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周公、孔子嗤之以鼻,只有他敢這麼做!

2021-02-26 博雅好書

在國學熱的這些年,沒有讀過孔孟老莊,至少也接觸過不怎麼樣的弟子規,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些都太凌空虛蹈,和蠅營狗苟的現實格格不入,反倒是根本算不上思想家的楊朱,說到了成年人的痛處,那就是不那麼極端的自我主義,對政治敬而遠之,嘗試逃避禮法的束縛,在日常的喜怒哀樂中沉浮,不為了某些偉光正的東西自我犧牲,認為這樣的犧牲對於大局無濟於事。這種「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自然無益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是且不必急於否認和撇清干係,讓我們先系統地了解一下楊朱的觀念。

先秦哲學史中,為己主義最喧譁的提倡者當屬楊朱(又稱楊子或陽子居)。他在當時似乎頗有聲勢,其學說對儒家構成強勁威脅,若不是出現一位不世出的孟子,楊朱給儒家帶來的麻煩一時間恐怕難以收拾。楊朱的學說讓我們看到老子的消極自我主義等而下之會退化成何等面目。準確地說,楊朱根本就不能算是哲學家。他是一位特立獨行者,也許對政治深深失望,由此受到自己自然悲觀天性的錯誤引導。他的學說,並不是嚴肅思考後的產物,而僅僅是對人性失望之後的宣洩,毫無體系可言。

但是這樣一種「異端邪說」得到世人的寬容——或者應該說大受歡迎——說明在當時,中國人的心靈是敞開的,多面相的,時刻準備聆聽新觀點。恐怕只有在先秦時代才能存在楊朱這樣的思想家。要是晚生幾百年,他的言說只有湮沒在歷史塵埃之中。

楊朱並無文字傳世。也許他有所撰述,只是我們今天已經無從知曉。我們今天對他的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基本都來自於《列子》《孟子》《莊子》《韓非子》。從這幾部作品看,他大概與老子同時,但年齒略輕。楊朱似乎從老子那裡求過學,這和孔子類似。由此,楊朱的為己主義可以找到蛛絲馬跡,與老子倫理學的某些特質遙相呼應。在老子倫理學中,佔主導性的是虛靜的消極氣質,而楊朱則對極端的自我主義有著積極的堅持。

楊朱有著類似於道家的禁慾氣質,他沒有教人沉溺於肉慾享樂,卻常被誤認為他所宣揚的接近於此。實際上,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楊朱是一個放蕩之人。他是一個隱士,對整個世界及人為之物抱有深深的厭惡。楊朱也是一個諷刺大師。若能這樣去看待楊朱,那麼他的學說就不會像儒家所指責的那般粗鄙不堪了。

楊朱自我主義的核心原則在於:在消極方面,躲避那些精心設計出來以壓抑人的自然衝動的人造束縛,無論這些束縛的高低;在積極方面,復歸人的原初狀態,釋放情感,儘可能去感受人生。因此,楊朱將儒家的仁義之說貶為戕害人性之物。生命的目的不該是為了身後美名,而把自己套入儒家所強加的道德枷鎖中;相反,生命的目的應該是讓天性自由綻放。

人生苦短。這一短暫人生難道不是充滿了各種憂慮掛懷?總長度不到百年的短暫人生,減去懵懂童年與老邁之年,人生已去一半。再減去睡眠時間,就只剩下四分之一。而這剩下的四分之一人生究竟摻雜了多少快樂喜悅呢?恐怕沒多少,因為有太多不必要的事物在幹擾著珍貴生命。欲望在侵蝕我們的身體力量;社會傳統在破壞我們的道德素樸性;偏見在阻礙我們的行動自由;法令法規在壓制我們自然情感的表達。面對著不可忍受的重重阻礙,我們怎麼可能輕鬆過完時日無多的人生。

因此楊朱說,讓我們丟掉外在而不必要的一切桎梏,盡情享受無拘無束的人生。太古之人充分意識到人生飛逝,所以不想虛度生命。他們聽從自己的素樸單純的內心,除了保全自己的天性之外無欲無求;他們從不為塵網所羈,也不讓受自於天的本性遭到人造之物的扭曲或戕害,對於政治機巧、個人野心、金錢欲望等人間一切卑下的汲汲營營,從不正眼視之。

