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一直低人一等,為何漢人大臣卻在清末,異軍突起掌控朝廷

2020-12-18 張生全精彩歷史

清朝的朝廷,一直是滿人的天下。漢人官員,在清朝的朝廷中,是要低人一等的。而且很少有漢人官員,在朝廷的一些核心崗位上任職。作為權力中樞的內閣,漢人官員在其中任職的更少。

但是在清末的時候,朝廷中最重要的人物,卻大都是漢人。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他們要麼在朝廷中佔據重要崗位,要麼在國家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漢人大臣的崛起和滿人官員的衰落,有些歷史研究者認為,清朝雖然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國家,但是漢人最終戰勝了滿人官員,說明漢人官員比滿人官員強。有的歷史研究者則反駁說,清朝早期和中期,滿人主導朝廷,國家顯得強盛和太平,但是在清朝晚期的時候,漢人主導朝廷,國家則走向衰敗。這說明漢人大臣不如滿人大臣。

(清末重臣)

關於漢人大臣強,還是滿人大臣強的問題,顯然並沒有標準答案,而且本身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不過,有一個問題卻值得我們思考:為什麼到晚清的時候,本來不受重用的漢人,卻能漸漸成為朝廷的主導呢?

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

一、漢人大臣崛起的必然因素。

清朝末年,漢人大臣崛起,可以說是一種必然趨勢。之所以成為必然趨勢,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儒家文化漸漸成為清朝文化的主流。本來清朝在入關的時候,還在強力推行滿人文化。他們甚至用「剃髮易服」這樣極端的方式,強迫漢人做出選擇。但是「剃髮易服」所改變的,只是一個人的裝束,卻無法改變起核心作用的文化。儒家文化具有強大的融合力,其與中央集權有天衣無縫的結合能力。清朝朝廷要實施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穩定,必然要在全國倡導儒家文化。

顯然,漢人大臣對儒家文化的掌握能力,要比滿人大臣強得多。因而他們更適應中央集權的朝廷。

(太平天國)

二是滿人大臣的優越感讓他們不思進取。雖說清朝的主體民族是漢人,但滿人是清朝的最高統治者。這使得滿人具有極大的優越感。

滿人條件優越,他們在朝廷中當官,顯然要容易得多。而不需要費很大功夫就能夠當官,這也使得他們沒能得到很好的鍛鍊,因而在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上不如漢人大臣。如果是在和平年代,還無所謂。遇到清末那樣複雜的環境,就只有漢人大臣能夠面對和處理了。

三是清末複雜環境讓漢人發揮主導作用。我們剛說了,由於滿人不思進取,因此他們沒能得到鍛鍊,能力不強。而清末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時代,太平天國等一系列農民起義,列強入侵,維新派與革命黨的爭執等等,局面相當混亂。也正是在這種局面下,漢人大臣漸漸走上了最高歷史舞臺。

比如曾國藩的崛起,就是由於他在鎮壓太平天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因而他和他的幕僚們,能走進國家核心領導層。在與洋人籤訂不平等條約中,李鴻章更有手段,因而他也引領了朝廷的走向。

(慈禧太后畫像)

二、漢人大臣崛起的人為因素。

清末漢人大臣崛起,有其發展的必然性,同時也有人為的因素。

這個人為因素,實際上從清朝實施中央就開始了。

在清朝入關以前,他們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政體,讓滿清貴族具有很大的權力。不過,隨著清朝入關,以及中央集權的加強,勢必會削奪滿清貴族們的權力。滿人大臣在朝廷中的比重開始下降。

當然了,雖然有下降,但是總體上滿人大臣還是佔據著主導。

真正徹底改變這種局面的,是慈禧太后上臺。

慈禧太后是通過政變,通過打擊輔政的滿人大臣上臺的。由於慈禧是一個女人,她對朝政的把持,必然引起滿清貴族們的不滿。滿清貴族不滿,慈禧的權力基礎就不穩固。

慈禧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就有意地提拔重用漢人大臣,打壓滿人大臣,包括曾與她同謀的奕訢,也被她打壓下去了。從曾國藩到李鴻章,慈禧逐漸把有能力的漢人大臣提到了重要的崗位上,讓他們參與朝廷重大事務。

對於滿人大臣,慈禧當然也是要用的。只不過他所用的滿人大臣,都是奕劻、榮祿這些非常聽話的人。這些人也因為自身並沒有什麼能力,因而才非常聽話。這樣一來一往,漢人大臣自然就在朝廷中佔據主導地位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相關焦點

