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儒家聖人的孔子,竟然「不知儒服」?是的他親口承認了

2020-12-15 歷史真鑑

「不知儒服孔聖人」

根據《禮記儒行》記載:「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夫,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魯國君主魯哀公問孔子「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穿的吧?」孔子回答說「我年少的時候住在魯國,穿的衣服袖子比較寬;在我長大以後住在宋國,就戴章甫之冠。我聽說,君子的學問要廣博,衣服就要入鄉隨俗。我不明白什麼是儒服。」後世就會有人認為儒家是沒有屬於自己的特殊服裝,孔子也不了解儒服是什麼。

事非其然,《禮記儒行》所記載的這段魯哀公與孔子之間有關儒服的對話故事發生在孔子離開魯國多年以後返回故鄉。唐代學者孔穎達針對這段對話解釋說:「哀公至孔子之家,見孔子衣服之異,疑其儒服,遂問『儒行』,為孔子命席,方說儒行之事也。」意思就是魯國國君魯哀公到孔子的家裡,看見孔子的衣服與常人不同,就懷疑這這是儒家的特殊服飾,所以就問這是所謂的「儒行」,為孔子準備酒席,才說到有關儒行的事。

孔子眼中的儒服

據史料記載,魯哀公對儒家儒學並不感興趣,只知其表,而不知其內,當看到孔子穿著顯異,就拿其外表的穿著諷刺的說「先生穿的衣服,就是人們說的儒服吧」,孔子則神情淡定地說有關入鄉隨俗的話。則也另一面的看出魯哀公只重其表的膚淺而不知儒家真正的精神內涵。後面孔穎達也說到:「言此者,譏哀公意不在儒,欲悔笑其服,故以此言非之。」反觀孔子的回答實則出於情面和尊重,真正可笑的卻是魯哀公對儒家的無知。

在孔子對魯哀公就儒服問題上的回答中提到了「逢掖之衣」「章甫之冠」,兩者都是華夏民族的日常穿著服飾。逢掖,古代讀書人穿的一種袖子寬大的衣服,「逢,猶大也。大掖之衣,大袂之衣也」,逢掖之士就是對古代讀書人的一種代稱。章甫,《論語儒行》亦解釋為「章父」,是古代殷人的一種帽子,《莊子逍遙遊》提到「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髪文身,無所用之」。「逢掖之衣」和「章甫之冠」加在一起就組成了「逢掖章甫」,這也是古代形容儒生穿著的代詞。

孔子並不是為了入鄉隨俗而改變自己的服飾,我們都知道,古代改朝換代都講究「改正朔,易服色」,在古人眼裡,國家的興亡是與天意相掛鈎的,皇帝也是由上天決定的,俗稱「真命天子」,既然改朝換代是一種不可違的「天命」,因此每個新朝代在建立之初必然要做些改變和革新,以此來彰顯對「天命」的尊重繼承。

儒服的種種

漢代學者董仲舒解釋說「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當然,「改正朔,易服色」是因為朝代更迭而形成的一種規矩,儒服也確實存在,比如在孔子死後,其弟子在安葬他時冠以章甫之冠,這就充分說明了儒家包括孔子是有屬於自己的特殊服飾的。

儒服也是中國古代漢服中的一種。漢服是古代漢人日常穿著,還包括儒裙,即上儒下裙。儒服也在多個朝代被提及,如明代李贄在《答鄧明府》中提到「居士向日儒服而強談服,今居佛國矣,又強談儒」,又如清代卓爾堪《從軍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換戎裝。」

近現代作家丁玲在作品《母親》中說「不同的只是武陵家裡供的是一個鳳冠霞帔的老太太,而這裡是一個儒服儒巾的少年」。儒服不僅僅只是一種對儒士的代稱,亦是一件簡簡單單的深衣,更是一種對一位學者個人詩書氣的形容。儒服逐漸發展成一種道袍或者道服,到了宋代演變為了直裰,藍色或黑色寬大長袍,斜領交裾,藍袍四周鑲黑邊,衣背中逢直通下擺,後又逐漸被道士所穿行。

