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人嗎?

2020-12-21 冬暉學堂

第十八篇第7章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從而後:跟從(夫子)而落在後面。

丈人:古時對老人的尊稱。如《易·師》:「貞,丈人,吉。」孔穎達疏:「丈人,謂嚴莊尊重之人。」

何晏集解引包鹹曰:「丈人,老人也。」唐韓愈《芍藥歌》:「一尊春酒甘若飴,丈人此樂無人知。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丈人」特指嶽父。

荷:音he,第四聲。荷的初文是「何」, 會意字。其甲骨文像人用肩擔物之形,西周在人身與所荷物之間增入「口」繁化。

荷的原義就是肩擔、背負等意。如《左傳·昭公七年》:「子產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

蓧:音diao,第四聲。古代一種竹編的耘田農具。荷蓧就是肩扛著蓧。

不:語氣詞,同「啵」,現在的湖南長沙、望城一帶,還保留著「啵」作為語氣詞,很容易被認為是否定詞「不」。

另外,《詩經》中有首敘述周宣王在東都會同諸侯舉行田獵的長篇敘事詩《車攻》中的「徒御不驚,大庖不盈」。其中的「不」也是語氣詞。

全句意為:「徒步拉車士兵很機警,獵畢廚房野味盈。」該詩作者有可能是楚國人。

「四肢不勤」就是「四肢啵、勤」之意。本文的情景有可能發生的楚國,所以這個荷蓧丈人用了這個「不」作為語氣詞。

分:會意字,《說文解字》:「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如《荀子-禮論》:「然則何以分之」?

本文的「分」是「糞」的通假字,意為「施糞、施肥」。

糞的初文作從手、從其(箕之本字),表雙手持箕有所棄除。甲骨文「糞」字亦或從帚。本義是指掃除、棄置。《說文》:「糞,棄除也。」 《左傳·昭公三年》:「小人糞除先人之敝廬。」

由掃除義引申為汙穢、糞便義。《正字通·米部》:「糞者,屎之別名。」後又延伸為「施肥、使肥沃」。如《廣雅·釋詁四》:「糞,饒也。」 又如《禮記·月令》:「可以糞田疇。」

本文的「五穀不分」就是「五穀啵,糞」,意為忙於為五穀施肥。

芸:通耘,耕種的意思。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這裡的食讀si,第四聲,做動詞用。意為「留子路過夜,殺雞做飯請子路吃飯。」

見其二子焉:這裡的見讀xian,第四聲。意為「讓他的兩個兒子出來見子路」。

明日,子路行,以告:第二天,子路告辭了丈人,把昨天發生的事告訴了孔子。

使子路反見之:反通「返」,意為「讓子路返回去見丈人」。

不仕無義:這裡的義通「宜」,指正當的,恰當的。意為:不做官是不對的。

潔其身:使自己身子乾淨,指丈人不肯在濁世做官,即潔身自好的意思。

亂大倫:亂了指君臣之間的倫常關係。

全文理解為: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後面,遇上一個老人,用拐杖扛著耘田農具。子路問他道:「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我為五穀施肥忙得不得了,誰還管得了你的老師是誰?」說著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幹活去了。

子路拱著手站在那裡。後來,老人留子路到他家裡過夜,殺了雞、做了黍米飯給他吃,還讓他的兩個兒子見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走了,趕上孔子,把昨天發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是個隱士呀!」便叫子路返回去看他。子路到達他家時,他已經出門去了。

子路對他的兩個兒子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之間的禮節,是不能廢棄的;君臣之間的正常關係,又怎麼可以廢棄呢?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潔而隱居不仕,卻破壞了君臣關係的準則。君子出來做官,是做他應該做的事。至於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推行,那是早就知道的。」

朱熹在他的《論語集注》中認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責子路不事農業而從師遠遊也。」

皇侃在《論語義疏》中認為老者的話「言當今亂世,汝不勤勞四體以播種五穀,而週遊遠走,問誰為汝之夫子?」

後學者基本沿用這個解讀,很多人甚至用這句話來諷刺、攻擊孔子。

那麼,以上解讀不禁讓人疑問:

1,子路和老人初次見面,怎麼知道子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呢?

