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臺回收機器收不到全市1%塑料瓶。
在全市投放了5000多臺回收機器,卻收不到全市1%的塑料瓶。
亞洲單線產能最大的再生瓶級聚酯切片工廠——盈創再生資源有限公司,一年可以處理約22億隻飲料瓶,但是自2013年後已「停工」三年多。
「缺貨」、缺垃圾、缺塑料瓶成為這條亞洲最大塑料瓶處理線常年被荒廢的主要原因。
在順義天竺空港工業區內,一個佔地1.2萬平米的大廠房裡,聚集著上千臺大小高低各不同的機器,如果把一個塑料瓶從第一臺機器的大口子裡丟進去,繞過上千臺機器的運轉,最後一臺機器吐出來的將是上百顆切面精細、長得像大藥片的再生聚酯顆粒,這些顆粒可以再次做成飲料瓶……這是目前亞洲單線產能最大的再生瓶級聚酯切片工廠,一年可處理約22億隻的飲料瓶,相當於上萬名工人日夜無休地同時幹活。
但是,這間「亞洲最大的」廠房,從2013年後就已不再開工,被擱置了三年多。
作為這條亞洲最牛生產線的創造者——盈創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常濤只能苦笑說,「雖然我們在這個行業沒有對手,但是北京根本收不到充足的『垃圾』貨源」。
亞洲最大塑料瓶處理廠常年缺「垃圾貨源」
據常濤介紹,他們的產能是一年可以處理5萬噸的塑料瓶,但平均每年僅能收到1-2噸的「貨源」。換個更直觀的數來看,「亞洲最大」廠房上千臺的機器一年可處理22億隻廢舊飲料瓶,但實際最高時僅處理了8億多隻。
「缺貨」、缺垃圾、缺塑料瓶……這被說成是亞洲最大塑料瓶處理線常年被荒廢的最大原因,但這與北京的垃圾量在上漲的數據非常矛盾。來自市發改委和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北京的垃圾量在上漲,前兩年北京垃圾日均處理量是1.8萬噸,今年卻到了2.17萬噸,整體增加了兩成。
那麼,垃圾都去了哪?盈創公司為何長期收不到充足的垃圾「貨源」?
5000多臺回收機器收不到全市1%塑料瓶
上周五,在大興區西紅門的永輝超市裡,一臺新入駐的智能回收機器,引起路人駐足圍觀。在這臺機器的觸控螢幕上輕點一下「回收」,機器右上角的擋板便會自動開啟,只要拿一個空飲料瓶放進去,微信就會立即收到0.05元的返利……
這臺機器,已是盈創公司在北京投放的第5034臺回收機。從2012年底開始,盈創公司就開始在全市的學校、醫院、超市、地鐵、景區、公園等眾多公共場合,布局他們的智能飲料瓶回收機。
雖然回收機的數量規模已是全市第一,但是回收數據卻讓人訝異,5000多臺智能回收機一年收回的塑料瓶總量是4000萬隻。這個數字,與北京一年廢棄約60億隻左右的塑料瓶相比,才不到1%。
至於全市剩餘的99%塑料瓶流向何處,是其他回收企業,還是環衛部門,答案都不是。參與北京「垃圾事業」30多年、市人大代表王維平,在今年上兩會時,帶去了一份垃圾回收的議案,和這一問題的答案。用他的話來說,一群規模可觀、且已具備垃圾回收專業化「素養」的拾荒者——被坊間稱為「丐幫」群體,掌握著北京絕大多數的可回收垃圾資源。
2014年北京的調查數據顯示,垃圾產生量700萬噸,「丐幫」們撿來的可回收垃圾資源,同樣是700萬噸。
不敵「黑作坊」,最大處理廠一天虧損十幾萬
「丐幫」撿回的垃圾資源,最終的流向是聚到北京四環外的82個廢品集散地,即丐幫的「營盤」,再分門別類地運往河北,塑料運到河北文安縣,包裝運到河北保定,金屬運到河北灞州,鞋底膠皮運到河北定州,玻璃運到邯鄲……與「丐幫」常年打交道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王維平,曾向北京青年報記者介紹,「丐幫」群體第一代人1978年就進京,經過30多年的發展,他們自發形成了一條專業的垃圾回收產業鏈。
