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史學家司馬遷所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

2021-01-12 丹丹愛說歷史

在漢朝時期,我國有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完成了一部名叫《太史公書》的書籍,被我們後來人稱之為《史記》。這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歷史上首次的紀傳體歷史書籍。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從黃帝時期直到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期,歷經三千多年的故事。魯迅對這本書的稱讚是史家之絕唱。直到今天,這本書籍依舊是我們所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史官。公元一三五年,他出生在一個世代都為史官的家庭。從小伴隨著父親司馬談在京城長安念書,因此觸及到了大量歷史文獻和哲學類書籍。直到他十歲時,已經能背下前人所寫的大量優秀古文作品。從二十歲時,司馬遷開始全國各地的實際勘察,遊歷中原的大山南北,訪問和查探古代留存下來的名勝古蹟。同時搜集民間流傳的故事,了解各地百姓不同的風俗人情。這些都為司馬遷日後撰書奠定了豐富知識基礎,同時成為了首要的參考材料。

公元前104年開始繼承父親的職位,正式擔任太史令一職。由於職務帶來的便利,司馬遷有許多機會閱讀政府私密收藏的古典書籍和各種歷史資料,為寫史記做好了充分準備。一直到公元91年,他前後用了十四年之久的時間完成了這部歷史巨作,隨後又參加了部分的修訂和加工。這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一共一百三十餘篇,五十萬之多的文字。

「本紀」一共十二章,記述了從皇帝到漢武帝,每個朝代君主的興廢。按照時間順序,會把政治上發生的大事融入進去。這可以是說是全書的綱要,給了讀者一個閱讀總線索。「表」分為十章,又分為世、年、月三種。是按照時代的年、月分別記載大事件,令讀者一目了然。「書」分為八章,是對古時人們的經濟概況和天文地理等論述專門的記載。

司馬遷在這本書裡,運用了略古詳今的基本準則,對於久遠的古代描繪的則是非常簡略。反而用相當大篇幅的敘述,秦漢以後近一百年的歷史。同時也用形象的手法,樸實精煉的語言,描繪各種社會階級、不同地位的人物,生動形象表明了社會歷史上不僅僅是權高位重的帝王,還有各式各樣的百姓群眾。他不僅肯定了秦始皇統一的功勞,同時也歌頌了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並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當然司馬遷還注意到社會經濟,政策等科學技術多種方面。同時也描繪出了少數民族的歷史特色。他的寫作態度是十分嚴謹的,掌握豐富的歷史文獻。這些除了司馬遷從書上看到的,還通過自己的考察,才得出的結論。他從不一味相信文獻記載,對於傳聞中不可全信的歷史事件,也不輕易的下結論。往往通過自己的實際材料來修改舊資料中的錯誤。因此後世人們經常稱讚他的作品貼合實際,稱司馬遷本人更是一位優秀史學家。

但司馬遷作為一個封建主義階級的史學者,在書裡更多表現的是自己的唯心的思想,也是我們應當注重的。在浩瀚的歷史歲月中,出現過無數優秀的人,優秀的作品以及個人偉績。在今日看來,都對我們的影響深遠。它們不僅是我們重要的歷史參考牌,更是促進我們思想層次的進步。那麼,通過這篇文章的閱讀後,你們對這部作品有所感想嗎?對他又有什麼不同看法呢?可以多多討論的哦!

