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一年有幾個季節?孔子的回答出人意料

2021-01-12 濰坊星港心理諮詢

說有一個人帶著問題來拜見孔子,來到孔子學堂門口,看見一個年輕人在掃地,就上前詢問:

「請問孔老夫子在嗎?」

對方回答:「您有什麼事嗎?」

「我是來請教問題的,您是哪位?」來人問。

「我是孔子的學生。」

「是嗎?那太好了,您是孔子的弟子,那問你也可以。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就是一年有幾季?」

弟子不假思索,說:「一年當然有四季啊。」

來人馬上反駁:「哪有四季啊,明明一年只有三季。」

弟子苦笑,道:「一年有四季是盡人皆知的事,你不知道嗎?」

來人說:「我不跟你犟了,要不這樣,一會夫子出來咱們問他,如果他說是四季,我給你跪下磕三個頭,如果他說是三季你給我跪下磕三個頭,你看怎麼樣?」

弟子當即答應,說「好!一言為定!」

這個時候孔子從學堂走出來,來人趕緊上前詢問:「孔夫子您好,我是來向您請教問題的,剛才我跟這位仁兄爭論不下,您給評個理。您說一年到底是有三季還是四季?我認為是三季,他非要說是四季。」

孔子說:「當然是三季啊。」

弟子聞言登時無語,只能給來人磕了三個頭,那人心滿意足地走了。

望著那人離開的背影,弟子百思不得其解,說:

