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說道:人分三六九等、貨有二五八分。就是說,不但不同的事物有區別,即便是相同事物都是分層級的,比如說我們人類之於社會中的角色,其身份、修養、學識等都是有所差距的。
講到這裡,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很有一番趣味。
話說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正在打掃院子,忽然門外來了一位遍身綠衣的人,問子貢說,先生能說說一年有幾個季節嗎?子貢答道,四個季節啊,春夏秋冬;那人聽後感覺很不服氣,硬是說三季,春夏秋;於是,倆人便爭論起來,子貢說四季、綠衣人說三季,以此爭論到中午仍是難解難分。
這時,孔子出來了,他在聽了兩人爭辯的事由後,對兩人說,三季,並讓子貢給綠衣人磕頭道歉;當然,子貢肯定不服氣了。於是,待那人走後,孔子便跟子貢講了一通道理,孔子說,你沒看那人的模樣麼,就是個螞蚱精,螞蚱一生是春天生、秋天死,他沒有經歷過冬季,你跟這樣的人爭論,是沒有好結果的。子貢聽後,恍然大悟。
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就是說每個人的閱歷、見識、認知都是不一樣的,而且社會像這種『三季人』並不在少數,他們剛愎自用且冥頑不化,執拗且偏頗,和這樣的人講道理,一定是沒有好結果,而且自討苦吃。
類似的觀點在《莊子》一書中也曾經提及過,比如『井蛙不可語之海,夏蟲不可謂之冰』,這句話就更容易理解了;其意思是,井裡的青蛙只能看見井口那一片天,你不要試圖去跟他講大海的壯闊,而夏天生、夏天死的蟲子你也不要跟它講冬天的冰雪多麼美妙,因為它沒有見過。
所以,像社會中類似見識淺短的人,你不要和他講深奧的道理,這樣的結果往往不但得不到對方的認可,反而他會以他的無知來嘲笑你的『狂妄』,對於聰明的朋友來講,這樣的做法是不值得的。
說歸說吧,其實上述筆者的解釋也是比較狹隘的,因為我們先輩們傳教給我們的道理並不見得如此淺顯,如果我們將這些結論再引申一步,其道理就變得更接近真理了。就是說我們在不持有偏見的基礎上,應該尊重每一個人,因為你所見識的並不是大家都認可的,你所經歷的事情並不是大家都經歷過的,所處環境不同、所遇經歷不同,我們沒有必要自以為是、反譏他人。
那麼既然這樣,我們又如何在社會為人處事中做到遊刃有餘呢?
《論語》有一句話,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注意,這裡的君子和小人不帶有道德評價,只是基於一個人的學識修養所區分的。怎麼講呢?就是說和有一定學識修養的人談話,要多談些人生大義,因為他們有追求真理的欲望;而對於普通百姓,則就要多談些利益,因為他們對一些比較空洞的東西不感興趣。
好了,這篇小文就說到這裡吧,同時希望小夥伴們在將來的為人處世中,能多多取長補短、稱心如意。
註:圖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作者:老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