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見微知著

2020-12-15 天眼新聞

「見微知著」中的「微」即隱約的意思;「著」為明顯的意思。這一成語是說,見到事情微弱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及結果。

典故出自春秋時範蠡所著的《範子》中對他的老師、商丘人計然的記述:「計然者;葵丘濮上(今商丘市民權縣)人,博學無所不通。為人有內無外(人品好,學問高,有修養,但是卻沒有與之匹配的相貌),形狀似不及人;少而明,學陰陽,見微知著;其志沈沈(深邃的樣子),不肯自顯,陰所利者七國,天下莫知,故稱曰計然。時遨遊海澤,號曰『漁父』,嘗南遊越,範蠡請見越王。計然曰:『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範蠡知其賢,卑身事之,請受道,藏於石室,乃刑白鷸而盟焉。」

關於計然的身份,有多種史籍記載。綜合起來:計然是春秋時宋國的蔡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先人是晉國流亡的貴族。

計然的「見微知著」之明,在「南遊越」期間表現得最為明顯。元代道士趙道一修撰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說,文子「後南遊吳越,範蠡師之。越欲伐吳,範蠡諫曰:臣聞之師曰:『兵,兇器;戰,逆德;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於所末,不可。』勾踐不聽,敗於夫椒。」

有關歷史是:勾踐元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興師伐越,戰敗,闔閭中箭而死,夫差繼位。《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春,「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大臣範蠡意識到危險,便向他進諫說:「我聽我的老師文子先生說過:『兵器是兇器,攻戰是背德,爭先打別人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陰謀去做背德的事,喜愛使用兇器,親身參與下等事,定會遭到天帝的反對,這樣做絕對不利。』」越王不聽,說:「我已經作出了決定。」於是舉兵進軍吳國。勾踐輕敵,一意孤行,企圖切斷吳軍水軍的退路,聚而殲之。但是,吳軍水師大營在臨湖的山地,地形複雜。吳王聽到消息後,動用全國精銳部隊迎擊越軍。越王去偷襲時反而被夫差的軍隊包圍了,在夫椒遭到大敗。越王勾踐被迫向吳求和,入吳為臣。此為文子見微知著一例。

三年後,越王勾踐被釋放回越國,想起當初沒聽範蠡告訴他的文子的話終成慘敗,而且招致奇恥大辱,才知道文子所見之高,在心裡深深佩服,但後悔晚矣。《越絕書》記載「越王句踐(勾踐)既得反國,欲陰謀吳」,報仇雪恨,便向文子問是否可行。文子回答:「這肯定是不行的。出師遠徵敵國,必須先積蓄糧食、錢財、布匹。如果不先積蓄糧食,到了戰場上,士兵缺糧飢餓,將動作遲緩,眼花耳昏,抬不動武器,進退緩慢。飢餓和飽食軍隊的區別,相差千萬裡。飢餓的士兵弓弩都拉不滿,命中率、殺傷力大減,被敵軍看見,將被猛攻,就像惡狗趕羊一樣,後面的部分將被殺死,前面的部分將亂而自踐踏傷,能逃出者少。為何受到戰敗的禍害?其實不是上天不保佑,而是人主將帥的過錯。傾其全國兵力連年在外作戰,一旦失敗,將國土淪喪,將士屍橫遍野。」於是向勾踐獻七策,建議勾踐先用他的措施富國強兵,之後才能行動。並就正身、用人等問題向勾踐獻計。越王勾踐很佩服他的這些計策。於是聽從,用他的方法治理國家,只用了七年就滅了吳國。此為文子見微知著又一例。

文子對他的學生範蠡說:「越王為人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同利也。」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和《通玄真經纘義序》記載,文子「佐越平吳」,勾踐「位以上大夫,弗就」,「功成不有,退隱封禺之地」。範蠡聽信他對越王的論斷,而且憶起他的《文子·上德》中說的「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便決定激流勇退,離開越國,去了齊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引用文子的話「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向文種說:「子何不去?」文種沒聽他的話,結果被勾踐賜劍自殺。

範蠡說:「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到宋國的陶邑,利用計然的「七策」經商。《文子序》說,範蠡「既以報吳,乃飄然遠引,竟免於鳥喙之毒手」。《漢書·貨殖列傳》載,範蠡「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於人……十九年之間三致千金,而再散分與貧友昆弟。後年衰老,聽子孫修業而息之,遂至鉅萬。故言富者稱陶朱」。

