳入黃河中下遊和長江流域。
  • 失落的珍寶——蜻蜓眼式玻璃珠
    ,那麼我們不禁想要探尋如此光彩奪目、迤邐多姿的珍寶是在哪裡生產出來的呢?位於南方的楚國在崛起前被中原列國視為蠻夷,不屬於鼎禮的文明之邦。《左傳·宣公三年》記錄:「楚子伐陸渾之戎,逐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楚文化具有強烈的滲透能力,問鼎中原後,楚人把鮮活的新生命灌注到溫和陳舊的宗周正統文化中。楚人驍勇善戰,巫風熾盛,產生出引以為傲的文化和造型藝術,他們崇尚原始神秘力量,神遊太虛,在仙雨巫風中追尋著浪漫情愫。
  • 大咖熱議:巴蜀文化如何一步步「出圈」的
    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在四川衛視和鳳凰衛視以及優酷視頻、Youtube首輪播出收官,其全新的視角、清新的文風、創新的表達,將「最四川」的文化推上世界舞臺,引發了海內外網友討論和著名文化學者點讚,在海內外掀起了「大美四川」「四川是如何一步步『出圈』的」等熱議。
  • 成都為什麼能發掘出那麼多的古墓 是風水寶地 還是別的原因
    近期5月1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2015年3月至今,考古工作隊在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地發現了六千餘座古代墓葬,墓葬類型主要為崖墓、巖坑墓、磚室墓等,時代自戰國至明代,延續跨度長達兩千多年,期間沒有大的時代斷層,堪稱埋藏於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區珍稀的通史式的古代墓地
  • 四川發現世界最小蜻蜓
    11月24日消息,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曬出了世界上最小蜻蜓個體,最小個體甚至不足15毫米。據了解,這種蜻蜓名叫侏紅小蜻,又名八丁蜻蜓(英文名:Nannophya pygmaea),一般體長17~19毫米之間 ,是蜻蜓中的侏儒。這種蜻蜓雄蟲全身連眼睛在內皆為鮮紅色,雌蟲為黃褐色,棲息在草叢溼地、水稻田或棄田草甸水塘邊。
  • 樂訪|新世代說唱歌手施鑫文月和他的「巴蜀文藝復興」計劃
    01「矯情」的巴蜀文化在施鑫文月眼中,家鄉成都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這裡所孕育出獨特的巴蜀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他,於是他把對這片土地的信仰與熱望凝聚成了專輯——《巴蜀文藝復興》。他將原汁原味的巴蜀文化融入到說唱音樂製作中,復古懷舊情懷和全新的創作角度碰撞出獨特的火花,勾勒出大家記憶中的正宗巴蜀味道。這位新時代說唱歌手,用音樂喚起大眾對老成都的記憶、對時代更替的思考,也用自己的方式將引以為傲的巴蜀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 商朝人來源於印度哈拉帕文明,源頭是蘇美爾文明
    如果良渚遺址成功申遺,那麼中華文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我為什麼要說良渚遺址呢?因為這個文明和殷商文明有直接交集。雖然說在正統學術界不承認殷商文明來源於印度哈拉帕,但是我們要感謝現在偉大的網際網路時代,網上所有的相關證據都指向了商文明來自於印度哈拉帕文明,源頭是蘇美爾文明。這個推論的發現是在三星堆被發掘後進一步證明的。
  • 《蜻蜓眼》:從意象角度解讀曹文軒筆下對美感的追求
    《蜻蜓眼》是中國作家曹文軒在獲得國際安徒生獎後推出的首部長篇小說,對於曹文軒本人來說,《蜻蜓眼》的故事就像是是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寶,讓他難以輕易下筆雕琢。為了能夠將故事講好,曹文軒將其在心中珍藏了足足三十年。它是一本兒童小說,但和《小王子》、《草房子》一樣,《蜻蜓眼》同時也是一本寫給成年人的,富有人生哲理的文學作品。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王國平 ‖ 李調元: 貫通古今的巴蜀大才
    內容涵蓋歷史、文學、地理、語言、音韻、金石、書畫、編輯、農學、姓氏學、民俗學等,集巴蜀文化之大成的學術總構,是乾隆以前歷代四川學人的專輯總和。被譽為「巴蜀百科全書」。而且《函海》還收錄了我國現存第一部「斷域為書」的方言詞彙著作《蜀語》,記錄考訂明末四川方音詞語凡570餘條約萬言,至為珍貴。如果不是李調元,一些歷史上的蜀學重要著作或許早已失傳。
  • 三星堆文明來自印度河哈拉帕2
    上篇文章,分析了三星堆的青銅器和西亞文明以及良渚文明的關係,實際上從發掘的器物來看,除了有西亞特色的青銅器外,還有黃金權杖等一列西來文明的器物。足以進一步證明三星堆文明最終的源頭來自於西亞。所以現在的中原地區的地名是根據文字記載反推而出的。而各種地名相互後證,造成大混亂,引起各地都在爭商人五次遷都的原都城遺址,而無法確立唯一。那麼三星堆的文字到底是什麼程度呢?從目前網際網路上的信息看,相關部門在可能有意隱瞞這些信息,因為現場的發掘記錄是發現了大量的文字,而流出來的圖片很少。但是由於古蜀國文明自古至今都不受重視,致使很多有價值的文物早就開始流落民間了,我們來看一下民間文物。
  • 四川巴蜀火鍋連鎖品牌排行榜
    四川巴蜀火鍋連鎖品牌***新行情巴蜀火鍋從成立以來,憑藉新潮有趣的菜系、實力,始終穩坐四川火鍋市場前列,獲得了食客無限的期待。然而,據行業專家說,巴蜀火鍋代理商除了利潤外,還受到網民或企業新進員工以及年輕創業者的一些追捧。同時,由於市場管理的不到位,會對成員或者員工生活帶來很大影響。這種影響隨著各種原因,並受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而轉化為舊的並非完全消亡。
  • 我國首次發現「變異」蜻蜓,體型變大變黑,長出可怕獠牙
    這些變異的蜻蜓長出了獠牙,光是想像這個畫面都讓人感到害怕。那麼這些所謂的「變異蜻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起初媒體記者只是接受了四川、廣西等地村民的描述,後來經過查證實際上這種昆蟲並非蜻蜓,而是一種名為「巨齒蛉」的昆蟲。那麼巨齒蛉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  根據百度百科顯示,巨齒蛉是一種水棲昆蟲,它的頭部長出了巨大且尖銳的牙齒,而且體表呈現出灰黑色,看起來就不像是友好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