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農工商」四民地位如何,司馬遷的排序,出乎多數人意料

2020-12-21 騰訊網

眾所周知,封建主義最理想的藍圖就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小國寡民,因此「士農工商」四民之中,士居首、農次之、工第三、商居末,商是最賤之業。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一直強調「重農抑商」、「崇本抑末」,打壓工商之民,對中國歷史走向產生了重大負面影響。那麼,作為史家傳奇的司馬遷,他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出乎多數人的意料!

所謂「士農工商」,出自春秋《管子·小匡》,「

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

(柱石)

民也

」,認為士農工商四民是國家柱石,春秋之際四民平等,都是國家重要組成部分。

春秋晚期,孔子並不輕商,孔門弟子頗有幾個經商的,比如孔子徒弟子貢另一個身份就是商人,被後世譽為儒商鼻祖,可見儒家輕商是後來的事。

但到戰國時期,隨著列國紛爭加劇,列國首先需要確保糧食種植,所以「獎耕戰」、「抑商賈」一度盛行,尤其當時顯學法家非常輕視商工,《商君書》中有「苟能令商賈、技巧之人無繁,則欲國之無富,不可得也」,韓非子將商工列為「五蠹」之一,「

其商工之民……邦之蠹(蛀蟲)也

」。秦始皇時期,將一些罪人、無用之人等送去戍邊,即「七科謫」,其中就包括商人,漢武帝也用過這一招。可見,秦漢時代雖然還未形成「士農工商」的排位,但「重農抑商」已然盛行。

那麼,在這一社會思潮之下,司馬遷如何看待「士農工商」四民呢?

肯定人慾,順應人慾

作為司馬遷的畢生之作,《史記》既整理記錄了歷史,更體現了司馬遷的價值取向,其中《史記·貨殖列傳》序文體現出來的思想顛覆傳統認知:

司馬遷認為「農工商虞」四民並重平等

。所謂「虞」,就是對山澤的開發,包括木材的砍伐,在海裡河裡打魚等的職業。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老子認為,治理國家的極致,就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小國寡民,雖然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但卻老死不相往來。但司馬遷開宗明義就先批駁了老子治國思想,指出如今這麼治國,幾乎行不通。

太史公曰:歷史上聖賢如何治國的呢?神農以前,已不可考,但根據《詩》、《書》記載,虞、夏以來還是能考證的,當時人們耳朵眼睛追求聲色之樂,嘴裡要吃盡各種美味,身體安於舒適快樂,心裡羨慕誇耀有權勢、有才幹的光榮,這種風氣由來已久,即便用妙論挨戶勸說,也無法改變。

司馬遷肯定人之欲望,指出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順應人慾,其次因勢利導,再其次進行教育,再其次制定規章限制發展,最差的是與民爭利

人各其能,自由經濟

與「存天理、滅人慾」的後世儒家思想相比,司馬遷提倡順應人慾的思想,簡直就是一個異端。

既然應該順應人慾,那麼就需要社會提供滿足欲望的各種物品。東南西北各地的物產,「皆中國人民所喜好」,通常用來做穿著、吃喝、養生送死的東西。所以「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農民耕田種地,虞人開採山澤資源,工人製造器具,商人流通貿易,即各地農工虞出產物品,再由商人將之送到中國人民面前。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努力工作,儘自己的力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因此自然就會進行交易,自然定出價格貴賤,根本不是統治者教化而來的。總之,只要「

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

」,讓百姓各行其業,猶如水往低處流,用不著召喚,他們自己會送來;東西用不著尋求,人們自己會生產。可見,司馬遷已經產生了樸素的自由經濟思想,希望政府不要幹預社會經濟。

農工商虞,富國富民

大家都知道,如今「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已經深入人心,但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司馬遷就高度贊同這一思想,並指出「農、工、商、虞」並重平等,是國家缺一不可的柱石,可惜卻得不到儒家與統治者的重視,後世封建統治者和儒家文人,偏偏要將人分為三六七等。

《史記·貨殖列傳序》:《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司馬遷贊同《周書》觀點,認為農、工、商、虞這四種人的生產,是人民賴以穿衣吃飯的來源,必不可少。不僅如此,還能「上則富國,下則富家」,可謂富國富民。

尤為重要的是,司馬遷對萬民逐利、致富予以肯定,「故曰:『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即便富有的諸侯大臣等尚且還都怕窮,更何況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與其他二十多部「正史」最大的不同是,除了司馬遷不畏強權、堅持實錄之外,還有《史記》中大量描寫的小人物,將之與帝王將相士幾乎並列,如遊俠、隱者、食客、贅婿、卜者、商人等社會邊緣人物,其中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就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傳,顯示了司馬遷平等對待萬民的態度。

