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第7章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從而後:跟從(夫子)而落在後面。
丈人:古時對老人的尊稱。如《易·師》:「貞,丈人,吉。」孔穎達疏:「丈人,謂嚴莊尊重之人。」
何晏集解引包鹹曰:「丈人,老人也。」唐韓愈《芍藥歌》:「一尊春酒甘若飴,丈人此樂無人知。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丈人」特指嶽父。
荷:音he,第四聲。荷的初文是「何」, 會意字。其甲骨文像人用肩擔物之形,西周在人身與所荷物之間增入「口」繁化。
荷的原義就是肩擔、背負等意。如《左傳·昭公七年》:「子產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
蓧:音diao,第四聲。古代一種竹編的耘田農具。荷蓧就是肩扛著蓧。
不:語氣詞,同「啵」,現在的湖南長沙、望城一帶,還保留著「啵」作為語氣詞,很容易被認為是否定詞「不」。
另外,《詩經》中有首敘述周宣王在東都會同諸侯舉行田獵的長篇敘事詩《車攻》中的「徒御不驚,大庖不盈」。其中的「不」也是語氣詞。
全句意為:「徒步拉車士兵很機警,獵畢廚房野味盈。」該詩作者有可能是楚國人。
「四肢不勤」就是「四肢啵、勤」之意。本文的情景有可能發生的楚國,所以這個荷蓧丈人用了這個「不」作為語氣詞。
分:會意字,《說文解字》:「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如《荀子-禮論》:「然則何以分之」?
本文的「分」是「糞」的通假字,意為「施糞、施肥」。
糞的初文作從手、從其(箕之本字),表雙手持箕有所棄除。甲骨文「糞」字亦或從帚。本義是指掃除、棄置。《說文》:「糞,棄除也。」 《左傳·昭公三年》:「小人糞除先人之敝廬。」
由掃除義引申為汙穢、糞便義。《正字通·米部》:「糞者,屎之別名。」後又延伸為「施肥、使肥沃」。如《廣雅·釋詁四》:「糞,饒也。」 又如《禮記·月令》:「可以糞田疇。」
本文的「五穀不分」就是「五穀啵,糞」,意為忙於為五穀施肥。
芸:通耘,耕種的意思。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這裡的食讀si,第四聲,做動詞用。意為「留子路過夜,殺雞做飯請子路吃飯。」
見其二子焉:這裡的見讀xian,第四聲。意為「讓他的兩個兒子出來見子路」。
明日,子路行,以告:第二天,子路告辭了丈人,把昨天發生的事告訴了孔子。
使子路反見之:反通「返」,意為「讓子路返回去見丈人」。
不仕無義:這裡的義通「宜」,指正當的,恰當的。意為:不做官是不對的。
潔其身:使自己身子乾淨,指丈人不肯在濁世做官,即潔身自好的意思。
亂大倫:亂了指君臣之間的倫常關係。
全文理解為: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後面,遇上一個老人,用拐杖扛著耘田農具。子路問他道:「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我為五穀施肥忙得不得了,誰還管得了你的老師是誰?」說著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幹活去了。
子路拱著手站在那裡。後來,老人留子路到他家裡過夜,殺了雞、做了黍米飯給他吃,還讓他的兩個兒子見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走了,趕上孔子,把昨天發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是個隱士呀!」便叫子路返回去看他。子路到達他家時,他已經出門去了。
子路對他的兩個兒子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之間的禮節,是不能廢棄的;君臣之間的正常關係,又怎麼可以廢棄呢?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潔而隱居不仕,卻破壞了君臣關係的準則。君子出來做官,是做他應該做的事。至於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推行,那是早就知道的。」
朱熹在他的《論語集注》中認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責子路不事農業而從師遠遊也。」
皇侃在《論語義疏》中認為老者的話「言當今亂世,汝不勤勞四體以播種五穀,而週遊遠走,問誰為汝之夫子?」
後學者基本沿用這個解讀,很多人甚至用這句話來諷刺、攻擊孔子。
那麼,以上解讀不禁讓人疑問:
1,子路和老人初次見面,怎麼知道子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呢?