  • 清末滿人大臣中,端方思想開明能力又強,為何被革命黨殺害
    清王朝自建立政權以來,一直「崇滿抑漢」。因此,位高權重的官職,一向是滿人把持。漢人官員好不容易擠進政治中樞,也會不斷被打壓彈劾。不過,到了清朝末年,一向得不到重用的漢人大臣卻異軍突起,佔據了朝廷重臣之位,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便被稱為「晚清中興四大臣」。
  • 清末漢人已經手握大權,為何沒人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三點說明
    自從太平天國起義之後,鹹豐就見到咗佢哋滿族八旗嘅能耐,咪要拎重用漢人,咪畀壓迫二百年嘅漢族終於有咗出頭之日,曾國藩、李鴻章等相繼手握大權。可以講,清朝之所以可以堅持到二十世紀,靠嘅正系呢幾位漢人嘅鼎立支持。
  • 高樓寨之戰的失敗,漢人徹底奪取了滿清的軍事大權
    而在滿清建立的早期,清軍的精銳都是八旗軍,時間不過二百多年,軍事力量的掌控大權為何又回到了漢人的手中?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有一場戰爭,是滿清軍事大權徹底淪落到漢人手中的標誌,高樓寨之戰。
  • 人物 「朝廷亡了,與我何幹?」:清末一品大員那桐的致富路
    清末之官場,官員若能迅速升遷,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出身是否高貴,二是跑官能力是否一流。前已言及,那桐雖與慈禧同族,卻很不受待見,所以他只能靠自己。恰逢戊戌之後,榮祿深得慈禧垂青,出任軍機大臣,成為滿人權貴之翹楚。榮雖為人極為精明,城府甚深,但卻有致命缺陷——貪財。那桐正是瞅準其嗜好,每逢榮祿生日,必定登門送禮。
  • 晚清末年京津老照片:頭戴抹額的誥命夫人,威武清俊的朝廷大臣!
    這組老照片中不但有頭戴抹額的誥命夫人,亦是可以一窺晚清年間威武清俊的朝廷大臣。 這是晚清年間北京城裡一位衣著朝服的誥命夫人老照片,誥命夫人乃是古代朝廷對大臣的原配妻子所賞賜的封號與尊稱。
  • 怪事:大清建立,漢人寧死不剪頭髮;大清滅亡,漢人寧死不剪辮子
    清朝是滿人當家作主,當滿人奪得皇位,徵服中原之後,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他們大肆屠戮漢人,但凡是那些不肯降的漢人,都受到了非人的虐待,為了自己的皇權統治,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還下令所有漢人梳辮子。這個命令一下,立馬掀起了很大的波瀾。
  • 為何清朝的太醫,幾乎都由漢人擔任
    而且清朝還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在兩百多年的統治中,清朝的太醫,幾乎都由漢人擔任。為何會這樣呢?有三個原因:第一、太醫門檻高根據史書記載,清朝的太醫,主要從民間會醫術的,以及舉人、貢生中精通醫理的人中挑選。入選過後,就要進入教習廳培訓,教官一般都是高級別的老太醫擔任。
  • 清朝有漢人和滿人留辮子嗎?新疆和西藏等地的人為什麼不留辮子?
    清朝留辮子的不僅是漢人和滿州人,理論上在旗的旗人和不在旗的民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漢人都是必須留辮子的。當然,道士、和尚或天生禿頭者除外。在這裡有必要說一說,旗人不僅僅是滿州人,八旗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不只是滿州人。
  • 清朝時期的漢地十八省,為何不包括遼東?
    清軍入關後,對漢人和少數民族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理念,所以在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基礎上,將明朝原有的江南省拆分為了江蘇與安徽,湖廣省拆分為了湖南與湖北,隨後,又從陝西省拆分出了甘肅省,共設置18個省份。但是,在漢地十八省中,唯獨少了遼東地區,這就讓不少人產生疑問,為何「漢地十八省」不包括遼東呢?
  • 清代明後,一位漢人請求多爾袞,讓漢人都剃髮易服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決定讓漢人習慣滿人的生活方式,其表現之一,就是「剃髮令」。但由於當時清軍入關不久,局勢還不穩定,加之反抗此舉的人大有人在,於是又解除了剃髮令。本以為這場鬧劇結束了,可是不久後,一位漢人又向多爾袞提出「剃髮令」。他就是孫之獬。
  • 為何會被百姓錐孔插豬毛,肢解而亡