試想,如果從司馬遷那個時代,真來一個「工農商虞」四者並重,那中國的古代史又將是一種什麼局面?令人遺憾的是,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科舉盛行,四民次序徹底固定,士居首、農次之、工第三、商居末,商是最賤之業,對中國歷史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

參考資料:《史記·貨殖列傳》

相關焦點

  • 司馬遷認為賢臣具備的6個要素
    若論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治國理民歷史經驗與開明政治思想的總結,當首推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其總結了近3000年的歷史,提供了較為完備的資料。今天我們先來分享司馬遷筆下的賢臣是什麼樣。
  • 司馬遷在史記中,如何看待商業人才?他與漢武帝對此有何分歧?
    【司馬遷在史記中,如何看待商業人才?他與漢武帝對此有何分歧?】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和思想家。他重商的經濟思想在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漫漫長夜中閃爍著奪目的光彩。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他提出了自己的商業人才論。司馬遷商業人才論的主要內容有二方面:商業人才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造就商業人才需一定的主觀條件。
  • 司馬遷不懂山東人(2020高考作文)
    萬眾矚目的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的材料作文,就是講三個山東人的愛恨情仇故事,以及山東老鄉孔子和陝西人司馬遷對他們的評價。看完材料審完題之後,我想我註定是要跑題了,因為我馬上得出了這麼兩個推論:第一、司馬遷不懂管仲。
  • 司馬遷筆下管晏典範意義探微丨文化
    司馬遷摒棄了傳統儒家義利對立的觀點。司馬遷認為「義」固然重要,但「利」也有其存在的必要,必須正確處理「利」與「義」的關係。管仲、晏嬰以國富民 強為己任,當被視為「利」的典範,值得肯定和讚揚。 齊國本為一海濱小國,從姜太公封國,十三而傳至襄公。三百餘年間,齊國內亂不斷,且時常遭受諸夷騷擾。襄公即位後,窮兵黷武、連年徵戰,且為人荒淫無恥、沉湎酒色。
  • 日本的部落民
    在士農工商之下,從事最低層的殯葬業、屠宰、皮草,劊子手等工作的人被稱為是「穢多(Eta)」 或「非人(Hinin)」,意思就是不淨的一群。他們長期被其他階級的日本人歧視,只能齷齪地群體居住在某些地區。   通過「賤民廢止令」   1871年明治維新時,日本政府通過了「賤民廢止令」;後稱為「解放令」,廢除了階級之分。
  • 日本邊緣人口:琉球人和阿伊努人被嚴重同化,和族部落民被歧視
    此外在社會上還有一群居於少數的弱勢群體,被稱為部落民(部落民在血統上屬於大和民族,其中一些是同化較晚的本土歷史民族,大部分可歸類為古代的賤民階層:非人和穢多)。本文我們來了解下日本境內的本土「民族」或「人群」。
  • 呂不韋,姜子牙的23世孫,被司馬遷稱為呂子,究竟是怎樣的人?
    2,呂不韋的三千門客遠勝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齊國孟嘗君並稱戰國四公子,四人門客均號稱遍布天下,但要說門客的才幹和水平,這四人其實都比不上呂不韋。戰國四公子,為何不加上呂不韋組成戰國五公子呢?因為呂不韋是商人,「士民工商」,商人排在最後,讀書人自古瞧不上「唯利是圖」的商人,出身就是出身,即使他後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司馬遷是如何知道幾百上千年古人對話的?答案令你不得不佩服
    這個人就是名垂千古的太史公——司馬遷。一般意義上的歷史書,都是按照時間線來寫的,學校的課本也是如此,便理所當然地認為歷史書就該是編年體的。可是讀了《史記》才明白,哦,原來歷史書,也可以將一個個人物的故事像傳記一樣記載下來。再把這些人物的故事放在一起,這便編成了歷史。司馬遷真是天才式的史學家!《史記》上至炎黃,下到漢武帝元年,三千多年的歷史,井井有條地記錄下來。
  • 《史記》裡的循吏與酷吏有什麼區別,司馬遷又是如何看待他們的?
    夫待士有禮,而民則何辜哉?」海瑞的殘酷是對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絕不是對平民百姓的,後世人反以為海瑞是酷吏,不辜負了剛峰先生一片愛民之心了嗎?循吏,是與酷吏相對應的。司馬遷在《循吏列傳》開宗明義:「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不是嚴刑峻法,而是守法循理的官吏。司馬遷記載了五個循吏的事跡,也寄予了他的政治理念。
  • 司馬遷怎麼評價呂后?
    張良面慈心軟,尤其見不得女人流眼淚,就勉為其難地給呂雉建言,讓她屈尊降貴請出名望隱士「商山四郜」(唐秉、周術、吳實和崔廣)來輔助太子。最終,劉邦迫於內在大臣的壓力和外在百姓的輿論,打消了另立太子的念頭。「太子保位戰」以呂雉全勝而告終。欣喜之餘,呂雉從中悟出一個經驗:權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法寶。有錢能使鬼推磨,有權能使磨推鬼。此後,呂雉的權力欲望就如同雨後春筍在她身體裡瘋長。
