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城壩遺址位於四川省渠縣土溪鎮渠江的東岸,與土溪鎮和達成鐵路隔渠江相望,西南距縣城約26公裡。
自從公元1970年以來,考古工作人員在此遺址範圍內陸續發掘出了大量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遺物,包括虎鈕錞於、鉦、罍、缶、編鐘、劍、戈、鉞等具有典型巴蜀文化特徵的青銅器。
公元2004年到2018年,考古人員再次對四川城壩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此次共清理各類遺蹟444處,出土考古遺物高達1000件。
2020年,四川公布了第6次對城壩遺址考古發掘的成果。此次發掘共清理出東周墓葬4座,其中3座墓葬保存較好。這批墓葬均為狹長方形土坑墓,葬具為船棺,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包括了青銅器、陶器、玉器等。
其中僅青銅器,就有浴缶、錞於、編鐘、鉦、鍅、劍、釜、印章等多個類別。其中有一件青銅柳葉劍,劍身雕刻了兩條交纏的蛇,劍格也被黃金包裹,由此暗示了墓主身份不俗。
更能揭示墓主人身份的是來自西亞的「奢侈品」——蜻蜓眼,蜻蜓眼琉璃珠在春秋戰國時代是典型的奢侈品。蜻蜓眼蜻蜓眼琉璃珠以琉璃珠為主體,再飾以彩色條紋營造出「眼睛」的效果。
此物品並非中國原創,而是起源於4500年前的埃及和西亞,春秋戰國時才進入中國,受到當時王公貴族的喜愛。工作人員從其製作精美程度和工藝上指出,這件「蜻蜓眼」極有可能是西亞「進口」而來。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當時的巴蜀已經跟西亞有著密切的往來;二是墓主人的身份極其尊貴,絕對是諸侯級別以上的人物,不排除是古代巴國國王的墓葬。
此次考古發現是繼1972年四川涪陵地區(今重慶市涪陵區)小田溪巴王墓群、1999年四川達州市宣漢縣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外,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具有重要史料研究價值。不僅填補巴人於戰國中晚期大型墓葬的空白,也是城壩遺址首次發現的東周時期墓葬,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巴文化研究史料,或將揭示出長期困擾我們的神秘巴蜀文明。
實際上,在戰國時期以前,巴與蜀的文化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化整體,而分別是巴文化和蜀文化。兩種文化的背後,也分屬兩個古老的民族:巴族和蜀族。
巴人最早活動在漢水流域,後來向西遷徒到今重慶市,建立巴國;蜀人最早活動在岷江上遊地區,後逐漸遷徙到成都平原,建立古蜀國。
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當年巴和蜀兩個部落都參加了周武王討伐紂王的軍事行動。而且巴蜀軍隊起了重要作用,史書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春秋戰國時,巴人在江漢平原活動,受到了不斷對外擴張楚國的影響,不抵楚人的巴人被迫遷徙到了今日的重慶地區,這才形成了巴、蜀兩個民族在四川盆地呈一西一東的分布格局。
後來秦始皇兼併天下,在古蜀國地區置蜀郡、古巴國地區設置巴郡,至此「巴蜀」形成了一個地域觀念。又因為四川盆地相對封閉的地形,結果巴蜀兩個文化自然而然隨著時間,交融在一起,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巴蜀文化。
但我們不能因為今天巴蜀不分家,就認為兩種歷史起源於一種,無差別。《華陽國志·巴志》上說「巴有將,蜀有相」,簡單明了的指出了二者的差異性。
巴文化
關於巴國的歷史起源,史料並不豐富,具有很強的神話色彩。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皆沈,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
遠古時代,巴族一共有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鄭氏這五個小部落,他們都是出自於鍾離山(今湖北長陽佷山)。其中巴氏出於赤穴,其餘四姓出於黑穴。巴氏之子務相為五姓之首,尊為廩君,後來巴氏廩君的勢力逐漸發展,便率領五姓沿夷水(今清江)向西發展,到鹽陽(今鹽井寺)。
接著,廩君射殺徵服了鹽陽女部落,「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後又向川東擴展,控制了這一地區,發展為一個廩君時代的巴氏族。
「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關於這段史料,在《世本》、《水經·夷水注》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後世對這段史料提出了諸多的疑問,疑問很正常,本來就接近神話故事。
其實,古代巴人分為兩支:一支是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廩君蠻",「廩君蠻"崇拜白虎;一支則是活動在嘉陵江、渠江流域的「板楯蠻",「板楯蠻」畏懼白虎。而這次四川發掘的貴族墓,即為板楯蠻的其中一支。
跟據相關文獻,板楯蠻擅長以弓射虎,漁獵是其賴以為生的方式。他們樂舞發達,人民能歌善舞,其青銅樂器以錞於為重器。
《華陽國志·巴志》中說:「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
在川東地區發現的漢代畫像,比如綦江二蹬巖崖墓刻畫的巴人舞,就描繪和刻畫了巴人動作勁勇、剛健有力的舞蹈情景。無論史書記載,還是壁畫,都生動揭示出巴人擅長舞蹈。
不過這支驍勇善戰又擅長歌舞的古老民族,隨著中原一次次戰亂、民族遷徙而與其他民族逐漸交融,不過我們在今天的土家族中依然可以找到當年的一些風俗特徵。
《隋書·地理志》上記載:「自漢高發巴、蜀之人,定三秦,遷巴之渠率七姓,居於商、洛之地,由是風俗不改其壤。其人自巴來者,風俗猶同巴郡」
意思是說,巴人雖然被遷徙到其它地方,但民族特色猶在。
蜀文化
至於蜀的記載其實跟巴文化的記載差不多,都是具有較為濃烈的神話色彩,但蜀文化的遺志較多,比如我們熟悉的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成都金沙遺址、成都寶墩古城遺址群等,這些重大考古發現為我們揭示出了古蜀文明的悠久與燦爛輝煌。
因為蜀文化發掘出了數量眾多的文物,從而使我們對古蜀國的歷史與文明都有了真切而深入的研究。
古蜀族其實是由夏商之際魚鳧氏戰勝蠶叢氏和柏濩氏而融合了蠶叢、柏濩兩族形成的。
蜀文化的基本特徵是:重祭祀,重形象思維,工藝發達,喜音樂,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等等。
總之,巴蜀文化起源有著明顯的差異性,但隨著巴和蜀在地域上、經濟上、政治上的密切聯繫性,最終導致兩支文化趨於相同,而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巴蜀文化。隨著眾多考古的發掘,或將為我們揭示更多當年的往事。
朋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