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9日訊 今年3月28日,孟凡君來到了北安市海星鎮治安村村委會的宿舍,放下行李,支起蚊帳。從那時起,這位第一書記的桌子上,總能看到農村種植養殖書籍、治安村地圖、泡麵和一本邊緣微微磨破了皮的遍訪記錄本。
從北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到治安村的田間地頭,孟凡君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說老實話,剛來治安村的時候心情還是挺忐忑的。」孟凡君回憶說,當他來到村裡,看見一張張充滿期待的笑臉,那一刻他暗暗下定決心,要沉下心來好好幹一場。
孟凡君用兩個月的時間,走遍了治安村的每一寸土地。他拿出了他的醫生「絕活兒」,實行起上午「坐診」接待群眾、下午「出診」掌握民情、晚上「會診」聯合破題、月底「複診」鞏固成果的「四診工作法」。制訂了「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同時落實了各項幫扶政策措施。產業扶貧、醫療費用報銷、金融扶貧……這些政策像一雙雙大手,撐起了壓在貧困戶身上的重擔。
在推動生態鵝養殖場項目時,孟凡君帶領工作隊挨家挨戶去宣傳、動員,鼓勵村民入股鵝場,最終吸納80戶困難家庭入股。在鵝場建設期間,孟凡君與村民同吃同住。為了讓農戶了解養鵝知識,他提前學習,然後把專業術語轉化成口語,再一遍遍講給農戶聽,手把手教他們如何養殖。為了縮減養殖成本,讓入股的農戶獲得更多收益,孟凡君經常利用周末休息時間開車去慶安、秦家、四方臺等地聯繫稻殼和苞米漏子,一次被大雨隔在路上長達4個小時。辛苦的付出換來了甜蜜的回報,在工作隊和社員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養殖場出欄生態肉鵝5500隻,村集體增加收入5萬餘元,入股農戶每戶分紅500元。工作隊隊員們個個成了「養鵝專家」,提起養鵝,都能講得頭頭是道。
貧困戶王貴與妻子同時住院,一個在通北二院,一個在市第一人民醫院,得知消息後,工作隊往返於兩院之間,幫助他們辦理各項手續,讓夫妻倆得以安心治療。王貴拉著孟凡君的手激動地說:「真希望你們能一直留在我們村」。
看著治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孟凡君在自己的工作日記上,一筆一畫地寫下:「脫貧摘帽不是終點,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堅信,宣傳和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積極為群眾脫貧致富出謀劃策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今後的挑戰是,要防止返貧,還要讓精神文明和物質水平同步提升。我相信,脫貧攻堅路上再多的『攔路虎』也只不過是『紙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