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的循吏與酷吏有什麼區別,司馬遷又是如何看待他們的?

2020-12-21 歷史戰爭

《史記》中的酷吏不同於今天的酷吏,內中也有清濁正邪之分。如郅都、張湯等,用法嚴苛,但還算清正之官,任內也做了些實事。說到清正的酷吏,大家腦子裡或許還會想起另一位鼎鼎有名的清官——海瑞。

海瑞抬棺罵嘉靖皇帝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他剛正秉性和死諫直諫的勇氣在古代士大夫中也是鳳毛麟角的,史書、筆記、小說中還有他許多為官清廉的故事,不光如此,他還是個能臣幹吏,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詳細講解過這個人物。對海瑞有酷吏的印象,很大部分原因是傳說他為了清廉名聲而活活餓死了自己的小女兒,其實這是文人筆記裡記載的事兒,不足徵信。

史書上倒還真有他施法嚴酷的記載:「舉太祖法剝皮囊草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八十貫論絞,謂今當用此懲貪。」海瑞上疏建議皇帝,凡是官員貪八十貫就要處以絞刑,《明史》評價這個建議為「勸帝虐刑」,其實正如海瑞奏疏說的「陛下勵精圖治,而治化不臻者,貪吏之刑輕也。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禮之說,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禮,而民則何辜哉?」海瑞的殘酷是對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絕不是對平民百姓的,後世人反以為海瑞是酷吏,不辜負了剛峰先生一片愛民之心了嗎?

循吏,是與酷吏相對應的。司馬遷在《循吏列傳》開宗明義:「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不是嚴刑峻法,而是守法循理的官吏。司馬遷記載了五個循吏的事跡,也寄予了他的政治理念。

第一位是孫叔敖。

楚莊王覺得貨幣輕,就更換更重的貨幣,百姓覺得不便利,市場擾亂,一下子就蕭條了。楚相孫叔敖就向楚莊王進言,還是換回原來的貨幣比較好,果然不出三天,市場繁榮就恢復了。

楚國民俗喜歡矮車子,楚王覺得矮車子不方便馬拉車,就要當時下令人人把家裡的車子都墊高。孫叔敖覺得一下子強制改變多年來形成的民俗,百姓會不知所從,就勸楚王:「您如果一定要把車子都變高,那還有別的辦法,可以下令百姓們把家家的門檻都提高。乘車子的都是有身份的人,不會出門一趟下車好幾次的。」楚王聽從了建議,過了半年,百姓們自己就把車子都墊高了。

這時司馬遷發表了感嘆:「此不教而民從其化。」他理想的循吏能通過巧妙的方法使百姓們自己行動起來,達到自己施政的目的,而不是像楚王一樣,只依靠自己這一紙政令,而不顧擾民與否。

第二位是鄭相子產。

傳中沒說具體的故事,只是概括性的說:「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

其實子產也是孔子特別推崇的一位政治家,他死的時候,孔子還哭道:「子產,古之遺愛也。」他施政的理念在別書也可見,最著名的是「子產不毀鄉校」的故事。鄉校是鄭國百姓論政的地方,「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有人就建議子產把鄉校給廢了,省得百姓天天指摘當政者得到過錯。子產卻說,百姓的訴求很值得參考,他們喜歡的就該推行,深惡痛絕的也應該廢止,絕對不能作威作福堵塞言路。這一點上,子產的作為還值得輿論收緊的今天參考。

這二位有儒家仁政的理想,也有道家無為而治的風範。不過司馬遷說的循吏既要守法,又要循理,當兩者出現衝突時呢?

傳中有位叫石奢的,楚昭王的丞相。走在路上,看見縣城有人殺人,追上去抓追兇犯,卻是自己的父親。思忖片刻,父子倫常,如果抓父親入獄,就是不孝,放了父親,又違背法律,這是不忠。所以,他就把父親放走了,自己去認罪伏法,既循倫理,又遵法律,這就是個稱職的循吏了,這樣的選擇《孟子》裡就有。

《史記》有七十列傳,第七十是《太史公自序》,就是司馬遷給自己寫的傳,其中有一句說:「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原來,他理想的循吏最好是奉法循理而無功無過的官吏。今日來看「無功無過」不免有些不作為的意思了。《大明王朝1566》裡的趙貞吉,信奉的不就是「我不求有功,無過便是功」的政治理念,然後一意逢迎皇帝,而不顧百姓的生死嗎?循吏,不該只是無功無過的工具人。

