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

2020-12-15 我從書中來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唐太宗有一次在後花園賞玩一隻鷂鷹,結果魏徵到了,他十分害怕,就把鷂鷹藏到懷裡。魏徵其實早已看到,但故意跟他說了很長時間的問題,結果到魏徵離開後,唐太宗發現懷裡的鷂鷹竟然憋死了。儘管唐太宗很傷心,但他最後不僅沒有怪罪魏徵,還嘉獎了魏徵,因為唐太宗深明大義,他深知,魏徵做事的所有出發點都是為了他和他的王朝所著想。

這要把一般皇帝,肯定會遷怒於臣下,但唐太宗沒有,他格局格量都非常人所能比擬。

一般人待人處世喜怒哀樂不由中和而來,而是任私慾泛濫,當然是違仁違理的,而孔子的弟子顏回在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怒,即使不得已時的怒,也是發而皆中節,任道而怒,怒而得當,怒不過分,他更也不會遷怒於人。

再看一下我們歷史上朝廷是如何選拔人才的。

周代以「鄉舉裡選」的方式,即由「鄉老」(族長)等選拔本鄉土的賢士,經過地方長官的層層上貢,直達中央。上貢到王的賢士,由王親自考試,內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會中,只有統治集團家族的成員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為知識分子,國家機構的各個組成部分,實際上主要由統治集團內部成員所世襲領有,具體表現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祿」制度。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高祖十一年(前197年)劉邦下詔命令各級臣下舉薦賢才,形成後世鄉貢的最初形態。漢文帝二年(前178年)、十五年(前165年)又兩次下詔命令各級官員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對被舉薦者採用策問的方式進行考試。

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詔令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後來兩科逐漸合併為一科,稱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舉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

魏晉選官注重門第,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為改變此弊端,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到唐太宗時,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擴充了國學的規模,增加了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科舉在傳承中華經典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影響至今,比如很多經典聖人之書,正因為科舉中要考,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願意去讀,去背,去理解,去詮釋,去繼承,然後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

我們從這個簡短的人才選拔歷史過程中就不難發現,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在盡力改進前朝在選拔人才上的不足,避免犯前朝同樣的錯誤,——這樣歷史進程才會被推向更好的一面。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少犯同樣的錯,或是直接做到同樣的錯絕不犯第二次,這樣人自然就會越來越完善。

學的本質是知行合一的過程,是持續修身的過程,是守仁不違仁的過程。顏回修身的途徑,也就是好學的表現,主要就在他不遷怒於人、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他在這兩點上下的功夫之深,是其他師兄弟們所不及的。

