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季北孔——孔子最敬仰的人,有三讓天下之美譽,你知道是誰嗎?

2020-12-13 愛上文字的人

季扎生平

季札,姬姓,名札,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春秋時期政治家、外交家、文藝評論家,吳太伯仲雍十九世孫,吳王壽夢第四子,史稱延陵季子、州來季子。被稱為「延陵第一人」「常州人文始祖」 周敬王三十六年,季札去世,時年九十三歲,葬於上湖(今江蘇省江陰市申港),孔子曾為之撰寫碑銘。

季札畫像

三讓天下

三讓天下

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被孔子讚美為「至德」之人。上一篇已經講過吳國是由泰伯建立!數代後,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

季札的兄長也都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幹,最應該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

但是季札自知自己不適合做王位,無論如何不肯接受,對比為了王位而兄弟相爭搞得你死我活的那些人,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如同眾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擁戴季札為國君。

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隱於山水之間,躬耕勞作,最後長子諸樊繼位,並建立兄終弟及的繼位制度。

長子薨以後,季札以要周遊列國為由,不肯接受,所以二弟(餘祭)繼位。

二弟之後,季札又藉故不受,所以三弟(餘眛)繼位。史稱(三讓天下)

掛劍贈徐王

季札掛劍

有一次,季札出使晉國,途中,順道拜訪徐君。

在歡迎宴上,徐君看中了季札佩戴的寶劍,但有礙於面子,沒有開口,季札從徐君臉色看出,徐君想要這把劍。

此時季札有出訪的任務,就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君,但心裏面已經默認贈與徐君了,準備等從晉國返回時送給徐君!

於是辭別徐君,繼續出使晉國,天有不測風雲,等季札完成任務再回到徐國時,徐君已經離世!

季札將寶劍贈與徐國新任國君!

手下隨從說:這是吳國寶物,不可用來送人!

季札說:「其實當日,我心裡已經決定,要把寶劍贈送給徐君了,只是因為要完成出使任務,我才沒有即時相贈。現在不能因為徐君不在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內心吧。」聽者無不讚嘆季札的有信重義。

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

於是,季子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就離開了。

徐國人讚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說:「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後人曾題詩:誠信去如季札,掛劍曾徐君!

南季北孔--孔子最敬仰的人

季札博學多才,仁義賢德,還是孔子的老師

季札墓葬於江陰申浦(今申港),墓前有傳說為孔子所書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史稱十字碑。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出自季札之口,

季札是孔子推崇的聖人,司馬遷盛讚的君子

被後人「南方第一聖人」!

