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偉大,是在死去之後才開始閃耀的。孔子生於春秋居於亂世,他的一生無非也是平凡而窮困的集合,而在死後數千年來,他卻受到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的頂禮膜拜,這是因為孔子的智慧並不具有神秘色彩,而是人人可嚮往與效法的,像喝醉酒後的小風一樣,吹一吹就陶醉了。
沒有哪套格言能夠主導一個國家的歷史,偏偏孔子的儒學就能,這得益於他獨特而堅韌的大智大慧。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二者之間發生過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三季人」又是其中獨具匠心的一則。故事從清晨照進庭院的第一縷陽光說起,子貢早早起床,在門前清掃客道。
不多時,第一位拜訪者登門,他上來便問子貢:你是孔夫子嗎?子貢回道,有什麼事要勞煩我們老師?那人表明自己是來詢問關於時間的問題。子貢一聽,這何必勞先生出馬,我都能給捋順溜了,於是就讓那人出題。遂問:「年之季其幾也?」小夥子,一年共有幾個季節啊?
子貢懵了,心想這人穿著顯貴、一身秀氣,哪成想問出如此沒有水平的問題,要麼是個傻子,要麼就是來踢館的!子貢穩了穩情緒,微笑說道:四季也。那人當即反駁:明明是三季。呦呵,子貢聽完氣不打一處來,這是雞蛋裡挑雞崽兒,平白無故來找茬兒,今天我還能讓你給忽悠瘸了?
於是,子貢與來客相會於道,唇槍舌劍,你來我往,討論不止,爭辨這個問題。外面越吵越激烈,孔子聞聲而出,子貢頓時底氣十足,心想終於等來了救兵,便想讓孔子主持公道,找回自己的智商。孔子起初笑而不語,爾後仔細端詳了那人的衣服,最後才對兩人說,一年就是只有三季啊。
來者喜形於色,蹦蹦跳跳地就走了,只留下一頭霧水的子貢。子貢問之,孔子解釋道,此人衣著渾身翠綠,容顏蒼老,顯然這是一隻螞蚱精啊!他在春季誕生而在秋季死去,哪裡見過冬天呢?你若是與他爭辯起來,恐怕三天三夜都見不了分曉。俗話說,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孔子說的就是這意思。
這則故事很容易給人詭辯論的色彩,講孔子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其實不然,孔子的思考已經超越了人或鬼的局限,而是從本質問題出發,從不同的世界觀出發,去觀不同的世界,這正是儒學的人生處世智慧。孔子所打發的這類人就叫「三季人」,如今它已成為無知的代名詞。
其實,這樣的處世智慧在古典文化中並不獨一,《莊子·秋水》篇中有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曲士不可語道的觀點,不可以與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因為它春生秋死,從未見過,這就是認識的局限性。與其浪費時間對牛彈琴,倒不如選擇道不同不相為謀,節省時間,去看更遠。
見識不一,認識局限,是造成大多數爭辯的主要原因。那隻綠螞蚱到死也不會相信一年有四季,而夏蟲也當然不會理解眼前侃侃而談的四季蟲。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知上,也不要把無知當作自己的庇護所,二者都是愚蠢的行為。雖然孔子、莊子學術方向不同,但其所傳達的智慧卻是統一的。
「三季人」的故事在經過《百家講壇》節目播出後,獲得極大反響,從而大大提高了它的影響力。不過,有人稱它並非出自《論語》,因為《述而》篇曾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不管三季人是否出自孔子之口,在生活中這種人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所以孔子的方法還是適用的,老二的這碗雞湯還是挺好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