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朝時期,我國有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完成了一部名叫《太史公書》的書籍,被我們後來人稱之為《史記》。這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歷史上首次的紀傳體歷史書籍。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從黃帝時期直到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期,歷經三千多年的故事。魯迅對這本書的稱讚是史家之絕唱。直到今天,這本書籍依舊是我們所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史官。公元一三五年,他出生在一個世代都為史官的家庭。從小伴隨著父親司馬談在京城長安念書,因此觸及到了大量歷史文獻和哲學類書籍。直到他十歲時,已經能背下前人所寫的大量優秀古文作品。從二十歲時,司馬遷開始全國各地的實際勘察,遊歷中原的大山南北,訪問和查探古代留存下來的名勝古蹟。同時搜集民間流傳的故事,了解各地百姓不同的風俗人情。這些都為司馬遷日後撰書奠定了豐富知識基礎,同時成為了首要的參考材料。
公元前104年開始繼承父親的職位,正式擔任太史令一職。由於職務帶來的便利,司馬遷有許多機會閱讀政府私密收藏的古典書籍和各種歷史資料,為寫史記做好了充分準備。一直到公元91年,他前後用了十四年之久的時間完成了這部歷史巨作,隨後又參加了部分的修訂和加工。這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一共一百三十餘篇,五十萬之多的文字。
「本紀」一共十二章,記述了從皇帝到漢武帝,每個朝代君主的興廢。按照時間順序,會把政治上發生的大事融入進去。這可以是說是全書的綱要,給了讀者一個閱讀總線索。「表」分為十章,又分為世、年、月三種。是按照時代的年、月分別記載大事件,令讀者一目了然。「書」分為八章,是對古時人們的經濟概況和天文地理等論述專門的記載。
司馬遷在這本書裡,運用了略古詳今的基本準則,對於久遠的古代描繪的則是非常簡略。反而用相當大篇幅的敘述,秦漢以後近一百年的歷史。同時也用形象的手法,樸實精煉的語言,描繪各種社會階級、不同地位的人物,生動形象表明了社會歷史上不僅僅是權高位重的帝王,還有各式各樣的百姓群眾。他不僅肯定了秦始皇統一的功勞,同時也歌頌了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並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當然司馬遷還注意到社會經濟,政策等科學技術多種方面。同時也描繪出了少數民族的歷史特色。他的寫作態度是十分嚴謹的,掌握豐富的歷史文獻。這些除了司馬遷從書上看到的,還通過自己的考察,才得出的結論。他從不一味相信文獻記載,對於傳聞中不可全信的歷史事件,也不輕易的下結論。往往通過自己的實際材料來修改舊資料中的錯誤。因此後世人們經常稱讚他的作品貼合實際,稱司馬遷本人更是一位優秀史學家。
但司馬遷作為一個封建主義階級的史學者,在書裡更多表現的是自己的唯心的思想,也是我們應當注重的。在浩瀚的歷史歲月中,出現過無數優秀的人,優秀的作品以及個人偉績。在今日看來,都對我們的影響深遠。它們不僅是我們重要的歷史參考牌,更是促進我們思想層次的進步。那麼,通過這篇文章的閱讀後,你們對這部作品有所感想嗎?對他又有什麼不同看法呢?可以多多討論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