2,老人熱情款待了子路,不像是一個剛見面就說話冷冰冰的人啊?子路無非就是尋人,老人有必要用這個態度嗎?
3,如果老人是在諷刺子路,性格魯直的子路怎麼可能不生氣還「拱手而立」呢?
4,第二天,孔子讓子路返回去見這個老人,說明他是個值得敬重的人,怎麼可能如此出言不遜呢?
5,事實上,不管是孔子還是子路,都是貧苦家庭出身,孔子曾說:「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他們怎麼會是個不勤勞、分不清五穀之人呢?
由此可見,先賢們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理解是錯誤的。
這裡的荷蓧丈人應該是道家隱士,儒家隱士即使拒絕出仕,也會關心社會、民生、施行教化,等待機會。
整個故事的核心其實是子路最後所說的話:「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認為,君子出仕為官是上天安排的「使命」,不逃避現實,積極參與社會的治理,是君子應盡的職責,哪怕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當政者採納,仍要堅持不懈地努力。
這其實也是孔子對弟子的一貫教導。在他看來,君子出仕,積極行道,參與社會的管理與改造,是義所為,不得不為!
子路認為,連長幼之間的禮節都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怎麼可廢除呢?荷蓧丈人為了在亂世之中保持自己潔白之身,卻忘記了君臣之間的大倫,是消極錯誤的。
孔子讓子路返回老人家裡,目的就是去勸說這個有品德有才能的君子出仕的,可見孔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隱士鼻祖——許由!
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慎行論·求人》有云:昔者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勞乎?夫子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請屬天下於夫子。」
許由辭曰: 「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
白話文:從前堯到大澤之中拜見許由,說。「十個太陽都出來了,火把卻還不熄滅,不是浪費嗎?您來做天子,天下一定能夠大治,我願把天下交給您治理。」
許由推辭說:「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天下還不太平嗎?可如今天下已經太平了。說是為了自己吧,須知鶴鷯在樹林中築巢,樹木再多,自己也只不過佔據一棵樹枝;鼴鼠到河裡喝水,河水再多,自己也只不過喝飽肚皮。您回去吧!我哪裡用得著天下?」說罷,就去箕山腳下、穎水北岸種田為生,終生也沒有再過問天下。
晉朝皇甫謐《高士傳》云:「許由(前2323年~前2244年),字武仲,陽城槐裡人也」。陽城槐裡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帶。
許由死後葬於箕山,故箕山也叫許由山。《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就曾說過:「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
而北宋李昉等人編的《太平御覽》引《西徵記》云:「許昌城本許由所居」。許昌地名源於此。
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許昌市、禹州市、鄢陵縣一帶,沿潁河流域,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有關許由的傳說,保存著大批有關許由的遺蹟。
據說帝堯曾多次向他請教,後來他還做過舜、禹的老師,後人因此亦稱他為「三代宗師」。
堯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隱居起來,夏天在樹上築巢而寑,冬天挖洞穴而居。食山果、飲河水,且無懷器,手捧而飲。再也不願意與世俗社會交往。
許由在箕山放牧,曾和一農夫說:「此乃牛壯田肥之也。」農夫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稱這裡為牛田村。後「牛田」被多地作為地名使用。
後來帝堯又派人找到了他,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箕山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箕山洗耳」典故源於此,現在登封市的箕山還有「洗耳河」。
許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許由不但是許姓始祖,還被奉為隱士的鼻祖。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稱讚說:「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
許由之所以堅決辭讓天下,並不是做做樣子,而是因為他通曉生命的本性,從而不想為外物所累。
他深知性命之情,所以才會摒棄不義不潔之利,這樣仁義之道就能得以推行了。
許由和同一時期的隱士巢父並稱為「巢由」。據說巢父認為許由洗耳的水是汙濁的,所以不讓自己的牛在其下遊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