2,老人熱情款待了子路,不像是一個剛見面就說話冷冰冰的人啊?子路無非就是尋人,老人有必要用這個態度嗎?

3,如果老人是在諷刺子路,性格魯直的子路怎麼可能不生氣還「拱手而立」呢?

4,第二天,孔子讓子路返回去見這個老人,說明他是個值得敬重的人,怎麼可能如此出言不遜呢?

5,事實上,不管是孔子還是子路,都是貧苦家庭出身,孔子曾說:「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他們怎麼會是個不勤勞、分不清五穀之人呢?

由此可見,先賢們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理解是錯誤的。

這裡的荷蓧丈人應該是道家隱士,儒家隱士即使拒絕出仕,也會關心社會、民生、施行教化,等待機會。

整個故事的核心其實是子路最後所說的話:「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認為,君子出仕為官是上天安排的「使命」,不逃避現實,積極參與社會的治理,是君子應盡的職責,哪怕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當政者採納,仍要堅持不懈地努力。

這其實也是孔子對弟子的一貫教導。在他看來,君子出仕,積極行道,參與社會的管理與改造,是義所為,不得不為!

子路認為,連長幼之間的禮節都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怎麼可廢除呢?荷蓧丈人為了在亂世之中保持自己潔白之身,卻忘記了君臣之間的大倫,是消極錯誤的。

孔子讓子路返回老人家裡,目的就是去勸說這個有品德有才能的君子出仕的,可見孔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隱士鼻祖——許由!

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慎行論·求人》有云:昔者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勞乎?夫子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請屬天下於夫子。」

許由辭曰: 「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

白話文:從前堯到大澤之中拜見許由,說。「十個太陽都出來了,火把卻還不熄滅,不是浪費嗎?您來做天子,天下一定能夠大治,我願把天下交給您治理。」

許由推辭說:「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天下還不太平嗎?可如今天下已經太平了。說是為了自己吧,須知鶴鷯在樹林中築巢,樹木再多,自己也只不過佔據一棵樹枝;鼴鼠到河裡喝水,河水再多,自己也只不過喝飽肚皮。您回去吧!我哪裡用得著天下?」說罷,就去箕山腳下、穎水北岸種田為生,終生也沒有再過問天下。

晉朝皇甫謐《高士傳》云:「許由(前2323年~前2244年),字武仲,陽城槐裡人也」。陽城槐裡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帶。

許由死後葬於箕山,故箕山也叫許由山。《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就曾說過:「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

而北宋李昉等人編的《太平御覽》引《西徵記》云:「許昌城本許由所居」。許昌地名源於此。

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許昌市、禹州市、鄢陵縣一帶,沿潁河流域,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有關許由的傳說,保存著大批有關許由的遺蹟。

據說帝堯曾多次向他請教,後來他還做過舜、禹的老師,後人因此亦稱他為「三代宗師」。

堯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隱居起來,夏天在樹上築巢而寑,冬天挖洞穴而居。食山果、飲河水,且無懷器,手捧而飲。再也不願意與世俗社會交往。

許由在箕山放牧,曾和一農夫說:「此乃牛壯田肥之也。」農夫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稱這裡為牛田村。後「牛田」被多地作為地名使用。

後來帝堯又派人找到了他,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箕山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箕山洗耳」典故源於此,現在登封市的箕山還有「洗耳河」。

許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許由不但是許姓始祖,還被奉為隱士的鼻祖。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稱讚說:「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