「師父,一年明明是四季,您為什麼也跟他一樣說是三季呢?」

孔子笑了,說:「你沒見他通身湛青碧綠,而且面無表情,活脫脫一隻螞蚱。螞蚱只能活三季,冬天前就死了,所以你跟他怎麼談四季?」弟子聽完,恍然大悟。

原來那個人就是傳說中的「三季人」。

相關焦點

  • 一年有幾個季節,孔子:三季,真正的道理往往這麼出人意料
    中國有句老話說道:人分三六九等、貨有二五八分。就是說,不但不同的事物有區別,即便是相同事物都是分層級的,比如說我們人類之於社會中的角色,其身份、修養、學識等都是有所差距的。講到這裡,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很有一番趣味。
  • 一年到底有幾個季節?孔老師教你如何與奇葩說話
    正忙活著有人蹦噠著來問,你好,你是孔老師嗎?子貢考慮老師可能還在休息,就回答道:「您是有什麼事需要向孔老師請教?」「是的,我想請教孔老師一個關於季節的問題?」來人道。子貢一聽覺得問題不會太難,就道:「這點小問題就不用麻煩師父他老人家了,您試著說說看,我能不能回答」。「好的,那你說說一年有幾季?」來人歪著頭問道。
  • 一人說一年只有三個季節,孔子看看他的衣服,說:果然只有三季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二者之間發生過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三季人」又是其中獨具匠心的一則。故事從清晨照進庭院的第一縷陽光說起,子貢早早起床,在門前清掃客道。不多時,第一位拜訪者登門,他上來便問子貢:你是孔夫子嗎?子貢回道,有什麼事要勞煩我們老師?那人表明自己是來詢問關於時間的問題。子貢一聽,這何必勞先生出馬,我都能給捋順溜了,於是就讓那人出題。
  • 子張問怎樣辨別迷惑?孔子這回答絕了,既欲其生,又欲其死
    在論語《顏淵篇》 中,子張問「明、德」孔子是如何回答他的?分享論語《顏淵篇》其中一段: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馬,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己矣。」子貢問政。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哀公問於有若日:「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 有人問你貴姓,三個姓不用說「免貴」,快來看看是哪三個吧
    有人問你貴姓,三個姓不用說「免貴」,快來看看是哪三個吧小可愛們,如果小編問你個問題「您貴姓?」那你會怎麼回答呢?當然,我們通常處於禮貌與尊重會說「免貴,姓……」!小可愛們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有哪些姓氏在回答那個問題時,不用免貴!
  • 劉濤問張翰會送什麼禮物給自己?他的回答出人意料,網友:不敢信
    畢竟也一起合作過《親愛的客棧》私底下應該也是很好的朋友,而這一次來到直播間之後,張翰和劉濤兩個人更是相談甚歡,雖然前期有一些尷尬,但是憑藉著兩個人的高情商也是迅速就緩解了,而且在空閒的時候,劉濤更是直接問了一句如果你要送姐姐送個禮物送什麼呢?場面也是一瞬間就凝固住了。
  • 論語孔子有睡功?六個白天睡覺技巧有回答睡覺流口水是怎麼回事
    關於睡覺的事情,我們還要去看下國際上的觀點,結果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嚇一跳,原來,成立的世界睡眠日有好幾個」版本*,主流就有這麼三個日期:一是世界睡眠醫學會提議的,即:每年3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五;二是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發起的,即:每年的3月21號;三是維基百科發布的,即:每年3月的第二個完整周的周五。
  • 你知道孔子的兒子嗎?他是聖人孔子唯一的兒子,卻不出名
    在和孔子成親後的第二年,亓官氏就給孔家添了一個男丁。這一下子,青年才俊喜得貴子的消息,迅速在人群中傳播開來,最後傳到了魯昭公那裡。聽聞這一喜訊,魯昭公很高興。為了恭賀孔子的嫡長子出生,他派人送來了一條紅色的大鯉魚。能夠得到國君的賀禮,這是極有面子的事情,受寵若驚的孔子當即決定,給兒子起名孔鯉,字伯魚。顯然都和這條送來的魚有關。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孝」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孔子的「孝」是以「仁」作為基礎的。孔子的「仁」是一種內在道德素養,表現出來就是愛人。按照孔子的思想,一個人只有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愛更多的人。孔子「孝」主張之一:奉養雙親在以「仁」為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應該愛父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奉養雙親,也就是要盡到贍養的義務。在這一點上,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經說到,要「能竭其力」,這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實際的標準。也就是要盡心盡力地侍奉,具體到每個人的家庭有具體的情況。
  • 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
    話說,宋國的太宰見到孔子後,開口問道:「孔子你是聖人嗎?」孔子回答:「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博學多識的人罷了。」於是太宰又問:「那三王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又問:「五帝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
  • 什麼是「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唐太宗有一次在後花園賞玩一隻鷂鷹,結果魏徵到了,他十分害怕,就把鷂鷹藏到懷裡。
  • 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考辨——讀《史記·孔子世家》心得
    文|青樓大茶壺導讀:《孔子世家》所述「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一事真偽,涉及儒道學派源流爭辯,牽連不可謂不大,遂成學術界一樁公案。針對《孔子世家》中「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一事所引發事實與傳言混淆問題,筆者欲就援引資料出處、同期史料對比及文本內容分析三方面入手,辨析此處史實真偽問題,並結合戰國及西漢早期社會狀況及思想潮流,作出相應解釋。
  • 致大齡青年,當有人問你對相親對象有什麼要求時,請謹慎回答
    這個世界除了父母以外,真的有人希望你過得幸福嗎?多年不聯繫的表妹忽然給小李發來簡訊,關切地問道:「表姐最近感情生活怎麼樣啊?有沒有遇到心動的人選?」小李回復道:「還沒有呢。」緊接著表妹就開始發表自己的愛情感悟,但大部分圍繞著男朋友怎麼對自己好而展開,你說這不是在你姐傷口上撒鹽嗎?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馬驌在《繹史》引《衝波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顏回隨子路去洙水洗澡,見一隻五色鳥在河中戲水,便問子路是什麼鳥。子路回答說:這叫熒熒鳥。過了些日子,顏回與子路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見五色鳥,顏回再次問子路:您認得這鳥嗎?子路又回答說:這是同同鳥。顏回有些疑惑,問道:同樣一種鳥有怎麼會兩個名字呢?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管子因為無禮,曾被孔子批評過。有人曾經問孔子:「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的宮門前設有照壁,管仲的家門前也設有照壁。國君大殿上有為盟國國君設置几案,管仲家中也有這樣的几案。如果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論語·八佾》)管子既不忠,又無禮。子路認為他不仁,孔子卻偏偏說他仁。師生二人,為何會有如此的分歧?
  • 孔子有關的10個成語,每一個都飽含人生哲理,看完受益終身
    孔子是要告誡我們自己要杜絕這樣的情況,還要遠離這樣的人。舉一反三這個成語有一個小故事:孔子有一天給自己的學生講課說,如果我給你們講了一個知識。你們不能靈活地想到其他三個相關的知識。我就不會教你們了。後來這個故事就變成了「舉一反三」。孔子是要告誡我們學習和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多思考,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
  • 孔子唯一的兒子,為什麼不出名?
    二、孔聖人教子倒是隔壁鄰裡,總有閒言碎語。父親的學生,也會格外關注老師的這個獨子。甚至有人懷疑,孔子會不會在課外偷偷給自己的兒子補課?一個叫陳亢的學生,終於沒能忍住好奇心。他開始偷偷跟蹤孔鯉,密切留意著對方的一舉一動。
  • 孔子心目中的「仁」
    一般講孔子的學問、講《論語》,當然最主要的是講」仁」。孔子的教學當中,弟子常常問的是「仁」,孔子對於「仁」的問題都給予回答,但回答的都不一樣。有人就說,「仁」是不是沒有一定的意思?如果一個詞語沒有一定的意思,這個詞語不是很飄忽嗎?那麼「仁」是不是一個很飄忽的觀念呢?但是仔細一想,仁好像也不是飄忽的觀念啊,它好像又很實在。為什麼很實在,又沒有一定的解釋呢?
  • 說實話:孔子邏輯思維很差,並且還不講道理地罵錯人
    子墨子聞之曰:「葉公子高未得其問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對也。葉公子高豈不知善為政者之遠者近也,而舊者新是哉?問所以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葉公子高未得其問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對也。」 很明顯,葉公子高問的是怎麼做才是「善為政」的人,而孔子回答的則是「善為政者」對國家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轉移話題在邏輯上屬於偷換概念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