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路上有真經

2020-12-21 求是網

  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習近平

  2020年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在脫貧攻堅戰中,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甘肅渭源縣元古堆村、湖南鳳凰縣菖蒲塘村、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河南蘭考縣張莊村、江西井岡山市神山村、安徽金寨縣大灣村、寧夏涇源縣楊嶺村、寧夏永寧縣原隆村、青海格爾木市長江源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河北張北縣德勝村、山西岢嵐縣趙家窪村和宋家溝村、四川昭覺縣三河村和火普村、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華溪村、江西于都縣潭頭村、內蒙古喀喇沁旗馬鞍山村、河南光山縣東嶽村、雲南騰衝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陝西柞水縣金米村、寧夏吳忠市弘德村等24個貧困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有過硬的措施和辦法,共同的經驗有這麼幾條。

  樹立必勝信心

  24個村的脫貧,都有一個動員啟發、轉變觀念、增強信心的過程,每個村都有一些由等到動、由懶變勤的奮鬥故事。

  有的倡導老區精神,挖掘和宣講老一輩的紅色故事,努力用革命戰爭年代的戰鬥激情喚起村民,鼓勵大家樹立自我發展意識,敢於向貧困宣戰、向小康進軍;

  有的組織參觀培訓,幫助村民轉觀念、換腦筋,引導大家不安於現狀、不滿足溫飽,積極用奮鬥改變命運;

  有的設立脫貧志氣榜、致富光榮榜,頒發脫貧光榮證和脫貧致富獎,激發奮勇爭先的熱情;

  有的狠抓移風易俗,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文明素養提升;

  有的實行「群眾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以戶為單位進行量化評比、確定星級,「把當先進還是拖後腿貼到家門上」,營造起奮鬥光榮、互幫互助、你追我趕的濃厚氛圍。

  大灣村年近七旬的陳澤申曾當面向總書記拍胸脯說:「不怕年紀大,就怕志氣短,我一定幹出個樣子來。」這幾年他忙著養羊、種天麻、採板慄、進廠務工,每年都比上年增收1萬多元。

  十八洞村的龍先蘭,曾向村裡吵著要錢要物,受脫貧攻堅戰的激勵,逐步成長為村裡的養蜂大戶,還帶動12戶貧困群眾一起增收。

  現在,24個村的村民中「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少了,主動想辦法、找門路、抓機遇的多了,大家都為了致富而充實忙碌了起來。

  堅持因地制宜

  24個村大多數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由於自然地貌、資源環境、民族習俗、歷史文化的差異,致貧原因各有不同。在脫貧攻堅中,各村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

  在陝西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情況。金米村位於秦嶺深處,曾經是極度貧困村,近年來通過發展木耳、中藥材、旅遊等產業實現了整村脫貧。總書記點讚秦嶺深處小山村「小木耳,大產業」。圖為金米村木耳種植戶在採摘木耳。 陝西省委宣傳部供圖

  地處山區的三河村、火普村,以中藥材和特色山貨為主打產品;

  地處平原和淺丘的張莊村、菖蒲塘村,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種植養殖;

  近林靠水的華溪村、馬鞍山村、東嶽村,側重發展林下經濟和特色種植養殖;

  水土富含礦物質的十八洞村、潭頭村,重點打造生態農業新增長點;

  有紅色文化資源和特色風景民俗的駱駝灣村、顧家臺村、神山村、大灣村,積極發展民宿和農家樂,就地搞旅遊;

  確實地處偏遠、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原隆村、班彥村、長江源村、趙家窪村,實行易地搬遷,創建新家園。

  這些從實際出發的思路和舉措,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脫貧模式,走出了務實管用的脫貧路子。

  兜牢民生之底

  擺脫貧困,最基本的是穩定實現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24個村聚焦這一目標,訂規劃、添措施、補短板,用足用好國家每一項扶持政策,努力使每一筆扶貧資金、每一種扶貧資源都發揮最大效益。

  2017年6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山西省岢嵐縣宋家溝村考察調研,號召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3年來,宋家溝村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的囑託,脫貧攻堅一步一個腳印:2017年脫貧出列,2018年完成整村全面對標提升,2019年被評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實現了總書記祝願的「讓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圖為宋家溝村村民新居。攝於2020年5月。 新華社記者 曹陽/攝

  各村普遍改造了基礎設施,加強了基本公共服務,改善了人居環境,消除了危房,解決了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行路難、吃水難等民生問題。

  在解決住房安全問題上,宋家溝村等多個村通過疊加使用易地扶貧搬遷、宅基地改革、移民避險解困等政策,對危舊房該改造的就地改造,該搬遷的集中重建,讓村民沒花多少自己的錢就住上了新房。