劉秀森 來源 京九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大名成語典故——心心相印
    大名成語典故——心心相印 2020-02-21 13: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成語典故---羽扇綸巾
    成語典故---羽扇綸巾 20-06-08 09:08
  • 【成語典故 薪火相傳】跟著成語遊邯鄲之一 葉公好龍
    【成語典故 薪火相傳】跟著成語遊邯鄲之一 葉公好龍 2020-07-21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葉知秋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見微知著、落葉知秋,一葉知秋是中性成語,緊縮式成語;可作定語;指從局部推知未來。一葉知秋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一葉知秋(yī yè zhī qiū)成語釋義: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已經來臨。比喻由細微的跡象可以預料出事物的發展趨向。
  • 中華文化的精髓—成語!淺談那些因典故而形成的成語
    它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成語、諺語、歇後語。很多詞語不僅讀音有四種,還分別有幾個釋義,這也是令很多外國友人學漢語頭疼的原因。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中華文化的語言精髓—成語,淺析他們背後的歷史典故。1、買櫝還珠成語典故:相傳楚國有位珠寶商人,他手上有一顆價值名貴的珍珠,為了能讓珍珠賣個好價錢,特意命人專門做了一個名貴的盒子,盒子外面鑲嵌了各種華麗珠寶。
  • 新興鑄管武安工業區開發「成語典故宴」
    日前,「邯鄲學步」「黃粱美夢」「梅開二度」「瓜田李下」「紙上談兵」「完璧歸趙」「一言九鼎」「戰國七雄」「花開富貴」「織邯鄲」等眾多膾炙人口的邯鄲成語典故,以華麗妝容登上新興鑄管武安工業區本部招待所的餐桌上。
  • 100條成語典故,用在作文簡直「無敵」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造就了不少的文化典故。當孩子學習這些典故,不僅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特點,還能學到很多知識,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成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獨特的結構和寓意也成為了中小學的必考重點。
  • 關於成語「亂七八糟」的典故
    我們形容事物雜亂無章,經常使用「亂七八糟」這個漢語成語。它的本意,形容毫無秩序及條理,亂糟糟的樣子。 那這個成語對應的有兩個典故,分為「亂七」和「八糟」。 1、「亂七」。是指發生在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 西漢初年,劉邦不僅剷除異姓諸侯王,還分封了一大批的劉姓子弟為王。原本想著是靠劉氏宗族的力量,來幫助皇權統治的。
  • 成語典故解析|一心一德
    成語在漢語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瑰寶之一,很大一部分是漢語詞彙中特有的一種從古代長期相承沿用的固定短語,代表了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語。每天學習一個成語典故,既積累了豐富的語言「養料」,也讀懂了中國五千年歷史背後的故事。
  • 河北有個「成語之都」,內有1500多條成語典故,你絕對知道
    「紙上談兵」「毛遂自薦」「背水一戰」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但你知道這些成語典故的來源嗎?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這個城市,它以成語出名,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到成語典故,這個城市就是河北邯鄲。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從邊塞到中原,從歷史文化到哲理內涵,多種多樣,應有盡有。
  • 一起來看,《史記》中的成語典故與常識考點
    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一下高頻考點《史記》中的成語典故及其考點。 典故 01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西漢剛建立時,漢高祖劉邦宴請群臣,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會失敗?」大家眾說紛紜。
  • 「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的哪個成語最有名呢?至今沒有共識?
    邯鄲是一座擁有30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悠久的古城孕育了勤勞的人民和不朽的文明,湧現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被譽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都"。據專家統計,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在邯鄲,你漫步街頭巷尾,隨處都能見到成語典故,每一個典故,都承載著一段歷史,或催人奮進,或引人深思。在邯鄲,有「路不拾遺」的風尚,有「完璧歸趙」的慷慨,更有「一枕黃粱」的春秋大夢。
  • 大名成語典故——懸崖峭壁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大名成語典故——懸崖峭壁 2020-02-15 1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名成語典故——羽觴隨波
    大名成語典故——羽觴隨波 2020-04-22 1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寓意的成語典故起名,大氣風範十足!
    成語典故不僅富含文化和底蘊,而且還很有特色,其中的意境和內涵是很多現代的簡單詞彙所不能表述出來的,所以,用成語典故給男孩起名字,基本都有特別美好的寓意。同時。這樣起的名字,既帶有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又很有意義。那接下來獵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出自成語典故中的好名。
  • 河南出版《讀成語 學中醫1》,用成語典故解讀中醫文化
    在「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的5月,在中醫又一次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的今天,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趣讀成語」系列叢書《讀成語 學中醫 1》正式出版。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
  • 以成語典故解讀中醫的新嘗試!《讀成語 學中醫 1》出版
    近日,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趣讀成語系列叢書《讀成語 學中醫 1》正式出版。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今年年初新冠疫情,來勢洶洶,中醫藥在此次疫情中發揮的作用得到了許多權威專家的認可和肯定。對普通人來講,中醫是充斥著藥味的,是與針灸理療分不開的。
  • 下列哪個成語典故不是出於《史記》?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
    下列哪個成語典故不是出於《史記》?13 00:00 來源:爆笑生活館 原標題:下列哪個成語典故不是出於
  • 《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正式出版 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
    近日,河南大學出版社推出了解讀中醫藥文化和歷史典故的《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據了解,本書作者培松根據多年的宣傳工作經驗,結合掌握的豐厚歷史文化知識,經過大量的採訪和學習,認真構思,精巧謀篇,用活潑通俗的語言,佐以風趣幽默的插畫,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為切入點,從成語典故與中醫的淵源關係上,遴選了一批故事性強又有啟發意義的成語,以成語講中醫,以中醫講故事,以故事講文化……為讀者精心奉獻了這冊講讀中醫哲學和文化的讀本。
  • 成語典故——按圖索驥
    這則成語出自明代楊慎《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比喻做事情遵循成規,不能靈活變通!祝大家在看到這個幽默的成語故事時可以會心一笑!典故拓展:「白馬非馬」:戰國末年的公孫龍,是我國古代名辯學派的著名邏輯學家和哲學家。《白馬論》是他著名的哲學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的論題是:「白馬非馬」。「白馬非馬」顯然是同人們的常識相悖的。意思是說:馬包括了白馬,黃馬,黑馬,但是白馬並不包括黃馬和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