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時光總是稍縱即逝,好好的春節說沒就沒了!
放縱地度過了這個吃喝玩樂、四處聚會的春節長假,堵過了返程高峰的高速公路,卻堵不過第一天上班的內心抑鬱。
今天的你是不是工作效率低得出奇,並伴隨抑鬱、失落、煩躁不安等不良情緒,甚至有不明原因的噁心、暈眩、腸胃不適、神經性厭食、神經衰弱等反應……
沒錯了,這就是——節後症候群。有的朋友甚至直接變成了病症,趕上了醫院的「大堵車」,各地醫院節後上班情景堪比5A風景區。
領導,不是我不想工作,真是這個節後症候群不讓我工作啊!
上班恐懼症
說起節後症候群,首當其中的就是上班恐懼症了。具體表現為:有心無力、焦躁不安、對各種工作文件產生厭煩甚至恐懼的情緒。此時,內心不斷充斥著一個聲音:我想1年100天為祖國辭舊迎新,200天為祖國慶生……
人一旦徹底進入放飛自我狀態就很難受得住,會本能地抗拒回到快節奏的工作狀態。能躺著就不坐著、能坐著決不站著,懶懶散散打不起精神,說的就是你吧!
此時,科技君建議大家牢記「我愛工作,工作使我快樂」。
上班前3天,為了擺脫上班恐懼症,可以優先安排一些計劃性、交流性質的工作,給到一個緩衝調整的時期。
若是你做完上述一系列流程之後依舊內心煩躁,那麼請你查詢一下自己的銀行卡餘額、未還的信用卡金額、包裡的錢……這樣就會收斂很多,畢竟只有暴富才能安慰我們幼小成熟的心靈。
睡眠紊亂症
有些人春節放假宅在家裡,白天一覺睡到中午,晚上要熬到兩三點才肯入睡。與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到了上班還是調節不過來。晚上不睡、白天不起,上班時間沒精打採,晚上精神抖擻。
能直接躺下去就睡著的,上輩子可能都拯救了銀河系,而我們普通老百姓躺下去可能要花2個小時換200個姿勢才能成功入眠。
事實上,當人體正常的生物鐘被打亂,神經系統就會紊亂。白天暈頭耷腦,夜裡精神抖擻,失眠、頭暈接踵而來。
睡個好覺先不說能不能更好投入工作,至少一夜好眠能緩解你的精神疲勞,讓你第二天不至於頭暈腦脹。
這裡,科技君建議大家睡前最好不要玩手機,不要讓大腦高度興奮,可以聽聽輕音樂靜心,若是控制不住自己「罪惡的魔爪」,那麼就請上床之前把手機放得遠遠的吧。
消化不良症
春節回家,胡吃海喝自然免不了,每逢佳節胖三斤不是開玩笑的!大魚大肉、瓜子、花生、薯片、糖果成了節日標配。
然而,一通胡吃海塞暴飲暴食後,到了上班才開始覺得肚脹不舒服,胃部隱隱作痛,衣服褲子也緊了不少……
如今假期結束,「進補」也告一段落,之後要注意調整飲食結構,保持健康。
保證定時飲食,多喝茶、多吃水果,多吃新鮮的綠葉蔬菜等清火食品。還可適當吃一些健胃消食片或山楂片,儘量吃清淡一點的飯菜,讓已經「不堪重負」的胃腸得到休息。
想家症候群
一個人回到工作崗位,從家人、小夥伴的陪伴中脫離,獨自一人面對接下來的工作生活,確實容易產生心理落差、鬱鬱寡歡。
忍不住哼起:這城市那麼空,這回憶那麼兇,這街道車水馬龍 我能和誰相擁,這眉頭那麼重,這思念那麼濃,alone……
回到熟悉的家鄉,感覺世界盡在自己掌握中。一夜之間切換到大城市孤獨的蝸居生活,失落在所難免。
一個人在外最重要的是戰勝孤獨感,如果不想陷入傷春悲秋的循環,就要給自己做好心理疏導。
比如,除了工作之餘爸媽打電話外,還可以和小夥伴微信上頻繁互動;制定一個壯志滿懷的小目標,找到奮鬥的意義,讓自己迅速投入工作狀態;適當進行有氧運動也能有效抗焦慮;擴大交集圈,儘量把空餘時間填補起來,這樣就沒有時間傷感了。
其實,節後症候群也是亞健康現象,春節裡簡直就是完全放飛自我,不管是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與節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落差。
假期裡飲食不節、作息不規律,假後心情低落、憂思內傷。從而造成身心俱傷,身體功能失調,出現厭食、嗜睡、疲乏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只要及時調節作息習慣和心理落差,很快就能不這麼難受了。畢竟,距離下一次放假也就一個月多時間,很快就到了,大家堅持住啊!
(圖片來自網絡,請作者與本號聯繫,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