許由之所以堅決辭讓天下,並不是做做樣子,而是因為他通曉生命的本性,從而不想為外物所累。

他深知性命之情,所以才會摒棄不義不潔之利,這樣仁義之道就能得以推行了。

許由和同一時期的隱士巢父並稱為「巢由」。據說巢父認為許由洗耳的水是汙濁的,所以不讓自己的牛在其下遊飲水。

相關焦點

  • 人們常說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意思是罵人還是誇人呢?
    大概意思就是,在2400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帶著學生出門遠遊,但是有一個學生子路掉隊迷路了,在路上遇見一個農夫,就問:請問你見我們孔夫子了嗎? 農夫笑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孔子?後來子路把這件事說給孔子聽,孔子十分震驚,還專門去拜訪了這個農夫。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人不勤奮,就不可能認識五穀雜糧。其實是一個貶義詞。
  • 孔子生平:六十而耳順
    參照前面的解讀方法,還原一個生活的孔子,一個《論語》中確有其證的孔子,那麼我們倒可以說,把「耳順」抄作或聽作「而順」,恰恰是對此章不能真正把握而出現的曲為解釋。耳順,簡單說就是聽得進不同的聲音,在聽到不同的聲音時,尤其是在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誤解、嘲諷和攻擊時,不生氣,不惱怒,不怨天尤人。
  • 行周公之禮,做愛做的事
    因為道學家們的「至聖先師」是孔子,孔子的偶像是周公,周公制定了男女從交往到婚配的所有禮節,最後一步叫「敦倫」,意思是夫婦交合,乃是在完成人倫之禮。所以,夫婦之間做愛做的事,也叫「行周公之禮」。也就是說,這種事,該做就做才合乎禮節;該做不做,就是非禮。
  • 王路:孔子為什麼不說人壞話?
    昏禮不賀,人之序也」,什麼意思? 我不知道。就去查了《十三經註疏》。幽,是深的意思,幽陰,是深思陰柔嫻靜的道理。音樂容易讓人嗨,嗨了,婦人就志意動散了,忘了陰柔和嫻靜,因此,古人婚禮不用音樂。有人說,不也有安靜的音樂嗎?其實不是。音樂總歸是撩人情緒的。理智的人,到了酒吧和迪廳,也容易意亂情迷,一個人半夜聽輕音樂,又容易哀傷思舊。因為攪亂人心,音樂屬陽。
  • 孔子之受困於陳蔡
    你執政以後,可千萬要想法把孔子請回來啊!」「是的,我一定遵照您老人家的話去辦。」季康子畢恭畢敬地回答。沒過幾天,季桓子果然死了。季康子殯葬了父親之後,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召回孔子。可是,使者尚未出發,有一個名叫公子魚的人出來反對了。他說:「從前,定公和桓子用了孔子,可是有始無終,曾被諸侯們笑話。這回,我們可要慎重些,不要再弄得不好收場。」季康子一想,也對。
  • 有孔子眼的人真的聰明嗎?
    有孔子眼的人一般思路敏銳,邏輯思維強、善於表達、口才好。不過,從掌紋醫學的角度上講,有什麼掌紋的人第六感強烈呢?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有孔子眼的人第六感特別強烈。 在掌紋醫學中大拇指代表的是人的頭部,並且大家知道,孔子是有學問的代表,在現實生活有孔子眼的人,不僅第六感強烈,而且愛學習、愛思考
  • 經典導讀之論語:孔子論孝
    對父母孝順的人,心有掛礙,心有牽絆,自然容易體貼權威和其他人的感受,所以不喜歡犯上和作亂。一個不喜歡犯上作亂的人,自然容易於上下合作,容易形成一體意識。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孝如此重要,那在現實的家庭生活中,如何成就呢?
  • 能獨得孔子「恩寵」,讓孔子見人就誇?
    他便到孔子那裡,問道:"仁義正直的人在窮困時會改變自己的節操嗎?"孔子反問說:"改變操守還能稱得上仁義正直嗎?"子貢又問:"像顏回,他不會改變操守嗎?"孔子說:"是的。"於是,子貢便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修行仁德已經很久了。你雖如此說,但我仍不會懷疑他,這裡邊必定有緣故。"
  • 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實現了嗎?
    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實現了嗎?看了紀錄片《中國》第一集,第一集主要講的是孔子的故事,但就是這一集讓我更加深刻明白了孔子為何被稱為偉大的教育家,因為他提出的觀點放在現代也是通用的。一個名為互鄉的地方,此地的人很多都不善良。互鄉的一個孩子,求見孔子而孔子接受了。學生們非常疑惑,孔子解釋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他說只要人願意進步,我們就應該接受它,不管其曾經怎樣,他現在願意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來到我這裡希望得到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我們就不應該拒絕他。這就是「有教無類」的原則。不管你是誰,只要你願意學,我就願意教。
  • 孔子的「眼高手低」我們懂嗎?