相關焦點

  • 「循吏」與「酷吏」的「為吏之道」
    那麼在實踐中,要做到什麼程度,方可說其盡到了「為吏之道」呢?太史公司馬遷給後世官吏提供了一面借鑑的鏡子,在《史記》中,司馬遷區分了兩大類官員,分別以「循吏」「酷吏」名之,並為之列傳。從此,後世亦多以「循吏」和「酷吏」,來評價官員。司馬遷為循吏和酷吏列傳,本不在同一個評價層次上,「循吏」「酷吏」都不是完美的官員形象,但後人不察,往往將兩者對立。
  • 司馬遷在史記中,如何看待商業人才?他與漢武帝對此有何分歧?
    【司馬遷在史記中,如何看待商業人才?他與漢武帝對此有何分歧?】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和思想家。他重商的經濟思想在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漫漫長夜中閃爍著奪目的光彩。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他提出了自己的商業人才論。司馬遷商業人才論的主要內容有二方面:商業人才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造就商業人才需一定的主觀條件。
  • 歷代都有酷吏,清朝時期的酷吏最變態,設計的刑具讓人求死不得
    這些酷吏一生殺人過多,手中人命無數,他們的下場自然不值得同情和可憐。不過,他們的操守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司馬遷、班固等史學家才會為他們立傳。漢朝以後,很少會看到酷吏的身影,就算出現了酷吏,也屬個別現象。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像漢朝酷吏一樣,將職業生涯中能得罪的人得罪個遍,最後,還潦草收場,博不到好名聲,誰會做這種沒有回報的傻事呢?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上評註《史記》最有影響的是俗稱 「三家注史記」:《集解》(裴駰注)、《索隱》(司馬貞注)和《正義》(張守節注)。此為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最早三家注合刻本),現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室町時代,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壽桂及其弟子們將能見到的《史記》古注,抄錄在《史記》黃善夫刊本頁的邊欄外,或抄為另頁,附於每篇之後,使得這些彌足珍貴的古注流傳至今。
  • 他們是漢朝的包青天,為何被稱之為酷吏?郅都和張湯誰的能力更強
    西漢皇帝名為尊崇儒家,前期甚至尊崇黃老學說,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任用法家治國,所以西漢初期,長期存在一大批酷吏。酷吏中的代表人物,就有郅都和張湯這兩個人。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是漢朝最為輝煌的時代,那就是文景之治到漢武大帝時期。
  • 「士農工商」四民地位如何,司馬遷的排序,出乎多數人意料
    那麼,作為史家傳奇的司馬遷,他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出乎多數人的意料! 那麼,在這一社會思潮之下,司馬遷如何看待「士農工商」四民呢? 但司馬遷開宗明義就先批駁了老子治國思想,指出如今這麼治國,幾乎行不通。 太史公曰:歷史上聖賢如何治國的呢?神農以前,已不可考,但根據《詩》、《書》記載,虞、夏以來還是能考證的,當時人們耳朵眼睛追求聲色之樂,嘴裡要吃盡各種美味,身體安於舒適快樂,心裡羨慕誇耀有權勢、有才幹的光榮,這種風氣由來已久,即便用妙論挨戶勸說,也無法改變。
  • 《史記》裡流傳多年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
    《史記》裡流傳千古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在史學與文學兩個方面,司馬遷的《史記》都臻於完美的境界。《史記》中記載的很多故事和歷史事件被人們概括和提煉為成語,有些經典原文也常常被人們引用成成語,千百年來代代相傳,沿用不衰。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反倒是那些沒有稱王的諸侯國,卻得到司馬遷的偏愛,為其單獨立傳。那麼,《史記》對中山國隻字不提,是否與司馬遷個人主觀意願有關係?
  • 為什麼說《大秦賦》的編排參考離不開韓城人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在這部劇裡,無論是秦兵的裝扮還是秦人的生活習性,亦或是劇中出現的地名、城池等等,都是大家非常關注的。結合大劇,大家會想到現在的陝西鹹陽市,河北的邯鄲、魏縣,山東臨淄等地。還會聯想到臨潼的驪山、兵馬俑以及鄭國渠等等。但小焦認為整部劇中其實大家最忽視了兩個內容。一個是《戰國策》,而另一個是《史記》(甚至有《詩經》、《左傳》)。