而這一產業鏈,恰恰成為了盈創公司長期垃圾「貨源」不足的最大原因。「我們根本競爭不過小黑作坊」,盈創公司總經理常濤介紹說,由於環保成本的差距,導致他們的塑料瓶收購價,與那些沒有正規營業執照的廢品集散地相比,沒有任何優勢。
據介紹,對於塑料瓶的回收,回收企業需要先做預處理才可再次售賣。「塑料瓶要切片、清洗。清洗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鹼,但鹼是不能隨便排放的,所以要進行汙水處理,要過環評,需要正規用工,這些都需要成本」。
但是,與正規企業不同,丐幫「營盤」的環保成本幾乎為零,「那個市場上幾乎汙水橫流。我們拿生物鹼清洗,他們拿工業強鹼清洗,汙水也不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再處理成本低得多,」常濤說他去過廢品集散地,「無論是環保成本、還是正規用工等各個方面產生的成本損耗,最終計算出塑料瓶的收購價,我們根本競爭不過這些小黑作坊。」
「比如白色瓶子,我們正常收的話是3500元/噸,但小黑作坊可能4500元/噸收;藍色瓶子2800元/噸,小黑作坊可能3300元/噸收」。為了搶佔「貨源」,常濤說,他們有時不得不按與「黑作坊」一樣的價格,從丐幫手裡硬買貨。
這種只能硬買的結果,帶來的後果是企業的嚴重虧損,「貨源」也仍嚴重不足,亞洲單線產能最大的塑料瓶處理廠三年前就不得不關停,「這種機器系統就像煉鋼廠一樣,開了就得連續生產,不能停。每處理一噸,賠一噸。一天都十幾萬到二十幾萬地虧,燒得我們肉疼。」常濤苦笑說,「在德國,像和我們一樣的這種再生瓶級聚酯切片工廠,如果是10萬噸產能,一年可以帶來1-2個億的盈利。」
82個廢品集散地解散,「亞洲最大」工廠明年或將重啟
不過,盈創公司明年計劃重啟他們擱置三年的亞洲最大產能塑料瓶處理機。
由於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任務,對於低端業態和汙染企業的清理,齊聚在四環外的丐幫「營盤」正在陸續關閉,82個廢品回收集散地已經關停80個,河北的小塑料廠、造紙廠、小冶金廠也正在關停,「丐幫」行業面臨破產,部分拾荒者正加速撤離北京。
對於像盈創公司這樣的企業而言,他們似乎看到了希望,「一來,我們不用再和小黑作坊搶價格了。二來,垃圾源頭可能真的會到我們手裡」。
但是,廢品集散地被清理之後,垃圾源頭真的會進入正規的回收處理企業嗎?這是常濤最為疑慮的地方,「說實話,丐幫的解散符合北京政策,也應該是這樣的方向。但目前,還沒有一套政府機制來做垃圾前端的分類回收」。
今年7月份,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了《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徵求意見稿)》,垃圾前端分類回收問題,再度引發爭議。北京3000多個形同虛設的「垃圾分類示範小區」,也再次突顯尷尬。
「如果垃圾能從老百姓手裡就進行分類,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這些可回收資源不會因為混合及運輸被二次汙染,但是沒有行之有效的政府機制,是不可能做到的。」常濤認為,包裝的押金制或可成為有效途徑,「像德國,各類飲料瓶在銷售環節要向消費者徵收押金,退瓶後才能返現,這項制度使得大量的飲料包裝得以安全回收,城市生活垃圾的體積因此減少40%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