孔子書十字纂文碑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孔子的兒子嗎?他是聖人孔子唯一的兒子,卻不出名
    你知道孔子的兒子是誰嗎?如果知道,你了解多少他呢?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孔子有著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地位。他輝煌的一生,弟子三千,七十二人成大賢。然而,聖人唯一的兒子,在史書裡只有寥寥數語,默默無聞。他的名氣,似乎連孔子最普通的學生都不如。撥開重重迷霧,那麼孔子的獨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
  • 「南子」惜「南子」 孔子知音多
    飾演南子的四位女演員之一陳雅斕表示,南子聰明美麗,有思想,有智慧,有修養,有抱負,也有野心,但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不得幹政的社會,她很難實現自己的理想,她是孤獨的,苦悶的;她崇拜、敬仰、愛慕孔子,知道只有孔子能理解她,幫助她,所以很想留下孔子,幫助她治理國家,讓衛國強大;而孔子明知道遇上了知音,但在流言蜚語、社會輿論、個人名聲等各種因素壓力下,尤其是孔子自己堅持的道——權出於王,而非作為女人的王后
  • 南子和孔子有多曖昧?孔子和南子見面發生了什麼?南子為何而死?
    孔子見南子絕非王充所言行"淫亂"之事,實際上這場會面更像是"隆中茅廬"似的會面,雙方是為了有可能的政治合作而相見的,這與是否"淫亂"完全沒有任何關係。雙方在互相了解對方的政治意圖以後,彼此都知道已無合作的可能,這場會面也就無果而終了。實際上,子見南子是衛靈公欲用孔子與孔子欲在衛國出仕實現"道"的必然結果,而雙方最後無果而終也是由於雙方最基本的政治立場所決定的。
  •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語出《論語·雍也》,也是一直備受爭議的一則,有各種解釋,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原文比較簡單,主要是解釋的問題: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前提:「南子」是誰?
  • 孔子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人嗎?
    全文理解為: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後面,遇上一個老人,用拐杖扛著耘田農具。子路問他道:「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我為五穀施肥忙得不得了,誰還管得了你的老師是誰?」說著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幹活去了。子路拱著手站在那裡。
  • 一年有幾個季節,孔子:三季,真正的道理往往這麼出人意料
    話說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正在打掃院子,忽然門外來了一位遍身綠衣的人,問子貢說,先生能說說一年有幾個季節嗎?子貢答道,四個季節啊,春夏秋冬;那人聽後感覺很不服氣,硬是說三季,春夏秋;於是,倆人便爭論起來,子貢說四季、綠衣人說三季,以此爭論到中午仍是難解難分。這時,孔子出來了,他在聽了兩人爭辯的事由後,對兩人說,三季,並讓子貢給綠衣人磕頭道歉;當然,子貢肯定不服氣了。
  • 這個世界上有至善的人嗎
    孔聖人雕像供後人敬仰這確實是一個崇高的理想。但我們要問什麼是至善的境界?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榜樣放在人面前讓人學習及模仿呢?孔子達到這個境界了嗎?為此,我們引用孔子的一句話:「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即是「善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還坦誠地說到:「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吾憂也」,即是說:「知道什麼是義的,但不能做,也知道什麼是不善的,卻不能改,真叫我憂愁啊!」。
  • 什麼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 「素王」孔子的「土皇帝」後人
    勞動者才是最美的人中國有沒有超級貴族?當然有,而且大家還耳熟能詳,這便是山東孔家。話說劉邦本來十分討厭儒生,還往他們的帽子裡撒尿,當夜壺,但得了天下以後,覺得不能再以「馬上治之」,便在晚年東巡時帶頭尊孔,封孔子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專管祭祀孔子事務,算是「優待聖裔」之始。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卻對孔子後裔興趣寥寥,隨便給個世襲博士就打發了。
  • 百家姓之吳姓來歷,得姓始祖被孔子18字稱讚
    吳太伯說道百家姓中的吳姓,你會先想到什麼?吳越爭霸、三國東吳,還是什麼?這些都不是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是吳姓始祖得到了孔子的18字稱讚,孔夫子可不是隨便就誇人的哦。吳姓源出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 孤獨莊子(116)—天運之伍—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可愛的你要想讓天下不至於喪失淳厚質樸,更加可愛的你就應當模仿自然風的吹拂, 一切都交給人類的天性良知來應對。又何必氣勢洶洶地豎起「仁義」的大旗,仿佛敲著鼓去追趕逃亡的人群!是說,好像天下人都不仁義,唯有你孔丘仁義。仁義出於本心,有必要強逼天下人服膺你的「仁義」之道嗎?  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 孔子過沒過美人關
    楚王說:「俺丟了弓,肯定會被楚人撿到。找啥找,東西不還在咱們家嗎?」對此,孔子評論道:「楚王的格局忒小了一點,幹嘛非得是楚人,外地人撿了就不香嗎?我看,改為『人失弓,人得弓』,才有點『仁者愛人』的意思。」
  • 中國陶瓷史上的「南青北白」瓷器,有無先後之分呢?
    在之前只知道家裡邊用的碗是景德鎮生產的,陶瓷就是白色的盤、碗,或者是在電視上看到的古董,其他一概不知。在上大學時才知道,原來陶瓷不是只有白色的,還有青色系列的釉色。這時候我就陷入了遐想,青白兩種釉色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到底是先有的哪種呢?
  • 孔門七十二聖賢中,顏回並無過人之處,為何獨得孔子偏愛?
    要問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人是誰,那一定非孔子莫屬了。就連很多外國人都知道孔子,中國的孔子學院也遍布世界各國。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是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人尊稱為「萬世師表」。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在春秋末期發展私人教學,提出「有教無類」。
  • 孟子樂君子之樂,孔子自得其樂,二人樂在何處有何異同?
    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也並非完全是其有獨特的思想影響後世,在將其讀透、讀懂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一生奮鬥都是在尋找人世間、人生之樂趣,並將其當你種享受。偉人開萬世基業,流芳百世,也有三樂:「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他將人生的磨難,當成子種樂趣。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 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誰的境界更高?
    一日,孔、老、釋三聖共遊,顏回、尹喜、阿難三賢隨侍。偶見一文,其文曰:楚王失弓,左右欲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也。」老子聞之曰:「失之,得之。何必人。」釋迦聞之曰:「何弓?何人?何得何失?」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就可以說是仁了。孔子提倡:恭寬信敏惠,說的是恭敬,寬厚,信任,勤敏,惠人。這也是孔子實行仁的方法,其核心無非就是要善待他人。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為有醜陋的;都知道善的之所以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劣的。【2】你要作孽就不能長久老子提醒: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孔子為何被稱為「孔老二」,這3種解釋,你認為哪個最靠譜
    提起孔老夫子,但凡中國人是沒有不知道的,他在我們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我想我們根本就用不著再去重複,反正我們只知道一點,那就是,在我們上學的時候,我們所學的第一篇古文,就出自《論語》;至於《論語》與孔子之間的關係,我們就更不用多說了。
  • 蒙古奶茶體驗季 | 跟隨孔老師走進一碗奶茶的故事
    於是,由北向南,她一直追溯到茶的發源地。爬茶山、採茶葉、通宵達旦的蹲在茶廠機器轟鳴的製作間學習茶葉的製作工藝。也由此,孔老師結識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愛茶之人,共同在茶路上相伴前行。在她看來,不過是一杯茶的時間,四季就更迭的如此之快。回首走過的茶路,她心懷感恩。一路上,眾多良師益友讓她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如馥鬱的茶香,氤氳著她茶路的每一個點滴。
  • 子見南子,史上最轟動的一場緋聞
    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關於這句「天厭之」專家們也是有爭議的,一種解釋說孔子立誓自辯,說我若欺心,天誅地滅;另一種則說孔子不至於對著學生這樣氣急敗壞,應是坦蕩而自若地說:如果南子真是這樣神憎鬼厭一無可取的人,誰見她一面都算是大惡的話,天自然會誅她,何須人之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