  在解決上學難問題上,多數村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給予資助,積極勸返適齡輟學孩子,貧困村義務教育保學率和教學質量大大提高,考上大學的越來越多。有的村還採用購買社會服務方式打造託管課堂,有效解決留守兒童校外失管失教和課後督學問題。

  在解決看病難問題上,村村都有衛生室和村醫,多數村實行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政策,堅持低保政策與扶貧政策有效銜接,對所有低保戶、五保戶應保盡保、分類施保,有病及時治、大病醫藥費大額報銷成為常態。村裡貧困戶因病因殘致貧率一度超過50%的大灣村、潭頭村,也徹底告別了「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的日子。

  元古堆村、華溪村等4個村過去長期缺水,人畜飲水都困難,通過打機井、外來引水等方式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全都吃上了放心水。村民們高興地說:「現在自來水接到家,龍頭一擰水冒著呢,再也不為吃水揪心犯愁了。」

  致力產業增收

  24個村在各級指導和多方幫扶下,圍繞靠什麼脫貧、在哪裡增收進行充分論證,制定產業規劃,堅持多條腿走路,努力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

  2020年1月20日,在元古堆村2019年度企業帶動入股分紅大會上,村民在等待分紅。 新華社發 馬希平/攝

  有的依靠科技創新,豐富產品門類,推進提質升級。比如菖蒲塘村,鼓勵技術能人、「土專家」不斷引種試種新品種,成功後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僅村裡成立的「女子嫁接隊」開展技術輸出服務,2019年創收就達889萬元。

  有的打造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讓貧困戶更多分享增值收益。比如原隆村、馬鞍山村,利用日照和水土條件種植葡萄,由此帶動建酒莊、搞品鑑、戶外觀光、生態採摘等,產業鏈延伸短短幾年就有模有樣,把葡萄架上的「紫珠珠」變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錢串串」。

  有的發揮現代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貧困群眾的組織和帶動作用,強化其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比如張莊村,依託一批產值高、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現代農業企業發展高效農業,種植的褐蘑菇、白蘑菇遠銷港澳地區和海外。

  有的勇於探索「網際網路+」模式,搶抓機遇發展電商。比如東嶽村,建起集多種功能於一體的電商服務體系,形成線下體驗和線上熱銷緊密互動的火熱場景。

  有的通過土地流轉,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使不少村民成為擁有土地流轉金、務工薪金、效益分紅金的「三金」農民。

  有的深入挖掘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創新旅遊形式和內容,使鄉村旅遊有特色玩頭、有文化講頭、有再來念頭。

  種種增強自身造血能力的發展模式,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持續的產業支撐,也使這些村經受住疫情帶來的影響,牢牢穩住了脫貧成效。

  加強駐村幫扶

  駐村幫扶是脫貧攻堅的有力舉措。幾年來,24個村隨處可見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操勞奔忙的身影。他們撲下身子、傾情投入,與村裡的黨員、幹部並肩戰鬥,贏得群眾交口稱讚。

  2017年1月24日,農曆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冒著四九嚴寒、踏著皚皚白雪來到河北省張北縣德勝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與基層幹部群眾一起算扶貧帳、謀脫貧計。總書記的到來,猶如浩蕩春風吹進了德勝村。全村幹部群眾牢記殷殷囑託,以飽滿的激情開展脫貧攻堅戰,3年多時間讓村莊褪去舊貌、換了新顏。圖為技術人員在德勝村無菌育種室內察看馬鈴薯瓶苗長勢。攝於2020年5月。 新華社記者 牟宇/攝

  德勝村所在的張北縣過去從沒有過光伏扶貧項目,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主動溝通聯絡,推動光伏扶貧電站項目落地,使該村有了持續穩定的收益。

  火普村駐村扶貧工作隊積極聯繫中藥企業到村考察,試種金銀花等中草藥,帶動全村貧困群眾脫貧。

  張莊村、神山村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為引導村民辦農家樂、開廠子,反覆耐心上門做工作,還幫助搞規劃設計、申請創業貸款,成了村民的「點金人」。

  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餘靜駐村扶貧,幾年間風裡來雨裡去,與村裡的男女老少熟悉得像一家人,被譽為貧困戶的「孝順女兒」。

  正是因為加強了貧困村的駐村幫扶力量,脫貧攻堅的思路措施得以精準謀劃、群眾活力得以充分激發、上下行動得以有序銜接。

  注重黨建引領

  24個村在脫貧攻堅中普遍配強「兩委」班子,全面夯實黨組織工作基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村組幹部的組織帶動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有的開辦村民講習所,用鄉親們熟悉的話語宣講扶貧惠民政策,持續加強對村民的思想政治引領。