這一自棄式的冷漠與超然與老子學說有共鳴之處。但楊朱並不只是一位離群索居的隱士,他有時候確實對刺激的感官享樂持首肯態度。他幾乎無條件的自我主義不允許自己對於身邊的人或求助之人施以丁點關心。對於別人的事情,楊朱完全冷漠,他是徹徹底底的孤家寡人,從不與他人為伍。因此,對於堯舜禹、周公和孔子這樣行為世範的聖人,楊朱嗤之以鼻。在楊朱看來,他們只不過是為了身前身後名而荼毒天性的最惡劣代表。相反,他吹捧臭名昭著的桀紂,因為桀紂順自然衝動而行。眾人惡之,我則美之,又有何不可?桀紂亡國之君,堯舜禹三代明君,結果還不是一樣都化為塵土。榮華一朝事,毀譽百年歇,斯人已無痛無覺。美名惡名,恍如水中浮沫。何不盡情享受生活所給予的一切呢!衛道士,偽君子、反自然的道德主義者、虛榮的名望追逐者,統統走開!

《列子·楊朱》中用晏平仲與管夷吾的一段對話,說明了楊朱理想的生活觀:

夷吾曰:「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夫耳之所欲聞者音聲,而不得聽,謂之閼聰;目之所欲見者美色,而不得視,謂之閼明;鼻之所欲向者椒蘭,而不得嗅,謂之閼顫;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謂之閼智;體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從,謂之閼適;意之所為者放逸,而不得行,謂之閼性。凡此諸閼,廢虐之主。去廢虐之主,熙熙然以俟死,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謂養。拘此廢虐之主,錄而不舍,戚戚然以至久生,百年、千年、萬年,非吾所謂養。」

從以上引文來看,楊朱似乎又是一個享樂主義者,但其他地方,楊朱形象則是契合典型的老子「無為」學說的,比如: 

楊朱曰:「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謂之遁民也。可殺可活,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此之謂順民也。天下無對,制命在內。故語有之曰:人不婚宦,情慾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

總體來看,楊朱不是享樂主義者,而是素樸無矯飾的大自然之子。他痛恨各種過度的人造之物。他並不追求不合自然的感官刺激。當他腹中飢餓,粗茶淡飯就能讓他滿足。當他身上寒冷,粗布短衣即可。他也是一個宿命論者,冷靜地迎接自己的死亡。他無心於長生不老。在這些方面,可以說楊朱思想中浸淫著老子的精神。

楊朱的極端思想是焉非焉任後人評說,但毋庸置疑,楊朱在中國哲學中佔據著非常獨特的地位。在他當時以及去世後不久,楊朱學說似乎能讓不少中國人怦然心動,正如我們在《孟子·滕文公下》中看到的: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作    者:鈴木大拙  著

