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網資訊書畫】《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通史,記載了上到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時期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史記》為後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史料。並著力寫了各個階層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因此《史記》裡許多篇章成了膾炙人口、百讀不厭、傳誦至今的典故和成語。
畫家仲泊遊用筆墨形式,把一個個歷史人物躍然紙上,生動地把《史記》繪成通俗易懂的畫面。現發表數幅,以和讀者共享《史記》典故裡先人的智慧和魅力。
秦軍發兵到了滑國附近,有一個名叫弦高販牛的鄭國人,把牛群寄養在客棧。打聽到秦軍是來偷襲鄭國的,就一面派人回去報信。一面選十二頭肥牛向秦軍營走來,自稱是鄭國使者,並說,鄭國上下已做好了戰鬥準備,今派我以十二頭牛慰勞秦軍。秦軍元帥聽後轉變了主意,改打滑國。晉國是滑的同盟國,因此出兵襲擊秦軍,結果秦軍慘敗,弦高以假命犒秦軍,使鄭國轉危為安,後拜弦高為軍尉。
鮑叔牙輔佐齊桓公取得了君位,齊桓公要任他為國相,鮑叔牙推辭不受。並一再推薦管仲,說我有五點不如管仲,對民寬和,使民富裕不如他;治國嚴謹不失國家主權不如他;團結人民使百姓心悅誠服不如他,指定禮儀,使人人遵守不如他;臨陣指揮使將士勇往直前不如他。管仲當上齊國上卿後,鮑叔牙一直心甘情願在管仲手下工作。天下人稱讚鮑叔牙知人讓賢之事。
晉靈公大興土木,興建華麗的樓閣桃園,飲酒作樂,殘暴至極。一次在酒宴中,晉靈公想害主持正義的相國趙盾,但趙盾沒中他的圈套,靈公就放出惡狗咬趙盾,正在這時護衛祁彌明一個箭步上前將惡狗脖子扭斷。靈公惱羞成怒,令埋伏的武士追殺,祁彌明隻身掩護趙盾出走脫險。晉靈公橫行暴政,荒淫奢侈,人民對他早有怨恨,後被年輕將軍趙穿刺殺。
楚成王進攻宋國,當時宋國相國目夷對宋襄公說,楚國武器比我們鋒利,軍士比我們強悍,講和才是最好的辦法,不同意和楚國交戰。而宋襄公卻說,楚國雖兵甲厲害,但不講「仁義」,主張迎敵。雙方經過一番激戰,加上宋襄公為「仁義之師」,所立的軍規戒律:對已受傷的敵人不再攻擊,對白頭髮的老兵不準俘虜,要始終堅持我們是「仁義之師」,要守規矩,不要亂來。由此束縛了將士的手腳,結果連「仁義之師」的大旗也被楚軍奪去。
楚莊王即位三年,從不過問朝政。日夜沉浸在田獵、遊樂和酒色歌舞中,並規定敢提意見者斬首無赦。大夫武舉見朝政腐敗冒死進宮見楚莊王問道:山上有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不知是什麼鳥?楚莊王道:是平凡的鳥,三年不飛,飛必沖天。三年不叫,叫必驚人。過了幾個月楚莊王幡然醒悟,並任命武舉主持國政。楚王兵臨洛陽向周定王示威,周王派出大夫王孫滿,莊王便問,聽說大禹鑄九鼎,三代相傳,今在洛陽。不知大小輕重了。王孫滿說:如君王有德,鼎雖小亦重,如無德雖大也輕。所以鼎之輕重不必問了。楚王聽後乃率師而回。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吳王四子季札擔任吳國外事工作,參觀魯國、鄭、衛、晉等國,結交了一些朋友。當時在回國途中遇到朋友徐君,喜歡他身上佩戴的寶劍,但不敢開口。季札明白徐君的想法,這次又回來了,徐君已死,季札就把寶劍掛在他墳頭的樹上。於是後人把季札掛劍的事作為友誼、守信用的佳話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