儒服的現實意義在各個朝代顯現出來,儒服在魯哀公看來不過是一件出於其表的衣服,但在孔子看來是代表儒家對聖賢之道的形象具體化,讀書人奉孔子為師祖,衣著亦嚴格按孔子的思想來,為後來服飾發展的多樣化奠定了基礎,對漢服基本理念起到了一個參照作用。雖然儒服在現代社會人們日常穿著中消失了身影,但「不知儒服」故事的背後隱藏是對儒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重要代表的尊重。

參考文獻:《禮記》《漢書》《明史》《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相關焦點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然後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好好讀《詩經》,你就不會說話。」(「不學詩,無以言。」)後來孔子又看到孔鯉到院子裡玩,就問他學《禮記》了沒有。孔鯉說沒有。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學禮,你就不會做人。」(「不學禮,無以立。」)孔子,對於孔鯉的教育如此的上心,然而孔鯉的成就不僅趕不上父親孔子,也趕不上他的兒子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自幼非常的聰明。孔子的壽命很長,活了70多歲。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慘的時候,惶惶如喪家之犬!死後並沒有後來的風光。三間茅屋做弟子逢年過節祭祀用。但是,孔子的夢想被無數人繼承,在後人的努力下,孔子登上了神壇成了聖人。很多人不了解孔子的理想,學而優則仕。孔子的人生態度,非常理想化。學習好了,有時間就做做官,檢驗一下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的差異。
  • 儒家對女性的壓迫始於孔子
    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儒家對女性的壓迫問題,一些學者承認漢代之後的儒家,如董仲舒、二程兄弟和朱熹的確存在壓迫女性的言論,但否認孔子壓迫女性。孔子認為女子是「近則不遜遠則怨」的難相處的「缺乏德性」的群體,而孔子推崇德性,瞧不起缺乏德性的小人。無論後人在注釋《論語》的時候,如何維護孔子的這句話,都要承認孔子在這裡將女子貼上無德的標籤,特別從對女子與小人的類舉來看,推崇君子人格的孔子是歧視女子的。
  • 孔子是歷代教師的典範,而儒家更是部分皇上長治久安的制度核心
    在春秋戰國時期流傳直至的學術流派中,對於華夏的普羅大眾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儒家思想文化。而研究儒家思想必不可免的就是要先認知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爺」孔子的自我認知中開始。孔子在生活的艱辛中自我磨練,成為集成文化的大家學者。
  • 墨子竟與孔子相對 他也受過儒家教育 為何與儒家相反?
    對於當權者,他認為應該以精英制度為基礎,或者那些值得掌權的人獲得權力。這與儒家思想不同,因為那些在儒家中獲得權力的人都掌握了權力。他出生於山東省滕州市,創立了墨學派,強烈反對儒家和道家 。他的哲學強調普遍的愛,社會秩序,分享和尊重有價值的人。在戰國時期 ,墨家在許多國家積極發展和實踐,但在 在公元前221年秦朝上臺時卻失寵了。
  • 孔子是公認的聖人,為什麼叫他「孔老二」?老大是誰呢?
    ——馬克思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571,閱讀約2分鐘孔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堪稱中國最有學問的人。他的思想即使在當今時代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孔子雖然是公認的聖人,但也被稱為「孔老二」。為什麼?「孔老二」是什麼意思?
  • 傅說,先於孔子800年而成聖的聖人,他是誰?
    上一篇說到,商朝中興居然是靠一個奴隸傅說(yue)就是這個奴隸,傅說是誰,為什麼說他是先於孔子而成聖的聖人?傅說傳說傅說天資聰穎,但父母早亡,勤奮好學的傅說早諳世事,但他不願意和欺壓百姓的奴隸主相處,就躲到一個山洞裡。
  • 歷史上有位聖人,與孔子不相上下,2000年來他的書卻一直被禁用?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博學的人之一,創立了儒家學派,編纂《春秋》,修訂《六經》,創辦私學,是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還有一個與孔子不相上下的聖人,但他的待遇卻跟孔子完全不一樣,嚴重被低估。
  • 墨子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看法是怎樣的?他是儒家的叛徒嗎?
    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苦行僧一樣的行動派,是堅定的和平主義愛好者,是主張愛天下一切人的博愛主義者,是不相信命運的奮鬥主義者,是堅定反對儒家學說的著名思想家。從這一段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墨家也就是墨子的思想,是反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而且是強烈的反對。
  • 孔子歧視女性嗎?從男女平等論儒家