魯哀公問孔子:「你那麼多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最是好學,他從不遷怒於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只是他不幸因短命過早的死去。現在好像沒有那樣的人了,顏回去後,我再也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了。」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傅玄年少時在河內避難,專心讀書,其後雖然顯達富貴,但著述沒有荒廢。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論語·雍也》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孔子在《雍也》篇中對弟子顏回的贊語和評價。除上述此句外,"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 子張問怎樣辨別迷惑?孔子這回答絕了,既欲其生,又欲其死
    子張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春秋戰國時期陳國人,名師,字子張,顓孫師(公元前504年—?),複姓顓孫、孔門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他的特長是明顯的,學業也是有成就的,因而影響也是不小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哀公問於有若日:「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 孔子為什麼經常罵這個弟子?
    孔夫子之所以被封為「萬世師表」,除了是因為其創立的儒家學說影響歷代之外,還因為他的確作為老師,培養了一大批弟子。所謂「孔門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人」。孔子在教授弟子過程中會罵人嗎?當然會!但在弟子之中,被孔子罵得最慘的應該宰我。倒黴的宰我宰我,名予,字子我,是孔子弟子中有名的一個,是「十哲」之一。宰我在後世多次受到追封。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
  • 孩子成長只有一次,父母關愛無可取代,孔子,怎能不「禮順心和」
    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伯魚說,父親曾一人站在庭院,我見了不敢怠慢,快步趨過。父親叫住我問:「《詩經》,學起來了嗎?」我答說:「還沒有。」父親提醒:「不把《詩經》學好,無法與人談話。」我聞父訓後,便去學《詩》。
  • 孔子最偏愛的弟子是誰?不是顏回和冉求,而是傳承孔子衣缽的他
    孔子有3000弟子,72得意門生,每當提到他如此龐大的徒弟數目時,我們都會想到傳承至今的「因材施教」,而在72得意門徒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出名的有窮而好學的顏回,孔子曾經為他的死去痛哭流涕,有性格直率的仲由(子路),有多才多藝的冉求,孔子曾經對他大加稱讚,但如果要從他的
  • 魯哀公問於仲尼
    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未嘗有聞其唱[2]者也,常和人而已矣。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無聚祿以望人之腹。又以惡駭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異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國無宰,寡人傳國焉。悶然[3]而後應。氾[4]而若辭,寡人醜乎,卒授之國。
  •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愈」。孔曰:「愈,猶勝也。」論衡問孔篇述文「與汝俱不如也」。後漢書橋玄傳「仲尼稱不如顏淵」,注引論語「賜也何敢望回?子曰:『吾與汝俱不如也』」。瞿氏考異:世說注引鄭玄別傳「馬季長謂盧子斡曰:『吾與汝皆不如也。』」唐書孝友傳「任處權見任希古曰:『孔子稱顏回之賢,以為弗如。』」皆依包氏解用。今集注以與訓許,惟義疏中秦道賓曾為是說。張文梵曰:「『吾與點也』之與,謂相與也。與毛詩『不我與』、『必有與也』同,亦不作許字解。集註失之。」
  • 顏回身上有什麼特殊魅力?能獨得孔子「恩寵」,讓孔子見人就誇?
    文/孔子研究院 楊富榮熟悉孔子的人都知道,他最欣賞的弟子就是顏回啦!關於這一點,《論語》當中就有多處記載。為什麼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眾多學生當中,孔子如此偏愛顏回呢?顏回之真,真在不改操守《孔子家語·在厄》篇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孔子與顏回、子貢、子路等弟子被困於陳、蔡期間,一連七天沒有吃上糧食。子貢費了許多周折才買回一石米。顏回與子路在破屋牆下做飯,有一塊菸灰掉進飯鍋中,顏回看到後便把弄髒的那部分飯拿出來自己吃了。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一
    所以,孔子特別重視「學習」。《論語》開篇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要「學」,二要「習」。「學」者,「遊於藝」,師乎賢;「習」者,行乎仁,從乎善。孔子自己「十有五而志於學」,終身不輟,晚年讀《易》「 韋編三絕 」。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從世界觀上區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不怒於人不傷害人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明確要求你讓別人做什麼,首先自己本身也應該願意這樣做。這也揭示了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為有醜陋的;都知道善的之所以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劣的。【2】你要作孽就不能長久老子提醒: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身為儒家聖人的孔子,竟然「不知儒服」?是的他親口承認了
    「不知儒服孔聖人」根據《禮記儒行》記載:「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夫,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魯國君主魯哀公問孔子「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穿的吧?」孔子回答說「我年少的時候住在魯國,穿的衣服袖子比較寬;在我長大以後住在宋國,就戴章甫之冠。我聽說,君子的學問要廣博,衣服就要入鄉隨俗。我不明白什麼是儒服。」後世就會有人認為儒家是沒有屬於自己的特殊服裝,孔子也不了解儒服是什麼。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譯文:孔子說:「就是在有十戶人家的小城中,也一定會有像我這樣講究忠信的人,只是不會像我這樣好學罷了。」邑:小城。丘:孔子自稱。孔子認為自己的忠信並不是最突出的品質,因為哪怕是在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城裡,也會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他認為自己跟別人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自己非常好學。這就說明聖人的美好德行和淵博學識並不是生來就有的,而都是後天勤學取得的。聖人強調「好學」,是在勉勵我們不要太看重先天的資質,而要重視後天的學習,勤奮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學有所成,有所作為的人。
  • 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哀公十一年,齊國公族國氏、高氏率兵攻魯。
  • 光有愛心沒智慧,充其量是濫好人
    但是,勇的地位不能跟仁智相提並論,孔子便說過:「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所以其實只是仁智對揚之格局。智者樂,正與「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相呼應,學了也才不惑。樊遲問智,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 南子和孔子有多曖昧?孔子和南子見面發生了什麼?南子為何而死?
    但筆者認真孔子與南子之間應當還有對話內容,筆者揣測此內容當為孔子若在衛國從政所採取的政治舉措。而司馬遷之所以不載,筆者認為應當是孔子此時所言從政之政治舉措與仕魯時期所行舉措相同,而這些舉措衛靈公是萬萬不會同意的,司馬遷出於維護孔子隳三都措施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不對其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