    為何會被百姓錐孔插豬毛,肢解而亡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對敵人誓死不屈,任憑敵人使用何種手段威逼利誘,他都能保持本心不叛朝廷,最終留下這麼一句大義凜然的詩句後從容就義,這樣的愛國情懷值得所有人學習。但世界上也有很多小人,讀再多聖賢書都改不掉卑劣的性格,比如明末著名的漢奸孫之獬。
  • 北洋新軍:軍閥搖籃(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7)
    袁世凱(中立者)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清政府在京師設立總理衙門,在地方設立南北洋大臣。直隸總督例兼北洋大臣,兩江總督例兼南洋大臣。從此,阮忠樞更加忠實地給我父親效勞,一直到洪憲帝制時期,還是始終如一的。」人在社會上混,圖什麼?一是前程,二是錢,二者必居其一。如果有一位給前程的伯樂,同時還是給錢的金主,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北洋系人物不反對袁世凱,究其原因,這裡面有不敢,有不願,也有拉不下臉面,更有不忍。其實,這才是袁世凱真正的高明之處。
  • 唐朝時萬國來朝,為何漢人的稱呼沒有被唐人取代?
    作為一名有著雄才大略的君主,李世民在登上皇位之後,一直苦心研究治理國家的方法。為了找到讓國家長治久安的答案,李世民決定從史書中尋找答案。他最重視的兩個王朝便是隋朝和漢朝,一個是因為距離自己時間最近,另一個則是因為其和唐朝一樣終結了短命的秦朝。在閱讀漢朝史書的時候,李世民對漢文帝的治國方式最為推崇,他不但在政策的制定上進行效仿,還經常創作詩文來歌頌漢朝時的人物和事件。
  • 金國人為何喜歡自稱「漢人」,卻把南宋人稱作「蠻夷」?少有人知
    本來中原地區的人把少數遊牧名族稱作蠻夷,他們居住的地方也是蠻夷之地,可是在金國人後來缺自稱是漢人反倒是把南宋的人稱為蠻夷,這一點是令人不解的,這是為何?金國所佔據的地方居住著不少漢人,更有甚者金國有著並不少於南宋的漢人。失去了中原地區的地理優勢,南宋自然是要被當時國力強盛的金國稱作蠻夷,從地區優勢上說,金國統治下的百姓可以稱得上是"漢人"。
  • 康熙最疼愛的女兒,也是唯一嫁給漢人的公主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這些公主中的一位所嫁的就並非是什麼郡王之子,而是一個漢人。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公主的母親也是漢人,所以她可謂是和漢人淵源頗深。這位深受康熙帝喜愛,又與其他姐妹有著不同命運的公主就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
  • 他是漢人的後代嗎?
    乾隆圖為此,我也查了一些相關資料。也有說乾隆本人知道自己不是滿人,所以經常在宮中穿漢人服飾,還問大臣自己像不像漢人。還有一些資料說,陳氏的宅堂中有兩個匾額,分別題有「愛日堂」和「春暉堂」,乃乾隆親筆所題。從字面意思看,「愛日」和「春暉」都有尊敬和孝順父母的意思。所以,類似種種傳的多了,也不免讓人懷疑。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何仍被處死?
    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這樣也就用不著興師動眾與他們硬碰硬了。圖海聞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懷,可是眼前並無合適的人可派。 周培公與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奶娘龔嬤嬤的兒子)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
  • 清末老照片:剛過門的小妾滿臉愁容,龜奴扛著青樓女子前去陪客
    清末福州一位教書先生攝影師Dr. Ding鏡頭下福州的一位教書先生。
  • 兩個問題一直無解,亂世只能無休無止
    一次晉武帝南郊祭天,就向身邊的大臣求表揚,問自己像哪個歷史上的皇帝。結果大臣劉毅直接來了一句,我看您像漢桓帝、漢靈帝。司馬炎肯定不高興,自己剛剛完成三國歸一,哪能跟漢朝的昏君比啊?結果,劉毅接著又來了一句:漢桓帝、漢靈帝,賣官賺了錢,還知道往國庫放;您司馬炎,賣官賺了錢,都裝自己腰包了,我看您連漢桓帝和漢靈帝還不如。然後呢?然後司馬炎就是哈哈大笑,桓靈之時可容不下你這樣的忠臣,看來我還是比他們強。
  • 元朝時期,漢人淪為四等人,為什麼滅亡之後會有很多漢人為其守節
    學過中學歷史的都知道,元朝的統治者,為了更好的統治一個龐大的帝國,同時也是為了提高統治民族的地位,把元朝內的民族分成四個等級:一等人蒙古人,二等人色目人(西北的少數民族的統稱),三等人是漢人(金朝境內的女真、漢人、契丹、高麗等族),四等人是南人(南宋人)。