  • 司馬遷沒錢贖罪,被處以宮刑,漢武帝真是「一舉兩得」
    司馬遷這個人我們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史記》就是他寫的。但是可能有人不知道,司馬遷的人生有一段汙點,那就是他被漢武帝處了宮刑。為什麼寫史書的司馬遷會被處了宮刑呢?這就牽扯到另一個人了。本來按照漢朝法律,死刑犯有兩種選擇可以活命,一種是可以用錢來贖罪,可惜金額太過高昂,司馬遷負擔不起,於是他選擇另一種,那就是宮刑。在我看來,司馬遷也只是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而且地位還這麼高,漢武帝處罰他什麼不好,為什麼偏要處他宮刑呢?這恐怕還另有深意。我們先來看看司馬遷的職位是什麼,司馬遷的職位叫太史公。
  • 司馬遷「愛奇」辨析:反經之奇
    李軌認為「多愛不忍」是指司馬遷善於褒揚人物的長處,不貶斥人物身上的短處,不因為其身上有缺點則棄而不錄,所以說他多愛。宋代宋鹹註:「遷之學不專純於聖人之道,至於滑稽、日者、貨殖、遊俠,九流之技皆多愛而不忍棄之。」他認為司馬遷的思想不單是儒家思想,因而司馬遷在取捨人物時並不只是依照儒家標準。「滑稽」、「日者」、「貨殖」、「遊俠」等九流之技雖不符合儒家評價人物的標準,但司馬遷都有記載,所以他多愛。
  • 司馬遷的名言名句
    民不知君,何以得國。  2.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3.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4.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5.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6. 累累若喪家之狗。  7.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8.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
  • 商鞅及其變法的爭議史:從司馬遷到章太炎
    然而獲得秦孝公信用,他要求法令必行,強調「以刑止刑」,卻以製造恐怖作為「止刑」代價,「步過六尺者有罪,棄灰於道者被刑,一日臨渭而論囚七百餘人,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於天地」,甚至民眾改變態度稱讚法令,也被他斥作「亂化之民」,一概流放邊城。他的確打擊了心懷怨望的宗室貴戚,但顯示法無例外的同時,也如前述對帶頭犯法的太子曲為庇護。
  • 司馬遷–讀書求學、忍辱負重的6條成就歷史巨儒之路!
    如何立世生存,讓他堪憂,而且武帝後來求神問仙,尋求不老藥方,更是讓他大跌眼鏡。其四:撰寫史記受腐刑公元前104年,司馬遷42歲時,開始撰寫《史記》,原名《太史公書》。體例上有本紀、世家、列傳、書、表,這也是一種獨創體式。「本紀」是各代帝王生平事跡的。
  • wps表格如何12345排序
    必要時,我們將需要使用wps當然,該表將得到詳細處理,例如如何對12345進行排序,有些用戶不知道如何對wps表12345進行排序,然後讓我與您分享對wps表12345進行排序的具體方法。1第一步打開表,選擇要排序的單元格,輸入1,然後在第二個單元格中輸入22第二步最後選擇這兩個單元格,然後將滑鼠移到該單元格的右下角3第三步
  • 4個Excel排序技巧,絕大部分人不知道
    Excel排序功能除了常用來數字排序外,還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完成Excel中的一些操作。下面教大家四個Excel排序小技巧,學會辦公效率倍兒高!1、批量生成工資條製作工資條的方法很多,前面教程也有給大家分享過,今天教大家用排序的方法製作工資條。操作方法:第一步,在表格後面添加輔助列,填充序號排序,並往下再複製一列。
  • 《有溫度的手藝》:如果不是熱愛,如何能成為「大匠」?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國相管仲就曾說過:「四民分業,士農工商。」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職業劃分了。不過,管子當時推行「四民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推行他的變法,好使齊國強大起來。管仲當時所說的「士農工商」是「士兵、農民、工匠和商人」,四民之間並無地位高低不同,而僅僅是職業上的區分。
  • 司馬遷、蘇軾等人是不服氣,現代人則是?
    說起衛青此人,所有人都不會很陌生。他一生以安定社稷為己任,多次擊敗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可以說,在漢武帝一生的榮譽本上,衛青始終佔據濃墨色彩的那一筆。然而,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卻遭到了包括司馬遷、蘇軾這樣的歷史名人嘲諷,在當今社會當中,也遭受到很多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