相關焦點

  • 古裝電視劇《大秦賦》的劇情編排參考離不開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其創作始終離不開《戰國策》等史書,更離不開《史記》。也正是因為有《史記》等書的記載,這部大劇才可以根據歷史資料完整地構建整個故事邏輯及線索,為我們展現出一個事件飽滿、人物生動的故事,也呈現了一個強大王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水利等領域的成就。《史記》在《秦本紀》中記錄了秦國歷史,主要講述了春秋和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秦國從興起、發展到稱霸天下、秦王嬴政統一全國之前的歷史。
  • 大略了解中國通史,該讀哪些書?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
    大略了解中國通史,該讀哪些書?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現在有很多有關通史的著作,都是非常平庸的。這類書籍大多只是對歷史事件做了羅列概括描述,並不能激起人心中了解歷史的願望,更別說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發。比較優秀的著作,有錢穆老師的《國史大綱》。
  • 為什麼說《大秦賦》的編排參考離不開韓城人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但小焦認為整部劇中其實大家最忽視了兩個內容。一個是《戰國策》,而另一個是《史記》(甚至有《詩經》、《左傳》)。可以說整部史詩大劇的編排拍攝離不開這兩部史書的參考,如此在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較為完整地構建了《大秦賦》的整個故事邏輯及線索,力求尊重歷史的同時,創作出一個事件飽滿、人物生動的故事。特別是《史記》對整部劇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素材,讓我們了解到一個真實而強大的秦國。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以寫人物為中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 「二十四史」 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 3000
  • 《史記》為何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著名學者季羨林老先生說,《史記》是中國第一部通史,但此書的真正意義不在史而在文。 司馬遷說:「詬莫大於宮刑。」他滿腔孤憤,譜寫出文字之歌,遂成《史記》。
  • 元朝為何將司馬遷墓修成「蒙古包」形狀?因他記載過九個字
    文/歷史九點半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影響後世2000年,被尊稱為「太史公」。但是,很多人會有疑問,司馬遷是中原王朝的史學先師,為何他的墓卻是「蒙古包」形狀呢?眾如咱們所說,司馬遷墓歷經千年,多次整修,而目前保持的「蒙古包」形狀,則是元朝時重新整修建造的。
  • 《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序:比司馬遷早800年的那部《史記...
    本文轉自【史祭2020】;(原標題:序:比司馬遷早800年的那部《史記》,告訴我們什麼?)「記言」、「記事」歷時三個階段,最初記傳言和時事,其後記言誥誓命和天下大事,漢以後流變為記「言語」和「行動」起居注之類。
  • 司馬遷在史記中,如何看待商業人才?他與漢武帝對此有何分歧?
    【司馬遷在史記中,如何看待商業人才?他與漢武帝對此有何分歧?】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和思想家。他重商的經濟思想在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漫漫長夜中閃爍著奪目的光彩。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他提出了自己的商業人才論。司馬遷商業人才論的主要內容有二方面:商業人才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造就商業人才需一定的主觀條件。
  • 千古絕唱《史記》經典名言5句,句句經典,字字如金,值得收藏
    《史記》是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書分共130篇,52萬餘字,記載了我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年左右的歷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你不了解的「太史公」,司馬遷還是一位科學家
    司馬遷做太史令的官,是管理皇家藏書、祭祀、天文等等事情的,寫出了《史記》這一史書。這是什麼緣故?因為他和他父親司馬談先後都是由可能看得到皇家的大量藏書,這是別人沒有的條件。司馬遷,陝西韓城人。自二十歲就四方出遊。他到江蘇、浙江、湖南、江西、山東各地去遊覽訪問。由於親見親聞的多,所以思想也不同於他父親。他見到在民間生活裡,經濟很重要。
  • 跨越百年,《史記》法文全譯本問世,大半新譯
    《史記》法文全譯本封面。(圖片來源:《歐洲時報》)《史記》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名列 「二十四史」之冠,西方漢學界對《史記》的翻譯與研究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其中,法國漢學家沙畹從1895-1905年所譯註的五卷本《史記》被視為西方學界整理中國史部要籍的第一部謹嚴精審之作。然而,沙畹學術涉獵領域甚廣,精力有限,他並沒有完成《史記》的全部翻譯工作。
  • 仲泊遊隨筆畫典:《史記》典故裡的人之指鹿為馬
    【中網資訊書畫】《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通史,記載了上到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時期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史記》為後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史料。並著力寫了各個階層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因此《史記》裡許多篇章成了膾炙人口、百讀不厭、傳誦至今的典故和成語。畫家仲泊遊用傳統水墨畫形式,把一個個歷史人物躍然紙上,生動地把《史記》繪成通俗易懂的畫面。以和讀者共享《史記》典故裡先人的智慧和魅力。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據近些年相關墓葬出土資料來看,中山國應該是被趙武靈王所滅。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反倒是那些沒有稱王的諸侯國,卻得到司馬遷的偏愛,為其單獨立傳。那麼,《史記》對中山國隻字不提,是否與司馬遷個人主觀意願有關係?
  • 仲泊遊隨筆畫典:《史記》典故裡的人之「季札掛劍」
    【中網資訊書畫】《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通史,記載了上到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時期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史記》為後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史料。並著力寫了各個階層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因此《史記》裡許多篇章成了膾炙人口、百讀不厭、傳誦至今的典故和成語。畫家仲泊遊用筆墨形式,把一個個歷史人物躍然紙上,生動地把《史記》繪成通俗易懂的畫面。現發表數幅,以和讀者共享《史記》典故裡先人的智慧和魅力。
  • 《史記》中的8則經典名言,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史記》是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學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中國歷史,不能不讀《史記》。1.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 淺談史記的寫作手法
    因此,無論是智慧深藏的隱者,還是行俠仗義的俠士,抑或是心懷天下、積極進取的士人,都在《史記》中留下了身影,使我國的傳記文學內容更加豐富。他本以為可以一直在遊歷創作中度過,但「自古天意高難問」。四十歲的時候,一場意外的災難降臨到司馬遷的身上,成為李陵事件中的受害者,被囚於監獄處以宮刑。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郭道揚教授所著全球首部會計通史在武漢籤約出版
    2011年,以我校郭道揚教授為首席專家的「中國會計通史系列問題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正式立項。《中國會計通史》作為這個重大課題的第一分支課題,是整個項目的主體研究部分,是最具代表性意義的研究成果。郭道揚教授一人一支筆,歷經八年艱苦奮戰,於耄耋之年完成了《中國會計通史》這部鴻篇巨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