    孔子很少論及女性,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讓人懷疑孔子和儒家似乎歧視女性、強烈主張男尊女卑。其實這句話的究竟是什麼意思在學術界一直有爭議,如臺灣大學教授傅佩榮就認為孔子這句話是在描述當時的社會現象,古代社會中的家庭是「男有分,女有歸」,「男主外,女主內」,女子沒有像男子那樣受教育。女性在經濟上難以獨立,導致人格上也很難獨立,心智和視野難免狹小,才會出現「難養」,難以相處的情況。因此,孔子的話只是在描述一種事實和現象,而非一種帶有歧視性的價值觀判斷。
  • 聖人孔子嫁女,十個得意門生都沒相中,偏偏選了他
    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準備把女人嫁給曾經坐過牢的弟子公冶長,與孔夫人商量。孔夫人反問道:你門下四科有十位品學兼優的弟子,哪個做咱家女婿不好,非得找個現在還關在牢裡的公冶長?孔子劇照顏淵為人才學最好,可惜身體不好,早早便白了頭髮,搞不好哪天就一命嗚呼了,如果把女兒嫁給他,必然早早就要守寡。
  • 孔子·論語·儒家·心學(一)
    毋庸置疑,儒家文化屬於中國之為中國、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標誌性的文化基因,十三億中國人面臨著認同、自信、復興怎樣的傳統文化,必須重新認識孔子,重新認識論語,重新認識儒學,重新認識心學。一、真實的孔子在中國,做人做事,尤其是做教育,繞不開孔子。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皆能修己以成君子。當子路在向孔子求教關於君子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最能表明他心目中君子、仁者、聖人三重境界修煉進階的歷程。君子「修己以敬」,其關注的重點是修煉自己的身心,從而達到對外在人事的敬畏,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謂的「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是修煉的入門功夫。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子貢所言使絕大多數百姓皆有幸福生活固有理性化之嫌,但孔子卻依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孔子所言也非常簡單,他在這裡所說的「仁者」近乎於咱們今天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聖人」則就更上一層樓了,如果能按照子貢所言使百姓都能幸福生活,那就只有聖人才能做到了。
  • 聖人比仁者多的不是愛心,而是智慧
    歷史上,儒家就代表這種有知識跟智能的人。而其知識與智能,主要從學習得來。智的問題很複雜,我們就先從儒家的性質講起:儒家認為,仁與聖是不同的。這不同在哪兒呢?仁者愛人,可是行仁只能「能近取譬」,由近處做起,先「修己以敬」,再「修己以安人」。人則範圍大得多,可以博施濟眾、可以「修己以安百姓」。
  • 儒家文化之陳蔡絕糧
    孔子的一生有一件不得不提的大事,是他和他弟子險些餓死於陳蔡的包圍之下。提到儒家文化,實際上永遠繞不開這件事情,因為這事反應出了孔子的思想理念的模樣和真正的君子、聖人的標準是怎樣。我就姑且以故事的口吻來大概敘述一下,這一著名的「陳蔡絕糧」事件。聲明:當然以下內容和正史相出入甚遠,屬於個人改編,不喜勿看。
  • 儒家精神取向的顯著特徵
    在這個意義上,儒家的自我不是一個靜態的結構,而是一個始終在改變的動態過程。 17世紀儒學大師孫奇逢(1584一1675)的例子很能說明這一點。他的不斷地自我反省,使他能夠在慶祝九十歲生日時,仍能發覺自己在八十九歲時的言行缺點。帶著些許幽默,他甚至在他的學生面前說,他在年過八十以後,才認識到自己在七十多歲的幼稚不成熟。
  • 孔子罵了一句髒話,卻成了千古名言,很多現代人還用作自己口頭禪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歷史傳承的大國,在這數千年的歷史傳承中誕生無數的特有文化,不知有多少的門派種類,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發著自己璀璨的光輝,照耀著文明前行之路。但是數千年來唯一被世人所承認的聖人卻只有「孔子」一人。因為他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讀書人,被譽為至聖先師。
  • 聖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
    在《列子》中,記敘了一篇關於誰是聖人的故事。話說,宋國的太宰見到孔子後,開口問道:「孔子你是聖人嗎?」孔子回答:「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博學多識的人罷了。」於是太宰又問:「那三王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又問:「五帝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繼續問道:「三皇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皇是順應時勢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宋國太宰驚駭萬分,說道:「那麼誰是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