  • 古裝電視劇《大秦賦》的劇情編排參考離不開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在這部劇裡,無論是秦兵的裝扮還是秦人的生活習性,亦或是劇中出現的地名、城池等等,都是大家非常關注的。結合大劇,大家會想到現在的鹹陽,河北的邯鄲,山東臨淄等地。還會聯想到鄭國渠以及臨潼的驪山、兵馬俑等等,甚至找到了中小學課本裡王翦、李斯等歷史人物的影子。的確,《大秦賦》的劇情編排有電視藝術成分,但基本上是圍繞史書,堪稱一部正史大劇。
  • 《史記》:史學家司馬遷所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
    在漢朝時期,我國有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完成了一部名叫《太史公書》的書籍,被我們後來人稱之為《史記》。這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歷史上首次的紀傳體歷史書籍。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從黃帝時期直到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期,歷經三千多年的故事。魯迅對這本書的稱讚是史家之絕唱。
  • 司馬遷的《史記》是真實存在的嗎?竹簡證明《史記》再擺烏龍
    有一天,烽火臺燃起,諸侯國奔奔救主。千面刀從四面八方奔來,結果幽王褒姒在悠然看戲,個個氣得咬牙切齒。此時,褒姒笑了,臉上露出笑容。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千金買笑》、《一笑千金》等典故,出自此之後,由於皇后和太子的廢立問題。國丈申候一怒之下,聯合繒國、犬戎共同進攻周王室。這次輪到諸侯看戲,周幽王再令點燃烽火求救了。
  • 將書寫歷史和文學創作相結合,始於司馬遷
    魯迅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說明了《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專著,還是一部文學作品。將書寫歷史和文學創作相結合,始於司馬遷。歷史強調真實性,文學創作強調可讀性,看似南轅北轍般的調性,被司馬遷兼顧統一。
  • 《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序:比司馬遷早800年的那部《史記...
    本文轉自【史祭2020】;(原標題:序:比司馬遷早800年的那部《史記》,告訴我們什麼?)「記言」、「記事」歷時三個階段,最初記傳言和時事,其後記言誥誓命和天下大事,漢以後流變為記「言語」和「行動」起居注之類。
  • 其實司馬遷在《史記》之中已經解釋過了!
    《史記》說得很明白在我國歷史上,無論在哪一個朝代都會有野史和正史兩種組成部分,對於大秦王朝自然也不例外,而在秦朝的野史之中,有一個人物我們不得不提,他就是當年大秦王朝的宰相呂不韋。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之中,呂不韋和嬴政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在這裡我們首先要知道秦始皇嬴政的母親是誰,秦始皇的母親趙氏,在年輕的時候其實並不是皇宮裡的女人,他與呂不韋之間是屬於丈夫與小妾的關係,當然了,在表面上來說,趙氏只不過是呂府之中的一名歌姬而已。
  • 霍去病、衛青都是大將軍,司馬遷為什麼把他們寫進《佞幸列傳》?
    霍去病、衛青都是大將軍,司馬遷為什麼把他們寫進《佞幸列傳》?
  • 司馬遷是如何知道幾百上千年古人對話的?答案令你不得不佩服
    司馬遷是如何做到的?在無任何文獻參考的情況下,司馬遷又是如何知道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的古人對話的呢?難道是司馬遷睡夢中穿越到幾百幾千年以前,拿個刻刀竹簡一筆一筆地記錄下古人們的生活和他們之間的對話嗎?一下舉例來說明。在《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嶽曰:「盲者子。
  • 司馬遷怎麼評價呂后?
    關注「讀書村」:每天十分鐘,打開文學的美好呂雉:司馬遷拿什麼來讚美
  • 名聲極差、但卻協助西漢走向強盛的酷吏群體
    這個「侍衛」的身份可不一般,他名為郅都,不救妃子算小意思,後來他成了西漢知名酷吏,屠殺豪族、收拾皇親國戚毫不手軟,眾人聞風喪膽,送給他「蒼鷹」的外號;在《史記·酷吏列傳》中,司馬遷也毫不吝嗇的對他進行濃墨重彩的描寫。
  • 司馬遷《史記》個人痕跡嚴重,我的三個質疑
    為啥大家對秦始皇印象不好,其實和漢朝史料有很大關係,無論是《史記》中的片段還是大家熟悉的《過秦論》,幾乎對秦始皇統一持批評意見。兩本書的作者背景均為西漢,且都是儒家大家,所以兩人對「焚書坑儒」的說法,我們需要嚴謹的去考察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