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成語出自明代楊慎《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比喻做事情遵循成規,不能靈活變通!
相傳孫陽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相馬專家,能一眼看出一匹馬的好壞。由於傳說中的伯樂是執管天上馬匹的神,所以人們稱孫陽為伯樂。伯樂憑自己識馬的豐富經驗,編了一本《相馬經》。
書中,他介紹了各種各樣千裡馬的特徵,並配了大量的插圖,供人們在識馬時參考之用。伯樂有個智商很低的兒子,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之後,便想根據書上寫的特徵去尋找千裡馬。他看到書上說,千裡馬的主要特徵是腦門高,眼睛大,馬蹄像摞起來的酒麴塊。於是,他拿著書,到外面去尋找。走了不遠,他見到一隻大癩蛤蟆,便抓回去對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好馬,和書上說的差不多,不過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伯樂看到兒子手中的大癩蛤蟆,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法騎呀!」
二鍋頭酒麴塊
考試季又到了,高考踏入紅塵院,中考快去刷試卷。廣大考生做題時千萬不要按圖索驥,不知變通,做題時鑽進牛角尖裡,不僅耽誤時間還影響做題時的節奏和情緒!祝大家在看到這個幽默的成語故事時可以會心一笑!
典故拓展:
「白馬非馬」:戰國末年的公孫龍,是我國古代名辯學派的著名邏輯學家和哲學家。《白馬論》是他著名的哲學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的論題是:「白馬非馬」。「白馬非馬」顯然是同人們的常識相悖的。意思是說:馬包括了白馬,黃馬,黑馬,但是白馬並不包括黃馬和黑馬。這話本來是不錯的,但是,公孫龍缺以此為理由,推出「白馬非馬」,因此而陷入了詭辯論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