  有的定期舉辦黨日活動,組織黨員承諾踐諾,在帶頭脫貧致富的同時「結對子」幫扶貧困戶。

  元古堆村、楊嶺村為提升黨建促脫貧實效,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帶動群眾富在產業鏈上。

  駱駝灣村、顧家臺村黨支部把75名無職黨員發動起來,尋找致富門路,參與監督村務,聯繫引導群眾,個個肩上有責任,人人身上有幹勁。

  原隆村注重發揮老黨員老幹部作用,組建「和諧大叔」調解組,隨時幫助村民調解矛盾糾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黨支部堅強有力,基層黨建有聲有色,群眾就跟得緊,事情就辦得順,脫貧攻堅就有了硬核底氣。

  很多黨員、幹部說,脫貧攻堅是難得的黨性鍛鍊,尤其趕上今年抗擊疫情這道「加試題」和「必答題」,自己的黨性觀念和為民意識大大增強。廣大群眾從黨員、幹部的實幹奉獻中深受感染和鼓舞,紛紛表示要跟著共產黨走,黨叫幹啥就幹啥。現在,這些村申請入黨的年輕人明顯增多,入黨成為最光榮的追求。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微電影《幸福路上》
    脫貧攻堅微電影《幸福路上》 2020-08-12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長壽:歌曲《幸福路上有你》唱響脫貧攻堅「衝鋒號」
    連日來,一首反映脫貧攻堅題材的歌曲《幸福路上有你》在我區扶貧幹部隊伍中激情唱響,為決勝脫貧攻堅吹響「衝鋒號」。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收官之年。「為全面展現長壽區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動展示廣大幹部群眾投身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廣泛宣傳扶貧一線的感人故事和先進典型,我們組織文藝家創作了一批扶貧題材文藝作品。」
  • 【脫貧路上看開魯】縣滴灌帶協會助力脫貧攻堅
    【脫貧路上看開魯】縣滴灌帶協會助力脫貧攻堅 2020-04-30 1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杜林忠:脫貧路上的引路人
    杜林忠:脫貧路上的引路人 2020-06-23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幸福路上》 聚焦脫貧攻堅
    本報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崔迎)在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以我市真實扶貧故事改編的精準扶貧影片《幸福路上》,昨日在奧斯卡影城(航海路丹尼斯店)舉行見面會。影片主創人員與故事原型來到現場,與觀眾一起觀影並分享幕後故事,傳遞出滿滿的生活正能量。
  • 每一張「最美笑臉」的背後,都有一個脫貧攻堅路上的「最美故事」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脫貧奔康的路上總有一張笑臉讓你動容這一張張笑臉都洋溢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喜悅而這些「最美笑臉」背後的故事更讓人感動今天,我們用鏡頭來展現脫貧奔康路上的「最美笑臉」一起聆聽這些脫貧路上的
  • 聽,雲嶺紅土地脫貧路上的音樂故事
    青春不悔處,忠魂留青山,留青山……有了文化窮不久,沒有文化富不長。決戰脫貧攻堅,文化不能缺席。這片昆明北部的紅土地,文藝戰線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文藝工作者主動到脫貧攻堅第一線汲取養分,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力度的新時代文藝作品。特別是近年來原創音樂迸發出的神韻和魅力,記錄呈現了這個時代的歲月流變,留下聲聲不息的東川音樂故事。
  • 脫貧攻堅·民族團結情微電影《幸福路上》正式上映
    中國張掖網訊 (本網記者 趙燕丹)8月12日,由中共甘州區委統戰部、張掖市揚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榮冠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張掖市甘州區「統一戰線助力脫貧攻堅·共築民族團結情」主題微電影《幸福路上》正式上映!
  • 脫貧攻堅路上的平安答卷:脫貧成效可持續 鄉村振興有保障
    回首間,成立32年的中國平安已在家國公益路上默默探索了26年。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中國平安更是全力以赴,舉集團之力,立足主業,生態協同,創新舉措,從公益項目和造血式幫扶等可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維度出發,全方位助推社會可持續發展。  踐行金融企業擔當 點點善心匯成江河  「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
  • 望江縣涼泉鄉:脫貧攻堅路上種下「三朵花」