「世界禪者」鈴木大拙的中國哲學史,

首次中文譯本問世,

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二星輝映

- 版權資訊 -

編輯:黃泓

部分觀點資料來自

《鈴木大拙中國哲學小講》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行周公之禮,做愛做的事
    因為道學家們的「至聖先師」是孔子,孔子的偶像是周公,周公制定了男女從交往到婚配的所有禮節,最後一步叫「敦倫」,意思是夫婦交合,乃是在完成人倫之禮。所以,夫婦之間做愛做的事,也叫「行周公之禮」。也就是說,這種事,該做就做才合乎禮節;該做不做,就是非禮。
  • 這次,我讀懂了孔子為什麼這麼討厭冉求
    看了網上各種「出門打斷腿」的特色標語之外,天生膽小怕事的我更加不敢出門。每日宅在家裡的最大好處,莫過於在補足了覺、刷膩了屏後可以安心讀讀書,之前想不明白讀不懂的地方,如今細細品索,參驗人事,有些地方竟能豁然開朗。我今日的收穫,便是終於讀懂了孔子為何這麼討厭冉求,附帶著對具臣也有了新的認識。冉求其實是孔子的高足,孔子曾稱讚他說「求也藝」,這裡的藝,就是多才多藝的意思。
  • 「周公之禮」中的周公是誰?
    今天和朋友閒聊,聊到人們常常提及的周公之禮,便問朋友「你知道周公之禮中的周公是什麼人嗎?」朋友答:周公之禮的意思我知道,是新婚之夜洞房的意思,周公應該是一個媒婆。小編頓時笑出了殺豬聲:兄弟,你的邏輯推理能力在下佩服!
  • 《孔子和他的時代》:還世人以真相,讓你認識真實的孔子
    孔子出生在2000多年前,出生在現代的一些人認為,這是與自己毫無相干的人,特別是近代對孔子的批判,使一些人誤解孔子,人云亦云地認為他是阻礙社會發展的封建餘孽,中國近代的落後因為受儒家思想的束縛,全是他的錯。其實,這些人並沒有讀過孔子的《論語》,也沒有看過孔子的有關史料,根本不知道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對於中國的意義。
  • 在古代,原來「周公之禮」是這樣來的!
    但周公的這套對嫁娶的禮法,在推行和演示的過程中也是不容易的。周公夫婦演試到「敦倫」一節時,周公之妻拒絕了。敦倫,即敦睦夫婦之倫,含有指導新婚夫婦依禮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試「敦倫」。躊躇間,周公見到兒子伯禽擺弄的幾個葫蘆瓢,試合兩爿能重新合為一個葫蘆,他靈感頓生。
  • 周公之禮是什麼意思?周公之禮的由來是什麼
    「周公之禮」通俗指夫妻同房,做愛,發生性關係。「周公之禮」是漢語中關於性關係的一種委婉說法,有點戲謔的意味。  相傳西周初年男女濫情,但是周公發現這樣不行,於是規定:男女在結婚前不能隨便發生性關係,除非到了結婚當天才行。後來人們管這個叫「周公之禮」。傳西周初年,世風澆薄,婚俗混亂。輔佐天子執政的周公為整飭民風,親自製禮教民。
  • 周公之禮是什麼意思?如何行周公之禮
    為什麼周公之禮會成為夫妻同房的代名詞呢?背後是否有故事發生?我們一起看看。據說周公之禮是與周公有關的。相傳西周初年男女濫情,但是周公發現這樣不行,於是規定:男女在結婚前不能隨便發生性關係,除非到了結婚當天才行。後來人們管這個叫「周公之禮」。看來,周公還是個正人君子呢。
  • 孩子成長只有一次,父母關愛無可取代,孔子,怎能不「禮順心和」
    孔子期望伯魚在人世間能言能立,故教他要學《詩》學禮。伯魚善體親心,謹遵父訓,學《詩》學禮。孔子見子如此受教,怎能不「禮順心和」?伯魚既敬親又怡親。顏淵不改其樂:顏淵,孔門德行科大哲,父親顏路小孔子六歲,師事孔子。待顏淵成長,也帶來孔子門下,依孔子為師。顏淵善繼父之志,孔子教他「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舉凡道德仁藝,顏淵學了「無不悅也」,努力用功「欲罷不能」。
  • 洛陽孔子入周問禮碑被曝「表裡不一」:碑後建築坍塌成垃圾堆
    「孔子當年來洛陽見老子,就是來『問禮』的。他老人家如在天有靈,一定想問問今人,你們這樣對我,知禮嗎?」今年12月初,一位前往洛陽旅遊的讀者,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反映了自己在洛陽參觀孔子入周問禮碑時,所看到文物保護「表裡不一」的一段見聞。
  • 修己以安百姓:孔子的人生價值觀
    他的弟子冉求為「富於周公」的季氏「聚斂而附益之」,他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攻之可也。」孔子特別關注人的發展。《子路》篇載:有一次,冉有隨他到衛國去,看見有許多人。孔子說:「庶矣哉!」冉有說:「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富之。」冉有又說:「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說:「教之。」
