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寫一寫村上春樹,上學的時候曾經一度痴迷他的小說,雖說那時並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吸引了我,現在想來應該是作品本身的魅力。
說到村上春樹,可能大家最為熟悉的作品便是《挪威的森林》,有人喜歡到痴迷,也有人覺得平平無奇,但其實《挪》只是他為數不多的現實主義小說之一,我個人認為村上作品的魅力大部分都體現在那些非現實的小說裡: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晦澀不明的誇張隱喻,他的文字行雲流水般地游離於虛幻和現實之間,在我那個叛逆又迷茫的年紀裡,大概是需要一些荒誕不經的東西來釋放自己那些無處安放的無釐頭思緒的。
那時看的最多的基本是他的長篇,《挪威的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尋羊冒險記》等等,隨著年紀的增長,開始喜歡上了他的短篇,還有一些隨筆,雜文集,也是通過這些才開始漸漸地了解了小說之外的村上春樹這個人。
村上春樹算是半路出道 ,此前既不是文學相關專業也沒有做過文字相關的工作,唯有一點,從小便喜歡讀書,然而就在30歲那一年他突然決定開始寫小說,並在當年就獲得了第23屆「群像新人獎」,那部小說就是《且聽風吟》,從此開啟了他的作家生涯。
此後的10年間是村上春樹創作的高峰期,前面提到的三部長篇小說都是在這一時期寫就的,同時發表的各種譯作也不勝枚舉,90年代後,創作的速速度開始放緩,創作了《奇鳥行狀錄》,自2000年後差不多保持每7年一部長篇小說的頻率,2002年《海邊的卡夫卡》、2010年完成的《1Q84》、以及2017年出版的頗具爭議的《刺殺騎士團長》,期間穿插著多部短篇,中篇,隨筆集等等,村上的作品深受歡迎,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也獲得過很多有分量的獎項,卻始終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似乎每次陪跑諾貝爾獎都會成為一時的話題,聽上去也委實有些遺憾,可隨著對村上了解的加深,才發現其實他本人壓根兒就沒把獲沒獲獎當回事。
他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小說家,小說家寫小說不是為了得獎,是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村上春樹其人,如果用幾個詞來形容,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安靜,他應該是那種安安靜靜的做自己的事,不希求關注的那一類人,作品大熱時竟躲到國外去了。然後是任性,所謂任性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本人曾表示自己不喜歡學校,體制之類的,討厭別人把規則強加於他,即便在成名之後也極少接受媒體的採訪,以下來自某次稀缺的三天兩夜的長訪談,刊登於2011年《大方》雜誌上,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找來看看:「至今為止我一直是以自己喜歡的步調,喜歡的方式一路走來的。我原本就是一個個獨來獨往的人,和文壇之類的沒什麼關係,也不刻意和誰交往,我一直抱著這樣的處世態度。」
對於文壇和獎項本人如是說:
「然而,我和文壇保持距離並非是未曾得到芥川獎的緣故,而是因為我對涉足那種場所一無所知又了無興趣。」(——《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小說家這個職業,至少對我來說是無所謂勝負成敗的。書的銷量、得獎與否、評論的好壞,這些或許能成為成功與否的標誌,卻不能說是本質問題。寫出來的文字是否達到了自己設定的標準,這才至為重要。」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這種性格稱得上是孤僻嗎?或許是吧,大概才華橫溢的人大都是「孤僻」又「不合群」的。在我看來這種「孤僻」沒有什麼不好,甚至稱得上很方便,能省去很多麻煩。
往往作家的人格魅力或多或少都會體現在作品的人物中,村上筆下的男主人公,大都是三十多歲的單身或離異的男子,一個人過著普通的生活,沒有複雜的社會關係,性格平淡,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看不到勝負欲這種東西,通常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看上去孤獨的有些過分,但不論是主人公還是村上本人,都十分的享受這種「孤獨」,一個人孤獨的寫作,一個人孤獨的跑步,甚至是一個人邊做飯邊喝著啤酒聽普契尼的歌劇……種種這些「安靜任性又孤僻」的村上式的生活觀和價值觀一度影響了很多的年輕人。
當然作為一名作家,村上春樹還有一個特質就是異常敏感,敏感應該是作家必備的一種技能,唯其如此,才能捕捉到常人視而不見的美好和不易察覺的細膩情感,村上的敏感更是能夠將他對社會現象和人性思考的見解表達的淋漓盡致。
一是精準的文字表述:
「將感覺訴諸語言是非常困難的事。」「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感覺,但很少有人能準確地表達出來。」
但是他卻將對鮑勃迪倫聲音的描述就這麼看似是極為隨意地寫了出來:「就像小孩站在窗前定定注視下雨似的」,想必他對自己的表達也是十分的滿意,並評價到:「恰如其分,一語中的」(《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種準確似乎多一個字都是累贅。
綠子」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
」喜歡我喜歡到什麼程度?「」整個世界森林裡的老虎全部融化成黃油「
——用莫名其妙的比喻來形容「喜歡」這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怕是再恰當不過了。(《挪威的森林》)
「海浪光滑的舌尖」「轉眼之間偷襲到了跟前」——不只是靜止的畫面,還有動態的觀感。(《第七位男士》)
二是詳盡到極致的細節描寫:
詳盡到杯底剩了幾釐米的酒,側頭停留了幾秒鐘,甚至還有如何打掃房間,如何整理從超市買回來的東西,最常見的是做飯的過程,在此不一一摘錄了,雖然那些細節對整個故事看似是無關緊要的,卻也是最能安撫人心的,每一段描述都能讓人仿佛就置身其中,如此流水帳般的記敘卻還能讓人不厭其煩地反覆閱讀,需要的應該不只是文字功底,還有敏銳的洞察力。
此外出場的還有諸多的作家作品,各種類型的音樂,古典,爵士,搖滾,甚至是歌劇,在村上看來,這些書也好音樂也好都是人物性格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再詳細都不為過。
三是大量隱喻的運用:
出現次數較多的是井,《挪威的森林》中有,《奇鳥行狀錄》裡面也有,還有羊男,擰發條鳥,失蹤的象,等等等等,《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裡更是充斥著各式的隱喻,曾經有人這麼評論過:「這些隱喻都不是以基於讀者經驗的想像力為依託的,莫如說它所依賴的是語句本身的想像喚起力。」,似乎關於村上式的隱喻可以拿出來單獨講一講,今天就先到這裡吧。
我倒沒覺得村上春樹是一個多麼不同凡響的作家,但無論是他的作品本身的魅力還是他的人格魅力對我都是極具吸引力的,可以這麼說,他是我甚為欣賞的一個作家。#村上春樹#
圖片皆來源於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