    脫貧攻堅已經進入「計天」甚至「讀秒」的決戰時刻,滴滴答答的倒計時,涼泉鄉幹群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了「三朵花」。  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了一朵實踐的花。
  • 韓城:脫貧路上最美的笑臉(圖)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脫貧奔康成效的最美名片莫過於貧困群眾的一張張笑臉。在這歲末年初辭舊迎新之際,讓我們用鏡頭去定格笑容,用文字去傳遞感動,一起聆聽脫貧路上10張笑臉背後的勵志、感人故事。
  • 闕莊村脫貧路上的一抹軍綠
    他把村裡的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個胡同、每一個坑塘都畫在地圖上,並對每一個貧困戶在哪條路上、哪個位置都做上標識,然後再入戶走訪,把詳情登記造冊。到該村調研的縣領導由衷地稱讚他:「餘方舟這個駐村書記竟成了繪圖書記,把『繡花功夫』體現和落實到了實處。」   「從陌生到熟悉,從相識到了解。扶貧工作是徹徹底底沉下身子去幹,決不能是『花拳繡腿』, 決不能靠『嘴上功夫』。」
  • 脫貧攻堅路上的藏藍力量
    部分貧困地區基層黨建薄弱,基層黨組織難以發揮引領作用,脫貧攻堅的路上缺乏帶頭人,是許多貧困地區邁不開發展步子的首要制約問題。  「輸血」送糧,確保「兩不愁三保障」  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係攻堅戰質量。
  • 脫貧路上幸好有你 致大慶市人力資源那些路上奉獻青春的駐村幹
    脫貧路上,多虧有你;脫貧攻堅,感謝有你!孫立秋、李鳴曉、張天龍、張維利……他們僅僅是全市駐村幹部的部分代表,從機關幹部到「村官」,從城裡人到「莊稼漢」,他們不負組織的厚望,不負人民的重託,他們為脫貧攻堅奉獻青春,幫扶貧困村摘掉「貧帽」,帶領村民走向富裕。
  • 甘州區脫貧攻堅·民族團結情微電影《幸福路上》正式上映
    甘州融媒訊 近日,由中共甘州區委統戰部、張掖市揚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榮冠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張掖市甘州區「統一戰線助力脫貧攻堅·共築民族團結情」主題微電影《幸福路上》正式上映!微電影《幸福路上》是以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黨建工作、蒙古族長調、蒙古族婚禮、直播帶貨、平山湖旅遊景區宣傳為核心元素。微電影取材於甘州區唯一一個少數民族牧業鄉——平山湖蒙古族鄉。
  • 20餘部電視劇記錄脫貧路上的櫛風沐雨
    鏡頭聚焦脫貧故事,《一個都不能少》等20餘部電視劇忠實記錄脫貧路上的櫛風沐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衝鋒號已吹響。重點劇目中,有創新類型的時代報告劇《脫貧十難》;有展現福建寧德「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山哈鬧海》;有聚焦精準扶貧首倡之地的《湘西紀事》;還有取自「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雪線》《楓葉紅了》《花繁葉茂》等。脫貧攻堅正在啃最難啃的硬骨頭,相關電視劇創作亦如此。
  • 「脫貧攻堅在一線」扶貧路上「姐妹花」
    「仰望天空,腳踏實地」是金城辦城古社區第一書記胡文婷和工作隊員任偉妮寫在工作紀實本扉頁的一句話,扶貧路上,這對「姐妹花」用行動詮釋著這句話的內涵。在「看巨變 謀發展 提信心 增志氣」實地考察活動中,三委幹部、村民代表、貧困戶通過觀摩城市規劃館、騰龍陶瓷、維康水素水、偉力遠大等重大項目,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振脫貧攻堅信心;在「關愛群眾情暖人心」活動中,為顏永忠家安裝電視機,為孫振華送去輪椅,並鼓勵他參加市婦聯開展的廚藝培訓;為陳彩絨家建造殘疾人無障礙通道彩鋼房;通過「義診保健康全力促脫貧」活動,為全村300
  • 脫貧路上,再多的「攔路虎「「也不過是「紙老虎「
    制訂了「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同時落實了各項幫扶政策措施。產業扶貧、醫療費用報銷、金融扶貧……這些政策像一雙雙大手,撐起了壓在貧困戶身上的重擔。在推動生態鵝養殖場項目時,孟凡君帶領工作隊挨家挨戶去宣傳、動員,鼓勵村民入股鵝場,最終吸納80戶困難家庭入股。在鵝場建設期間,孟凡君與村民同吃同住。
  • 脫貧攻堅路上的 「花木蘭」——記舞陽縣九街鎮扶貧辦主任孫亞璞
    河南頻道 > 三農 脫貧攻堅路上的
  • 甘州區脫貧攻堅·民族團結情微電影《幸福路上》即將隆重上映
    甘州融媒訊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長期以來,甘州區委、區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始終堅持「脫貧攻堅與民族團結同頻共振」的理念,助力發展,精準扶貧。為講好統一戰線故事,講好民族團結故事,講好脫貧攻堅故事,由中共甘州區委統戰部、張掖市揚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統一戰線助力脫貧攻堅·共築民族團結情」主題微電影《幸福路上》即將線上上映,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