    文化偉人孔子眼高手低是貶義詞嗎?但是對於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而言,他(她)又不能一直陷入瑣事樂此不疲,安於現狀,忘記了去實現更大的目標和理想。與此類似的句子有:1、一室之不治,何家國天下之為?2、不以事小而忽略,不以事大而輕浮。3、大丈夫當掃天下,而始於掃足下。4、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你知道孔子的兒子嗎?他是聖人孔子唯一的兒子,卻不出名
    你知道孔子的兒子是誰嗎?如果知道,你了解多少他呢?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孔子有著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地位。他輝煌的一生,弟子三千,七十二人成大賢。然而,聖人唯一的兒子,在史書裡只有寥寥數語,默默無聞。他的名氣,似乎連孔子最普通的學生都不如。撥開重重迷霧,那麼孔子的獨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
  • 池昌海:從《論語》 看,孔子是個可愛的人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池昌海講讀《論語》故事)池昌海選取《論語》中孔子和學生之間的故事,為孩子們展現了孔子獨具特色的人師形象。池昌海介紹,孔子教學有三個特點: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平等民主。比如,當孔子的弟子子路問道「聞斯行諸」——是不是聽到一個說法就要去實踐呢?孔子回答他:「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 《論語》|社會很複雜,防人之心不可無,孔子說這樣不算聰明人
    常言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人們害怕上當受騙,自然產生了防備心理,這也是做人應具備的生存本領,大家都覺得這樣做,無可厚非。孔子認為,只做到這些還不夠。孔子說:「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六
    孔子認為,人是個性化的,每個人的天賦資質並不一樣,教育應該因勢象形,長善救失。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所以,孔子育人,並不用一個模式,要求人人都達到同樣的標準,也不拔苗以助其長,而是各以其材,根據人的材質優劣高下因勢而利導之,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進步,接近完美,追求崇高。子路問:「聞斯行諸?」
  • 品悟孔子的仁 ——道德講堂五常之「仁」
    譯文:樊遲問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穫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品悟:生活中,有的人做事拈輕怕重,一有好處,爭先恐後。我想,做人應該有一種家國的大情懷。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似的情懷。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被尊為儒家始祖。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以下所選為孔子周遊列國在河南境內發生的成語,均記載在《論語》中。近悅遠來近悅遠來鄰近的人由於受到恩惠而喜悅,遠方的人也聞風趕來歸附。
  • 《論語》|人們喜歡善人,對不善之人避而遠之,孔子卻不這樣做
    好惡之心,人皆有之。對於善人,人人喜歡,對於不善之人,很多人都討厭,作為潔身自好,就會自覺地遠離這些人,以免讓惡影響自己的行為。孔子則認為,對於善人應該稱許,但不能放棄不善之人,更應該對他們進行教化,讓他們成為善人。
  • 莊子之《人間世》:借「孔子」之口,說明人事之複雜、處世之艱難
    《孔子》——孔子劇照孔子的人生取向畢竟與「避世之士」不同,他認為「子之愛親」、「臣之事君」皆是人無可逃避的責任正說明莊子也認同親子之情是天性表現;而君臣之義是社會倫理。正是這些,構成了人倫規範,而此規範架構了人間秩序,社會因此而井然有序。然而,個體也因此隱沒於群體之中。人作為一個存在於世的個體,幾乎不可能置身於人際關係網絡之外,所以也幾乎無法避免「兩難」的困境。莊子借孔子之口說出,這些人世的牽絆、責任,是無所逃避、也不必逃避的。
  • 孔子智慧|認清人,才能知道如何共事,跟孔子學如何識人
    認識一個人容易,認清一個人很難。蘇軾在《論語解二首》之《觀過斯知仁矣》中說道:「人之難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識人為什麼很難呢?就是因為人的城府很深,用江海的深度來作比都不足夠,人心的險惡用陡峭的山谷來作比都達不到,人的善變用變化莫測的天上浮雲來作比都不能,可見人是多麼地不可捉摸,識人是多麼不易。孔子一生坎坷,遇到很多的人,也經歷了很多的事,人情的冷暖他體會過,人世間的百態他領略過,因而,對人認得比較準,從他能因材施教也可以看出他識人的準確。孔子的識人術,在今天仍然具有可借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