  • 什麼是行「周公之禮」?
    「騰訊儒學」,或搜微信號ruxue_qq關注騰訊儒學官方微信。回復日期,如「20131212」可以查看2013年12月11日以後歷史消息。周公與妻子演禮 現身說法相傳西周初年,世風澆薄,婚俗混亂。輔佐天子執政的周公為整飭民風,親自製禮教民。
  • 世界上最烈的4款酒,一杯就見「周公」!圖3估計只有東北人敢喝
    以前小編一直都覺得,我們中國的白酒已經夠濃烈了,畢竟度數這麼高,通常人喝個兩三杯就有些上頭了,但實際上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比白酒還烈的酒。所以今天小編就要來給大家介紹的一下,世界上最烈的4款酒,一杯就能讓你見「周公」,圖3估計只有東北人敢喝!
  • 夫妻之間的那些事為何稱為「周公之禮」,周公又是誰?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所觀賞的古裝電視電影中會出現「周公之禮」這個詞,這一含蓄的表達也是暗指男女之間的那些事,但是為什麼要把這種兩性關係稱為「周公之禮」呢?周公又是誰呢?其實在很久之前,大概是在西周建立的初期了。這個時期人們之間的男女關係還不像後世發展的有禮可尋,周公看不下去這樣的混亂現象,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規範。
  • 他名氣比孔子大,弟子比孔子多,孔子掌權後卻殺了他,還暴屍三日
    商鞅在年輕時代也是屬於典型的「懷才不遇」,他投奔到魏國公叔痤的門下,公叔痤聽從他的意見但是卻並不給他足夠的權力,只是讓他做了個整理文書的小官。但是經歷過官場險惡的商鞅並沒有急著去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是首先做通了秦孝公和大部分高官的思想工作,他對他們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 為什麼洞房被稱為周公之禮?
    後來人們管這個叫"周公之禮" 我要紅妝周公之禮相傳西周初年男女濫情,但是周公發現這樣不行,於是規定:男女在結婚前不能隨便發生性關係,除非到了結婚當天才行。
  • 夢見明星有什麼預兆,周公真能為你解答?|毒辣香蕉|
    夢境是一種預兆,如今很多人似乎都有一個共識,發了印象深刻的、奇怪的夢,就去網上查詢「周公解夢大全」,就能解答你有關夢的所有疑惑,不得不說周公還挺忙的!靈魂拷問來了,周公是一個古代人,連現在的流量明星是誰都不知道,那為何人們會覺得他能解開這些莫名其妙的夢呢?
  • 只有他沒爭議!
    01文人眼中的「九聖」自漢代以來,文人們推崇儒家文化,因而他們眼中的聖人,應該是「才德全盡」之人,能達到這種標準的,只有一些上古大賢。上古時期的一個部落聯盟首領,在位時做了很多豐功偉績,德行很高,在位70年還邊防名仕,最終將位置禪讓給了舜。司馬遷就認為他是一位「理想的君主」。第五位:舜。舜帝是堯帝推薦禪讓的帝王,他即位後懲惡揚善,使得所治地方政通人和,《史記》中稱讚:「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第六位:禹。
  • 孔子講的「大同」與「小康」到底指的是什麼?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言偃是孔子的學生,字子遊,「蠟」通「臘」,指的是蜡祭,年末的時候人們會圍捕獵物以祭祀祖先,前面講的是孔子參加了一次年終的臘祭,活動結束後孔子發出了一聲嘆息,當時子遊恰好在孔子身旁,他就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向他的老師詢問:「您為什麼要嘆息呢?」接下來就是孔子的回答,而且這段內容所表達的思想非常孔子。
  • 你知道孔子的兒子嗎?他是聖人孔子唯一的兒子,卻不出名
    你知道孔子的兒子是誰嗎?如果知道,你了解多少他呢?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孔子有著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地位。他輝煌的一生,弟子三千,七十二人成大賢。然而,聖人唯一的兒子,在史書裡只有寥寥數語,默默無聞。他的名氣,似乎連孔子最普通的學生都不如。撥開重重迷霧,那麼孔子的獨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
  • 孔子論語名句:10個眉清目秀的女孩名字,你想擁有嗎?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講解】(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